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
理想信念高于天
博学才会思路宽
信心贵如金
掌控自己是一辈子要练的功夫
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人生没有彩排,一直是现场直播
担当是成事之道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活在当下
凡事有个“度”
按辩证法办事
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不接地气就不可能有底气
及时清扫情绪垃圾
权力是把双刃剑
设计升迁路线有害无益
特权思想要不得
侥幸是不幸的开始
诚实无破绽
激情与理性缺一不可
养成高两三个层次看问题的习惯
“小圈子”会害死人
不知足、不知耻、不知畏是“败走麦城”的“通行证”
旧账新账都要自觉理
知行需合一
言谈举止要通情达理
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
重视自己的每一次讲话
不能因喜而轻诺
镇定是渡过难关的最好态度
稳健致远
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自修为止谤之本
团结是最好的成功之道
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毋庸置疑,领导干部是干部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有人说当领导光鲜亮丽、指点江山、威风八面;也有人说领导干部担子重、责任大、风险高,十分不容易;还有人说领导干部处处受到监督、时时都有约束,生活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是“弱势群体”,可谓见仁见智。客观来讲,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社会的精英、事业的中坚,是“关键少数”和公众人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虽说领导工作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很显然,要真正做好领导工作,做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最为重要的是切实解决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观要正确、方法要对头。据此,提出三十六条忠告。
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
众所皆知,观念支配价值取向,思想决定行为准则。而从哲学层面来讲,世界观是管人们如何认识周围世界的,人生观是管人们如何规划自己生存方式的,价值观是管人们如何判断是非曲直的。也可以说,世界观是解决“对与错”的问题,人生观是解决“善与恶”的问题,价值观是解决“好与坏”的问题。“三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世界观带有根本性,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三观”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是我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罗盘,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毫无疑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总开关”问题解决不好,人生就会出轨越界,迟早都要出问题。
习近平***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而错误的“三观”则使人误入歧途,浪费光阴,或者平平庸庸度过一生,或者成为社会的蛀虫和罪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只有“三观”对了,人才能真正做正、做对。
领导干部的“三观”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应该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既遵守客观世界的规律,又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及人类自身;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人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最高追求,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不追逐名、权、利。但事实上“三观”从来就不会自动修正,需要后天长期培养,正如***同志所说的那样:人的正确思想是靠我们长期的学习、实践形成的,特别是在长期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实践考验形成的,它源于我们对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的认同,源于对党的理论和党的奋斗目标的学习和认同,也源于长期的党性锻炼和修养。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抓好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必须努力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善于区分是非对错,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把“总开关”拧得更紧,把“为官有为”的基础打得更牢,从而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
二、理想信念高于天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追求的目标;所谓信念,是指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崇高,才能信念坚定;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理想信念高于天。古人说得好:“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回顾我们党95年来的奋斗历程,从建党初期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从长征路上被围追堵截,到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用精神的力量弥补物质的不足,用理想信念之“钙”凝聚力量、激发潜能。***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无数事实反复告诉我们,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了。翻开“出事”领导干部的一篇篇忏悔书,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失去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根”没了、“魂”丢了、“钙”流失了。
凡事皆有标准。信念坚定的标准是什么呢?***总书记将其归纳为“四个能否”: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领导干部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就是要时刻对照“四个能否”的标准衡量自己,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严格党内生活为重要途径,准确把握理想信念的时代特征、现实标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真正的理想是明天的现实,更是今天的行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理想信念只有经过实践的砥砺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所以,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正在做的各项工作,真正取得“接力赛”中属于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三、博学才会思路宽
思路宽是指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具有全局眼光,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得失,往往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思路宽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需要。思路宽的干部会充分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人类的一切优秀成果,结合此时此地的实际,为我所用;会使工作在内容上系统起来,在措施上完善起来,在环节上衔接起来;会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实效性。毫无疑问,思路决定出路,现代领导干部必须是一个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干部。
思路不是天生的,博学才能思路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只有博学才能兼容并蓄、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增长才干,进而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仕而不学则忧。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作用决定其必须是一个博学者。***同志早就指出:“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我以为,在现代社会,作为领导干部,一年读25本书是及格,读50本书以上才算是优秀。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知识是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越学习就越会感到知识的匮乏、自己的渺小,越学习就越会有求知欲,越学习就越会有宽阔的思路。不博学,今天用一点,明天用一点,知识就渐渐告罄了,就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把你放在领导岗位上,你就立不住、摆不平,感觉是被放在火上烤,自己难过,领导、同事、下级和干部群众看着你更难过。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拼尽最后一点家底,也顶多只能算一个勤勤恳恳的办事员,发挥不了领导的作用。
当然,博学还得讲究方法。既要学知识,更要学常识,常识比知识更重要。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积极主动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领导学习,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道德情操;既要提高专业化能力,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也要完善知识结构,专博相济、文理相辅,科学合理搭配结构。
四、信心贵如金
信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抱有必定成功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愿望或想法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都离不开信心。一个人如果丧失了信心,他就失去了进取的力量,不仅将一事无成,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一个人如果充满信心,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面对生活,他都能乐观对待,积极应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都能坚持下去,并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正如萧伯纳所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和成就事业的重要力量。金钱会贬值,财富会蒸发,如果说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值钱,那一定是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积极的心态永远是黄金定律。
领导干部特别是主政一方的领导,充满信心就更为重要。地方主官对干什么工作都有信心,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就会信心十足,就能攻坚克难;如果主官对干什么都缺乏信心,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就会失去主心骨、无所适从,进而混乱不堪、危机四伏。很多时候,我们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信心。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当然,坚定信心也不是说盲目自大、目空一切、天不怕地不怕,那不叫信心,反倒是心虚发怵的表现。信心更多地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和心智的成熟,需要有智慧、本事和胆略做支撑,遇到困难迎难而上、遇到问题从容应对,不怕失败和挫折,对成功充满渴求,屡败屡战、越挫越奋。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信心就有勇气,有信心就有力量,有信心就能战胜一切。信心源于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首要的是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职守,把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兴趣,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愿意为之奋斗并付出不懈的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了赚取薪水而不得不做的事情,更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载体,是锻炼自己的武器,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托马斯·杰弗逊说得好:“我发现自己工作越努力,自己的运气就越好。”这样,你才会有自信的底气和成功的不竭动力。信心源于对客观规律和现实情况的熟悉掌握。领导干部如果对世界观、方法论能有透彻的领悟并能运用自如,如果新任一个职务能尽快熟悉环境和形势,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风土人情、干部队伍等情况烂熟于心,就会信心满满,不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就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信心源于扎实有效的工作。没有行动,再坚定的信心也落不到实处,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信心必须靠行动来体现。要想让愿望变成现实,就必须把坚定的信心转化为推动发展、锐意创新的坚强动力,苦干巧干加实干,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来坚定必胜的信心。
五、掌控自己是一辈子要练的功夫
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生有四境界,即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自己。而掌控自己则是题中应有之义。所谓掌控自己,就是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不为外界的引诱所惑,不为四周的压力所迫,始终坚守内心的安定与从容,坚持原则、追求真理,安贫乐道、不慕虚华,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美好的人生,就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能干成大事的人一定是那些有强大自控力的人。缺乏自控力却在妄谈成功,就像盲人在谈论颜色。
一个人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就容易被别人掌控,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是许多人围猎的对象。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人会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投其所好,送钱送物送美女,把你拉入圈套中利用你、坑害你。切不可“人生得意须尽欢”,陷入庸俗浅薄、放纵欲望的泥潭之中,结果被贪欲所侵蚀、被物欲所左右、被权欲所控制、被色欲所征服,不仅自毁前程,甚至败家丧身。掌控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辈子须臾不可放松的事情。
一失足成千古恨。领导干部要把掌控自己作为一辈子要练的功夫,一刻都不能放松,要把全部追求集中到事业上,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始终保持良好品行,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掌控自己要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做事,首要的是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做一个明白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判自己,不能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电筒照别人,用自由主义的电筒照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要随时注意掂量掂量,搞明白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在哪里,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切不可错把平台当本事,切不可认为官升便能水平涨。掌控自己就要保持思想定力。学会阻击欲望,守住底线,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纯正的操守。知感恩、知敬畏,时刻注重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坚决摒除私欲杂念,不被欲望所困、所累、所惑、所害。不见异思迁,更不能见利忘义,要始终坚信“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打不倒你”,以知足感来看待眼前的一切,根除“红眼病”和妒忌症,以平常心做好平常事。掌控自己要经常总结反思。善于独处、习惯孤独、与内心对话,在不断的总结反思中逐步认清自己、牢牢掌控自己。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经常“回头看”,把现在的自己与过去比较比较,做得好的继续发扬,争取做得更好;做得不够好的,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改正完善,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要经常扪心自问,想想自己参加工作的初心是什么,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为什么出发,要经常修正方向,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前行。
六、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天上不会掉馅饼是一个常识问题。它告诉我们,不劳不获,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凡事主动作为,依靠自身努力,勤干苦干,闯出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子来,而不能坐等机会的“苹果”砸到自己头上。可我们有些人就是不明白,总想着自己运气好,老天爷特别眷顾自己,就该享用天上掉下的馅饼,其实只要你一吃,你就掉进了别人的陷阱,就会成为别人的牵线木偶,并为此吃大亏、栽跟头。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临机遇消极被动,面对困难畏难退缩,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放,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妄想守株待兔、“吃免费的午餐”,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妄想,不仅实现不了,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实在愚蠢可笑。江西有一句话叫“有捡也要起得早”,起晚了,也被人家捡走了。回顾历史,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流血牺牲打下来的;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云南西畴县有个西畴精神,叫“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也就是说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想到”和“得到”之间的距离,因为中间隔了一条万水千山的“做到”。领导干部一定要摒弃天上掉馅饼的思想,永远应当把精力放在“正道”上、放在“正事”上,既要有干大活、干出彩的气魄,更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要积极主动干,树立不发展是倒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理念,不讲条件、不找理由,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扎实干事创业。要脚踏实地干,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抓实干,每一项措施都想深想细想透,每一个环节都把控到位,每一个成效都要看得见摸得着,不做表面文章,不搞短期行为,咬定青山不放松。要讲究方法干,善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不可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贻误时机;善于统揽全局,学会“弹钢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班子成员、依靠广大干部、依靠人民群众,凝聚起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关键、抓要害、抓难点,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建功立业。
七、人生没有彩排,一直是现场直播
人的一生都在路上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一秒一分、一日一周、一月一年,顺序前进,既不能提前彩排和预演,更不能“倒带”重放,永远都是现场直播。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演好还是演砸,你都只能演下去,绝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正如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人生的画板,有的人将有限的人生浪费在挥霍享受之中,在他们的字典里,人生是草稿纸,可以随意涂鸦;有的人无视法律和人民,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步入歧途,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留下无法抹灭的污点;有的人用宽容、善良和爱去对待世间的一切人、事、物,认真负责地画出自己的美好人生。
领导干部的人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举手投足都会备受社会关注,甚至会被放在“放大镜”下去观察。领导干部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随时保持最佳状态,珍惜每一寸光阴,把工作当舞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人生出彩的机会。
人生没有彩排,一直是现场直播。任何人的历史,都是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写就的。领导干部要搞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足功课,注重积累,从容上场,尽力发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说错台词,不遗漏动作,圆满地完成自己的戏份。做好现场直播要谨言慎行。一出场就必须严肃认真起来,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如履薄冰,确保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有依据,经得起推敲;做出的每一件事都合乎规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做好现场直播要谋定而后动。无论身在何处、官大官小,都不能不假思索、不论证、不调研、不听取意见就独断专行,乱拍板、乱决策、瞎指挥。说话办事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决策之前多听听不同意见,多问几个为什么、行不行,本着对自己、对岗位、对组织、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尽职履责,不能笑看红尘、游戏人生,更不可敷衍塞责、草率从事。一个人输了事小,耽误地方发展、损害党的形象事大。做好现场直播要永远在状态。人生没有见习期,当干部更没有见习期。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身份,都要人在岗上、岗在心上,马上进入角色、进入状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对待工作,实现有序运转、无缝对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尽心尽力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确保在现场直播中演好、演成功。
八、担当是成事之道
成事必担当。也就是说,要想干成事,必须敢担当,也就是要敢干事,要主动承担并负起责任,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冲上去,扛得起、顶得住。岗位是责任,职务更是责任,担当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百姓对担当率直快意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的担当誓言。“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做成事,敢于担当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敢于担当既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从政准则,也是领导干部切实推进实际工作的成事之要。
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干事是干部的天职,担当是干部的使命。有为才能有位,吃苦才能吃香。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担当精神,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在急难险重面前推诿扯皮,一门心思当“太平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过日子,就一事无成,就是不称职,甚至是失职。缺乏担当,原因有二:一是私心太重;二是能力不足。当前无论是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都需要有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干事的决心和信心,才会想干事、敢干事,也才能干成事。
领导就是责任,职务越高责任越大,需要担当的事情就越多,特别是面临大事难事,更要挺身而出、敢于担当。要有政治担当。政治担当是检验和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操守、政治品格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政治上要保持清醒,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服从组织,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有职责担当。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就必须勇敢地担起岗位责任,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履其职就要尽其责,失职失责必追究,自觉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有慎独意识,一切依规矩来、按规矩办,不能有私心作祟。要有能力担当。练就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过硬本领,练就揽瓷器活的金刚钻,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化解前进中的风险和矛盾,艺高人胆大,能力强了,才有资本去面对、去担当。担当有时会受到挫折和委屈,还有可能牺牲个人利益,越是在转型期,遇到的情况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就会越大。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奋发有为,既要自己主动担当,还要为敢于担当的下属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好是一种状态,它不是静止不变,而是随时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也许今天认为最好的,明天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出现,现在是好的,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一定是好的。就如同世界纪录,总是处在确立——打破——再确立——再打破的循环之中。有记者曾经问巴西球王贝利,您进球近千个,您认为最好的一个是哪一个?球王说是下一个。永不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而是时刻提醒自己,永远坚守应该“做得更好”的理念,始终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至关重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强调的是一种追求完美、永不停歇、永不懈怠的精神。人生不能满足于现在的自己,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只有以一种不满足的精神去奋斗、去追求、去超越,才能铸就辉煌。如果我们沉迷于过往的成绩,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停滞不前,就不会去改进、不会去想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就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追求更好,不断谋求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一个地方如何发展?又怎么对老百姓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党负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种态度。成功人士不会把已经取得的成绩视作终点,而是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地朝新目标迈进,追求更大的成功。领导干部有了这种工作态度,就会有干劲、有方向,就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不断地超越和提高,就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做到更好就要拥有工匠精神,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对待工作的习惯,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弘扬工匠精神,树立细节意识、精品意识,做任何工作都要先过得了自己这一关,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件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到最好、干到极致。决不能粗枝大叶,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宿命观点为自己开脱,要坚信只要努力和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做到更好就要有创新勇气。要想变得更好,就不能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面吃现成的,要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既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又能赶超别人、创新超越,走别人未走过的路,不怕失败、直面挫折、敢为人先、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做到更好就要有恒心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半途而废,偶尔做成一两件事,也只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罢了。一个人在一两项工作上坚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不鲜见,但是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能坚持做到,那就很难了。领导干部是佼佼者,是出类拔萃的人,应该而且也有能力做得更好,坚持全面发展,追求超越卓越,始终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
十、活在当下
当下,就是现在、当前、此时此地。活在当下,就是活在当前、活在现在、活在这里,立足于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不纠结过往,不忧心未来,做好正在做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当下的事情最重要,当下的时间最宝贵,当下的人最值得珍惜。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情、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都只能是“当下”。
一个人如果总是怀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总是担心将来,担心就会把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项羽自矜功伐,自以为已取得别人永远无法超越的成功,沉溺在过去辉煌的战绩之中,最后却被刘邦逼得自刎于乌江。拿破仑也是因为沉溺于自己以前取得的荣耀,不知顺时而变,最后被反法联盟俘获。而古代杞国有个人则相反,整天“忧天地崩坠”,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后来在一位智者的开导下才恢复正常。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坏,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当下的思想和言行,则命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向好处发展。当然,活在当下,也不是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醉生梦死、昏天暗地地打发日子,或是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满足于眼前既得利益,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这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而是消极的等待和被动的应付。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最真实的、最现实的。活在当下要无忧无悔。对未来发生什么不去做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做无谓的计较和假设,所以无悔。要谋工作之实,把自身关注的焦点、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干事情的着力点,凝神聚焦到当下所进行的各种工作中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有限的宝贵的时间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去。活在当下贵在坚持不懈。***同志曾经写过一副自勉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就是说要慎终如始,无论遇到什么麻烦、挫折和矛盾,始终坚守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活在当下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站在过去的肩膀上,以未来为导向,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的方式。
十一、凡事有个“度”
“度”原本是指计量长短的,现在往往引申为“程度”,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应该把握的尺度、分寸和应当掌控的范围和限度,是一个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这个范围和限度,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哲学层面来讲,“度”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适度和不突破事物的极限,是利与害的分界线。凡事有个“度”,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控程度,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要恰到好处,其核心就是把握分寸、掌控火候,待人接物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处世不左不右,做事不疾不徐。
“世间万物皆有度,无度胜事亦苦海。”人们常说:美酒好喝,贪杯误事;美食好吃,贪嘴害人。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把好事办坏、出力不讨好。一项工作,做不到位便属于不完美,便会留下遗憾;而越了界、过了度,就会事与愿违、导致错误。正所谓过失过失,一过就失;过错过错,一过就错。具体到领导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就是“不及”,乱作为、胡作为就是“过”。孔子主张的“允执其中”,就是指做事既不能越位、过头,也不能缺位、“漏球”,既要主动作为,也要适度作为,遵循平衡法则,避免走向极端。
怎么把握“度”,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学问,是智慧,没有秘诀,说不出、写不来,是一个人的学识、实践、天赋、悟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需要认真对待、研究和掌握。要真正把握好“度”就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对所面对的事物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做到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考虑本地、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利益,又服从全局,进而掌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事物、研究事物,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找到把握“度”的节点。要真正把握好“度”就需要摆脱功利思想,抛开私心,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淡定从容,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把握事物的“度”,做到不失其度。要真正把握好“度”还需要努力做到洞明练达,要在实际生活中积淀和磨炼,靠自己亲身实践、反复揣摩,甚至要靠“吃一堑,长一智”的方式来反思悟道,力争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度”也在不断变化,有些在过去算是适度,但是现在也许就不合时宜了,这就需要拥有发展的眼光以及与时俱进的态度,并且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十二、按辩证法办事
辩证法是分析事物、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一分为二和矛盾转化,是它的核心;共性个性和相对绝对,是它的精髓。按辩证法办事,就是把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认识论运用到工作中去,自觉采用辩证的工作方法,遇到困难仔细观察、沉着应对,避免和减少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从而真正掌握工作主动权,并且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按辩证法办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在太行山指挥战斗时就提出“照辩证法办事”。1957年,***同志对此给予了肯定,并号召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同志是运用辩证法的高手,堪称辩证法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面对“投降论”“速胜论”“亡国论”等极端思想,***同志通过辩证思维写出了《论持久战》,将抗日战争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3个阶段,对抗战形势做出了科学的预见。很显然,不会、不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则很容易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困境,常常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产生很大的负作用;而掌握唯物辩证法,就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做好领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很少有哪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现象和本质如此复杂,特殊与普遍又如此微妙,各种思潮竞逐、观点纷纭。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才不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按辩证法办事,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掌握各自特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切忌“一刀切”,搞一个标准、一个模式。按辩证法办事,就是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在领导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重点论,即每个时期都要有中心工作,抓住重点,带动一般,不能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更要有运动发展观点,工作重点转移了,力量的组织配置也要相应转移;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矛盾次要方面的配合,坚持两点论,既要搞好重点工作,又必须做好其他工作,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按辩证法办事,就是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想问题做事情,既坚持原则性又要注意把握灵活性,善于做好两者的结合,尽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既不能太死板机械,更不能太圆滑世故,要学会以简单应对复杂,努力做到情理兼顾,在不好兼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十三、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
结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有机融为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着眼全局的,具有宏观指导性。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基层情况千差万别,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不可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上级精神的普遍性和本地、本部门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从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贯彻上级精神的可行性措施,切实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实际结合起来。
无数事实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紧密结合实际,我们的工作就能进展顺利、取得成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背离实际,我们的工作就会遇到挫折、走弯路,这样的教训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左”倾、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现在仍然有些领导干部做不好“结合”这篇大文章,往往上面讲啥他讲啥,习惯于做“传声筒”“传令兵”,照本宣科,照搬照套,按部就班,提不出新思路,闯不出新路子;安排工作目标不清、措施不明,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贻误战机、耽误发展。
怎样才能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做到实事求是。要做好上下结合,就是要吃透“上情”,真正把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学深学透,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大政方针的根本要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工作;要把握“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必须了解实际情况,自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现上情与下情的融合,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要做好左右结合,既要立足当地,发挥首创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本地经验的工作成果,又要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汲取其他地区失败的教训,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要做好前后结合,熟悉本地历史和现实情况,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切忌超越本地实际的大干快上,同时又要了解和掌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前布局,找准适合本地的新的发展方式,注重引入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实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也不能片面强调自身情况特殊,而不执行上级的决定和要求。
十四、不接地气就不可能有底气
底气是发自内心的一股正气、才气和豪气。有没有足够的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刚强正直、顶天立地,做人昂扬向上;底气不足则心虚胆怯、气馁势弱,让人不可信、不放心,无法担起责任,更加无法承担责任。底气是自信的表现、成熟的反映,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格魅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代表的是党的形象和组织的尊严,承担的是人民的信任和发展的重任,说话办事、一举一动都影响重大,所以一定要有底气。而底气从哪里来?唯有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接地气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接触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只有接地气,群众才会拥护我们、支持我们,我们的工作才能向前推进,我们的事业才能向前发展,我们个人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
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走不出文山会海,无暇深入基层;有些领导干部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决策;有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了解不到真正的社情民意;更有甚者,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淡薄,政策法纪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工作不在状态,或者胡乱作为、与民争利。结果必然是见到群众心里发虚,没有底气。真正的好领导,往往敢于接地气、乐于接地气、善于接地气。党的宗旨和事业也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广接地气、夯实底气。
领导干部都来自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天然一员,要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学习群众工作方法,自觉融入群众,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解决不愿接地气的问题。摆正位子,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减少官气、傲气,主动与群众攀亲交友,通过真心的交谈、真情的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当好学生,解决不会接地气的问题。思路办法不接地气是因为不会想,不会想是因为脑子空,脑子空是因为不学习。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要坚定宗旨信念,解决不敢接地气的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替群众考虑、为群众办事,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胆公开思路想法请群众参谋评判,打消顾虑放手工作,主动做群众眼中的“透明人”,让群众充分参与推动科学决策。要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下基层只是途径,服务基层、解决问题才是接地气的目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要虚心接受,客观分析,及时帮助解决,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十五、及时清扫情绪垃圾
情绪垃圾是指潜藏在内心的灰色情绪、消极情绪、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望、恐惧、不满、抑郁和嫉妒等。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生活中处处需要清扫垃圾,保持洁净,人的内心也一样。情绪的垃圾虽然看不到,影响却极大,如不及时清扫,日积月累,负面情绪就会填满内心,影响判断力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果持续时间过长,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轻者会造成一定的情感障碍,重者则会抑制人的免疫系统,闹出大病甚至走向死亡。情绪垃圾还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你的家人、同事、朋友等,使他们也深受其害。
现实生活中,自己的情绪常常会被某些事或人控制和支配。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其言行经常会成为社会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公众、影响社会,其不良情绪有着超过常人的危害性。对其个人而言,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和政治进步;对单位而言,则可能会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影响到单位的效能和整体形象。所以,每个人都要重视精神卫生,领导干部更要善于排除情绪干扰,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呵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大约有2/5的时间会处于负面情绪状态,这就常常需要与各种消极情绪作斗争,其关键就是要及时处理情绪垃圾,学会“与其这样,不如这样”,始终以积极的方式宣泄情绪,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清扫情绪垃圾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要选择有规律的、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身心健康,减少生理、心理疾病的侵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争取不抽烟、少喝酒,把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清扫情绪垃圾要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正确面对挫折,树立阳光心态,摒弃阴暗潮湿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凡事多往好处想,善于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困难面前挺得住,面对挫折不气馁,始终向前向上向善,享受生命过程,精彩人生每一天。清扫情绪垃圾要养成宽厚待人的品格。想问题、办事情多为他人考虑,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人为善、宽容待人,不钻牛角尖、不进死胡同,乐意成人之美。
十六、权力是把双刃剑
从某种意义上说,权力是个好东西,没有权力什么事也干不成;然而,权力又是把双刃剑,如何使用至关重要。人不能把权力带进坟墓,但权力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它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可以助你上天堂,也可以拉你进地狱;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可以筑造一个温馨的家庭也可以导致家破人亡;可以用来为民服务、造福百姓,也可用来谋取私利、祸国殃民。权力被善用,它就是天使,可以成为掌权者发挥才智的平台,惠泽万民,体现、提升和实现自身价值,被人拥戴;权力被滥用,它就是魔鬼,转变为掌权者满足私欲、为所欲为的工具,贻害自己、贻害社会、贻害人民、贻害党和政府,被人民唾弃。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权力是个神圣的东西”。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神圣”二字,权力姓“公”而非姓“私”,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勤而不廉会出事,廉而不勤会误事,不廉不勤最坏事。有权千万不可任性,只有正确认识权力、正确行使权力,谨记权力是把双刃剑,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党纪国法与道德的约束,才能使权力发挥其利国为民的公器作用。
能否用好权力,核心就是看领导干部是不是理性对待权力。要把权力当责任,当官掌权就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就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工作,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决不能把权力当乐趣来享受,鲜衣怒马、四处张扬,这样用权是没有好下场的。要常弃非分之想,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分,从一开始就杜绝不良念头,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坚持原则不放弃,坚守防线不动摇,绝不对自己网开一面、搞下不为例,自觉抵制“四风”的侵蚀,把各种非分之想扼杀在摇篮里。要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在阳光下行使权力,习惯在监督下谨慎用权,自觉把权力的运行放到班子、干部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搞暗箱操作,不玩阴谋诡计,让权力真正回归到为人民服务这一公器的本质上来。要敢于得罪人,敢于向丑恶现象说不,该制止的制止,该惩处的惩处,办好事要得罪坏人,办坏事要得罪好人,不要总想着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满足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宁使一家哭,不让一路哭,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十七、设计升迁路线有害无益
时下,有的干部热衷于自我设计“升迁路线图”、安排“晋升时间表”,把岗位当跳板,把每一个职务的任职时间都算计好,每一班车都想赶上,每一次提拔都不想落下,不是去一心谋事而是钻头觅缝去“谋位”。一旦计划受挫,就会精神颓废、怨天尤人,抱怨组织不公平,放纵自己而不再上进。殊不知,早熟的果子长不大,跑得太快,就会重心不稳,对自己、对工作都有害无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领导干部政治上追求进步、职务上谋求升迁,乃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干部对自己的升迁太急迫、急切以至于急躁,热衷于跑官、跑票、跑关系,热衷于“自我设计”,把心思倾注在如何升官上,整日只想着跑关系、找门子、寻靠山,长此以往,就会“官迷心窍”,影响一个地方干部队伍的形象和风气,搞乱了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欲速则不达,投机谋位“抄近路”的结果,往往是走上“邪路”“不归路”。“河北第一秘”李真为自己设计了40多岁就“入阁”的目标,最终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蒋洁敏“生进中南海,死人八宝山”的豪言,现在看来,更像是“笑谈”;周永康、薄**、***等人也都因为野心勃勃身陷囹圄,成为令人痛恨的“大老虎”。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没有谁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个人的升迁是组织的事,自己无权设计和安排。何况一个人倘若刻意去追求某种东西,心理就容易被扭曲,就会弄虚作假,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干部是干出来的。干部的成长进步,一靠组织培养,二靠自身努力。如果真的要说可以设计,那就要把升迁路线设计在好干部标准上,牢记***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好干部标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自觉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这才是各级干部应该遵循和追求的“升迁路线图”;那就要把升迁路线设计在优化成长路径上,升迁没有捷径可走,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需要适时沉到基层“墩墩苗”,每一个步骤都走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如果总是“跳跃式”进步,甚至“跨越式”提拔,每一个岗位都干不长、每一个步骤都走得虚,没有坚实的基础做支撑,“路线图”无异于空中楼阁,迟早会坍塌殆尽;那就要把升迁路线设计在干事路线上,把职位当作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平台,把推动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作为不懈追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干好工作上,以一流的业绩接受组织挑选,在干好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走出“自我设计”误区。组织不会让老实人吃亏,只有人民满意的好干部,才是组织需要选拔培养的好干部,才是党和国家放心的好干部。
十八、特权思想要不得
特权是什么?***同志曾作过精辟概括:“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人一旦拥有了权力,就获得了强势地位,“特权思想”就容易出来作祟。人一掌权,容易觉得自己很伟大,也就容易膨胀。一些干部感觉自己当了“官”,掌握了权力,变成了鲜花和掌声的中心,就有一种“羽扇纶巾”“挥斥方遒”的错觉,感觉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要高人一等,所以各种特殊化都来了。有的把公权当特权,把公仆当主人,而没有敬畏感,反有优越感;有的认为自己是领导,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与己无关,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用公费请客接待,讲排场、比阔气;有的独断专行,把“班长”当“家长”,不听群众意见,搞“一言堂”;有的以权谋私,偏亲向友,违规审批违规决策,甚至违反法纪大搞特殊化。有权就任性的人,则是典型的特权思想之产物。
受几千年等级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影响,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享有一些特权是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有了机会,便充分行使特权。事实上,特权思想危害极大,特权的存在必然与公平正义相对立,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权力本质相背离,不仅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还会破坏社会公序良俗,严重影响领导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更会葬送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反特权就是要先反封建,反特权就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必须重视思想的改造、素质的提高。
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对象和推手,构建和谐社会,优化发展环境,倡导政治文明,必须消除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要加强党性修养,摒弃特权思想。“特权思想”非一朝一夕形成,纠正“特权行为”容易,但要消除“特权思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领导干部只有强化党性锻炼,端正为民服务态度,才能做到自觉遵守党纪法规,反对和抵制特权,摧毁特权和腐败的根基。公仆公仆,一要公,二要仆。一个负责任、知敬畏的干部,一定不会将手中权力凌驾于党纪国法和民心民意之上。要健全法律制度,严禁特权现象。没有限制和规范的权力就会无限扩大直至变为特权。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支持并推动构建合理、有效、科学、严密的权力运行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避免权力的异化和脱轨。同时,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规章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坚决反对只讲面子、不讲真理,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切实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要全面从严监督,惩治特权行为。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作恶。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时刻警惕和坚决抵御特权现象的滋长蔓延。同时,要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搞特权的行为,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权现象发生。如果真的认为领导干部有什么特权的话,那就是只有“带头吃苦”的特权,而不是其他。
十九、侥幸是不幸的开始
侥幸是指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达到某种目的放纵自己的行为或投机取巧的心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有过侥幸心理。统计显示,在各种安全事故中,90%是由于责任人心存侥幸造成的;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由于责任人心存侥幸;还有高考押题、买彩票;等等,都是心存侥幸的表现。有的人没有正视这些侥幸,反而坚信机会主义,结果一错再错,最终导致不幸。当干部跟科学家不一样,科学家搞99次实验都失败,但是最后一次搞成功了,就很伟大;干部哪怕只有一次侥幸,就有可能一生不幸。明代广西山云将军“白袍点墨”的典故寓意深刻,就是说一次都不要有侥幸心理,有了一次,永远都洗刷不干净。
心存侥幸必有不幸。侥幸是犯错误的偶然,犯错误是侥幸的必然,任何侥幸都是一服自杀的毒药。从许多犯错误干部的案例分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侥幸心理。许多腐败分子在第一次面对不义之财时也是忐忑不安的,思想斗争很激烈,他们也曾想到党纪国法,也曾想过道德良知,但都心存侥幸,自以为技高一筹、无人知晓;或自恃位高权重、无人监督,查谁也不会查到自己头上;或以为出了事会有人“挡一下”。殊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在贪腐“共生”的链条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自以为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最后都是人人皆知。有时决策也抱有侥幸心理,妄想客观规律会给自己面子,网开一面。还有一些本来简单的事情,因为侥幸作祟,没有及时去处理,事情发生以后需要花费加倍的时间、成本和人力去处理。
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否则,以身试法,以身涉险,一时的侥幸往往能断送自己一世的前程。防止侥幸,要加强自律,始终保持廉政没有特殊、风险没有例外的警觉性,用好手中的权力,始终保持清醒与警惕,自觉做到公私分明、是非分明,抛得开杂念,守得住底线。坚持从小节、小事纯洁内外交往关系,自觉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侥幸,要从思想深处、从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对照检查、提升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恪尽职守。防止侥幸,更要靠监督,始终牢记监督是“安全闸”“过滤器”,多一道监督就会多一分保险系数,领导干部应该欢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把严格监督当作组织上的关心和爱护,当成避免侥幸心理的“防火墙”“隔离带”。
二十、诚实无破绽
诚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内心坦荡,不虚伪、不说谎、不做假。也就是***同志所说的“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做人没有捷径,假的、骗人的东西始终是编造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事实,必然会露出破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如果说出去一个谎言,就必须要编织千万个谎言去弥补。诚实是面明镜,不诚实的人在它面前都会露出真相。老实做人、本分做人,才能坦荡做人,才不怕流言蜚语,才不会被人打倒。弄虚作假也许一时一事骗得领导的信任,骗得民众的选票,骗得各种名利,但长久来说,骗不过时间的检验,骗不过后人的评说,骗不过群众的眼睛。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领导干部只有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有的领导干部不诚实,不做老实人,不做本分人,偏做“两面人”。看过《画皮》的人想必对亦人亦鬼的梅三娘有印象。这个女子白天楚楚动人,晚上却是一副恶魔形象。文学故事虽有夸张成分,但也是对现实中“两面人”的一种写照。有的领导干部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有的领导干部表面谋划发展,背后官商勾结,口头上讲的是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实则利欲熏心、毫无底线。我们党是不允许有“两面人”存在的,党章第一章第三条第五款明确规定:“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两面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自以为“天衣无缝”,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假脸”终有一天会被撕破。
我们党一直强调要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当干部就应当十分珍惜组织的信任和培养,诚实对待一切,不搞两面派,不做“两面人”。要做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老实人”;做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老实人”;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老实人”;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老实人”。要说老实话,敢于讲真话、讲实话,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诚对待同事和工作;讲话讲在明处,不打“肚皮官司”。要办老实事,对工作尽力,对职位尽责,对事业尽心,认认真真按规律办事,不做不切实际的事,不做形式主义的事,不做违背原则的事,自觉地同弄虚作假、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做斗争。尤其是当前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干,决不能搞那些“被脱贫”、假脱贫、数字脱贫的荒唐事。人在做,天在看,办老实事的人不会吃大亏。
二十一、激情与理性缺一不可
激情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蓬勃的动力,干劲十足,敢闯敢冲,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冲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理性,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客观分析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明显,激情是发动机,理性是刹车片。领导干部的激情,应当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真挚的爱民情、高度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和执着的事业心;领导干部的理性,应当是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形势,以严谨的思维方式来判断、推理,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防止脱离实际,以理性为指导,树立起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激情与理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激情,工作的热情之火就燃烧不起来;没有理性,工作的热情之火就会烧成灰烬。有了激情,便增强了理性的感染力;有了理性,则会净化和升华激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因为有了激情,才会有共产党员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会有孔繁森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才会有杨善洲的“奋斗一辈子,坚守一辈子”。有激情而缺乏理性,难免会陷入狂热、迷失方向,从而给事业带来损失;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则难免会过于谨慎、贻误发展。拥有激情和常怀理性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良好素质。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理性的认识能力和构建能力尤其重要,缺乏理性的思考就会导致不顾实际、盲目攀比、瞎闯胡来;或者违背规律轻率决策;或者不能正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局面打不开、工作无起色。
每个领导干部应当努力做一名既有激情又有理性的干部,在激情与理性的结合上找到一个平衡点。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热又要冷,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那么,两者如何统一、冷与热如何把握呢?要有想干事的激情,领导干部要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工作激情和创业冲动,面对机遇敢于抢抓、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拼搏。要有会干事的策略,做到实事求是,注重持续,多谋善断,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论证,民主决策,敢干而不蛮干,苦干而不傻干。要有干成事的理性,强调冷静客观,强调全面与远见,需要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激情,要把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相结合、高昂的斗志和理性的思维相结合、饱满的激情和务实的态度相结合。概括地讲,优秀的领导干部要有充满理性的激情,又要有充满激情的理性。
二十二、养成高两三个层次看问题的习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想看得透彻、看得远,就必须站在高处,具体到领导工作中来说,就是要养成高两三个层次看问题的习惯。具有宽广的眼界,善于从大局看问题;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善于谋大计、抓根本;善于正确认识自己,跳出自身看自身。领导干部切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了解世上的事,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副无知者无畏的样子,动辄全国第一、亚洲第一,到头来笑话第一。
思想认识高,工作境界才会高。领导干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其眼界是否高远、宽阔对审视、谋划和引领地方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见多识广看问题才能精确。有的同志经得少、见得少、知识储备少,在设计发展思路时眼界就自然不高,不能从战略和更加理性的方面去谋划,只盯着眼前,没有大视野;或者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思路,盲目发展,效仿别人;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榛子,零敲碎打,这些都是站位不高、定位不准的表现。县里的工作,站在市里、省里甚至全国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就会看清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优劣,明了前进的方向,如果局限一隅,就会自我感觉好,甚至夜郎自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领导干部要养成高两三个层次看问题的习惯。首先,要树立大局意识,自觉地把各项工作放到大局之中来思考、谋划和部署,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其次,要能开眼看世界,学会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善于审时度势;学会登高望远,放开视野去比较,自觉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一览众山小”中看清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渺小,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变“低水平的干”为“高水平的干”。再次,要跳出自己看自己,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身,不以自我为中心,用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自己,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善于横向、纵向比较,从他人、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反思自我、审视自我,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确方向和目标。
二十三、“小圈子”会害死人
圈子古已有之,是对利益相关、趣味相投、来往密切的同类人所划定的一个范围,它本是一个中性词。艺人有艺人的圈子,商人有商人的圈子,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圈子。可是一个时期以来,“圈子”现象蔓延到了领导干部中间,一些领导干部以实现个人私利为目的,以老乡、同学、战友等名义结合在一起形成“小圈子”,这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往往是以权力为纽带,以谋私为目的,参与的人或为了找靠山,为了仕途顺利,不断升官;或为了彼此勾结,大发其财;或为了相互照应,互为利用。近年查处的“石油帮”“西山会”,就是典型的“小圈子”。
“小圈子”是中国封建官场“朋党”政治糟粕的遗毒,“圈子”虽小,危害甚大。唐朝的“牛李党争”使唐文宗发出了“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无奈感叹;明朝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对明王朝危害甚大;李鸿章宁用徽奴不用湘才葬送了北洋海军。所以***同志曾讲过:“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领导干部搞“小圈子”,就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歪风邪气的温床,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败坏党风政风,影响社会公平公正,最终也会将自己葬送。领导干部当然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领导干部一般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如果将公共资源与“圈子”发生某种不正当的联系,那“圈子”便异化成了“小圈子”。纵观党的***以来,因一些“老虎”“苍蝇”的落马而牵出的窝案、串案,甚至一些地方部门出现的塌方式腐败,无不与大大小小的“圈子”有关。
君子群而不党,小入党而不群。***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领导干部要端正思想,自觉远离“小圈子”,不钻人“小圈子”,更不能结“小圈子”,决不能团团伙伙、拉拉扯扯、结党营私。摒弃“小圈子”要严格执行党内民主制度,从制度上打破人身依附,做到公开选人、民主决策、依法办事,切实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肃查处侵犯权利、压制民主的行为,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使“小圈子”失去存在的价值。摒弃“小圈子”就要高度重视干部交流。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待长了,就难以摆脱长期积累下来的人情网、关系网、裙带风的干扰和影响,当地的干部都由他一手提拔,有可能形成唯我独尊的独断作风,形成“小圈子”。摒弃“小圈子”要慎重交友,多结交些正直真挚的良师益友,学习曾国藩的“八交、九不交”,即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二十四、不知足、不知耻、不知畏是“败走麦城”的“通行证”
“败走麦城”,是指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的故事。后以“败走麦城”比喻陷入绝境,形容“常胜将军”也有失败的时候。不知足、不知耻、不知畏是“败走麦城”的“通行证”。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做官不知足,贪得无厌,无知无耻还不知耻,不知道敬畏,不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不知道底线在哪里、边界是什么,迟早要“败走麦城”。
不知足,是指有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待遇和升迁不满足、不满意,贪得无厌。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说:“对于许多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事业心太弱、物质欲太强,能力不强却把名利看得很重,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两年不挪动,就要去活动,三年不提拔,就得要说法;有的不提拔不满意,提拔了也不满意,认为是自己早就该得到的,是组织欠他的。不知足的心理犹如一座“加油站”,加速了许多腐败分子违纪违法的步伐。领导干部一定要清楚,权力地位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无论何时何地、身居何位,都要切实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名利上要有满足感,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少一些攀比心,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功利投机,多一些脚踏实地。
不知耻,是指有的领导干部不学无术、腐化堕落、一事无成,自己却浑然不知、不以为耻,还四处显摆张扬。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无知不可怕,只要加强学习,就会从无知到“有知”;可怕的是无耻,更可怕的是还不知耻、不警醒。“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一个人有了羞耻心,在受到指责时就会知耻,知耻而后勇,知羞而奋进,从而改过自新,如越王勾践一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如果无耻还不知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最终葬送个人前途,败坏党的形象。领导干部要明耻、知耻,以擅权妄为为耻,牢记自己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以权谋私的权力;以贪污腐败为耻,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筑牢思想防线,守好精神家园;以损民害民为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
不知畏,是指有的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没有顾忌,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认为自己什么都能为、什么都能干。无知者无畏,胆大妄为者无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党员干部一旦失去敬畏之心,“思想防线”就会悄然失守,“精神堤坝”就会逐渐崩溃。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对组织缺乏敬畏,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对群众缺乏敬畏,漠视群众呼声,损害群众利益;对权力缺乏敬畏,以权谋私,权力寻租;对法律缺乏敬畏,徇私枉法;对道德缺乏敬畏,品德败坏、生活腐化;对规律、对历史缺乏敬畏,热衷追求短期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一个人倘若什么都不怕了,我们就必须要担心他、警惕他。西方有句谚语:要让一个人灭亡,首先要让他疯狂。***同志说得好,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规律、敬畏群众、敬畏历史、敬畏权力、敬畏舆论、敬畏道德、敬畏党纪国法、敬畏责任。
二十五、旧账新账都要自觉理
旧账,既指旧的债务,也指历史遗留问题。与此相对应,“理”既有支付、给付、赔付债款的意思,也有面对、正视、解决问题的意思。人们常说的“新官不理旧账”,多是批评有些继任者不理前任留下的债务和问题,只顾自己做成绩、出政绩。不少地方领导上任之后,新官否定旧政,改弦更张,另赋新篇,刷存在感,试图表明自己比前任更高明,体现自己的政绩;或者急于求成,绕道而行,遇矛盾绕着走、有问题避开行,不愿收拾“烂摊子”;还有的领导对前任留下的好账就理,坏账就不理,以“谁的承诺谁去管”的态度来面对坏账,“击鼓传花”,最终变成无头公案、“历史问题”。评判为官一任的效能,“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尤为关键。履新的领导干部决不能有“新官不理旧账”的心态,不能另起炉灶,重搞一套,无论旧账新账,都要自觉理。
毫无疑问,“新官不理旧账”是政治素质问题、做人品格问题。理好旧账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务实无私的作风。官员离任,只是他这个人走了,并非他原来职位的职能职责的结束。旧账不仅是前任个人留下的,更是这个职务留下的。新官接替前任不只是职务的接替,更是一种权力、职责、承诺的交接,债权债务都得无条件地继承。不理“旧账”是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的表现,也是政绩观扭曲、宗旨意识淡薄、没有能力的表现。新官要主动承认这些“旧账”,并积极想办法补上这些“旧账”,提前给百姓吃一颗“定心丸”,这样才能赢得一方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不理旧账,往往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导致政策难以落实、地方发展的长远规划难以执行,损害群众的利益,这不仅是事关党和政府形象的问题,更是关乎民心向背的问题。
党的事业,是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事业,换届的目的,是为了接连不断地造就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队伍,千万不能换一届班子就换一个思路,使得工作失去连续性。要注重持续,坚持、继承和发扬前任的好做法、好作风、好传统,保持工作的连续性,认识到换届既是权力的交接,也是职责、承诺的交接。要正视和解决问题,处理好“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正常的账要清,失误的账要纠,不完善的账要补,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账要分文不差地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上任的领导干部,不可操之过急,要紧接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步伐,承接完善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之上科学统筹、注重提升和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不断理清“旧账”和防止出现更多、更严重的“新账”中,渐渐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十六、知行需合一
“知”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包括信念、思考、理解、认识、认同等;“行”则表示人们在认识基础上的具体实践。知而不行,仍是未知;行而不知,也是盲行。***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表明了这是经得起检验的共识和真理。
领导干部要知行合一,只有思想和行动达到了步调一致,才能实现思想上的返璞归真、党性上的固本培元。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典范,他提出了认识论和实践论辩证统一的命题,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强大的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亲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巨寇;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35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之所以改名,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从事教育事业过程中,全力推崇知与行的结合。
目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最终实现“学以致用”,这正是契合了知行合一的精神。要以知促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用敏锐的眼光、理性的思维解决新问题,使领导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前瞻性。要以行促知,从当时、当地、当事的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干出实绩,取得实效,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归宿,在办实事的过程中丰富实干知识,从实干中总结经验、累积做法,为工作中的研究、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工作成果更加赢得党和群众的满意。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改,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促,在认识存在问题、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练好“唱功”,更要练实“做功”,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起来,做“知行合一”的表率。
二十七、言谈举止要通情达理
言谈举止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内心思想的外在表现,它将一个人的思想逻辑与内心世界通过言行表现出来。通情达理是指说话、做事合乎人情、合乎法理,通常的效果是让人口服心亦服。通情达理者的言行是在合情合理中令人折服的,既不会以权势令人屈从,更不会以虚假蒙混过关,不仅让人当时乐于接受,而且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言谈举止通情达理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是对事理的认识透彻明了。通情达理、举止大方是对言谈举止的基本要求,“随心所欲不逾矩”则是言谈举止的最高境界。
言谈举止,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修为,在谈话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等表象,判断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比如,有人说话喜欢用第一人称,这种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有人置别人的说话欲望于不顾,滔滔不绝夸夸其谈,一般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个性;有人谈话常用我想、我估计、我预测这类形式,一般谨慎有余而信心不足,等等,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常常在言谈举止中暴露无遗。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必定是一个言谈举止通情达理之人,他的通情达理来自于他的人情味,来自于他对这个世界的爱心,来自于他对人民的敬重,来自于他基本的自尊和自我保护。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举止无度,不会通情达理,不过是影响个人的进步或家庭的幸福,但对领导干部而言,言行不佳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地方的风气和发展。因此,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要通情达理,说话做事宽严相济,举手投足兼有分寸,考虑到自己的身份,考虑到听众、观众的感受,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进退有节、张弛有度。与群众打交道时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耐心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所盼,不能满口“官腔”,态度傲慢,高高在上;与下属打交道时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学会包容和谅解,不能看人下菜碟、以势压人,更不能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与上级打交道时要严谨而不莽撞、细心而不冒失,远近适度,不卑不亢;与同事打交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补台,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更不能推诿扯皮。言谈举止通情达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二十八、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
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总书记曾告诫广大领导干部,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这句话富含哲理、通俗易懂并富有智慧,也应该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一段时间以来,有些领导干部做人失去了本色,工作中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心中丧失了党性原则和道德底线;工作上不守纪律,肆意越线,使得一个地方歪风四起,个人也走向罪恶的深渊。不能本色做人的官,很难做到按角色办事;守规矩按角色做事的人,往往是能守住底线的人,进而是能本色做人的官。只要是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人,也没有做不好的事,二者融会贯通、密不可分。
做事是做人,做官也是做人。要把人做好,按本色做人是前提、是底线。所谓本色,就是事物的本来颜色。本色做人就是坦荡率真,做好自己,做正自己,做一个真实的我、一个坦诚的我,口中所说就是心中所想,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对老对幼一个样,什么时候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好干部的前提首先要是一个好人,按本色做人就是做一个好人。领导干部不管当多大官,前提都要立足做好人,先做人后做官,没有好的人品就谈不上好的官品。本色做人要淡化官本位思想,不淡忘公仆本色,不高高在上,不凌驾于组织之上,不管人事变迁、人情冷暖,不为时髦所惑、不被私利所蔽、不被浮名所累,做一个始终如一的我。本色做人就是要低调平和,身居要职而不显摆,有真本事而不狂傲,取得成绩而不炫耀,做出贡献而不张扬,悟得透人生,看得清世界,辨得明是非。
按角色办事是要求、是保障。所谓角色,就是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关键就看你如何去按角色做事。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这就是真正的角色,必须拥有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与此同时,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会扮演不同角色,且随着工作的调整变动,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不随性随意,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按角色办事就要知责,认清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角色的定位和职责,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是什么,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是我们工作的前提和方向,方向不对,努力也白费,“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按角色办事就要履责,办好该办的事情,当主角的就要演好主角,当配角的就要演好配角,不能为了出风头、争镜头而抢角色,不要事事等上级来安排,更不能尸位素餐、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按角色办事就要尽责,“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做到仰不愧于党无愧于天,俯不愧于民无愧于地,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出最高产。不管你是不是主角,只要用心投入,演出特色,你就是主角,闪光灯不只为主角而亮,而是为用心投入的每个角色而亮。
二十九、重视自己的每一次讲话
讲话就是指说话、发言、谈话、演讲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震天下者必震之于声,导人心者必导之于言。讲话是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功,是提高领导力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人才能和领导魅力的体现。对此,领导干部不可小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许多话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热词和名言警句,我们务必要好好学习。讲话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是本事。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一句话能把人说笑、说跳;一句话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一笑泯恩仇。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一些领导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时还能听到一些“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之类的“雷语”,伤害了党群关系,拉开了党群距离,侵害着党的执政能力。
过去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只会干、不会说,似乎还是合格的,放在今天无疑成了缺陷。讲话不精彩,为官个子矮。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应该善于通过饱含理性、充满激情、合乎逻辑、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讲话,实现组织群众、动员下属、安排工作、部署任务的目标。“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回望历史,苏秦凭着过耳难忘的犀利语言游说列国,促成了六国结盟一同抗秦;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联吴抗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见,领导干部的每一次讲话既代表着个人的能力水平,甚至与国家兴亡、事业成败密切相连。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面对瞬息万变的工作环境和领导局面,必须重视自己的每一次讲话,练好内功与外功,不断提高讲话的水平。要学会讲管用的话。讲话不是拿来练你的口才,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一定要有针对性,直指核心,解决问题,能给人鼓舞鼓动,带来思想启迪。如果都是正确的废话,云里雾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必然是左耳进右耳出。要学会讲大白话。多讲一些质朴简单的、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这样大家才能听得懂、记得住、落得实,不讲故弄玄虚、掉书袋的话,否则就掉进了“优势的陷阱”,自己的讲话成为了需要翻译的外语。***同志在延安抗大作演讲,学员向他请教什么叫政治,什么叫军事。对这两个并不十分简单的问题,他用大白话作了精彩回答,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我们对手的人搞得少少的;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要学会讲有分寸的话。说话要注意身份、场合、时机、形势、环境、背景,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头脑要“设防”,嘴上要“把门”,自己没有准备好、没搞懂的话,宁可不讲。要学会讲短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用简洁精练的语言,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讲话的关键信息。有的领导讲话先分大一二三,再分小一二三,还有小小一二三,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其实讲话的效果与长短往往成反比。要学会自己写讲话稿。不能全部由别人代劳,克服懒惰和依赖的恶习,更不能“稿来张口”,完全照稿子念。总之,要重视每一次讲话,要讲自己消化了的话,还要学会善于讲短话。
三十、不能因喜而轻诺
承诺就是应承允诺,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说的具有憧憬的话,一般是可以实现的。老百姓对于承诺的理解,就是“一诺千金”,也就是“吐口唾沫是个钉,一个答应砸个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兑现承诺体现的是个人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历来被古今中外所推崇和赞美。古人常说,“言必信、行必果”,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所以不可轻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轻诺呢?一种是大悲,心里一团乱麻不会分辨,你说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一种是大喜,心里高兴甚至得意忘形,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大悲之下轻诺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别人这时候不会没事找事;大喜之下轻诺的可能性则很大,别人看你心情高兴,马上请求解决问题,这是不少做下属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因为这时候允诺的可能性很大。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不能实现的诺言,对失望者来说比没有得到承诺受到的伤害更大。”轻诺必寡信,说的是轻易许下承诺总是缺少信用。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把轻易承诺当成炫耀权力的工具,心中却毫无为群众干实事的打算;有的承诺则是为哄得上级和下级一时高兴,做做表面文章,以此捞取政治资本;有的领导干部承诺之后“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久久不予兑现。我们常说,领导也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不能以此为借口,一高兴就忘乎所以轻易承诺,这是不够成熟的表现。领导干部作为“政治人”,特别是一把手,承诺已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素养问题,更关系着党群干群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群众能允许领导干部的一次轻诺,但如果总是失信于民,其权威与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也就丧失了领导力。
人无信不知可。领导干部应该“一言九鼎”,对老百姓作出的承诺必须真心对待、按期兑现,这是得到人民群众信任的前提条件。要做到言出必行,最关键的就是慎重承诺,而不是乱表态、乱开空头支票。在作出承诺时,必须确保自己的诺言在法纪、原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满腔热忱且力所能及地应人所求、解人所难。当然,兑现承诺也要及时,能做到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内必须做好;一时难以办到但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必须讲明原因,创造条件践行承诺。要真正避免领导干部的承诺流于形式,就要动态跟踪,对那些不落实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确保其信守承诺,对违反承诺、错误严重的领导干部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用铁的纪律保证干部言出必行,走完承诺的“最后一公里”。
三十一、镇定是渡过难关的最好态度
镇定就是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骤然临之而不惊”,就是指在危急关头能保持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关,这时害怕、胆怯、责怪是没有用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而镇定则是渡过这些难关的最好态度。当领导干部就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和矛盾,甚至很多艰难险阻,必须拥有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自身的内心一定要强大,而镇定是高超的领导艺术,是成熟的政治风范,是衡量领导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是一种打赢持久战的关键力量。
莎士比亚曾说:“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稳定,在激愤之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镇定应对的能力,才能临危不乱掌控局势,才能见机而为破解难题,才能以静制动把事情处理得更好。很多时候,镇定不仅能够化解很多可能激化的矛盾,而且可以让自己时时处处保持主动。镇定产生智慧,镇定产生信心,镇定产生力量。空城计中,诸葛亮坐而不乱巧妙地虚而示虚,利用对方多疑心理吓退强敌。电影《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也就是在真正静下心来之后悟出功夫的真谛,练成了神龙大侠,战胜了强敌。乒坛老将邓亚萍曾说,其实大家在技术上的差别并不大,我能取胜靠的是镇定,即使输球也不会慌乱,而是更加沉着。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以镇定的态度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容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战胜了各种挑战。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会不镇定,一是准备不周全,二是得失心太重。有的领导干部面对复杂紧急情况,或议而不决、患得患失,失去处理的最佳时机;或头脑发热、火上浇油,惊慌失措、被动应付,使小事酿成大祸,使局面失去控制。
以镇定的态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对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当复杂棘手的问题出现时,当突发性事件出现时,当各种矛盾交织僵持不下时,大家往往会把目光和希望集中到领导者、决策者身上。领导干部静而有定,不仅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还能影响带动部属,更好地推动工作。镇定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并非天生具备,历练方能提高。领导干部要增强镇定应对的本领,要理智地待人处事,学会忍耐和克制,学会宽容和谅解,不感情用事、莽撞冲动;要独立观察思考,善于谋划决断,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时刻保持清醒,守得住信念,耐得住诱惑,不利令智昏、迷失方向;要沉着应对挑战,打得起精神,经得起磨炼,不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同志指出,面对重大考验和挑战,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情况越复杂多变,任务越急难险重,越是对镇定应对能力的检验。
三十二、稳健致远
稳健是指行为上稳而有力,不轻浮冒失;思虑上周密细致,不轻信浮飘,让人觉得靠谱、认真、踏实、放心。稳健是一种大气。一个人要有这股气,遇到任何事情就都会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心浮气躁的人难成大事,也难成大业。领导干部稳健做人、稳健做事,心理上忌浮躁、思想上忌浮飘、工作上忌浮事,自觉净化自我,才能保稳求胜,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行之且致远。当然,稳健也不是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如果一味求稳怕乱,迷信经验,固守传统,这也动不得、那也干不得,最终必然裹足不前、一事无成。
经济可以提速,发展可以提速,成人、成才、成功却要放慢脚步,确保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比如,日常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事情要一桩一桩地做,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然而,有些领导干部总是好高骛远,办事不讲方式方法,只图争创赶超,妄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不顾长远利益、不从事业出发,结果遗患无穷。有的作决策凭感觉,拍脑门就定了,拍胸脯保证,最后只能是拍屁股灰溜溜走人;有的经受不住上级和别人的夸奖,一听到表扬就忘乎所以,心浮气躁,结果成绩事故两头冒,就必然会出现“现在看是政绩,过几年看是劣迹”的事情。
能够时刻保持稳健,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品格修养,更是一种决定成败、决定长远的关键力量。稳健离不开厚重的人生阅历。要想从事好领导工作,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教训。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找到工作的要点和关键,对症下药,开出“治疗良方”。稳健离不开厚重的理论功底。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政治上的成熟,领导干部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自觉加强学习,打牢理论功底,才能具备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担当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为民的使命。稳健离不开厚重的实践积累。实践出真知,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实践中夯实知识储备,不断增加经验积累,做到实践每向前发展一步,经验积累就要相应地前进一步。多做一些扎扎实实打基础的工作,不断地把知识运用于工作的实践中,摸索方法和技能,推动工作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十三、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健康是指身体机能正常,各项指标正常,精力旺盛,能挑起家庭、事业的重担,充满激情和活力。如果说其他素质是0,那身体素质就是排在最前面的1,1后面的0越多,素质就越高,但它们都依赖于1而存在。如果身体素质这个1不存在了,其他的0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同志有句名言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还倡导我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一直非常重视身体健康,从学生时代就开始锻炼身体,一辈子都坚持锻炼,到了七十岁还能横渡长江。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被美苏压制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同志承受住了无比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强度,这要得益于他坚持锻炼造就的健康体魄。相反,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又会让多少英雄泪满襟。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履行职务、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好领导工作,身体要好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身体上的健康,智慧就无法表露,才华就无法施展,力量就无法战斗,知识就无法利用。领导干部是党培养多年的管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和团队的带头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对党的事业、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之下,领导干部承担着家庭、事业和社会的多重重任,身心负荷较为繁重,患病率也较高,而且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颈椎病、腰椎病、神经痛等慢性病为主,“亚健康”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工作节奏的加快,领导干部的劳动强度还会越来越大,如果放松对身体的锻炼就会降低抵抗身心压力的能力。
徐特立同志说过:“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会管理自己身体的人,就没有资格管理他人;经营不好自己健康的人,又如何经营好他的事业。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地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更加珍惜健康和人生。要锻炼强健的体魄,强化“我锻炼、我健康、我幸福”的意识,形成自觉锻炼、主动健身、追求健康的良好风尚,坚持“因人而宜、适时适度”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健身活动,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生命是需要永远激活的。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度的紧张感对个人的健康有益无弊,它能使我们远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始终让思维和行动保持在平均水准以上,甚至可以迸发超乎想象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强迫自己休息,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身心健康,简单地说,就是身体无病痛,思想无纷扰。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益于身体健康。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阳光思维,遇事朝好的方面去想,养成乐观、热情、愉快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懂得放弃、舍得,摆脱旧日的困境,轻装上阵,才能工作得愉快、生活得痛快;该认真时要认真,不该认真时不要太“较真”。
三十四、自修为止谤之本
诽谤是指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的行为,常常和诋毁、污蔑等词语合用。领导干部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时时处于党纪政纪的警示之中,时时处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中,遇到批评、中伤、诽谤也是常有的事。三国时代魏国司空王昶的家训中有这么一句:“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意思是解决寒冷的办法莫过于多穿件皮袄;要阻止他人对自己的诽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对待诽谤不急不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得对的,虚心接受,认真改正;对于中伤或是污蔑,则要受得了委屈,忍得住误解,“身正不怕影子斜”,通过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让谣言不攻自破;同时也要相信组织,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组织经过认真调查,也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只有加强和提高自我修养,洁身自好、戒欲戒贪的人,才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有资格要求、约束和管理他人,才能在党员和群众中赢得公信,才能面对批评不心虚、面对中伤不畏惧、面对诽谤不胆怯,才会催生鼓舞人心的向心力、迸发遏制歪风的阻挡力、激发奋力拼搏的战斗力、辐射正己示人的感召力,以良好的形象和过硬的素质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自修为止谤之本。***总书记说过,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面对造谣诽谤、流言蜚语,领导干部只有以“正”为根,方能站得住、立得稳。要修道德品行。锤炼道德品行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一生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要在生活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做到孝老敬亲、感恩奉献、诚信做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要修健康情趣。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个人爱好,拓宽学习和生活的领域,踏踏实实走好人生路,行大道,走正道,把人民放在心上,防止沉溺于灯红酒绿、留恋于声色犬马,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那么,哪些算得上健康的情趣呢?***同志喜爱游泳,***同志喜欢打桥牌,爱因斯坦喜欢拉琴,华罗庚喜欢写旧体诗,李四光热爱摄影,这些都是健康的情趣,可以多学习、多培养,远离觥筹交错、远离酒桌饭局、远离赌博陋习。要修人格魅力。现在都流行说“主要看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修炼人格魅力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智商、情商、德商、逆商、胆商、志商等,结交情趣健康、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要害怕吃亏。
三十五、团结是最好的成功之道
团结是指领导主体将被领导者紧紧地吸引并凝聚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支持、协调一致,为实现领导目标而共同奋斗的组织措施和人际措施。“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总书记说:“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刘邦、张良、萧何、韩信团结协作才有了大汉天下,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才有了赵国的祥和稳定。团结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一种胸怀胸襟。做学问搞科研强调的是求新求异,干工作当领导则要注意团结协作,善于弥补别人的短处、善给别人搭台补台。一个领导班子讲团结是大政治、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事、团结好是高水平。我们周围有上级、有同僚、有下属,如何处理好与这些群体的关系,如何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这是一门大学问。
实践证明,团结是成事业、干大事的前提,团结也是增强班子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前提。领导班子团结,则风正气顺、充满活力;反之,则人心浮动、一盘散沙。从全局讲,团结是组织的生命,是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基本保证;从局部讲,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才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调研发现,现在一些领导班子闹不团结,主要有4种表现:一是同船不同向、划桨不给力,各唱各的调;二是思想不见面,行动不协调;三是难题互相推诿,名利互相争夺;四是当面你好我好、背后说三道四,表面和和气气、私下互不服气,打肚皮官司。事实反复证明,闹不团结的干部都不是好干部,闹不团结的班子都不是好班子,凡是闹不团结的班子和干部,最后都没有好结果。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
善于团结,既是德,也是才。团结才有发展,团结才能出干部,团结才是最好的成功之道。那些“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超人”,是不能长久的。搞好团结要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有些领导班子不团结,带共性的一条就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少数人或者个人说了算,或者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一把手要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善于集思广益,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但也不能谁说了都算。班子成员要做到以大局为重,克服名利之争。所争取的应该是党的名誉这个“大名”,所追求的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大利”。搞好团结要自觉加强沟通交流。很多工作出纰漏、班子成员闹矛盾就在于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误解。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谅解,遇到不同意见应坦诚相见,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有话当面讲,把意见摆到桌面上来说,求大同、存小异,有时甚至还要“委曲求全”。搞好团结要自觉补台补位。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和错误,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善于欣赏别人,善于合作共事。一把手要自觉发挥表率作用搞好团结,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既提高个人单兵作战能力,也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发挥1+1>2的效果。
三十六、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不仅影响着现在,还会对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对过去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是无法把握现在、掌握将来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对事物客观规律和内在法则的准确把握与深刻揭示。任何现在和未来既是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又是以历史为基石和起点而渐次实现的新创造与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用五千年文明史、百余年的近代史阐述“中国梦”,以“徙木立信”论八项规定的作用,借“霸王别姬”说不良作风之害,引“治大国若烹小鲜”思考为政之道等,展现出了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历史眼光、浓厚的历史素养,鉴古而知今,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立正身、拒腐败,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个高素质的领导者,应该是历史知识丰富而又有正确历史观的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可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前之得失。政治家参照它治国理政,军事家从中借鉴战略战术,平民通过它增长知识和才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总是习惯于“好了伤疤忘了疼”,一再犯着前人犯过的错误。学习历史的好处还在于让我们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不再重复犯错。当下我们能够做得更好,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不搞低水平的重复模仿。
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落实,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再到需要破解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矛盾,领导干部要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自觉养成“读史”的习惯,更加需要镜鉴启迪,从历史中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避免走错路、走弯路、走邪路。要从世界历史中认识和理解世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要从中国历史中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长河中的对与错、是与非,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荣誉感、紧迫感,做到与时俱进,更加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地方历史中认识和了解一个特定区域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风土物产、人文景观、军事攻防等,全面掌握辖区内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激励群众爱国爱乡,更加坚定地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要从党的历史中认识和把握我们党95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认识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生存之本,更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资本和政治优势,更加坚定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