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历史,不规矩 太平皇帝与太平官儿

清朝进入道光年间,离满人入关统治中原已经有二百年左右的工夫。作为一个王朝,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中国历史乱治交替的周期律,又在发挥作用。道光皇帝旻宁,说起来人倒是不坏,挺厚道的,做了皇帝,也十分节俭,穿补丁衣服,裁掉宫里的戏班子。死的时候,说自己稍涉奢靡之事,禁绝不为,的确如此。但就是才具不足,心胸也不大。之所以被选中做了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子嘉庆死得仓促,他又是嫡子,林清造反打进宫中,正好他在内宫,护卫宫禁的功劳,就记在了他的名下。传说中他用鸟枪击中爬墙的反贼,其实子虚乌有,来自后来的马屁。这样一个才具平平之人做了皇帝,最担心的,是祖宗江山别在我手上出事,所以一生谨慎,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做,凡事,摆平就好。

满人皇帝做得不容易,每日黎明即起,天天看奏折,看得天旋地转,还看不出名堂来。又不敢像明朝皇帝那样,自己偷懒,让太监批折子。自己批了,却又担心臣子笑话。每日介,提心吊胆,很不开心。道光最信任的大臣,就是那个说过“多磕头少说话”名言的曹振镛。此老看透了道光的心思,于是偷偷跟道光说,现在天下承平,臣子们喜欢夸张,危言耸听,博取好名声。如果直接批驳,则容易让人说拒谏,听不进意见。以后皇上对于中外奏章,不用都看,挑出文字上的小毛病,直接批驳,让他们感觉皇上明察秋毫,以后就不敢放肆了。

于是,道光照办,每每抓住奏折中的一点小毛病,大加谴责,动辄罚俸降职。于是,臣子们个个谨慎小心,都在文字圆滑没有过错上下功夫,空话套话满天飞,这样的话,肯定出不了错。进一步则报喜不报忧,唯以粉饰太平为能事。科举考试,更加空洞无物,人人讲求书法,谁要是写了破体字,命里注定是要落第的。馆阁体从此妩媚无比,四面光滑,体态婀娜。乾隆末年以来的吏治败坏,经嘉庆无从治理,到了这个时候,遂一塌糊涂。清朝二百年积累下来的问题,盐政、治水、漕运、西北边疆诸问题,诸题无解。虽有讲求之人,无奈都不能得到重用。漕运改海,早就提出,试行一次,遂告中断。道光就是眼睁睁看着河运的漕粮浪费巨大,漕运体系糟坏,不肯稍加改革。而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土地问题、流民问题,以及商务和市场问题,基本上没有人顾及,所有人都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就算有人看出了问题,也只能徒呼负负。皇帝耳边,天天听到的,都是盛世的赞歌。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不仅朝廷内政纷乱,民变蜂起,外患已经迫在眉睫。此前屡次叩门的英国人,已经看到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虚弱,安了贼心,想要打开这个帝国的大门。英国人先是用鸦片诱惑了太不经诱惑的中国人,然后大批的鸦片涌入,走私入口,一举扭转了英国对华贸易入超的困境,让中国人的银子,哗哗地流了出去,给中国留下了越来越多的大烟鬼。

对于这个在某些臣子们看来事关朝廷性命的问题上,道光其实根本没有定见。主张弛禁的人忽悠多了,他就弛禁;主张严禁的人嚷嚷多了,他就严禁。好不容易同意林则徐彻底禁查的意见了,又希望干脆把对外贸易整个禁掉,他眼不见心不烦。等到英国人打上门来,北上白河口,他又听信琦善的说法,说是林则徐办理不善,让英国人“负屈含冤”。于是让琦善取代林则徐,改用软的一手,别说禁绝贸易了,连烟也不禁了,只求息事宁人。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人家英国人根本就不是北上告状,眼里根本就没有他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琦善的安抚,根本没法安抚这些个雄心勃勃的远道来的夷人,只好骗鬼。开仗以后,方才知道,软的一手不行,硬的一手更不行,天朝的大兵,打一仗败一仗,水师不行,陆师不行,八旗兵也不行,连过去行之有效的团练,也不中用。签城下之盟,人家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的,也给。臭名昭著的领事裁判权,就是大清拱手送的。总之,只要把事摆平,让鬼子安静下来,就好。

战后人事处理,林则徐和琦善,统统发配,不问是非,不讲功过,反正没把事儿摆平,就都有罪过。一辈子只求安稳,却偏没有安稳,一辈子想太平,可偏遇战乱。洋鬼子还没有摆平,这边洪杨却又起事,地方官压着,不敢上报,事闹大了,皇帝也翘了,一副乱摊子,直接丢给了儿子咸丰。幸好,太平天国的起义者,打的旗号是变形的基督教,对中国文化,采取的是一种蔑视态度,连孔孟都不在话下,因此没有得到汉人士大夫的支持,否则,大清江山,也许在咸丰这一代,就寿终正寝了。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