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紫雾 左朱雀右白虎

这是一座汉墓的大门。

左门上端刻的是朱雀,右门上端刻的是白虎。

这汉墓是我父亲在民国二十五年秋发现的,墓址在南阳城西十二里的栖凤岗阳坡。

走进这座大门,你会看到九十四幅精美绝伦的汉代画像石刻。

走进去吧,开开眼界!

孩子,你不知道我多么感激你!是的,感激你!你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一件珍宝!珍宝啊!孩子!小楠、涵儿,你们过来,我跟你们说,这座独特而华贵的画像石墓,该是出自汉代画像石墓最盛行的时期,时间大约在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至顺帝年间。这是“回”字形墓,这里是前室,这里是北侧室,这里是南侧室,这里是后侧室,中间是两个主室。看,这墓门、主室门、侧室门的壁间和墓顶上部刻有画像,用的是浅浮雕,兼阴线刻和横斜纹的浅浮雕的雕刻技法,而且有彩绘痕迹。看,这里,用朱色勾画出画像的边线及斑纹,既保持了石刻浑朴的特点,又具有绘画的色彩,使画像更加突出。它承袭和发展了前代的塑形和雕刻艺术,又受了同时代的壁画、帛画等形式的影响,绘画艺术辉煌啊,孩子……

父亲说,他为寻找这座汉墓,从研究历史资料到实地勘测再到最后发现,一共费了五个月。

父亲说,有一段日子他已完全绝望,他估计自己不可能完成他最钦敬的老师王莹质交给他的这桩任务——寻找一座未遭破坏的完整的汉墓,将墓内的画像石刻一幅不留地全部拓印下来,当作他进行汉代史研究的一份资料。

他说他已经在准备借口,打算说服王莹质老师放弃这个希望:一两千年的时间过去,地表不断变化,凡露痕迹的墓园早已被挖被盗,剩下的多已深埋在地下,一个人实在无法找到。

但他迟迟没有去说也没有停止寻找,他害怕面对王莹质老师那双信任的眼睛。王老师是他的恩师,一直视他为高足,恩师把寻找汉墓和拓印汉画像石刻这样的大事交给他,足见他对自己的看重,他实在不愿让恩师失望。他知道王老师一家对汉画像石刻很早就十分关注。王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乃父、乃祖都是南阳城有名的饱学之士,他祖父是清末南阳县学的教谕,父亲在宛南书院任教至去世。早在民国十七年,王老师的父亲发现南阳城附近有些人家的墙基系汉代画像后,遂拓数十幅,于民国十九年整理后,交上海一家书局印制成《南阳汉画像集》一书,印数虽少,但那是第一次让世人知道南阳有汉画像石刻。王老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家在省立南阳师范学校任教,边教历史课边继续搜集汉画像石刻。王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当时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和强大的国家,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南阳汉画像石刻艺术,正是生成于这块沃土之上的一株万古不朽的生命之树,这些石刻图像,质朴而雄奇,豪放且飘逸,绝无半点明清以来图画的纤弱、呆滞和猥琐之态,一派泱泱大国之风,推诸世界,当是不可兼得之瑰宝。他还特别指出:汉代的南阳,是中原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个中心,曾作为南都和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鼎足中国。同时,南阳又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辅佐其成就帝业的著名的二十八宿,多为南阳人氏,所以,当时的南阳皇亲国戚数不胜数,可谓富室如云。而汉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的一个朝代,特别是富室,生前的骄奢生活,死后也要如法炮制带至墓中。石刻壁画有久远留世和形象记述作用,故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便成了富豪之家营墓造坟的首选之法,这就给汉代石刻艺术造就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机会,并达到了一个旷世未有的境界。

父亲说,他更加知道恩师是多么迫切地想找到一个完整的汉墓。这两年特别是近半年来,王老师带着他在南阳城乡四处奔走寻找汉画像石刻,找到的都是零散的:砌在墙上的,扔在田埂旁的,摆在院子里当饭桌的,垒在桥墩上的,滚在河边的,这里一块,那里两块,确切的出处不知道,哪几块同出一墓不清楚。当然,王老师对这些石刻都非常珍视,每一块石刻都极细心地拓印了两份拓片,而且出钱把石头买下雇车拉回,存放在后院。但每当王老师翻看那些拓片时,兴奋之余,总要遗憾地叹息一声:“嗐,可惜没有一套完整的出自同一个汉墓的石刻拓片,要是有,将会给研究提供多么大的方便啊!”常在那一刻,王老师会扭头半开玩笑地问父亲,“古楠,有没有信心找到一座汉墓?”

父亲说他过去每次都回答:有!所以如今实在无颜再改口。

父亲那时在绝望中之所以仍坚持寻找,还有另一个原因是王老师有一个叫王涵的女儿!父亲在说到这点时把混浊的双眸垂下让目光触地。我估计他眼里有一丝长辈在晚辈面前提起这种事时的难为情。王涵那时还在南阳女师读书。因为父亲在师范就读时就是王老师家中的常客,毕业后又因恩师举荐被校方留校任教,所以很早就和王涵相熟。大概是父亲先爱上王涵的,因为父亲说他所以没敢向恩师说我找不到且没停止寻找汉墓,是因为害怕王涵说他“真没能耐”!几十年后我从那张发黄的旧照片上知道,父亲当时那么在乎王涵的态度甚至害怕她,不是没有原因,那王涵长得惊人地漂亮,在相貌上起码比父亲高出五个百分点!

父亲说,这座汉墓就是在那段绝望的日子里,在他认为完全无望的沮丧情况下,无意中发现的!

发现那座汉墓的时间,是暮秋时节的一个黄昏!

小楠、涵儿,你们看出了没有,这座墓内的画像石刻和我们平日搜集到的那些石刻画像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们每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连贯的!是的,互相连贯!它们连在一起讲述的是墓中男女主人公的生平故事。看,这幅建筑图,有门阙,有楼阁;楼阁下有粗壮的立柱,上有对称的望亭,斗拱硕大,厅堂轩敞;阁顶栖鹤,两旁饰羽人;门外还有执笏小吏躬身侍立,厅内有执灯的高髻奴婢,小主人抚几而坐,悠然自得。这大概是说墓中男主人幼时就住在这样豪华的宅第里,“坊宇显敞,高门纳驷”。小主人旁边这个执杖跽坐的人,大概是他的父亲。瞧瞧这小少爷的排场,坐在铺有茵褥的榻上,后有奴仆打扇,前有三个穿短裤的童奴戏弄儿事为其逗乐,真是豪门娇儿呀……

父亲说,发现汉墓的那个黄昏与以往的那些黄昏有一点不同,就是有风。风不大,只能摇动栖凤岗上的荒草,但不要小看这股微风。父亲说,若没有这股微风,也许就没有那个发现。他说他怀疑那微风是上帝特意派来成全他的!当时,父亲坐在岗半坡的一小丛灌木前,神情沮丧地望着西坠的落日,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把光线缩短,一只手愤恨地敲砸着他搞探察用的一把小䦆头和一根铁钎,疲累的双腿懒散地摊放在荒草上。他那阵在心里想,明天再不来这栖凤岗了,再不来了!他当初之所以决定把寻找汉墓的范围缩小到这栖凤岗上,一是因为曾在岗上发现两块破损的汉画像石刻;二是因为他在图书馆曾找到一本宋时的方志,上边在记述一些地名的来历时,曾说到栖凤岗这一名字乃汉时所起,因其状似凤凰居风水宝地而为人知。父亲想,既然“栖凤岗”之名是汉代人起的,又被视为风水宝地,就不会没有人利用它!这里离汉代古城遗址较远,显然不宜于起房盖屋,而且这里也确无起房盖屋的记载和传说,知道它是风水宝地又不做阳宅,很可能便要做阴宅了。当时南阳城富室如云,这栖凤岗又出城即可看见,不会没有富人把墓地选在此处!他就是按此推测判断来到栖凤岗进行探察的。几个月来,他每天把自己担负的课讲完,便拿上探察用具来到这座长五里宽两里的岗上,装作割草打柴进行探察。到今天为止,全岗已反复探察了三遍,所有可疑的地方都探了看了,但未发现一点汉墓的蛛丝马迹。看来自己当初的判断是错的,也许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本身就是假的,为什么要相信那本宋时的方志?或许那方志上的那段话是无聊文人杜撰的!真他妈的傻,竟然依据那本不足为信的烂方志瞎忙活了近半年。憨货!二㞗!父亲说就在他坐在那儿这样狠狠责骂自己的时候,一股香味,一股非常好闻的花香,被微风送了过来。他起初并没留意,因为他当时的心情实在糟糕,但那股香味持续不断地被风推进他的鼻孔,终于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耸了耸鼻子,把那香味吸进了肺里,顿时感到了一丝舒服,心中的那股沮丧暂被压了下去。他开始张大鼻子寻找那香味飘来的方向,什么花这样香?摘两朵花吧,回去送给王涵,先让她高兴高兴!他特别爱看王涵高兴时拍手蹦跳的样子,再说,有了花,也可以转移她的注意力,别让她见面就又嬉笑着叫:“又是空手而返吧,古先生?”那会令他特感尴尬。

他顺着风来的方向走了五六十步,看见在荒草丛中有两朵野菊花,一朵红,一朵黄,花朵挺大。红菊花他还很少见过,他当时心想,送给王涵,她一定会拍着手叫:“哟,真漂亮!”他快走几步,弯腰就去折那花茎。他一扯那茂密的菊身,花还未折下,眼却一瞪:原来那蓬野菊的根部长在一个不大的洞口上,菊身一动,洞口露出,他探头一看,洞内隐约可见一块石板。父亲说他当时模糊意识到了什么,折掉菊花后,用脚在洞口踹了一下,“轰”的一声,大块的土落下,洞口变大,一块石板的轮廓更清楚地显了出来。什么性质的石板?得弄清楚!他飞身回到刚才的歇息处拿来䦆头和铁钎,弯腰很快地挖起来,不大时辰,便挖出了眉目,那石板原来不是一块,而是一排。是墓?是墓!是墓!父亲说他当时心跳得很急,他奋力用铁钎撬起其中的一块石板,只看一眼,便高兴地跳起来,天呀,真是一座汉墓!那阵子太阳虽然坠地,但天光尚有,石板下的墓穴看得很清,几只陪葬的汉代陶狗陶鸡使人一眼就可辨出这墓葬的年代。他揭起的那块石板是墓的顶盖石之一,石板背面就刻有北斗星和苍龙星座!父亲说他放下石板后高兴得跪在石墓上连连磕头。随后他便急忙又用土把石板埋起,扯些荒草放在土上,他怕别人发现又来盗墓。那时的盗墓贼多如牛毛。盖好后天已变黑,荒岗上空寂无人,父亲四顾后才放心地撒腿回奔,到城里的十几里地他几乎是一口气跑完的。到王老师家时王老师正在灯下边咳嗽边读书——王老师因患痨病常年咳嗽;王涵则已脱衣就寝。父亲敲门时敲得又响又急,女仆陈婶刚把门拉开,他便上气不接下气地踉跄着向上房跑。王家父女被他急骤的敲门声和足音惊住,以为出了什么大事!王老师咳嗽着迎到门口扶住父亲的肩头说:“别慌,别怕!”王涵则只穿着粉红的贴身内衣奔到了外间,用一双受惊的眼睛盯着父亲。父亲因为跑得太急喜得太狠,一时竟说不出话,喘了半晌才叫出一句:“找到了,老师!”“找到什么了?”王老师一时不知所云,喃喃问。“汉墓,汉墓!完整的!”父亲到底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了。“哦,我的孩子!”王老师一把揽过父亲那汗气腾腾的身子,感动得拍着他的后背。父亲把头搁在王老师的肩上,双眼却直直盯着站在不远处的王涵——几十年后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那刻王涵几乎是半裸着身子,那是父亲第一次在近距离上看见美女的玉体,他被那美惊呆吓愣弄傻了,目光如钩盯在王涵身上不放。王涵先也在为父亲的发现高兴,直到她感到了肌肤被父亲的目光所烫,她才蓦然意识到自己穿得是多么少,才脸腾红云倏然走进屋里……

你们看,这幅画像,是说墓中的主人公已快长成,正和一群人跽坐静听一老者坐榻讲论。汉代在京师设有太学,郡县立有学校,设置经师,讲授《五经》。看来,这墓中的男主人受过正规教育。接着这一幅,则表明他已长成一个青年,且升了官,你看他戴三梁进贤冠,跪于一老者面前,门外拴着马,这大约是在他加冠以后,骑马归来,正叩见父母。《后汉书·礼仪志》载:“正月甲子若丙子为吉日,可加元服,仪从冠礼。”刘昭注引《献帝起居注》云:“建安十八年正月壬子,济北王加冠户外,叩见父母。”他所戴冠式三梁进贤冠的身份,据《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汉宫仪》云:“诸侯冠三梁。”看来,这年轻人做的官不小啊……

父亲说,王老师在听他详细讲完了发现经过之后,非要在当晚去现场看看不可。父亲知道恩师的身体不好,再三劝止,但他执意要去,没法,父亲只好和王涵一起,搀他出门。临出门时,一直在旁静听发现经过的王涵忽然问:“你刚刚说到的那一红一黄两朵花呢?”父亲这才想起忘记拿花了。“到了那里我找给你,花肯定没有枯萎,你可以闻闻它的香味,那香味浓得令人惊奇!”父亲当时这样回答王涵。

父亲说,他们三个人走到时已近半夜。那晚月光很好,父亲一到便开始重新刨土。这次是从墓门位置刨开的,刨了两个时辰,总算让墓门露出来了。王涵点上随身带来的一个小灯笼,父亲搀着他的恩师,三个人一起趋前看那墓门。“左朱雀右白虎!”王老师激动地伸手去摸那石刻图案,“看来造墓人想靠朱雀、白虎来保护墓中人!”王老师在朱雀和白虎的身上抚摸良久,之后,才又喃喃道:“这下好了,可以让他看到一墓完整的拓片了!”父亲说当时他听了这话很是惊讶,便问:“王老师,你说要给谁看?”王老师摇摇头说:“别问,孩子,以后你会知道的!现在让我们想想下一步怎么办吧。”心中疑惑的父亲又问:“要不要现在打开墓门?”王老师说:“今晚打开怕来不及了,如果天亮前我们不重新把墓恢复原状,就容易被人看出,一旦外人知道这是一座汉墓,不论是官府或是附近居民,都可能会来盗陪葬品拆砌墓石,那我们就很难保住画像石刻了。这样吧,明天,你带着树棍来,在这墓地上边搭个草棚,做出一副要在这岗上割草拾柴的架势,然后我们再打开墓门进去,那样,外边有棚子遮挡,也无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又安全又牢靠。”父亲点头称是,然后便又开始重新填土,父亲说他那晚真是累得腰疼腿疼臂肿,好在王涵还能不时替换他一下,让他喘喘气。

当一切复原之后三个人要走时,王涵又想起了那一红一黄两朵菊花,便问父亲放在哪里。父亲急忙去找。他记得很清楚他当初把花朵放在墓地左边,奇怪的是竟找不着了,无论父亲怎样扩大寻找范围,也根本不见花的踪影。父亲说他当初离开墓地时天已擦黑,根本不会有人再来这荒岗上,而且四周也没发现有外人的脚印!有野兽来把花朵吃了?很少有吃花朵的野兽,即使有,吃了花朵会把茎留下,叼走了也会有野兽蹄印,但周围什么痕迹也没有!

“你故意编了瞎话骗我!”王涵把丰润的双唇撇撇,“小心以后我也骗你!”父亲无言辩解,只能在心里暗暗诧异。

那晚回到家天已将亮,王老师虽累却仍兴致勃勃,进屋便让陈婶立时去温黄酒。酒端上来时,王老师双手先擎一碗酒递到父亲面前:“小楠,来,为了你今日的发现我敬你一碗!”父亲面红耳赤地推辞一阵方把那碗酒喝了。他刚把酒碗放下,王涵笑着叫:“咱也奖功臣一碗,表表心意!”说罢,就盛了满满一碗直递过来。父亲平日不大喝酒,刚才那一碗已令他觉出地在变软,实在不敢再喝。“怎么?喝了我爹敬的不喝我敬的,是瞧不起我们在校学生?”王涵边说边把酒碗碰到了父亲的唇边,父亲只好喝下去,结果酩酊大醉,最后晕得连宿舍也回不去,就睡在王家的客室里,连鞋都是王涵替他脱的。父亲说第二天王涵见了他笑叫:“天呀,你那双脚出汗出得味儿真大,以后每天都该记着洗洗,要不,倘有姑娘跟你过日子,非被你熏晕不可!”结果羞得父亲满面红云,脖子里都出了汗……

孩子,这是幅出行畋猎图。你看,一辆辆轺车,骖驾驷马,高撑华盖,前有导骑,后有驺从,还伴有鼓车,真是耀武扬威!汉代骑射畋猎,上自帝王下至官宦、豪门,习为风尚。看来,墓中主人年轻时也好这个,中间这辆车上坐着的便是他了。据《续汉书·舆服志》云:“长安、雒阳令及王国郡县加前后兵车、亭长,设右驷,驾两。璅弩车前伍伯;公八人;中二千石、六百石,皆四人;自四百石以下至二百石,皆二人。”韩延寿出行时“驾四马,傅总,建幢椠,植羽葆鼓车、歌车”。对于这种出行畋猎风尚,仲长统曾指责他们是“入则耽于妇人而不返,出则驰于畋猎而不还”。现在我要你们特别注意这幅画像的右下角,看清了吗?这里有一个一手挽篮一手持弯弯用具的女子,她在干什么?她的背后没有任何房舍,这显然是在田野里。一个女人提篮在田野里,不是在剜菜采桑就是在拾柴或是侍弄什么庄稼。忙着这样事体的女子,显然不会是上流社会的人,只能是平民之女!一个平民之女出现在一个达官的出行图上,绝不会无缘无故!你们看这位民女的身姿刻得多么飘逸柔美,我们虽然看不清她的面孔,但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位美女。这下一幅画像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你们看,这位年轻的官人站在自己的车旁,正凝眸注视那民女。请注意雕刻家的高明,将官人的官服一角还扯挂在车帮上,这表明年轻的官人下车时是如何匆忙。一个正在田间做活的民女能使一个出行畋猎的达官中途停车匆忙下来凝视,这中间不可能有别的原因,只能是因为她的容貌姣美得惊人!民女在这幅图上的姿态是放篮垂首,显然是被这位不认识的官人看得羞赧无比……

父亲说,发现汉墓的第二天中午时分,他扛了一些木棍到栖凤岗上,在岗上又砍了树枝割了些荒草,然后在王涵的帮助下搭了个草棚,那草棚刚好把汉墓的大门和前半部分遮住。随后,他又真的割了半晌荒草堆放在棚前,目的是让偶尔从岗上过的人知道,这人在此处搭棚是为了打草拾柴。王涵那天特意请假来帮忙,来前还专门换了一身女佣陈婶的旧衣服,怕的是穿了学生服让行人看见怀疑她的身份。父亲那天穿的也是旧衣,两个人把草棚搭好后曾有过一段对话——这是几十年后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的——

父亲说:“小涵,如果待会儿有人看见我们,问我俩是什么关系,我该怎么回答?”

“兄妹呗。”王涵答得很快。

“咱俩的面相相差太远,我这么丑你那样美,这样说人家肯定不信。”父亲笑道。

“你甭在我面前净说好听的!”王涵眉梢扬起杏眼一飞,“那依你说该怎么回答?”

“我说出了怕你不愿意。”

“说吧,说出我听听!”

“不敢。”父亲仍然摆头。

“我要你说嘛!”王涵跺脚道。

“那好,我就说我俩是结婚三载的夫妻!”

“哟——你!”王涵捂了脸顿脚却并没有发火生气……

原来父亲年轻时为了求爱也很有心机!

父亲说,草棚搭好的当天晚饭后,王老师拄着拐杖一个人摸黑赶了来,父亲和王涵则都没回去,只啃了点他们来时带的干粮。接着父亲便重新挖开墓门前的土,在王涵手提的灯笼的照耀下,父亲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雕有朱雀、白虎的两扇墓门。墓门一推开,父亲就急着抬脚要进,王老师一把扯住他的手说:“等等!一般的墓室里都有防盗的装置,小心伤了身子。再就是墓室封闭太久,常有一种窒人的气体,让它们散散再说。”三个人在墓门前站了一刻,而后由父亲在前,用铁钎探着一步步进了墓门。墓门后果然有道机关,有块石头一加重力,便下陷,同时带动两旁的两把铜剑直刺过来,好在父亲是用铁钎触动那块石头的,这机关并没起作用。

三个人缓缓在墓道里移步,沿前室、西侧室、后侧室、东侧室走了一圈。墓道很高很宽,走时根本不用弯腰低头,这给他们欣赏墓道两侧的画像石刻提供了方便。这些画像石刻未遭任何破坏,完好如初,王莹质老师边看边连连惊叹:“这本身就是一个汉画像石刻展览馆,太好了!太棒了!小楠,你这功劳太大了。”

父亲说,墓道里摆着很多陪葬品,多是靠墓道一侧摆的,有陶鼎、陶壶、陶奁、陶俑、陶瓮、陶罐、陶盘、陶方案;有陶牛、陶狗、陶猪、陶鸡、陶鸭;有陶磨、陶大仓、陶仓房、陶厕所、陶臼盘;有铜剑柄、铁䦆等。王莹质老师一再嘱咐父亲和王涵,不要碰这些陪葬品,先让它们原样放在那里。

三个人是最后走到前室去推两扇放棺的主室门的。在推主室门之前,父亲说他意外地注意到,在北主室和南主室中间的一块石头上,刻着两朵菊花。两朵菊花紧紧相挨,花萼的模样和他昨天摘下的那两朵真菊花几乎一样,他说他当时惊讶了一刻。

两个主室里的棺帮都已成灰,所能分辨出的只是何为男尸何为女尸。主室和墓道里不同的一点是气味,主室里的气味本该难闻一些,但反常的是里边却沁满了香味。估计是当初在主室里放有什么香料,父亲说他当时模糊地觉出,那香味有点近似菊香……

这幅画像石刻表示得越发清楚。看,那民女提篮扭身欲走,年轻官人欲拉又止。我猜,大约是这年轻官人对那民女说了什么不敬的话,或提了什么不正当的要求,民女着恼,扭身就想走开。接下来这幅叫“虎吃女魃”,看,画像中有两只翼虎将一个瘦弱的女子在地上扑而啖之。远古时代,自然灾害往往给人们以极大的威胁,尤其旱灾,赤地千里,颗粒不收,人们无法抗御便认为旱魃作祟,于是便和女魃联系起来。女魃原是天女,因协助黄帝战败蚩尤解数用尽而不能上天,她到哪里,哪里就久旱不雨,遂遭到人们的唾弃。《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方。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人们为了驱走致旱的女魃,便借助于虎。虎,当时被人们认为是驱逐邪祟的神物,《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颈,噬食鬼魃。”张衡《东京赋》云:“囚耕父于清冷,溺女魃于神潢。”《后汉书·礼仪中》引此文注曰:“耕父、女魃皆旱鬼,恶水,故囚溺于水中,使不能为害。”这里突然出现这幅“虎吃女魃”的画像石刻,使原来记叙的故事中断,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故意让原来的故事在此处停止,标明事情在此告一段落;另一种则是那年轻官人或官人的随从,用“虎吃女魃”这个远古神话故事来吓唬扭身要走的那个美丽的民女:你胆敢违令要走,你的下场就会像女魃那样,葬身虎口……

父亲说,王老师那晚因走路出汗,内衣湿透,后入得墓中看石刻时间又长,身子受了凉,第二日早晨开始发烧,咳嗽也变重了,所以第二天拓印拓片时,便不能来,拓印拓片的事,便由父亲一个人来办。王老师因为知道即使在白天,墓中光线也很暗,需要灯笼照明,而且要随时应付来草棚前的人,便叫女儿王涵又去学校请了假,来帮助父亲干。

父亲拓印的本领也是跟王老师学的。父亲说他刚开始跟王老师搜集那些零散的汉画像石刻时,拓印的本领还不行,每次费了不少纸,王老师看了仍不满意。后来他专门买了一本讲拓印技法的书,又细心观察王老师平日的操作,才算渐渐入门。那天的拓印还算顺利,王涵提了灯笼拿了纸,父亲拿了墨和刷墨的笔,进到墓内便开始干。进墓前,他们俩先打了一阵草,砍了两捆杂树枝放在棚门口,以遮偶尔从棚前过的人的视线,然后把棚门半掩,进了墓。

因为王老师预先交代,这些拓片是准备供制版印刷用的,所以父亲拓印时十分仔细,拓得很慢。大约是拓到第五幅时,棚外突然传来人的脚步声和牛叫声,父亲和王涵一惊,决不能让外人此时进棚来!父亲放下墨和笔,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出墓门跑出草棚。父亲说他刚出棚门,一个放牛的中年人便已走到了门口,好险!那人笑嘻嘻地先开口招呼:“打草拾柴呢,兄弟?”父亲急忙抹掉脸上的慌张应道:“是哩,为过冬做点准备。”“有火吗,借个火?”那放牛的人大方地在棚前的草捆上坐下,掏出旱烟袋。幸好父亲口袋里装有一个火镰,预备点灯笼用的,这时就急忙掏出来打着火给他把烟袋点上。“兄弟是哪个庄的?”那人继续悠闲地提问,父亲心中暗暗叫苦,只好胡诌说是张家的。见那人有要慢慢攀谈下去的样子,父亲便拿起砍刀说要去砍树枝了,那人见主人要去干活,只好起身,不过临走前他竟多管闲事地向棚门走去,边走边问:“你夜里睡在这儿冷吗?”父亲这时想上前拉又不敢,恐那样他更起疑:犹豫时,那人已到棚门前要去推门了。只要棚门一开,里边扒出的那些土和开的墓门便会出现在他的眼里。“完了,秘密保不住了!”父亲绝望地在心里叫。不想那人把棚门一推却火烫面孔似的又立刻回过头来,在那一瞬间父亲看到,敞开上衣的王涵正站在棚门口,粉红的紧身胸衣和雪白的颈项晃人眼睛,而且她在棚门推开的同时尖叫一声复又把棚门关了。“哦,哦,原来你们两口子一块儿出来干活。”那人讪讪地红了脸边说边向远处走。父亲断定那人根本没有看清棚里有什么,父亲当时高兴得真想大声为王涵的这个主意叫好!当那中年人赶着牛走远之后,父亲奔进草棚朝王涵伸出大拇指叫:“这主意真妙!”王涵当时边扣上衣边羞红着脸朝父亲嗔道:“去,谁要你夸赞……”

孩子,在这幅石刻中,这位佩剑的小吏和持矩戟的随从把那个民女挟持其间,则表明他们是要把她抢回府了!看见了没,那民女身体呈挣扎状。请注意,这幅石刻不仅构图用线,而且图像的细部也用线勾勒。在这儿,工匠艺术家利用了中国绘画的“骨法”,与浮雕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块,浮雕的边缘用线,增强图像的立体感;细部施线,增强画面的起伏层次。尽管这些不是用毛笔描绘的,但这里的铁笔线条具有伸屈自如、劲健生动、各尽其妙的韵味。这位佩剑的小吏刻得多威风!汉代佩剑者很多,刘邦当亭长时送徒骊山,途遇大蛇,曰:“壮士行何畏,乃前,仗剑斩蛇。”《汉书·韩信传》云:“(信)至城下钓,漂母衮之,饭信……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剑,却耳……及项梁渡淮,信乃仗剑从之。”《后汉书·舆服志》云:“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画像中这位持矩戟者,是随从,但面孔颇凶狠。矩戟,官吏出行以为前驱。《汉书·周勃传》载:“皇帝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又《汉书·韩延寿传》云:“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矩戟。”《古今注》载:“殳戟,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世潜伪,无复典型,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驱。”《后汉书·舆服志》载:“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执矩戟为前列……”

父亲说,他和王涵用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把汉墓内的所有石刻全部拓印了下来。这十来天的拓印进行得很顺利。大概因为秋深了,荒岗上再无人来,他们便没多受打搅。父亲那些天就在草棚里过夜,王涵则是早晨由城里跑来,黄昏时再走回城去。父亲的三餐干粮都由王涵带来。几十年后,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在那十来天中,由于朝夕相处,父亲和王涵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后一天的黄昏,因为只剩三幅未拓,他们想在当天全部结束工作,便决定熬夜拓完封墓作罢。这三幅石刻都在后侧室里,正拓时,一块顶盖石缝里的泥土突然掉下来砸灭了灯笼,这儿离墓门很远,又是夜里,灯一灭,后侧室里一片漆黑。在灯灭的那刻,王涵吓得低叫一声,一下子扑到父亲怀里。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父亲当时先是一惊后是一喜,他故意没去打着火镰点亮灯笼,而是紧紧把王涵搂在怀里说:“别怕,有我!”同时便试探着去抚她的头发、脖颈、后背,最后小心而胆怯地把手放在她的两乳之间。王涵没挣也没吭,这种默允鼓励着父亲,使他终于敢俯首去找王涵的丰唇,那是父亲第一次和王涵接吻,也是他第一次吻女人。父亲在日记中写了许多他在瞬间的感受,那些用语作为儿子我不能也不好意思转述。父亲的日记中还记载着一个细节:他和王涵吻后拓印完石刻走回到前室时,蓦然发现那块刻有两朵菊花的石板亮光灿灿,一红一黄两朵菊花如真的一样凸现在石板上边。这种现象只是一霎间的事。父亲在日记中说他当时和王涵都吃了一惊,怀疑是自己起了幻觉。

父亲说,拓印完全部画像石刻之后,王涵和他又重新把刻有朱雀和白虎的两扇墓门关上。墓门关好,父亲和王涵还对着朱雀和白虎开玩笑地各施一礼说:“恭请二位守好大门,把墓中的画像石刻保护到我们可以掘开的日子!”

父亲说,当晚,他和王涵拆了草棚,把墓门用土封好,又到远处用铁锨铲来草皮放在那些土上,把当初搭过草棚的痕迹全部除掉……

这是幅酒宴图,喏,这位年轻官人坐主位,这位民女坐这儿,她垂首扭身,显然还在生气。这大概是官人把民女抢进府里后,一则为了庆贺,二则为了向这个民间美女显示自己的豪侈生活,以征服其心,遂摆了酒宴。看,上方是舞乐,下方有一案,案上有烹调好的鸭、鱼、肉串,还有羽觞。这里是投壶图,投壶是一种酒令赌具,这二人执矢投射正兴,壶旁放一酒樽,有一人似为司射,备酒为输者灌饮,一人似大醉,被侍者搀扶离席。投壶之礼见《礼记·投壶》:“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顺投为入,比投不释,顺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汉代投壶之法见《西京杂记》云:“武帝时,郭舍人善投壶,以竹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壶,取中而不求还,故实小豆,恶其矢跃而出也。郭舍人则激矢令还,一矢百余反。”这儿是六博图,六博也是一种酒令赌具,瞧,这二人对坐,手执箸引棋。《楚辞》王逸注云:“投六箸,行六棋,故六博也。”汉代宴饮往往投壶、六博并用,古诗云:“玉樽延贵客,入门黄金堂,东厨具肴善,椎牛烹猪羊。主人前进酒,琴瑟为清商。投壶对弹棋,博弈并复行。”

孩子,这两边的拥彗图和执盾图,也是在显示着一种排场。拥彗的多是小吏和奴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司马贞索隐:“彗,帚也,谓为之帚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史记·高祖本纪》云:“后高祖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李奇注云:“为恭也,如今卒持帚者也。”执盾者的身份也较低下,《后汉书·蓬萌传》:蓬萌“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盾……遂去长安学”。李贤注曰:“亭长主捕盗贼,故执盾也。”

如此豪华排场的官府生活,是足以软化诱捉一个民间姑娘的心的,每个人尤其是妙龄姑娘,内心都有一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位民间美女会不会同意就做这位抢她入府的官人的妻或妾呢?……

父亲说,封好墓的第二天上午,他把那一摞拓片捧放到了王莹质老师的病榻前,王老师拥被坐起,边咳嗽边欣喜地翻看着。王老师看得很细,一张一张审视琢磨品评,然后再给父亲和王涵讲解。王老师看完一遍之后,说:“小楠、涵儿,这些拓片我们不久将寄给一个人,这个人会把它们编成精美的画册出版,人们势必要问到汉墓墓址,为了防止这座汉墓里的画像石刻被毁,我们对它的地址要绝对保密,直到有一个懂得保护文物的政府出现。这个政府何时出现我们不知道,反正不论时间多长,墓址只能记在我们三个人的心里!父亲和王涵当时都点头说是。从那天以后,父亲每隔几日总要借拾柴之名去一趟栖凤岗,观察它是否平安。”

父亲说王老师翻看拓片的那天中午,王家的女佣陈婶奉王老师之命包了羊肉水饺。水饺端上来时,王老师亲自接过一碗递到父亲手里含了慈爱说:“小楠,这是专为犒劳你做的,吃吧,一气吃它三大碗!”父亲那时正是能吃的年龄,加上那些天拓画像饥一顿饱一顿,肚里早需要油水,那一顿他果然吞完了三碗。三碗之后,王涵又把自己碗里的水饺给他拨了七个,他又一个不剩地吃了。

父亲说吃罢水饺之后,王老师笑望着他说:“为了纪念今天这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我要送你一件礼物,但因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这件礼物由你自己在我屋里挑,挑着什么我都愿意!看见了吗?那是书,那其中有不少珍版书;那儿是笔和砚,湖笔、端砚都有;这儿是古玩,这边是字画,你愿要什么就拿什么!”父亲当时望一眼恩师的收藏,急忙摇头说:“不,我不要,我什么也不要!”但王莹质老师不允,说:“今天我高兴,我说过送你一件礼物就要送出,你必须挑一件,要不然我会生气的!”父亲说他看恩师真心诚意,只好用目光去巡看恩师的那些宝物,预备挑一件作罢,他最后看中了一方砚台,正要回过头来对恩师说出,目光无意中触到了站在里间门口的王涵,那王涵的一对黑眸正向他使着眼色,同时轻轻抬手用一根手指指了指自己的胸口。父亲说他在那一刹那根本没有明白王涵的用意,以为她是提醒他张口要她胸口前的纽扣做纪念,他甚至还在心里笑了一下。但转瞬间他明白了她的心意,一个巨大的热浪顿时从他胸中汹涌而起,那热浪撞击得他的胸腔发疼双耳轰鸣。他说他因为激动双腿甚至开始发抖。他是又停了半晌才能够开口说话的。他的声音颤得厉害,他说:“王老师,我是看中了你的一件宝物,但我不敢张口,我怕你舍不得,怕你生气。”王莹质听完便呵呵笑了,说:“小楠,你我师生交往这么多年,你还把我看得那么吝啬?我说过的,这屋里的东西你挑什么都行,说吧,你究竟想要什么?”“我要王涵!”父亲说他一说完这四个字就深深垂下了头,他不敢抬头去看恩师的面孔。寂静,静寂,屋里霎时没了半点声音,父亲估计恩师脸上一定满是惊愕。可怕的寂静在持续,这寂静终于威压得父亲的双腿弯下去,他“扑通”一声跪下了,但寂静仍在持续。父亲害怕了,他认定恩师恼了,是的,王涵是恩师的宝贝,你怎么敢在他面前说这种话?这不是亵渎了恩师的一番美意?那一刻,父亲甚至想到了自己的出身,你一个乡下农人的孩子,怎么敢对一个书香门第的千金求婚?你太不自量力!恩师固然喜欢你,但那是在学术上、事业上,而这是什么事情?你竟敢以儿戏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正当父亲在心里责骂自己时,一直弥漫屋中的寂静突然终止,王老师低而温和充满慈爱地开口说:“孩子,你说的这件事,尽管突然一点,我还是同意的,但这种事,你知道,不应该由我一人完全做主,该问问涵儿本人。”“涵儿,你过来!”王老师扭脸向里间喊,“小楠刚才的话估计你也听见了,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在你没开口之前,爹想对你说一句,小楠是一个值得你信赖和依托终身的人!好了,现在你说吧,你是师范的学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女性,在这事上不要扭捏!”王涵没有扭捏,王涵也只说了四个字:“我听爹的!”王莹质老师一定是从女儿的声音中听出了欢喜,所以便立刻说:“那我祝愿你们幸福!”父亲一听到这话,头还没抬起,大团的喜泪便奔涌而出,向胸前倾去……

小楠、涵儿,这是一组舞乐百戏图。这组图大概还是记叙那年轻官人向那位民间美女显示自己豪华、排场生活的情景。看,年轻官人坐这里,面前摆有酒觞;那民女坐这儿,依旧是半扭身子,显示出仍然在生气。这边是混合乐队,其中鼓占据着重要位置,它的作用是控制节奏,即所谓“蹑节鼓陈”。汉代的鼓常用的有三种:建鼓、鞞鼓、鼗鼓。这个是建鼓,侧立,下有连展兽,鼓的上面有飘荡的羽葆,两名鼓员站在两面,两手各执鼓桴且鼓且舞。宋高承《事物纪原》“建鼓”条云:“建鼓,商人柱贯之,谓之楹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商所作也。又栖翔鹭于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取其声扬而远闻。”这是铙,也是一种打击乐器,这位乐人左手持铙柄,右手握铙锤击之。铙这种乐器商代即有,它在乐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周礼·地官》云:“以金铙止鼓。”郑玄注云:“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铙鸣表明演奏一曲乐章的完毕。这是镈钟,也是一种打击乐器,悬于簪篪之上,二人击之。《周礼·春官》郑玄注云:“镈如钟同类,大小异耳。”它主要是起合乐作用。这是埙,这种乐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商以前的陶埙一般只有三至四个音孔,这幅图上的陶埙虽然看不出音孔的数量,但双手捧吹,音孔不会很少。《说文》云:“埙,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尔雅》注云:埙“烧土为之,大者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风俗通义》说:“埙,烧土为也,围五寸半,长三寸半,有四孔,其二通,凡六孔。”这个是龠,管乐器中的一种,类似竖笛。《毛诗》曰:“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说文解字正义》云:“龠有吹舞之异,施于吹于和乐,则三孔;施以舞以合羽,则六孔或七孔。”这是篪,也是管乐器之一,有立吹和坐吹两种,两手执管横于唇下。《汉书·礼乐志》记载,汉宫廷乐队设有篪员二人,颜师古注云:“篪以竹为之,七孔,亦笛之类也。音池。”这是竽,这是排箫,这两种乐器你们都熟悉,我不说了。这个是瑟,瑟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弦乐器,因为刻得粗略,我们看不出瑟的弦数,但长方的形体放置在膝上以手拨弦的姿态是比较清楚的。《汉书·郊礼志》云:“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代的瑟大概是二十五根弦,它和排箫都属于发音悲凉的乐器。

涵儿,你不是喜欢舞蹈吗,你仔细看看这画像石刻中的舞蹈图,从中会受到很多启发。这是长袖舞图。汉代的长袖舞是一种有伴歌的女子舞蹈,从画像上看,舞者高髻,大衣,腰如束素。两条特长的袖帛随着伎人变换的动作飘绕缠绵,翩翩多姿。《西京杂记》说,刘邦的爱妾戚夫人不仅“善鼓瑟击筑”,而且是“善为翘袖折腰之舞”的舞蹈家。这里是七盘舞图。舞者为一女子,高髻、大衣、长袖、束腰,在覆盘上踏跃雀跳,长袖飞扬,舞姿飘逸。这种舞蹈不仅向观众敬献优美的舞姿,而且有难度较大的盘上平衡造型技巧。因此,古代文学家对七盘舞的描写很多。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这个是踏鼓舞图。这女子广舒长袖,足下踏一个像鞞鼓似的东西做旋转动作,表明是以旋为特点的女子独舞。其足下之物叫作鼓,实际是一种形状像鼓,外面围皮、里面实糠的道具,叫作“捬”。关于踏鼓舞的艺术特点,卞兰在《许昌宫赋》里曾写得很清楚:“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变连;鼓震而不乱,足相续而不并;婉转鼓侧,蜲蛇丹庭。”

这儿刻的是杂技、角觝幻术、游戏等图像,这些总称叫百戏。这幅画面叫“冲狭”,中间为一狭圈,下有支座,狭圈上似插有尖刀,右一女使,高髻,身穿紧身衣裤,体轻似燕,纵身跃起,冲向狭圈。这叫“飞剑跳丸”,这个艺人袒胸露腹双手上举,空中有二剑四丸抛接自如,形象生动。那叫“弄壶”,那表演者粗壮有力,头上戴帻,赤膊着裤,左手摇一鼗鼓,右臂平伸,臂上置一壶,弄壶是显示一种技巧。这儿是幻术表演,叫“吐火”。这位艺人头戴帻,髻上饰有羽毛,穿长衣跽坐,口中喷火。汉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古罗马的幻术表演家纷纷来到中国献技,这种吐火幻术大概是由古罗马传来的。这最后一幅图叫角觚戏,又叫曼延之戏,是汉代百戏中蓬勃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看,这些伎人戴有假面具,扮出凶悍勇猛的形象,或二人相斗,或与牛斗,或与虎斗,显示出一种勇武美。

那位年轻的官人是要用这些精美的表演,向这位民间美女炫耀自己生活的美好,进而虏获她的心,只不知这能否奏效……

父亲说,王莹质老师在对那些拓片进行了几天的鉴赏并做了详细笔记之后,让父亲把它们包裹好,准备交给当时宛南皮货行的杨掌柜带往上海。杨掌柜因为做皮货生意常来往于上海、南阳之间,父亲以为恩师是让杨掌柜直接交给上海的哪家出版商,便也没有细问,只按照恩师的要求,把那些拓片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妥当。

父亲说,在那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的上午,恰好师范的第四节课是他任教的课时,他讲完课回到宿舍放下教案和粉笔盒,便向王莹质老师家走去,想问问那位杨掌柜何日动身,什么时候把那些拓片送给杨掌柜。刚进王老师家院门,便听到正房里传来一阵抑得很低的男人的抽泣声,父亲一惊:谁在这里哭?哭什么?他紧走几步奔进正房,方看清原来是恩师正伏在桌上抽咽,陈婶和刚放学的王涵正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父亲惊愣了一刹那,他知道恩师是一个刚强的文人,还从不曾见他流过泪,为何事如此伤心?难道他的病情恶化了?父亲上前刚喊了一句:“王老师,你——”王莹质老师便抬起沾满泪水的脸,把肘下压着的一张《国民时报》推到了父亲面前,那报纸的一版上赫然写着:一代文坛巨匠四方青年挚友——鲁迅先生不幸逝世,上海各界人士前往万国殡仪馆悼念。父亲霎时知道了恩师伤心的原因,自己的眼圈也顿时红了。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人的心里分量很重,父亲当时只是从这方面去理解恩师的悲伤,他还不知道,先生的去世,还将直接影响到南阳汉画像石刻向世人的宣传。直到那天傍晚,父亲向情绪已趋平静的王老师问起什么时候把拓片包裹送给杨掌柜时,才知道了事情真相。王老师当时把父亲和王涵叫到床边,边咳嗽边哑声说:“小楠、涵儿,有些事该给你们说明白了,我们这一年来零星拓下的汉画像石刻拓片,其实是都寄给了鲁迅先生,我是受鲁迅先生的托付,来抓紧搜集这些拓片的。先生对南阳汉画像石刻的保存和宣传十分挂念和重视。本世纪初,日本一些学者,不知从哪里弄到一些汉画图像,学得一鳞半爪,改头换面,公之于世,引得西洋人羡慕非常。可世人不知它的故乡在中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产生了搜集南阳汉画像石刻拓片并印制成大型画册的念头。先生通过他另外的朋友和我联系,我听说后当然高兴,先不说我们王家几代人都关注汉画像石刻艺术,单是完成先生交办的任务,也是一种荣幸。所以这一年来我领着你们抓紧搜集,并特别想找到一座完整的汉墓,以便拓一套完整的拓片让先生高兴。未料拓片拓成还未送上,先生便已走了。唉,现在不用送了。眼下,我们无钱出面去印行大型画册,拓片只好先存起来,留待将来再说,我们要先筹钱,筹足了钱先印画册,下一步再想法建汉画像馆……”

父亲说,直到1973年,他才从国家第一任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碑刻画像石拓片展览》去日本展出时写的一篇文章中知道,鲁迅先生为收集南阳汉画像石刻拓片,曾先后给王冶秋并通过王冶秋给几位南阳籍人士亲笔写过几封信,一封信上写道:“……另外,作为南阳石刻拓片的代价,送去三十元,请你交付如何?愿早回音。”有一封信上写道:“……十一月八日信和十张拓片都收到了,另外寄去三十元汇票一张,请你在商务印书馆分馆领取,请在里面签名盖章(印章必须是签名人的才行)。如果听到送交的消息,请你作为所有者的资格写信给他。这些钱是作为石刻拓片的费用,必须请拓字的工人搞才行。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外行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内行的拓字工人。关于所有的纸张,必须使用中国连史纸(并不是绝对不许使用西洋纸)。西洋纸可占十分之一。其余的都用连史纸。在这请先看看样本(但是若看不惯,恐怕是分辨不协调也不可知)。”还有一封信上写道:“……这些石画像,仍然是古代有钱人墓室中有的,有神话有手工艺品。也有乐队、车马、仪仗。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这是地主能办到的……在石屋子里面,本该有瓦器铜镜之类,大约早被人拣去了……”最后一封信上写道:“……知一切近况。拓片一包六十七张,同日一点不错的收到了。桥根脚的画像石,晚一点拓取不要紧,等水消之后,切望你能搞下来……”不幸在写这封信两个月后,鲁迅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父亲说,就在知道鲁迅先生去世噩耗的当天晚上,他和王涵在王老师的书房布置了一个简易灵堂,墙上挂了一张从报纸上剪下的鲁迅先生遗像,先生像前的桌子上,就摆着那套从栖凤岗汉墓里拓来的画像石刻拓片。王老师在先生遗像前三鞠躬后,用低而坚定的声音说:“先生,请您安息,剩下的事让我和我的孩子们来做吧……”

小楠、涵儿,看来那民女并没有为那年轻官人的炫耀所动,因为接下来这幅是施笞图。看,这人头裹平帻,身着长衣,一手举起,一手执物,执笞刑;这位受刑者裸身匍匐于地受刑。左边这二人,一人执棒,一人袖手,大约是监刑者。《汉书·刑法志》载:“笞者,棰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颜注:“棰,策也,所以击者也。”这幅施笞图放在这里,我认为是表示,那位官人见炫耀不能诱惑美女的心,便用了恐吓手段想使她就范。但下边这幅画像又表明,那民女也未被这恐吓骇住。仔细看看,这似乎是一间卧房,这里有帐帷,这位官人仿佛是刚走进门,但站在帐帷旁的这位民女已把剑放在了自己脖子上,她这是想以死抗议这即将到来的凌辱。这位官人令侍从把民女拉进自己的卧房,显然是想施暴,而这民女想以自刎来保护自己身子的贞洁,也着实可敬!这位官人大概被这民女的举止吓慌了,瞧他那副摆手欲退的姿势!小楠、涵儿,你们还要注意这所卧房廊柱上刻的表示祥瑞、辟邪的画图。这是飞廉,类龙而躯短,是一种乘驾飞升的神兽。《楚辞·离骚》云:“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伎奔居。”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淮南子·叔真训》云:“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骑蜚廉而从孰圄。”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这是麒麟,是一种似鹿非鹿、似牛非牛的动物,汉代把它神化为一种瑞兽。《太平御览》引《说文》云:“麒麟,仁兽也,马身牛尾,肉角。”这是人面兽,一个为虎身人面,一个为龙首人面,都是辟邪用的。汉代的统治者既想羽化成仙,又担心鬼蜮作祟,并且认为疾病、灾难就是鬼蜮作祟的结果,于是想出了这种驱除邪祟的办法。

这些画像石刻记叙的故事到此为止进入一个高潮,官人恃权要施暴,民女宁死要守身。事情将会怎样发展……

父亲说,自鲁迅先生去世后,王老师带着他和王涵,一方面继续在南阳城乡搜集零星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一方面开始筹集印制大型汉画像石刻画册和修建汉画馆的资金。搜集零星石刻的任务主要由父亲和王涵担负,父亲因为要教课,王涵因为要上课,外出搜集的事便都放在星期日和节假日来做。往往一逢这种日子,两个人就早早起来,带上陈婶预先为他们准备的干粮,徒步向城外走去。他们先后以南阳城为圆心,三里、六里、九里、十二里、十五里、十八里、二十一里为半径,绕着走了七圈。还分别去了方城、唐河、佘店、桐柏、新野、邓县、镇平、内乡、南召等城镇。父亲说这段日子还是有不少收获,找到了不少零星出土的石刻,他们见到石刻后,一般都是先拓下拓片,然后出钱雇牛车把石刻拉回南阳城王家后院。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这段日子虽然苦累,但因有王涵陪着,他心情愉快。常常是中午,他们在野地吃罢干粮歇过气来的时候,王涵会模仿着汉画像石刻上那些伎人舞姿,嬉笑着给父亲跳几步舞,乐得父亲上前抱着她转了几圈,而后便双双摔倒在地上,接下来是你死我活的亲吻。有几次,父亲的笔下已经暗示,他们因为亲吻得太久都冲动得不能自抑,差点要越过那条红色的界线。在那种危险的时候,总是父亲害怕恩师知道后生气,而自动把心中的火焰扑熄。

筹集资金的事,主要由王老师来办。王老师先是卖字。莹质老师的汉隶字写得很棒,在南阳城是闻了名的,这时便买了纸,写了诸如:“鹊噪梅花香索句,鸳啼柳色绿开樽”的春联;“紫荆花下兄宜弟,彩服堂前子悦亲”的门联;“择里仁为美,安居德有邻”的迁居联;“兴隆同旭日,发达胜阳春”的生意联;“鹿鸣初荐天仙客,燕尔新成博议书”的婚娶联;“六十年度似芙蓉出水,二回甲子如桃花初开”的贺寿联,让陈婶在门外摆了卖。一开始卖了点钱,但因城不大,字就渐渐卖不出了。有时父亲和王涵没课,便把这些字联拿到繁华街市摆摊来卖,却终是卖不动。王老师边咳嗽边抱头思索了半晌,最后决定在课余时间把写字桌搬到街上,在桌后悬一布幌,上书:写字匠王莹质为您效劳!并贴一告示于身后墙上,言明:凡书信、讼状、红白帖子皆可为之,让写什么就写什么,让怎样写就怎样写,让什么时候写毕就什么时候写毕。

一日午后,父亲、王涵把写字桌搬到闹市烙花街口,父亲在一旁照料摆了字联的摊子,王涵则在桌旁磨墨展纸帮助王老师书写。这时,一帮国民政府第六督察专员公署的浪荡子弟踱到书桌前,其中为首的一个一边色眼眯眯地盯着丰胸翘臀的王涵,一边荡笑着对王老师说:“老头,给我写一首诗在红纸上,头一句是:妙龄女郎在身旁;第二句是:竟然卖字大街上;第三句是:何不把她送给我;第四句是:包你荣华享一场!”那小子话未说完,王老师便愤然掷笔桌上站起吼道:“给我滚开!”那小子胆大包天,竟然一手掀翻书桌一手趁势来摸王涵的脸颊,翻倒的书桌砸倒了王老师,早已怒极的父亲这时猛扑过去,一拳将那小子砸趴在地,其余几个家伙便都来打父亲。父亲虽是读书人,但因平日搜集汉画像石刻常同石头打交道,又是农家出身,从小练了好臂力,虽一人同几个人对打,最后终也占了上风,硬是将那几个小子揍得满脸是血狼狈而逃。但父亲说,王老师就是从这天起,因又气又恨,病情加重,从此卧床不起的。

看见了吧,孩子,在这幅石刻上,那民女重又走入了田间,这是一个侧影,刻得虽然简洁,那副重获自由的快乐却已透了出来。而这位年轻官人站在府邸门上,正怅怅地望着那女子。这种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一般说,高官猎艳,若目的不达,很难令其生还,这一是“吾不得世人也休得”的心理使然,二是他们恐女方生还后诋毁自己的名声,可这位官人竟放女方走了。这里有两种可能:其一,这官人是真心爱上了这民女,不忍强辱和加害;其二,抢民女进府时知者太多,这官人担心引起民怨。紧接着的这幅画像值得注意,看,这是一只飞翔的金乌,金乌在汉代象征太阳。在金乌背上的日轮中又有一只象征月亮的蟾蜍,这应是日月交食的图像。日月交食,在汉代被认为日月合璧,并视为祥瑞之兆。《后汉书·天文志》云:“三皇迈化,协神醇朴,谓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日月合璧是指月球运行到黄道、黑道交叉点附近,与太阳重叠,造成日环食,形若玉璧。这幅图像如果单独看,是一幅天文图像。但如果与前面的画图联系起来看,似乎还另有深意。会不会有表明那年轻官人此刻心绪的意思?但愿我们将来还能像这日月合璧一样重聚一起?但愿我们的这次分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祥瑞之兆?会不会是这样我说不准,但在叙事的画像中突然出现一幅天文图像确实有些令人奇怪!我是有些相信前面那个假设的……

父亲说,王老师的病体到民国二十八年秋,虚弱得连说话也困难了。这期间,父亲和王涵不断地找中医为他看病,但他拒绝吃药,他说:“我这病终也是治不好的,不必再枉花钱了,有点钱存起来,用作将来出画册吧。”有一次听说从开封来了一个名中医,父亲和王涵花钱去把医生请到家里,但王老师执意不让医生把脉看病,医生无奈,只好站在远处面视之后开了药方,未料父亲和王涵把药抓来煎好端到王老师面前时,王老师竟伸手一下子把药碗推翻。当时父亲和王涵都委屈得哭了,王老师也含着眼泪抓住他俩的手说:“孩子们,你们的心意我明白,可我得的是不治之症,再舍得花钱也没办法治好,何不干脆把钱省下来办点正事?”父亲说,王老师当年其实才四十一岁,正值壮年。他的病实际上是王涵的母亲传染给他的。王涵的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出身,长得非常标致,可惜体弱多病,十六岁时与十八岁的王莹质老师成婚,第四年生了王涵,九年后去世,去世前把肺痨病传染给了王老师。

父亲说,王老师是民国二十八年阴历十一月初三上午去世的。他似乎知道自己西去的时辰,在前一天晚上,他特意把父亲和王涵叫到床前,说:“孩子们,我的日子恐怕只剩一两天了,现在我把一些事给你们交代交代。小楠,你拿张纸记记:第一,要记住护好栖凤岗上的那座汉墓。那是后人研究汉代画像石刻以及整个汉代历史的重要依据。要常去看看,严防盗墓贼把它毁了。对于别处出土的汉画像石刻,知道了就去把它拓下,把石头也买了拉回来。第二,一定要把汉画像石刻画册出版出来。将来钱筹足之后,要找一家可靠的印刷技术好的出版商出版,画册要印制精美一些。画册要分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文字部分,至少要有三个内容:一是汉画像石刻产生的背景;二是画像石刻墓的分期和墓葬资料;三是画像内容与艺术风格。图片部分,要把我们搜集到的都印出来,要分分类,每一幅画像下要加注说明。文字部分和画像下的说明,要印上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目的是方便向西方发行,要让西方知道,这些辉煌的艺术品,是中国的汉代人创造的,要把当初日本学者改头换面印出的画像石刻图册所造成的影响,纠正过来!第三,将来想法把汉画像馆建起来。这要在等有了大笔的钱之后才能办,要盖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子,把我们搜集的汉画像石刻全部陈列出来,这座房子最好就盖在栖凤岗上,把那座汉墓放在房子里边,然后把墓门打开,让人们直接进去看。要让每一个看到的人都能感觉到,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多么伟大,作为祖先的后人,我们该让我们的民族更强大更伟大,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日本兵打进国门来。你们俩若是能做成这三件事,鲁迅先生、涵儿的爷爷和我,还有我们的祖先,都会高兴于九泉……”

父亲说,王老师这段话断断续续用了整整两顿饭工夫才说完,他的话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每一阵咳嗽结束之后,嘴角都有鲜红的血沫涌出来,王涵就坐在床边含了泪用手绢替他擦,一连擦红了四块手绢。

父亲说,王老师说完这段话后,闭眼歇息了一阵,重又睁开眼时,对父亲和王涵说:“小楠、涵儿,如今只剩下一件事要办了,就是你俩的婚事!我希望活着看着你俩成婚,这样吧,婚礼就简化一点,今晚就办,你们喝一杯交臂酒,就算是成了亲了!陈婶,你给他们一人倒杯酒吧!”父亲说,他和王涵闻言后都觉得有些突然,但他们知道不能违了老人的心愿,便默默对望一眼,接过陈婶递上的酒杯,按照陈婶的指点,交臂把酒喝了,而后一齐含泪在床前朝老人跪下。王老师脸上露出一个放心的笑容,先抓了父亲的一只手微弱地说:“小楠,涵儿是我的独女,平日娇惯她太多,有些任性,你们生活在一起后,对她的毛病要多多原谅!”接着,又抓了涵儿的手放在父亲手里说,“涵儿,从今以后,要热爱、关心、尊敬自己的丈夫,做一个好妻子……”

父亲说,那晚王老师执意不让他和王涵守在床头,非要他们去休息不可,还特意关照陈婶把一间厢房收拾成新房,把他平日早为这天准备好的新被新褥搬过去。几十年后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父亲和王涵那晚只在那临时收拾成的洞房里相拥了一霎,然后便悄悄坐在王老师卧房门后看着,直到老人最后时刻的到来:一阵可怕的咳血之后,他瞪大眼睛,紧抓住父亲和王涵的手,呼吸慢慢停止了……

看见了吧,孩子,这位官人闷头坐在房内,对放在旁边几上的酒菜看也不看,这是在表明官人心事重重。他的心事是什么?我们联系前面的那幅画像可以猜出,他在思念那位离去的民间美女。紧连着的这幅牛郎、织女星宿图,可以给我们的这个判断以证明。瞧,这左上角刻三个相连的星,旁边有一头牛,牛前还有一人扯缰,显然是牛郎星;这右下角,刻相连四星,内有一女子,显然是织女星。这幅牛郎、织女星宿图放在这里,恐怕也不是一幅单独的天文图像,而是表明这位官人此刻的内心思绪:我和那位民间美女就像这牛郎织女一样,如今被天河生生隔开。在他们二人之间,天河是什么?他似乎是悟明白了,因为接下来这幅画像上,他不坐车不骑马不要一个随从,单独一人着平民服,注意,他在这幅图上着的衣服和官服有很大不同,来到了那民女的家门前。那位民女和一位老者出来相迎,民女的神态刻得很妙:意外而吃惊。那老者显然是民女的父亲,而且似乎知道来者是谁,神态显得诚惶诚恐。汉代,由于神学和谶纬迷信的泛滥,有些画工脱离现实生活,去描绘所谓山神海灵,坠入虚无缥缈的神秘幻想之中。张衡曾说过:“画工恶画犬马而好鬼魃,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而这座汉墓中的画像,集中描绘现实的社会生活,以写实为主要倾向,实在是难能可贵!

看来,这位年轻官人已从最初的即时猎艳转入了对民女的真心爱慕,他敢于微服探访民女的家庭,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如此说来,一见钟情的事早已有之……

父亲说,王老师去世后,他和王涵都留在师范教书,这期间,他们过了一段恩爱无比的新婚生活。父亲这些日子的日记写得很细。其中有一则这样写道:昨夜因与王涵欢闹,疲极,晨竟不闻鸡啼,后被涵凉凉的手指抚醒,她鲜润的双唇边在我颊上热吻边说:“蛋羹已炖好了,请起来用吧,我的相公!”我含笑起身穿衣。上午前两节有我的课,讲得颇顺!回宿舍后替涵批改学生作业。后两节课是她的,我做午饭,是她爱吃的绿豆面煎饼,捣蒜汁一碟,烧白菜豆腐汤两碗。午后去栖凤岗,佯作拾柴汉,远远朝汉墓址望去,无异状,遂返。下午读《史记》一小时,开始草拟汉代画像石刻画册前言,打算先将画册稿子整理编纂好。晚饭后,涵说想洗澡,便下厨房烧热水两大盆,端入卧房,闩好门,让涵脱衣入盆,替她搓洗周身。涵裸身站盆中,真如天仙下凡,柔肌玉肤,触之光滑如缎,观之心旌飘摇,未待她洗完,便三两下替她擦干,抱到床上,吻不能止……

我便是在这段日子里被孕育出来的!

父亲说,母亲最初知道了我要来这人世的征兆时,欣喜若狂,曾和父亲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庆贺仪式:包了一顿水饺,放了一挂鞭炮。母亲从此改变了她爱跳爱闹的习惯,走路、讲课、上街都变得小心翼翼。父亲说母亲怀我六个月的时候,还曾带着我去栖凤岗看了一次汉墓。平日,每隔半月十天,父亲总要去栖凤岗上一趟,看看那座汉墓是否平安。那段时间他脚上长了个大疮,不能走路,母亲便说她去看看。父亲先是不同意,说你身子那么重,路又不近,万一出点事咋办?母亲说,不碍事,我走慢点,多歇几次就是了,再说孕妇活动活动身子也好!母亲换了农村妇女穿的带大襟的衣裳,在脸上抹了些锅底灰,提一个旧柴筐,向栖凤岗艰难地走去。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座被外公、父亲、母亲视为珍宝的汉墓。母亲那天回来时虽累得精疲力尽,但一进门就朝父亲高兴地叫:“楠,看来几年前你没有骗我,你说你当时是在为我折一红一黄两朵菊花时发现那座汉墓的,我当时不信,可我今天亲眼在那汉墓坟头看见了一红一黄紧相依傍的菊花!”父亲听后还追问了一句:“真是两朵?”母亲点头后父亲很愣了一刻:“又是两朵?”

父亲说,他其实早知道我是一个男孩,因为我出世前两个月,曾把母亲折磨得死去活来。一般女孩不会有那么坏的脾性!常常因为我的胡蹬乱踹,而使母亲捂腹在床上疼得滚来滚去大汗淋漓。有时父亲见母亲太难忍受,就说:咱干脆想法不要这东西算了!逢这种时刻,母亲就忍疼伸出煞白的手掌急捂住父亲的嘴叫:“想找打呀?!”

父亲说我出生那天显出有点懂事,没有太为难母亲。那是一九四〇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七的晚饭后,母亲拥被坐在床上,父亲坐在床头的桌前继续为汉画像石刻画册上的图版写着说明文字,室内烛光昏黄,窗外雪花悠悠。那一刻我大概因为在集聚入世的力量而没有乱动,母亲显得平静安详。父亲在为一幅“二桃杀三士”的画像石刻写说明时,还扭脸问母亲这个历史故事的出处。聪慧过人熟读史书的母亲立时轻声为父亲背起《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

父亲说,母亲还未把这篇古文背完,阵疼突然暴发,来势凶猛。他估计是时候到了,便慌忙奔出门去叫产婆,当产婆在父亲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奔进屋时,我的头部已迫不及待地伸进了这个世界。

父亲说,三天后,从极度疲劳中恢复过来的母亲把我搂到怀里,长久地亲吻着我那嫩极了的脸蛋。我从父亲的日记中知道,我吃奶一向是口中噙着一个奶头,一只手攥住母亲的另一个奶头,仿佛唯恐别人来偷吃似的。有一天晚上,父亲为了逗我,当我噙住一个奶头时,他便扯开我的手用双唇噙着母亲的另一个奶头,结果气得我哇哇大哭。

在我出生后的那一个月里,我们家除了我的哭声外便都是笑声,那是我们家庭生活中最幸福的一段日子。那时父亲、母亲和我都不知道,一场巨大的灾难正飞快地向我们逼近……

小楠、涵儿,看清了没,这是两株柏树,这位着便服的官人和那民女相向站在树间,民女一副温柔之态。这大概是官人的又一次微服来访,从民女的身姿神态上看,她已被那年轻官人表达爱情的行为所感动,开始向对方回报柔情。接下来这幅楼阁人物图,表明这位年轻官人又已回到了自家的豪华府邸,看,这楼阁下层有一厅堂,厅有双柱,柱头均有斗拱,为一斗三升。厅内有一老者抚几而坐,老者身子两边环坐四人,年轻官人拱手跪着。那老者正抬手向年轻官人指斥着什么,其余的四人也着了官服,正不屑地看那年轻官人。我们把这幅图与开头的那幅加冠图一对照便可看出,这老者是年轻官人的父亲。父亲斥责儿子,不会无缘无故,一定是儿子的言行令老人不满。是年轻官人微服悄悄去会民女的行动被父亲发现了?抑或是那年轻官人干脆向父亲说明要娶那民女为妻?汉代的等级贵贱观念已很严重,男婚女嫁当然要求门当户对,不论是这年轻官人的“行”或是他的“言”,都必然会引起也在做官的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身边环坐的四个人,大约是他们的族亲,或是堂哥或是胞弟。东汉统治集团是以南阳人为主体的豪强集团,公元三十五年,郭伋曾上书请求改变这种只用南阳人做官的做法,应该是“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但是,无济于事。常常是一人做了官,便宗亲都成官,这个家族可能就是这样!

孩子们,接下来这幅雷公图,和前边几幅天文图像一样,怕也另有含义!瞧,三虎驾一车飞奔,车上树鼓,鼓上饰羽葆,舆下云气簇拥,舆中所乘便是雷公。雷公也称雷师,是古代传说中的司雷之神,《楚辞·离骚》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雷从何来?古人认为是由天鼓发出的响声,故《云仙杂记》云:“雷曰天鼓,神曰雷公。”《易》曰:“鼓之以雷霆。”《事物纪原》卷九引《黄帝内传》曰:“玄女请帝制鼓,鼙以当雷霆。”《论衡·雷虚篇》说当时画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并认为风随虎来,故《易》曰:“云从龙,风从虎。”所以,此画树鼓以像雷,驾虎以生风,当是雷公。这幅雷公图放在这里,我认为是想表明:那为父的曾以雷公来威胁儿子,若不听我的话,雷公会来找你算账!雷公会来劈死你!

父亲说,在我还没满月时,就传来了日本兵已到信阳的消息,他估计鬼子早晚也要来攻南阳,怕打起仗来,炮弹会炸坏石刻,便开始在夜晚把放在后院的那些汉画像石刻,扛到院墙后的荒地里埋下。他先后在院墙后的荒地里挖了三个深一丈多的土坑,把能扛动的画像石刻都悄悄埋了进去。最后剩下七八块大的他一个人实在扛不动,叫外人帮忙又恐露了底,便在后院里就地挖坑,把它们埋在了院里。外公留下的古玩、字画、笔砚和珍版书,父亲则把它们都移到了乡下奶奶家。

父亲说,在他把那些石刻扛去埋时,因为石头太重常需要人帮一下手上肩,却又不敢叫别人,没法,还坐月子的母亲便来帮忙,为此母亲落下了腰疼病,月子过后还常常叫腰疼。

父亲说他虽然估计到日本兵要来打南阳,但没想到会来得那么快,更没想到攻陷城池的日本兵会有专人来找汉画像石刻。城陷是在一九四一年二月四日夜十一点。枪炮打得激烈时,父亲为防不测,曾把所有的汉画像石刻拓片叠好,一块裹进我的襁褓里。父亲认为这样保险些,即使日本兵来家搜查,也不会想到去婴儿的襁褓里找什么东西。母亲当时反对父亲这样做,母亲说,依我看还不如把这些拓片都烧了,反正那座汉墓和那些石刻都在,过后咱再拓印一遍不就行了?无非是费点事!但父亲没理会,父亲尽管知道母亲说得有道理,可他实在舍不得把这些辛辛苦苦拓来的拓片烧掉,光是钻一次汉墓就不容易。再说,这些拓片父亲已经把它们分类整理过还写了说明文字!父亲说,他当时没把这些拓片烧掉的根本原因,是他认为日本兵即使把城攻陷,掠夺抢劫的只可能是财物,不会有人想到这些纸——汉画像石刻拓片。父亲终生为自己的这个判断后悔!父亲说,枪炮声最初稀落下来时,躲在墙角的他和母亲还以为日本兵被打跑了,高兴地站起身想出门看看,恰这当儿,街上传来了鬼子呜里哇啦的叫喊,母亲急忙把奶头塞到我的嘴里禁止我出声,和父亲重又在墙角蹲下。

父亲说天亮前他们还算平安,只是听到远远近近有人的哭声和人的叫声,他和母亲紧紧偎在墙角。父亲那一刻有些后悔,当初不该不同学校的大多数教职工一起出城躲躲,他是因为担心母亲刚满月身子经不起折腾,加上对守城部队存有幻想而决定留下的。

那日的白昼仿佛也害怕目睹城市的惨景,来得犹豫而迟缓。父亲和母亲坐在墙角,不安地看着天光渐渐踅进屋里,两个人都没动,也没去啃预先准备好的干粮,只把两眼望定门口,仿佛等待着什么。只有我仍如往常一样,双唇随意地吮着母亲的奶头,两脚在襁褓里自在地踢着。

最先传过来的是脚步声,一群人,步伐很齐,由远而近,直向门口响来。父亲说他从来没听过那么可怕沉重的脚步声。他和母亲对望一眼,他的脸上一定有惊惶,因为母亲的杏眼瞪他一下,母亲同时伸手在地上抓了一把灰,朝自己的脸上飞快地抹起来。

敲门声是温文尔雅的:咚咚咚。父亲说,听到那敲门声的一刹那,他真以为是学校里教书的那些同事来找他。母亲从墙角起身走到椅上坐好,而后用目光示意父亲去开门。

门开了。父亲最先看到的是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的脸,那人的身后,站着一个日本军官和六个日本兵。“你好!”那着便服的日本人躬身含笑说了一句。父亲一时愣在那里,他没料到会有这番礼貌。这当儿,那一群人便已走进了屋里。

“你就是古楠先生吧?鄙人叫吉平正夫,也是搞历史研究的。”那便服日本人的中国话说得十分地道,“我打听到古楠先生对汉代史很有研究,且常搜集汉代画像石刻。我从书上知道,南阳这个地方在汉代非常繁荣,很想看看这些石刻,一饱眼福,不知古先生可否允许?”

父亲说,他听了那吉平正夫的话后几乎呆住,他没想到他们会偏偏来找汉画像石刻,而且对情况了解得如此清楚。父亲当时不可能知道吉平正夫的身份,几十年后我方从历史资料上查明这位吉平正夫是当年东京一历史研究机构的人员,一心想在历史研究中建大成就,出名发财,他专攻中国汉代史,已出过一本专著,内容是关于一世纪时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汉代文化之比较,曾为自己赢得了不少声誉和金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他迫不及待地要求当了一名随军记者,目的是为了来中国搜集他进行研究所需要的史料和文物。他倒没有看到我外公的父亲印的那本《南阳汉画像集》,而是从公之于世的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刻断定,作为汉代三大都城之一的南阳,一定会有汉代画像石刻出土。身为历史研究人员,他知道若能搜集到这些石刻,把拓片整理加注后出一大型画册,他这个日本学者也必将会和这些汉代画像一样,引起世人的广泛注目,从而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和财富。所以,他一直在打听部队何日向南阳进攻。这次进攻南阳的日军第三师团司令部里刚好有他的朋友,他得知攻城消息后连夜从正在采访的另一师团赶来。南阳城破他便随先头部队进城,又连夜查找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官员,企图通过他们弄清谁搜集保管有汉画像石刻。据说,最后是宛城中学的一个教师供述,说他有几次看见我父亲雇了毛驴车往家拉刻有画像的石头。吉平正夫因此找到了我们家里。

“很抱歉,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根本不懂得什么石刻,更没有收藏那种东西!”父亲说他当时从最初的呆怔中清醒过来后,忙开口回答,倒没露出什么破绽。

“古楠先生看来有些顾虑。”吉平正夫平和地笑笑,“我只是看看,我想你能理解一个学者的心情,我们研究历史的很想看到一些保留下来的实物!怎么样,告诉我放在哪里?”

“我确实没有那种东西,倘是有,给你看看有什么了不得的,你又不会拿走。”父亲继续装着糊涂。

吉平正夫依旧没变脸色,他仍是笑笑,声调照旧温和:“既然古楠先生不愿动手,那我们只好自己动手找了!”说罢,朝身后的那个日本军官一偏头,那军官吼了一声什么,六个日本兵立刻散开,在院里、屋里搜起来……

看这儿,小楠、涵儿,这几上放着进贤冠,这年轻官人正怒扯着身上的官服,这幅画像是要表明什么?表明这官人生了气?为什么生气?为何事竟气到要扯掉官服?我猜,一定是他父亲和族亲们刚才做了什么关于他和那民间美女的决定!是的,决定,这决定中很可能有这样的话:你既是朝廷命官,你就不能和这个低贱的民女来往,更不能娶她为妻!大概就是这话惹恼了深深爱着那民女的年轻官人。罢,老子宁可不当这官,也要娶这姑娘!我们仿佛听到他在画中吼。真挚而热烈的爱使他敢于反抗父亲,敢于扯下象征荣华富贵的官服,可见爱能蓄积多大的力量!当然,从这幅画像上我们还看不出他这样做是一时冲动还是永久决定。好笑的是这两位奴婢,瞧她们被主人扯服举动所惊吓的模样,这位执灯的使女手中的灯几乎倾倒,这位端盒的使女手中的盒子已经掉地。两人都抬起一手欲去捂嘴,分明把一声惊呼捂了回去。汉代虽然早已废除了奴隶制,但贵族显宦之家仍然继续使用着奴婢。王莽时,“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长安皆臭”。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横行,仅窦融一家就有“奴婢千数”。这位端盒的奴婢头上插有羽毛,这是一种装饰。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于是郑女曼姬,被阿,揄纻缟……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翡翠是鸟的羽毛,葳蕤是形容头饰羽毛的样子……

父亲说,几个日本兵尽管很下劲地在屋里院里搜查了一番,却到底也没找到画像石刻。吉平正夫脸上的笑容便开始变淡,院里霎时变得很静。也是巧,我偏偏这时在母亲的怀里哭了。现在已经说不清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哭,反正我的哭声嘹亮,顿时把笼在院里的寂静一下子击得粉碎,把所有日本鬼子的目光都引到了母亲和我身上。几十年后父亲在忆起这一细节时还对我充满抱怨:你当时哭得真不是时候!可我有什么办法?也许当时我觉得母亲没像往常那样逗我而生了气,也许是我觉得院里太静没有意思,也许是因为想吃点东西而母亲没把奶头塞到我嘴里,反正我哭了,哭得响亮而无所顾忌。于是下面的一切便由此而开始了!

先是站得离母亲最近的一个日本兵向母亲身边走去,母亲原来站在墙角,脸上抹满黑灰,并没引起日本兵的注意,是我的哭声把她推到了日本兵的目光焦点里。走近母亲的那个日本兵先是拍了一下我的襁褓,而后在母亲脸上摸了一把,母亲后退了一步,大概是因为受惊,我的哭声停了。但此时停下已经太晚,因为吉平正夫也已走到了母亲身旁,伸手抓住我的襁褓就拉,母亲慌忙抱紧我哀声求道:“先生,他是个孩子!”吉平正夫笑容灿烂地说:“夫人,不要怕,我只是要这个孩子帮我劝劝他的父亲!”边说边又要扯我,母亲大概一方面怕他们害我,一方面怕裹在襁褓里的汉画像拓片露出,慌忙中说道:“你们是不是要找刻有人像的石头?”那吉平正夫一听这话立时住手问:“是的,你知道哪有?”母亲指了一下后院中父亲埋那几块搬不动的大石刻的地方,说:“那儿埋了几块,原预备以后盖房子做墙基用的,又不是什么宝贝,你们拿走!”

挖!吉平正夫立时向那几个日本兵下令。片刻之后,几块大石刻便被挖出抬放到了院中,吉平正夫高兴地扑上前,一边抚摸着笑叫:“可找到了!”一边扭身朝母亲伸出大拇指说:“很好!”随后,吉平正夫熟练地从挂包里掏出刷子、墨和纸,开始拓印。拓片一拓完,他便朝那几个日本兵示意:在每块石刻下放一包炸药把石刻炸了!父亲、母亲甚至连跟随吉平正夫的那个日本军官都吃惊地看着他,他得意地笑着说:“你们不懂,把石刻炸毁,我手中的拓片便是唯一的了,这就像书籍中的孤本一样,越是唯一的价值越高!”父亲、母亲被推出院门外,爆炸声使院墙晃了几晃。父亲说他再进后院时那几块石刻已变成一堆碎石,尽管他知道母亲说出这几块石刻的埋藏地是想丢卒保车,但此刻心疼万分的他还是狠狠剜了母亲一眼。

父亲说,他原以为吉平正夫得了这几张拓片会就此罢手走开,没想到他立刻又朝父亲笑道:“古楠先生,你没有像你夫人那样与我合作,你欺骗了我,但我不计较,我只希望你戴罪立功,把你另外收藏的那些汉画像石刻献出来!你不要摇头,我绝不相信你仅搜集到这几块,瞧,这里!他边说边展开他刚才拓下的一幅拓片。这是一幅画像的一大半,还有一小半一定刻在一块小石头上!大石头尚且出土并被你保管起来,那块小石头你绝不会让它丢失,只是因为它小,易搬动,你把它放在了另外的地方!”

父亲说,他当时真有点佩服那小子的分析,看来内行欺骗内行是有些困难。但他依旧摇头说:“我确实再没有了!”

吉平正夫脸上的笑容依然好看,他说:“看来还需要另一个人来劝劝你!”言毕,猛伸手从母亲怀里把裹我的襁褓夺走,我于是哇哇大哭中被放到院中的地上,母亲和父亲见状都往我身边冲但均被刺刀挡住,吉平正夫此时笑望着那军官说:“请你帮忙用刀把孩子襁褓上的带子打开,让我们看看这孩子的父亲能忍心让儿子受多长时间的冻!”那日本军官闻声嗖地抽出军刀,“啪”一下挑断了缠在我襁褓上的绳子,正哇哇大哭的我立时把裹缠的襁褓踢开,露出只穿一件红肚兜的身子,在襁褓上滚动,二月的寒风顷刻便把我的身子吹红。母亲此时已晕倒在墙角里,父亲也已把双眼死死捂上,我只顾拼命地想靠滚动和哭声唤醒母亲,哪知道会把父亲藏在我襁褓里的那些拓片踢腾了出来。吉平正夫开始只微笑着观察我父亲的反应,及至看到有拓片在我的襁褓里翻动,立时扑到我面前,他拿起那摞拓片只看一眼,就狂喜至极地叫道:“我成功了!”

父亲说,他听到吉平正夫那声快活的高叫时,因气、因恨、因悔也几乎晕倒:完了,恩师、涵儿和自己的心血竟被他窃走,当初真应该把它们烧了!

父亲说,吉平正夫随后把我抱起,一边替我小心地裹上襁褓一边说:“谢谢你,小兄弟!是你帮助了我成功,我该报答你!”接着,他把快冻僵的我又塞回到母亲怀里,昏厥中的母亲被我的嘶哑哭声唤醒,急忙解开衣襟把我裹进去。

父亲说,他当时就估计到,内行的吉平正夫看到那套完整的汉墓画像石刻拓片后,一定会追问汉墓在哪里。果然,吉平正夫翻看一遍拓片后,又含笑走到父亲面前说:“你的夫人和孩子都帮了我的大忙,我真诚地希望你也做我的朋友!怎么样,现在帮我一下吧,告诉我:那座保存完好的汉墓在哪里?那些零散搜集起来的石刻又埋在哪里?”

父亲说,他明白吉平正夫探问的目的是要把汉墓和石刻统统炸毁,好让自己成为这些汉画像唯一的发现者和整理者,成为这些石刻和拓片的唯一拥有者,从而在世界上炫耀,名垂青史!父亲说他当时已在心里做好了死的准备,他相信吉平正夫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他知道他只能这样做,否则就是对恩师、对一个学者良心的背叛。他那刻唯一担心的,就是如何让母亲和我活下来。

吉平正夫见父亲沉默不答,便朝那日本军官点点头说:“只好请你帮我劝劝古先生了!”那军官拔出军刀一挥,两个日本兵立时上前把父亲的上衣脱掉并把他绑在院门的树上。父亲被绑好后,那军官用军刀在父亲的右臂上一旋一剜,一块肉便唰地掉在地上,父亲“呀”地大叫一声,冒着热气的血立时顺臂而下,在冰冻的土地上滋出一股白烟。

“说吧,古先生,何必受这份罪?为一座两千年前的坟墓和几块石头,值得吗?”吉平正夫满脸是笑声音亲切地劝。父亲说他那刻气得真想上去咬死这个坏种,他不顾一切地叫:“吉平正夫,那是我们的东西,你凭什么要毁掉?凭什么?!你这个杂种!”

“你不该骂人,我们都是做学问的,不该使用脏字!”吉平正夫笑得仍旧亲切,“你刚才有句话应该纠正,你说那些画像石刻是你们的,不,应该是谁占有这块土地,它们就是谁的!告诉你,要不了多久,我们两个国家就要合二为一了,说吧,看着你流血我真不忍心!”言毕,他斜了那军官一眼,军官手中的刀便又在父亲的右臂上一剜,又一块肉嗖地掉到了地上。

父亲说,大概是第四块肉被剜下的时候,正向昏迷境地沉去的他忽然听见了母亲的声音。“我知道那座汉墓在什么地方!”震惊使他从昏迷的边缘又挣了回来,他睁大双眼瞪着母亲,但母亲没看他,母亲只望着吉平正夫平静地说:“我可以领你们去!”

太好了!吉平正夫高兴得双手相握又相拍,我真没想到你也知道墓址,你对我帮助真是太大了!他眉开眼笑地对母亲说:“我要报答你!我除了要保护你丈夫和你的孩子安全之外,我还要送给你们面粉和衣服!”说罢,便挥手让日本兵从树上解下父亲。父亲说他当时万没想到母亲会这样做,短促的惊愕之后便是对母亲深深的恨:你刚刚把那些大石刻的埋藏点说出来让他们炸毁,如今又要领他们去毁那汉墓,你真是傻女人、憨女人、软女人、贱女人!天呀,当初我为什么要她知道墓址?!女人的心终究经不起折腾,我该明白这道理!恩师呀,毁墓的原来是她呀!父亲说他当时嘶声朝母亲吼了一句:“王涵,你该想想你父亲!”但母亲平静地说:“不就是一座死人的墓吗!我们犯得着为它受罪?!我领他们去,你抱好孩子!”当母亲把我向父亲的怀中递时,父亲摇摆着身子抬起他的左臂,狠狠向母亲打了一耳光,父亲说那一耳光打得母亲在原地转了半圈,他看见血立时顺母亲嘴角流了出来。母亲当时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把我往父亲面前的地上一放,扭身就走……

小楠、涵儿,看,这位弃官不做的年轻人坐在石板前,那民女端了什么东西来到他身边,倾斜的身姿里明显含着挚爱,而且她的发式变成已婚妇女的了。这旁边站着一头牛,牛的臀部画得粗壮丰满,蹄子刻得细小,使人感到牛的健壮有力和活动灵巧。这幅画像显然是在表明,这年轻人已和民女成了相敬相爱的夫妻,开始了平静的乡居生活。接下来这幅刻的是应龙和鱼,应龙有角,卷曲的尾上有一鱼。龙是祥物,这点你们已知道,其实鱼在古人的心目中也是一种瑞物。《史记·周本纪》上说周有鸟、鱼之瑞。又《太平御览》卷九三五引《风俗通》曰:“伯鱼之生,适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这幅画像放在这里,大约也是在表明这对新婚夫妻的一种心绪和向往:但愿我们今后的生活有祥瑞之物保佑,平静安宁,恩爱幸福,不受外界干扰……

父亲说,当母亲领着吉平正夫和那伙日本兵出门走时,他左手抱起我还向前追了几步,边追边愤恨至极地喊:“王涵!”随后,他便因流血过多和气极恨极而昏倒了。躲藏在附近一家染坊地窖里的几个邻居,见日本人走远,急步跑过来把我和父亲抱进了地窖。当时我已被冻得不会哭叫不会动弹了,一个叫云兰的姑娘当众解开怀,把我裸身紧贴在她的胸膛上,硬是把我暖醒过来。二十四年后的那个傍晚,已成了解放军军官的我,正与一个苗条漂亮的姑娘坐在军官宿舍里商量第二天婚礼应邀请的客人名单,一封报告云兰姑姑病危的电报就在这时来了,我看完电报二话不说便去请假,跟着向火车站跑,我到底赶回南阳见了云兰姑姑最后一面。我永远记住这个叫云兰的同我毫无血缘关系的姑姑,她在那个不大的窖里,当着躲难的其他人的面,敞开她那处女的胸脯,把我暖活过来,要不然,今天这个故事便不会由我讲了。

父亲说,母亲领着吉平正夫和那伙日本兵走到护城河边时,停住了脚步。——这情景和随后发生的事,父亲都是听当时躲在护城河边一个城墙破洞里的人们说的。母亲转身对吉平正夫说:“你翻开第四十八张拓片,看看是从张庄村东走还是从村西走,我也是几年前去过一次,记不太清了,那张拓片上画有路线图!”吉平正夫闻言急忙把手中的那摞拓片展开,边展边喜不自禁地说:“嗬,原来还有路线图!”但翻到第四十八张时却又叫:“怎么没有?”母亲说:“不会没有,我见过的,是用淡墨水写的,在一个角上。”母亲边说边走,大概是母亲此前指明大石刻藏处的举动起了作用,吉平正夫和那些日本官兵谁也没对母亲的举动起疑,吉平正夫甚至把手中的那摞拓片往母亲脸前凑凑以让她辨认,就在这时,只见母亲突然伸手猛从吉平正夫手上夺过那摞拓片,迅疾地向护城河下跑去。吉平正夫和那些日本兵都被母亲这个出其不意的举动惊呆了,待他们从一刹那的呆怔中明白过来时,母亲已奔跑到了水中,她站在半人深的水里奋力撕着那些拓片,顷刻间水面上漂满了白色碎纸。“天哪——!”吉平正夫痛心至极飞奔下护城河,来到水边捞那些碎纸,可他哪里捞得起?拓印拓片的纸本来就薄,一见水便变成了稀软的东西,一碰就破。“打死她!打死她!”吉平正夫气极地跳着脚叫,几排枪响后母亲倒向水中。吉平正夫又发疯似的捶着自己的头仰天大呼:“我真蠢哪!蠢哪!哦——”

父亲说,吉平正夫随后又领着人来找他和我,所幸那家染坊的地窖口十分隐秘,他们没有找到。最后气得用手榴弹把我们的房子全部炸倒。两天后,因为抗日部队围城的态势已快形成,守城的日军便仓皇撤走了。父亲说,他是敌人撤走的当天早上下护城河打捞母亲尸体的。母亲身中七弹,泡得发胀的手里还攥着一团碎拓片。父亲把母亲遗体放在护城河堤上时,扑通跪下,边打自己耳光边放声哭叫:“王涵——我该死,我竟然一点也没看出你的心意,在你临死之前还打你,我该死呀——!”

这是一幅敬酒图。看见了吗,小楠、涵儿,这两个侍女,一个捧壶,一个端杯,正向那新婚民女敬酒。这两个侍女大约来自那新郎的家里,因为这对新婚夫妇不大可能用上侍女,即使用上,侍女也很少这样郑重地向女主人敬酒。如果这对敬酒的侍女来自男方家庭,原因就可能是两种:或是公公婆婆接受了既成事实,承认这民女为自己的儿媳妇,以敬酒举动来修好;或是公公、婆婆另有居心。我们往下看,接下来这幅画像表明:那新娘并没喝下敬上的这杯酒,而是又转身弓腰敬给了自己的丈夫。由此可见,这民女对丈夫的尊敬和热爱是何等深挚。当然,涵儿,你也可以把这举动理解为民女不会喝酒,想让丈夫替自己喝了。不过汉代南阳酿造的酒,据史料记载,和我们今天的黄酒有些近似,妇女大约是可以喝的。我们继续往下看,在这幅画像上,男主人已倒地而死,酒杯扔在身旁,女主人和敬酒的侍女都惊骇无比,侍女手中的酒壶已惊落在地摔碎。很明显,那酒里有毒!而毒酒原是献给民女的!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这样判断:那公公婆婆见儿子真同民女结了婚,木已成舟,为不在贵族中间继续遭到耻笑,便决心毒死这个平民出身的儿媳,以使儿子彻底绝了和这民女生活下去的希望,重返上流社会。于是,便生了让侍女给新娘敬毒酒的计谋,未料反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父亲说,他借钱为母亲买了一口薄薄的棺材,回乡下叫来了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用一辆牛车,把母亲的棺材径直拉到了栖凤岭上,在离那汉墓几百米的地方,亲自掘坑埋下了母亲。父亲说,母亲是为保护汉墓中那对夫妇的安宁而死的,把母亲埋在那儿,一来母亲的魂灵见汉墓完好会心安;二来那对早死的夫妇也许会出于感恩而常过来照料母亲。父亲说,埋葬完毕他让叔叔赶着牛车先走,自己在母亲的坟前一直坐到天黑。天黑后他起身要走时,忽然又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熟悉的菊花香,那不是菊花开花的时节,他有些意外,他循着香味蹒跚走去,没有几步,在一片草丛里,他分明看到有一红一黄两朵菊花在那里摇晃,他想折下插到母亲坟头,但刚一弯腰,那花却又蓦地没了……

父亲说,那之后不久,他把我送回乡间我奶奶身边,他自己则通过师范里的另一个教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父亲说,他那时就是想找一个日本人砍砍,把憋在心中的那股气出出。父亲在游击队里刻苦地练习打枪,枪法练准以后,他又违反纪律私自在夜里出去寻找日本人袭击,为此他受了批评。有一天晚上,上级领导带着两个日本人来到游击队驻地,他一听是日语的哇哇声,当即放下饭碗就去摸枪,幸亏他身边的人眼疾手快推开了他的胳膊,要不他非把那两位日本反战朋友打死不可。

父亲说,在那些日子里,游击队只要回到南阳附近,他总要拎枪在夜里去母亲坟头坐坐,默默地朝那座隐在荒草下的汉墓看看,在心里无声地叹道:什么时候,那墓中的汉画像石刻才能让人知道……

小楠、涵儿,这是墓中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图,看到了吧,那位新娘子悲泣之后,毅然抽刀向自己的胸口戳去。新娘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向丈夫敬酒之行的不尽追悔,也可以理解为对公公婆婆狠心之举的壮烈抗争。生不可以做幸福夫妻,那就让我们去另一世界做吧!夫君,等等俺,俺来了!我们从这幅画上不是分明听到了这位新娘的带血呼喊?!你们都没想到吧?两千年前的南阳已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这对男女爱得多么真挚!孩子,一个民族的人们爱的质量,也是应该作为衡量这个民族素质的一个参数的!你哭了吗涵儿?为古人流泪了?来吧,我们接着看下一幅。这是一幅拦驾图。看,左下刻两辆轺车,一车乘一驭者和一尊者,一车乘一驭者;车前刻三导骑,一骑已转弯行进,一骑正在转移中;骑士前刻一导车,车上乘一驭者、一尊者。图左刻一长袍男子,执笏拦驾,马受惊嘶鸣。这拦驾的人是谁?被拦的官人又是谁?拦驾为何?我们无从知道。但这幅画像放在这里,就一定与上边的故事有联系,我这样猜测:那拦驾人是那去世的新郎、新娘的朋友,他深深同情那对新人的遭遇,便舍身拦驾,请求出行的高官为这死去的新人申冤。不知那高官闻知此事后如何处理,但我们通过这幅画像已经知道,就是在当时,这对男女也有同情者!孩子们,我甚至还这样判断:就连这座坟墓,可能也是那个拦驾人修的!因为新郎的父母显然不会出钱为他们营造如此气派的阴宅,请人刻如此内容的画像。而新娘的父母即使想修,恐也无钱。你们注意了没有,整个墓内没有刻一个字,而刻字在当时本是比刻画像更容易的事,这是一个谜,也许围绕着修这座墓,还有另外一个不愿为后人知道的故事……

父亲说,解放后他一直在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他说政府对保护发掘汉画像石刻十分重视,曾几次拨付专款搜集汉画像石刻。1956年田汉先生来宛,对南阳汉画像石刻更是关注非常,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并亲自探察了南阳市七孔桥基上的汉画像石刻,当他听说方城的博望桥亦有汉画像石刻时,即驱车前往。因适逢大雪,道路不通,田汉先生扼腕叹惜,竟朝博望桥方向恭恭敬敬地三鞠躬。1957年,根据田汉先生的建议,河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改建了南阳市的七孔桥和魏公桥,拆出汉画像石刻一百余块。这之后不久,政府组织人对栖凤岗上的那座汉墓进行了仔细的发掘。1958年,南阳市政府修建了汉画馆。翌年,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南阳汉画馆题写了馆名。

父亲说,对栖凤岗上的那座汉墓进行发掘时,他在母亲坟头上放了一挂一千响的鞭炮,他是想借此告诉母亲:放心吧,你舍命保护的汉画像石刻,如今永远平安了!

父亲是1980年秋天病逝的。父亲死前,对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年外公给他和母亲讲解那座汉墓中的石刻画像时说的话,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老人对那些画像石刻的理解。

我朝父亲点头,我说:“我也不会忘记,永远不会!”

父亲咽气前对我提出一个要求,把他的骨灰盒和母亲的骨殖埋在一起,我点头答应。父亲死后,我抱着他的骨灰盒,领着我的儿子和女儿向栖凤岗母亲的坟墓走去,我按照通常合墓的规矩,把母亲埋在左边把父亲埋在右边。

那天,我们在两位老人坟前直坐到傍晚,我起身领着两个孩子要走时起了晚风,晚风中飘过来一阵浓极了的花香。我循着花香走去,在那座汉墓和父母坟墓之间的一片草丛里,我看见了两朵并立的菊花,一朵淡红,一朵淡黄,女儿弯腰要去折时,我急忙按下了她的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