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春。雨后的黄昏。青突突的麦子上罩了一层薄烟。桐花只剩下零星的几朵。对面的神峰山,一大块一大块绿茸茸的石坂中,间杂着几块被雨水洗得发亮的褐色岩石。林木葱茏的山冲里,袅出了几缕炊烟。再远处的芦花尖,大坳等迤逦的山脉,披着铅灰的暮色,越远越淡,终于和天色融为一体,我忽然感到孤独,和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
几天来,天气一直喑喑哑哑的,今天开始放晴了。但因东方仍堆了一层厚厚的白云,神峰山仍然没有阳光。倒是西南方的白马寨晴光晃烁,山顶褐石的纹斑,也隐约可见,神峰山下宽广的河谷,漾动着淡紫色的烟岚。密密丛丛的树,星星点点的屋,在雾中,像是山水画中有意无意的淡墨。
我在森林中穿行,雪尽在落着,凛冽的寒气穿透我的身体。雪落在枝丫上,仿佛一声声长叹,或者也像一声声呜咽。堆满腐叶的林中小路,现在又被积雪掩盖。我感到我的生命的活力,正在经受着寒气的压迫,一点点地被挤出脚板心,留在这专门收聚死亡的小路上。
上面这三则小札记,抄自我三十多年前的笔记本,那时我是一名下乡知识青年,才十七岁。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十一岁时就萌发了当作家的愿望。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愿望是不幸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并不以为我的愿望是不幸的。当我离开县城而下到乡下的深山,当了一名农民时,我甚至有些高兴,能有机会亲近大自然的无穷美丽。
我每天坚持写笔记,对象主要是深山的景色。身处在交通闭塞、民风淳朴的深山里,我对自然抒发的情感,先前是赞叹多于忧郁,尔后是忧郁多于赞叹。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我的理想之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如果没有美丽的自然风景陪伴,我可能会因暗淡的命运而痛苦地自杀。
完全可以说,变幻无穷的自然风景拯救了我的青春。面对它,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欢乐。更重要的,是这无法确定的美积淀在你的灵魂里,直接作用于你的精神,形成你的道德。
现在,我已是中年人,仍钟爱自然。人为就是伪。凡不是人为的东西,都可以看成是自然的。所以,自然远比人世单纯、真实。如果说,少年或青年时的我,钟爱自然仅仅只是因为它具象的美丽。那么中年的我,亲近自然则更多地是为了捕捉隐藏在山水中的禅意。
去年在九华山,微雨的黄昏中,我听到佛寺的钟声,立刻感到有一种新鲜的东西穿透我固守的恬静,凝成我活泼的心境。这一刻的感受,产生了如下这首诗:
钟声锈了
云生在峰头,雪落在江心
走进钟声的内部
我听见腊梅的
银铃般的
笑 以及
雨中
思维的拔节
钟声锈了
一个没有牙齿的老人
云 自他的眼睛涌出
雪 为他织就寒衣
我之所以产生这奇特的感受,乃是因为我不再只是站在风景的外部,当一名普通的观众,而是进入到风景的内部,参与它的“演出”,成为它结构的一部分。当然,不可否认,我还没有完全舍弃我的意志。禅影响了我的思维,但还没有完全变成我的思维。在另一首名为《烟》的诗中,这倾向更为明显:
从莺的嘴中流出
一道隔绝欲望的帘子
白发的宫女,闲坐的头陀
三笔两笔
比记忆还淡的
江南
满湖的荇草
系着清旷的橹声
不要问停桨的那只小船
此刻的梦
是胖
还是瘦
如果不修禅,恐怕不好理解这首诗的底蕴。青少年时的我,不知禅为何物,那是因为我虽然遇到理想冲突的危机,但并没有关于任何生命危机的体验。所以,二十年前我眼中的自然,只能是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情绪的补偿。而现在呢,它圆融的意境,正在成为我生命的自觉。
曾有哲人表述过,自然问题也就是人生问题,如果放在中国禅学的层面上考量,这话也是很有主见的。一个和尚极想了解禅的奥秘,禅师就把他带到一片竹林里对他说:“你看有些竹子弯曲,而其他竹子却长得笔直。”
弯曲与笔直是竹子的两种形态,但它们都是竹子。这浅显的隐喻告诉我们,自然是非理性的。人类的存在方式是自我存在,而自然的存在方式是本然存在,科学把自然与人类分为两极,而禅,却能够把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
热爱美丽的自然,山水中的风景,可以说是我的天性。在科学把人进化成一个又一个枯燥的概念的今天,唯有禅能够还给我生命的活泼。而禅,正是徜徉在山中、水上,秀麦葱茏的田垄,卷舒无定的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