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敝帚集与游学家书 附录1 解读之一 文学珍本《敝帚集》见证辛亥革命历史

《敝帚集》是唯一一部由郭沫若生前编订后,时隔近60年才首次出版的佚诗佚文集。

1939年初夏,时任政治部三厅厅长的郭沫若由重庆返回故乡乐山,为父亲郭朝沛治丧。居家期间,对少年时代所作的旧体诗文、对联作了整理。返回重庆后,请人誊抄复写成册,题名为《敝帚集》。以后郭沫若未在任何地方提到这个集子,只将它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存放在一起,从重庆辗转至上海、香港、北京,由夫人于立群长期保存。郭沫若生前没有发表或出版《敝帚集》的原因可以从《敝帚集·题记》中得出。《题记》这样写道:

出蜀以前所为诗文,曩奔父丧返里,于旧纸堆中搜得旧诗七首、文四篇、对联五十二副,虽均幼稚而又陈腐,然亦足以踪迹当年之情绪。爰录为一集,顾曰敝帚,非欲自珍,以明其扫除尘秽之意而已。

《敝帚集》中的文字尽管被作者定性为“幼稚而又陈腐”,但仍然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珍本。所以不可多得,正在于它“踪迹”了作者“当年之情绪”。集子中《答某君书》、《寄大兄书》这两篇文章和五十二副对联尤为难得,创作于辛亥年末至壬子年初,字里行间充满清末民初青年学子的变革思潮,唱响了四川保路运动和巴蜀辛亥巨变亲历者的心声与对革命的礼赞;渲出人民大众对民族国家的光明未来与独立富强的渴望与憧憬,是跨越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见证。郭沫若在自传《少年时代》中对辛亥年间的自我做过这样的比喻和评价:那是一个“天才的时代”,“让我们这些平常人四处碰壁。我自己颇感觉着也就象大渡河里面的水一样,一直是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流着”。《少年时代》中的《反正前后》得到过***不止一次的赞扬,说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历史场景,同他本人在湖南所感到的一模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敝帚集》与《反正前后》恰有可比之处。

《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敝帚集》珍贵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和《郭沫若研究年鉴·2010年卷》曾选登过集中个别篇目,现在首次以整体面目呈现给读者。

一 成集的背景与手订问题

《敝帚集·题记》曰:“曩奔父丧返里”。时在1939年(民国28年)7月11日,全面抗战进入第三年。为举中华全民族和国家之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937年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国共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抗日联合统一政府,设立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陈诚任部长,***、黄琪翔任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三厅厅长。在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殊死较量中,三厅在郭沫若主持下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宣传文化工作,郭沫若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进步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国共两党认可,得到公众和各界抗敌人士的赞扬。因此,郭沫若返乐山沙湾治父丧便带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无论在陪都重庆或乐山、沙湾,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上至国共两党领袖,党国政要,各方代表,无不致吊函唁电,送挽联奠幛,借以表达“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共同信念(郭沫若《家祭文》)。蒋**送挽联云:“中原终克定,告庙毋忘告九泉。”***等人在寄自延安的挽联中写道:“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题记》说“出蜀以前所为诗文”,“于旧纸堆中搜得……录为一集”。是否经过校改、订正虽未言及,但作者是习惯于编集时对作品进行校订、考证的,《敝帚集》应不例外。就现在见到的出蜀以前诗文(由乐山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多系随手抄在当年读书时的作业本上,未标明写作时间,也未按时间先后排序。而《敝帚集》不同,每篇作品均标明写作时间,如旧诗《月下》标注甚详:“一九〇六年废历六月十日夜作”。这里先写公历年份,再注“废历”日期,明显表示了这一写作时间为辛亥革命改元后所改订。此其一。其二,对个别字、词的修订。如旧诗《邨居即景》,今所见抄录作业本上没有注写作时间,《敝帚集》订为1907年春作。用字也有不同。作业本写:“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敝帚集》订为:“屋角炊烟起,山腰宿雾眠。”虽是“浓”与“宿”的一字之差,在描写的细致及意境上却有不同。其三,不少作品有加注或说明。如对联一,加注:“此联眉批‘不用’,盖缘有‘英魂罔吊’之语,用于春联,颇欠吉祥之故。”对联五,加注:“此联眉批亦云‘不用’,理由已不记忆。”又如对联七,加注:“右二联为族上某同辈撰。其父死,其家开药店,故云云。”对联三十三,加注:“此乃民元春,结婚时所自撰门联,颇有解嘲之意,希得一梁红玉为助,而事愿相违,亦觉可悯。”记录了当时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及对自由自主婚姻的渴求。又如对联二十六,特别对四川俗语“黄起白倒”加注解释:“意为糊涂,或狂妄。”对联十九,加注:“此联曾记录于《反正前后》中,唯字句间有记忆错误处。”对联四十一,更详加注明了题联的缘由。所有这些作者附注的文字,现均加了“作者注”的字样,以区别于编者后加的说明与注释。以上三点,说明该集确实经过郭沫若手订,并非简单由人誊抄而成。

《敝帚集》作品的写作时间为1906年至1913年出蜀以前的清末民初。1910年春作者经考试,插入久负盛名的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丙班(三年级)就读。以此划限,之前在嘉定(乐山)小学堂和中学堂读书;之后赴成都,相继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成都府中学堂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理科读书。乐山时期的诗文写于1906年至1907年,有诗《题〈王制讲义〉二首》、《跋〈王制讲义〉》、《月下》、《邨居即景》和文《愚者辨》一篇。成都时期的作品写于1910年至1913年,有诗《秋绪》,文《答某君书》、《祭三叔祖文》、《寄大兄书》三篇,联语为1911年至1912年春节期间作品,最晚一篇为1913年夏的《游古佛洞》长篇旧体诗。

清末民初,正值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由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急遽转型期。一方面,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瓜分中国,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随国门洞开,欧风美雨席卷中国大地,地处偏僻的四川、乐山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革命思潮。“富国强兵”,求强求富,已在作者思想中扎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宪政、共和的革命思潮,促使少年郭沫若初次走上革命之路,亲身经历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风潮,参加了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只要沿着这条主线,就容易理解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内容,“足以踪迹当年之情绪”。

二 诗的修养与旧诗七首

作者是杰出的诗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一代诗风,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一生既写新诗又写旧诗。他曾说:“旧式的诗词在今天依然有它的相对的生命,而且好的旧诗词,例如***的《沁园春》,并显然有强大的魄力,这是事实。”他还说过,诗的新旧,主要看内容,而不在诗的形式。据现有资料,所作旧诗约一千五百首,单从量而言,堪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比肩。

青少年时代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修养期,这一期间的旧诗就是他学习和写作的成果。他写作旧诗经过家塾教育严格苛刻的训练。他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说,他的旧诗写作基础,是从五六岁读书时开始的。“从读《三字经》、《唐诗正义》、《诗品》之类起,至后来读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之类止,都要算是基本工作。”旧诗讲究平仄四声,音律对仗,这对小孩子说来无异于诗的刑罚。在《我的幼年》中回忆了六岁开始作对子,七八岁开始作试帖诗的艰苦扎实的训练过程,及不可名状的痛苦。总之,他的旧诗修养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孕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现代作家、诗人孙席珍所言,他的旧诗无论五言七言,长篇短章,兴到笔到,缘情而发,无不得心应手,酣畅淋漓,佳构迭出,自成绝唱。即如少年时代作品,因其才思敏捷,意识清新,工对善俪,援笔立就,而超然于同侪,闻名于当地(《郭沫若楹联辑注·序》)。如幼年在绥山山馆读书时的《茶溪》:“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书。钓竿含了去,不识是何鱼。”又如同时期的《早起》:“早起临轩满望愁,小园寒雀声啁啾。无端一夜风和雪,忍使蛾眉白了头。”以及大约1905年的《正月四日茶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或戏水闲钓的童趣,或远眺冬日初雪的遐想,或记雨中行路的情景,皆清新自然,鲜明生动,崭露了少年作者的诗才。

《敝帚集》诗七首。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1906年作《题〈王制讲义〉二首》和《跋〈王制讲义〉》。这三首诗是他在乐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听帅平均老师讲《王制讲义》后有感而作的。学校当时于新学素养不高,但于旧学却不乏有专长的老师。第一学期帅先生的讲经课,就很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谓经,即儒家经典。帅先生是四川今文经学大师廖平的高足。他的《王制讲义》课,从头至尾把《礼记》中最难读的《王制》篇讲得生动有趣。《礼记·王制》饾饤不可卒读。帅先生按照廖先生的讲授,将它分为经、传、注、笺四项,以为经是孔子的微言,传是孔门的大义,注笺是后儒的附说,理出头绪,这样就勉强可读了。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派。古文经学重在从训诂学去注释经义,今文经学侧重于经典中孔子的微言大义。西汉今文经学盛,东汉古文经学盛。廖平在《今古学考》中说:“今古之分,本以礼制为主。”今文经学主《王制》,古文经学主《周礼》。这是今古学的根本区别,也是廖平经学研究的贡献。蒙文通称誉说,这在经学史上具有“划分时代的意义”。作者曾说,廖平以《王制》解释《春秋》,无一字不合,微言大义幸得粗窥,从而达到“通经致用”。郭沫若很赞成廖平今文经学的观点,推崇他“在新旧过渡的时代,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一位学者”。

《题〈王制讲义〉二首》之一:“经传分明杂注疏,外王内圣赖谁传?微言已绝无踪影,大义犹存在简篇。”所谓“简篇”,即《礼记·王制》篇。“大义”即廖平先生对孔子微言大义所阐述的内容。亦即“外王内圣”之学。所谓“内圣外王”,语出《庄子·天下》篇,讲“内圣外王之道”是为“治世”。但“内圣外王”更能体现儒家思想特色。从儒家传统看,更是据圣人最宜于为“帝王”提出来的。“内圣外王”是儒家治世的一贯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圣之学”,一是“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即“理想人格”,实现其理想人格,从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即“外王”。

《题〈王制讲义〉二首》之二:“不为骊珠混鱼目,何教桀犬吠尧天。而今云翳驱除尽,皎日当空四(世)燦然。”大意是说,廖平及其弟子的《王制讲义》的讲解,清除了云翳,使儒家经典中被遮蔽了的孔子改制思想的要义像皎日当空一样,照亮了四方或世界,从而达到经世治国的“治世”境界。从此,不会再出现燦那样的暴虐统治。这是对《王制讲义》的赞颂。

如此,还感到不足以表达他对廖平先生的崇敬,于是再跋诗一首,云:“博士非无述,传经夹注疏。先生真有力,大作继程朱。”这里的博士指西汉专设的讲经博士,说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著述,只不过是夹杂在传、经、注、疏中而已。这里的先生非帅平均,而是指帅先生的老师廖平,赞美他的今文经学在解读经典上的创造性建树。“真有力”三字朴素而切实,为廖先生的《王制讲义》学术成就拍案叫绝。诗的末句说廖先生的大作和思想,是继宋代程颐、程颢和朱熹所开创的宋代理学之后,对孔子儒学传统的又一继承和发展。推崇之高,实为罕见。

题、跋《王制讲义》这三首短诗,内容丰厚,意义深远。不仅表明作者的国学基础扎实深厚,而且还点出其自幼所受廖平今文经学的影响,成为其日后走上治学道路的起点。在乐山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读书时,为其讲经的帅平均和黄经华先生,均是廖平先生高足。作者的国学基础坚实,得益于他们的教诲。作者通过他们的讲授教诲,承袭了廖平今文经学的学统,以及廖平的托古改制思想和尊孔。作者之所以在五四运动前后一派“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敢于“反潮流”地对孔子评价提出驳议,在《三叶集》通信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多篇论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出许多精辟见解,与廖平先生今文经学对他的深刻影响是分不开的。

《邨居即景》一诗曾被四川乐山文管所编辑的《郭沫若少年诗稿》(以下简称《诗稿》)收录。《诗稿》编者认为它是作者“最早的诗”,写于1904年。作者在《敝帚集》中亲手订正,标明1907年春作,应从《敝帚集》。鉴于此诗已由作者收入《敝帚集》,本书第二部分——根据《诗稿》重新编注的《敝帚集外》不再重复收录。

《秋绪》一诗与《敝帚集外·旧诗六十七首》的《泛舟谣》,恰好是1910年春赴成都就学,及就读一学期后思想情绪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两首诗都是即兴言志,表达了人生一世当自立自强,有所作为,高举奋飞,不作“井蛙”的志气。但《泛舟谣》与《秋绪》又因时序不同,心绪也不同。前者是初春,后者是晚秋。前者情绪昂扬,反驳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后者情绪上则略带消极苦闷。这也许是由于作者对成都分设中学的期望过高,而学校却不能满足其求新求知的欲望所造成的。诗云:“秋风凛烈秋雨霖,郁郁独坐万象哭。手翻南华信口读,神游青衣江上屋。”南华即南华经,亦即《庄子》。情绪上可说有一百八十度的翻转。从这年颁发的修业文凭看,他的学习兴趣也转向数学(代数,几何)、外语、历史、作文等,成绩均在90分以上。总平均成绩80分,评为最优等。

《游古佛洞》作于1913年夏。作者受大哥东洋留学影响,很早就渴望到欧美、日本留学,如果一时不能实现,也要去北京、天津或上海读书,以实现“奋飞”的祈愿。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初出夔门前的喜悦心情,以及临危登高、吟风狂啸的豪气与风采,值得注意。这年3月作者考入成都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理科班学习。但不满一学期,又报考了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并被录取。其目的就是为了离开四川,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游古佛洞》便是他得到通知后由成都返乐山沙湾途中的即兴抒情之作,因此诗中的心情与以往几年中七次经过古佛洞大有不同。“晨醉江楼棹歌发,醒时夕阳挂西岭。山寺飞将人眼来,兴机触发心花开。醉眼欲穷天下势,揽衣直上最高台。”将其诗酒豪放的“名士风流”与“登高一览,放眼世界”的胸襟抱负和盘托出。“人生及时行乐耳,长此抑郁何为哉。”这是在向几年来在成都因对学校与社会不满而郁积胸中的苦闷告别。接下去写登临,“大叫狂生郭八来,但听山壑呼长诺”,进一步展现了他的狂放个性和不畏艰险的逸情豪兴。通过对古佛洞探奇寻幽的描写,尽现山寺的高峻险奇,古物神像的神奇古妙,释道两家共处一室、分庭抗礼的中国特殊文化现象。又通过炎夏酷暑与寒气逼人冰火两重天的对比,抒发了对人世社会、人情冷暖的感喟。诗的结尾说:“我心颇厌人间世,用敢临危登绝地。人生一死等鸿毛,蛇蚹蜩翼何以异。”如何理解这四句诗,必须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思想的变化。作者亲身经历了风云翻滚,浪潮迭起的政权更替,面对革命果实被军阀篡夺,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外患濒临,人民大众仍生活在水火之中,国家民族命运堪忧的社会现实,自然会发出无力扭转乾坤的愤懑、慨叹。这让人想到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然而,在20世纪初叶新旧时代转型期社会急遽变动之际,凡有远大抱负的人,无不因人生短促,而要及时把捉住机会,高举奋飞,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反之则同蛇蚹蜩翼一样,轻若鸿毛,没有任何人生价值可言。这正是作者出国留学前,亦即人生发生转折前夜,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

三 文四篇与辛亥革命

《愚者辨》、《祭三叔祖文》内容与儒家人生哲学道德理想相关。作于1906年的《愚者辨》,可说是作者在嘉定小学堂读书期间,对中国儒道两家人生哲学学习的心得。儒道人生哲学是中国哲学传统精华所在,它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和志士仁人,是他们理想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这篇小文虽然粗疏,却表现了少年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文章前部分以老子的《道德经》立论:“大德不德是以有德”,“至德之人其貌若愚”。文章后部分又归总到儒家的“仁、智、勇”三达德。将儒道两家人生哲学道德理想打通杂糅在一起。这确是作者思想的一大特色: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融会贯通,铸冶一炉。《祭三叔祖文》中的三叔祖,之所以值得致祭,赞美,就在于他是一个儒者,尽管一生平凡,但却高尚。

《答某君书》、《寄大兄书》两篇,写于辛亥革命前后,都与作者参与革命斗争相关联,是他漫长人生路途中的革命起步。

1911年春所作《答某君书》,虽是与旧友绝交的信,却透视了作者人生道路和思想历程的新起点。读懂这封信的关键就在于充分了解写这封信的背景。1909年底,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并于1910年1月、6月、10月发动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实行宪政。1906年9月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预备立宪。1907年秋又颁发章程,在中央设资政院,各省筹设咨议局。由于迟迟不召开国会,因而引发各省咨议局发起速开国会、实行宪政的请愿运动。清政府一面应允缩短三年预备立宪时间,改于宣统五年(1913)开设议院,并预行组织内阁,一面又下令遣散各地请愿代表,将同志会领袖温世霖等逮捕充边。因当局封锁消息,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风潮平息之后,四川成都于1911年初,发生大规模请愿风潮。请愿风潮由成都高等学堂发起,召集各校代表在教育总会开会,作者以分设中学丙班代表参加。会议要求明年开设国会,由四川总督代奏,各校一律罢课,不达目的不复课。次日,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时,被军警和巡防军包围。代表会临时决议派代表找省咨议局正副局长,去质问当局为何派兵弹压学生。由于缺乏组织训练,请愿风潮归于失败。作者和好友张伯安,因拒绝带头复课遭学校斥退。作者说:“大家都为爱国运动甘愿牺牲自己的学业,我不能来做破坏运动的罪魁。”在今天看来,立宪派请愿活动被认为是一种改良;但当时在民众眼中就是“造反”。“造反就是革命”,郭沫若也认为,“对于封建社会的支配阶级要求立宪”,与“灭满兴汉”的***的武装革命,“两者在促进社会的变革上不正是同一的吗?”

恰好此时作者大哥由北京回省任职,分设中学请他担任法科课程,于是他和张伯安得以留校续读。信说:“去岁年终请愿风潮卷弟人大漩中,未预试验,税驾南归,兄或有闻,无庸缕叙。”又说:“今岁严加惩办,摒退多人,还观敝堂,亦复如是。”虽然因大哥关系得以续读,但居家一月,心常忧愁,唯恐再被斥退,所以未与朋友见面。经过这次事件,使他和朋友某君在思想志趣上的距离越来越远。志趣不相投,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背道而驰。故信中说:“降生不辰,遭国阽危,奋飞高举,以蕲去患,吾辈之职也。”又说:“日暮路远,古人用以兴悲,故我与足下,分道扬镳,各有所怀,敢抚心自问,总皆有蕲裨益。”而且形势也不允许他们重温过去“聚首一堂,面相目,口相耳,手相手”式的友情,像小儿女或驽马恋栈那样生活。信的最后对交友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吾不以口友君,不以肘友君,友君于无友,无友乃有友,今君胡眩乎谀与势之友,而令吾友君之必出于口与肘也耶?”这不单是交友原则,也是为人处世的人生大道理。所以信的结尾说:“愿免旃,时相忘。”免了吧,从此相互忘掉!

1911年春《答某君书》不只是对旧友的诀别,更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作者自参加成都国会请愿斗争起,历经辛亥革命,从此走上了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奋斗之路。参加国会请愿斗争是作者第一次真正参加的社会革命斗争,也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第一次经受挫折、打击,在他一生为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征途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也是此篇的历史价值所在。

毕竟这是写给旧友的一封信,因此尽管思想立场差距甚大,甚至相反,但文字委婉,情感敦厚,是一篇情辞恳切、声情并茂的文章。

《寄大兄书》是作者写给大哥郭开文的信。据信中考知他回家的时间冬月六日,即1911年12月25日,别后旬日写信,当为1912年1月1日。辛亥革命胜利,四川反正独立后,成都、乐山相继发生兵变,许多枪支散落民间,社会秩序大乱,学校提前放假。年假中,作者受大哥郭开文嘱托,“在乡倡办民团,创立观字营,保卫乡里”。此信报告了沙湾保卫团组织经过,以及保卫团黎团总写给他大哥的信和托请帮助之事。特别报告了沙湾土著与客家人向来不和及当前的局势:先有保甲局团总徐某敲诈勒索乡民,后有起于同志军首领的土著杨朗生另组保安团。保安团与保卫团抗斗扬言要暗杀保卫团团正。沙湾老百姓有此二害,有如“疮痛并头”。组织保卫团就是为民除害,保护乡里不受蹂躏。保卫团虽不是由他提出建立,但他参与保卫团谋划和事务,表示不吝此区区身,为吾乡效犬马奔走之劳。这封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辛亥革命期间,作者敢当大任、热心公益、为民除害的品格情怀。

四 辛亥革命的赞歌——联语

联语五十二副作于1911—1912年春节前,是一曲辛亥革命的赞歌。作者说:“沙湾镇居民喜贴长联,每逢春节或红白喜事,竞撰长文联语贴于门楣,不能自撰者则备酒食请镇中读书人代撰代书。因而春节书联为读书人之一项繁忙工作,多者百数十副,少亦三二十。辛亥革命之岁,因兄长多在外,余遂得承其乏,成联若干首,今幸原稿犹存,整理出之如次。”五十二副联语中除去作者堂兄郭少仪《名士自风流》(附对联四十一后)外,得五十一副。加上作者在《读〈随园诗话〉札记四十七·“一戎衣”解》中,提及的“共和三脱帽,光复一戎衣”,仍为五十二副。因为是辛亥革命后第一个春节,因此无论喜联、寿联或挽联,或为商铺堂号、佛家寺庙所书春联,无一例外紧扣一个中心主题:歌颂***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以下分别论之。

第一,歌颂辛亥革命,并给予辛亥革命“空千古”的评价。

对联五十一:

舍利子扶疏,五族一家,共和事业空千古。

自由花灿烂,千红万紫,锦绣韶光异旧年。

何以“共和事业空千古”?这是立足于中国五千年社会发展历史评价的。自秦始皇一统中国,建立封建帝制以来,历经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不仅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出现了濒临被瓜分的空前危机。辛亥革命一举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本质上是一场翻天覆地,代异时移,沧海桑田的革命;一次紧追世界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胜利。由封建帝制到民主共和,是一次中国历史的大跨越。因此,以历史而论,怎么估计评价都不为过。现在看来,以往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难免有过低之嫌。

对联二十:

欲铭勒恢复事功于昆仑,千秋景仰。

喜摆脱专制政体之羁绊,万代共和。

尽管辛亥革命没有彻底胜利,但历史终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跨越。这样评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并非看不到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看不到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封建军阀篡夺、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丑剧。社会变革的艰难挫折同时在警醒中国的志士仁人,需要继续探求新的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换,一个新的历史纪元的开始。

第二,歌颂民主共和新政体、新国体。值得注意的是,进入作者视野并心仪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的民主共和新体制;最警醒的是18世纪波兰被俄、普、奥三国三次瓜分亡国惨祸,及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瓜分阴谋;以及作者“匹夫岂无责,要将铁血购和平”的高昂爱国主义精神。对联一:

光复事殊难,花旗矗树,华盛顿铜像如生,祖国丘墟,哥修孤英魂罔吊。于瞻于仰,或败或成,人力固攸关,良亦天心有眷顾。

边维氛未靖,东胡逐去,旧山河完璧以还,宝藏丰繁,碧眼儿垂津久注,而今而后,载兴载励,匹夫岂无责,要将铁血购和平。

核心内容又着重歌颂和渲染民主共和制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以及中国民权运动无可阻挡的气势。表现这一内容的联语很多,略举数例:“鸣自由钟,庆共和福。”(对联四)“新燕鼓吹平等说,香花鼎祝自由钟。”(对联十二)“爰建共和新政体,还作江山旧主人。”(对联十四)“竹报桃符更岁月,鹦簧蝶板庆共和。”(对联十七)“民权如海潮暴发,肃清夷虏,壶觞飞羽醉共和。”(对联二十七)“共和三脱帽,光复一戎衣。”(对联四十二附)向自由、共和顶礼膜拜。辛亥革命期间,***针对民众“灭满兴汉”的思想,提出了中华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兴建民主共和国的“五族共和”口号和思想主张。“五族”:汉、满、蒙、回、藏,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五族一家,共和事业空千古。”(对联五十一)表明当时作者在思想上已突破狭隘民族主义的观念,站到了“五族一家”、“五族共和”时代思想的前列。

第三,歌颂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功成九十日”,是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取得的。在联语中大加赞誉。如对联二十九:

大声一呼,唤起七千万数同胞,毋徒鼾睡。

成城众志,收回二百年前故业,还作主人。

又如对联四十下联:“顺人应天,九十日革命风潮爆发,同心驱胡虏,而今长享太平春”等。唤起民众,同心战斗,这是速胜的根本原因。联语中的“狮醒”、“醒狮”亦指此。如对联十六:

国社沦亡二百年,泪洒新亭,豚尾长遗千古恨。

神州陆沉九万里,戈挥鲁日,狮声奋吼八荒摇。

同时,辛亥革命功成九十日,速胜也引起忧虑。对联十就提出了警告:

二千年专制帝国,骤跻共和,盛业赖维持,夸父莫遗追日诮。

廿世纪竞争风云,横锁东亚,建夷今扑灭,诗人好赋出车章。

这就是说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共和国骤然建立,伟业至大,尚须努力维护,不要留下夸父逐日的笑柄。在歌颂胜利的时候,切莫忘记20世纪国际竞争加剧,战争阴云横锁东亚,中国被侵略、瓜分的危机尚存。表现了作者清醒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第四,尽管作者认为立宪派的请愿斗争同是革命,但历史告知,***领导的武装革命思想路线更加适合中国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如对联十三:

武装作和平,维持人道。

铁血为资本,购买自由。

这里的“武装”,即革命战争,只有以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才能换得和平、自由,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权利。又如对联十五:

实行黑铁主义,可保平和;世道尽强权,问欧洲十九世纪之神圣同盟,究有若何成绩在。

竟有黄种新书,殊堪快慰;同胞齐努力,愿汉家四百兆数之文明上族,演出这般事业来。

“黑铁”即煤铁。煤铁乃工业之母,发展煤铁,工业化,可富国强兵。所以说“实行煤铁主义”,富国强兵,可保和平。尽管世道尽强权,列强争霸,但历史告诉我们,即如19世纪欧洲的神圣同盟,迟早也要崩溃。今日中国值得快慰的是,有***的民主共和思想主张和建国方略,只要全国同胞齐心协力,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就能在世界舞台上演出如辛亥革命这般伟大空前的事业来。对中国未来充满期待。虽然这只是一副小小的对联,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第五,正如《敝帚集·题记》所说“足以踪迹当年之情绪”,对联竭尽渲染之能事,用极为夸张、大胆、浪漫的笔触歌颂辛亥革命给古老中国带来新的气象、新的期望,以及在当时甚至是幻想的新的国运。歌颂广大民众,包括作者自己,欢欣鼓舞,扬眉吐气,莺歌燕舞,醉酒狂歌的欢乐场景。如对联十九:

武功不亦伟哉,直欲砚池东海笔昆仑,裁天样大旗,横书汉字。

国势未可量也,何难郡县西欧城美澳,统地球员幅,尽入版图。

作者附注:此联曾记录于《反正前后》中,唯字句间有记忆错误处。这副对联所代表的正是辛亥革命期间一般青年的心理。作者在《黑猫》中回忆说:“那时的少年人大都是一些国家主义者,他们有极浓重的民族感情,极葱茏的富国强兵的祈愿,而又有极幼稚的自我陶醉。他们以为只要把头上的豚尾一剪,把那原始的黄色大旗一换,把非汉族的清政府一推倒,中国便立地可以成为‘醒狮’,便把英、美、德、法、意、奥、日、俄等当时的所谓‘八大强’,当成几个汤团,一口吞下。”这当然是极幼稚的幻想。又如对联二十一:

挥落日西回,国光赫赫。

唱大江东去,春乐融融。

对联二十八:

壬公翻怒潮,澎濞沇溶,涤洗二百余年污垢。

子主裁红日,辉煌炜烁,照耀一十八省山河。

对联五十:

共和岁月一年春,看莺梭柳岸,燕织桃堤,最是得意忘言,自由人醉神仙窟。

革命风云千载盛,把马放华阳,牛归林野,不妨成功作乐,大武声和雅颂诗。

诚然,写春联与平日作对子、写联语不同,要更有喜庆欢乐的气氛,遣词造句有些夸张浪漫狂放,也是很自然的。尽管如此,犹不失为社会民众普遍情绪的真切反映。

第六,在欢庆歌颂辛亥革命胜利的同时,社会民众也纵情宣泄了汉民族及其他被压迫民族,受清朝二百余年专制暴虐统治的积愤,这中间必然夹杂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情绪,甚至封建的传统观念。如对联中对满族的蔑称:“胡儿”、“犬胡族”、“胡清”、“建夷”等;辛亥革命前反清斗争的一些口号,如“灭满兴汉”、“恢复汉业”、“天汉复兴”等,即如“光复”这一普遍用语,都与此相连,或多或少带有封建色彩。这在今天自然需要加以历史的看待,它们并非辛亥革命的主流,并非作者的主导思想。事实上,***在辛亥革命期间已经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建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和方略,以替代那些过时的、偏激的提法。作者的观念也紧随时代大潮在发生改变。不难看到,对联着力宣扬的是20世纪现代共和国国体,突出强调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这些现代思想和价值观念。作者用书写对联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这些时代诉求及时传递到西南乡镇,使之广布民心,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十分难得的一种启蒙宣传。

作者从不掩饰自己在辛亥革命前后经历过的激越和迷茫,并且一直努力让人们“通过自己看出一个时代”。不过,《敝帚集》编就于抗日战争时期,当全民族正处在需要团结一致,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抵御日寇入侵的时刻,《敝帚集》的“时过境迁”是否是一个客观的因素,使作者无意在当时当地将其面世呢?

辛亥革命百年已过。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这场“代异时移”的大革命是当今的时代需求。《敝帚集》的出版正当其时。集子中的时代旋律与历史局限性的并存,对全面认识百年前的这场大革命,客观分析中国反正前后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心态,犹有裨益。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