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穷人树 §我和《安徽日报》

我和《安徽日报》建立联系,应该是在一九九六年前后,那时候我在解放军出版社当编辑,也是业余作者。一九九七年八一前夕,突然接到《安徽日报》副刊部主任车敦安的电话,说建军七十周年之际,《安徽日报》副刊要搞一个“我与国防征文”,约我写一篇稿子。当时我刚从新疆回来不久,边境上吐尔尕特哨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当即答应,并连夜写了一篇《当兵当到天边边》。我记得文章是周六晚上写的,周日上午发传真给车敦安,周一见报。那时候我还不会使用互联网,通信不便,现在想想,效率是相当高的。一个月后,车敦安给我打电话,说这篇散文在征文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还给我发了一千元钱奖金。

这以后,我和《安徽日报》的联系就频繁起来了,主要是在副刊上发表作品。我很看重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作品,因为我的亲朋好友可以从《安徽日报》上了解我的情况。

二〇〇五年四月,我的作品《历史的天空》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坦白地说,当时我有点茫然,一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茅盾文学奖是个什么概念,此前我一直认为鲁迅文学奖才是最大的奖,因为鲁迅的名气比茅盾大;二是因为没有看到报纸上公布的评奖结果,我那时候只相信官方报纸。所以四月十一日中午以前,我婉言谢绝了所有的采访,怕闹笑话。

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四月十一日中午十二点左右,《安徽日报》旗下的商报记者杨菁菁把电话打进来了,她语气肯定地告诉我几个事实:第一,茅盾文学奖是长篇小说奖,属于中国当代文学最高奖项;第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已经公布,我的作品《历史的天空》名列其中;第三,我是第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安徽籍作家。

不夸张地说,我是通过杨菁菁才确认自己获奖了,也是第一次接受了采访。家乡的媒体关注了我,这比俄罗斯和美国的媒体关注我更重要。

二〇〇五年秋天我回安徽探亲,《安徽日报》老总汪家驷特意安排我和甘臻、丁光清、杨菁菁等人见面,和这些同志打交道,给我的感觉,《安徽日报》有一支快速反应队伍,职业敏感性很强,而且完成任务有突击精神。此后,又陆续认识了马丽春、闫红、赵焰等人,君子之交,以文会友,受到很多教益。丁光清采写的《“历史的天空”与江淮文化》和甘臻采写的《江淮大地上升起了历史的天空》发表后,影响很大,许多人看了这些文章才知道,难怪《历史的天空》看起来这么眼熟,原来是安徽人写的。

安徽是一个文化大省,历史上文人荟萃,在中国的文化大格局里占有重要地位。我参军之前,对于安徽文化界,一直心存敬畏,特别是小时候从《安徽文学》上读过陈登科的《白色的蔷薇花》,后来又在《安徽日报》副刊上读过祝兴义的《抱玉岩》,至今难忘,受益颇多。离开家乡之后,我仍然以自己是安徽人为荣,认为安徽人天生就比别人有文化,安徽人洗菜都比别人洗得干净——当然,这是偏见,是狭隘的地域观念在作怪。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徽人肯定有安徽人的缺点,也一定会有安徽人的优势。近些年,虽然谋生在外,但我一直关注安徽的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在我的印象中,《安徽日报》也是一个培育和弘扬徽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安徽籍文学和新闻人才的园地。如今,《安徽日报》已经走过六十年光荣历程,我祝愿这棵大树根深叶茂,青春永驻,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