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境外漫游录 §二

又飞了七八个小时,中午稍过到了罗马。

走出边防站,在众多的人群中我就看到两位女士举着个牌,上边用英文写着“deng you mei”,但两位我都不认识。近年来我老化明显,记忆力衰退,最容易忘的就是人名、电话号码和人的面貌。不过这么漂亮的女性若是见过是不该忘记的。我凑过去招了下手,姑娘们就笑嘻嘻地走了过来,这时翻译王涣宝教授也就跟了过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年纪大点的是兰蒂尼先生的代表,兰因为忙于准备颁奖的事来不了,请她代表来欢迎我们,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名叫拉贝达,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我们在意大利的全部旅行事宜包给旅行社了,她将一路陪同我走遍全程。这个消息使我们很高兴。由旅行社包办我们的旅行,可以免去许多礼仪性的应酬。有这么位漂亮姑娘作陪同,路上将会很愉快。我们五个人中,四个是男性,男士们由女性来管理,肯定比由男性自己来管理少许多磨擦,有了矛盾也容易解决。文学前辈高尔基都说过,牙疼时,找女大夫来拔牙就比男大夫拔的疼感小,有位女大夫给他拔牙时允许他吻她的手,为此连好牙都拔下去了他都没有感到痛苦。高尔基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罗马并不很大,从机场到市中心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对这个城市的基本面貌有了个总体印象。印象是现代的建筑并不显眼,古代遗址却遍布全城。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精雕细刻,古色斑斓的遗迹随处可见,擦一下眼睛的时刻都会错过一处有价值、可欣赏的古代建筑遗址。这一路上我们就经过了天使古堡、古罗马斗兽场、凯旋门……

旅行社给我们安排在最繁华的街道上的“普拉喳”旅馆。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普拉喳”饭店,东京、纽约的“普拉喳”,全是最新潮、最现代化的建筑。这个“普拉喳”也是在最繁华的街道上,却是一栋老式的低层建筑,好在这里的繁华区也和巴黎、纽约、东京等地闹市大不相同,街道狭窄,建筑老旧。商店的装饰、格局都多了几分含蓄,少了几分张扬。有的时装店,其设计师是世界闻名的,展出时装是价值连城的,但那店堂门面不过像纽约、东京中等商店的规模,只有从它橱窗的品味上才能辨出它的真正身价。这里每个橱窗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每个展台都是个创造,绝不与另一个重复。这个酒店和别处“普拉喳”的不同处我想就在于他的贵族气派。进门一看那穿燕尾服的领班,描金雕花的硬木桌椅,楼梯口伏着的石雕狮子,屋顶悬挂的水晶吊灯,恍惚进了文艺复兴时期那大公的宅邸。但是这里没有商店、书报店、音乐酒吧,也没有浓装艳抹、光彩照人的接待小姐。住房中也没有那么多现代电气设备。甚至除了古典式的硬木桌椅外连沙发都没有。气派是高了,但少了些现代酒店的方便和舒适。

安排好住处,休息了一刻,就到街上去散步。旅游小姐把我们一下就拉出了国界,到了梵蒂冈。

梵蒂冈也算作独立的主权国家,它幅员只有0.44平方公里,国民也只有1000多人,但五脏俱全,有教皇,有国务卿,各个部,有自己的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甚至还有一个火车站和一小股铁路。好在它和意大利之间的“国境线”并没布上铁丝网和真空地带,只在柏油路上划了条黄色的标志。所以我们一步就跨出了意大利的国门,来到它的心脏地带,教皇宫和圣·彼得大教堂前的那个著名广场。

这时天色已晚,已来不及进去参观。我们只在广场上散步和瞻仰圣·彼得大教堂的恢宏外貌。

圣·彼得教堂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建筑,其名声和在建筑史上的成就都是第一流的,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最初,在公元1世纪,它只是由教皇阿那格莱在圣徒圣·彼得的墓地上建立的一个小教堂。公元319年君士坦丁大帝嫌它太小,花费6年时间把它造成了一个大教堂,这个教堂到15世纪中叶,恰好是文艺复兴浪潮汹涌澎湃激荡着整个意大利的时期,它要崩塌了。当政的教皇尼古拉五世决意重建。工程从1452年动工,干了几十年,到1506年连图纸还没最后确定下来。由此可见,世界上不光是我们中国才有长胡子工程。1506年教皇于勒请勃拉芒德主持设计,可还没设计完,教皇和设计家先后都去世了。新教皇雷翁十四又把设计的任务交给著名的画家拉斐尔。勃拉芒德原来设计的是希腊式的,拉斐尔接手后便按自己的审美观改成拉丁式。干到1520年,也就是从开工算起过了70年,还没有完工,拉斐尔又死了。拉斐尔一死,希腊派和拉丁派两家可就争了起来。这边说还是希腊式好,改成拉丁式完全是方向性路线性的错误;那边说,希腊派不合基督教精神,是外来的形式,拉丁式才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反对一味崇洋。两边的头目都死了,少了权威,这争论就不分胜败。又过了26年,也就是距开工100多年之后的1546年,教皇把这个任务又交给了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保留了希腊式的布局,却把邦丹翁式的弧顶改了翡冷翠式的穹窿。我想也是“土洋结合,洋为意用”的意思吧。再加上米的权威性,这下子才算通过,但直到1564年米氏去世,这屋顶也还没盖完,直至1626年,也就是这教堂初次建成的1300周年纪念的日子,才算完成交付使用。不过这说的是教堂主体建筑,教堂门外的这广场,这长廊,却是另一位大艺术家裴尔尼尼的创造。

没有这教堂,只这个长廊也足够使这里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区了。

这座教堂总面积15000多平方米,高132米半。正面是巴洛克式,分两层,最上层是耶稣和14位圣徒的雕像,雕像两旁两口大钟。往下是8个圆柱4根方柱,中间一字排开5扇大门,从大门处下来便展开了这著名的广场,广场中间是埃及式的大圆柱,柱两边两个精雕细刻的大喷泉,围着广场便是裴尔尼尼设计的用巨大的圆柱支撑的弧形长廊。长廊宽17米,用4列巨柱分成4条通道,中间那条可以并行两辆马车。沿着整个长廊的顶部,立着162座塑像。面貌不同,姿态各异。单个看刻画入微,神形俱备;整体看,呼应对照,气象万千。每变换一个角度,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像一部巨书,要一页页的仔细读下去,怕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之功。我们只得粗粗品味一番,走到喷泉边上去喝水,从石雕天使的瓶中接到口中的泉水是那么清冽、甘甜。是我从各种包装的“矿泉水”中从没品尝到的。

我认为这样恢宏精美,在古代建筑史上堪称登峰造极的成就,仅仅靠个人的技巧是达不到的,创造它的人不仅要有学识,而且要有理想,有信仰。不论他们的信仰和理想在今天的人看来有多少不合理,不科学,在他们却必定要坚信不渝并愿为之献出整个生命才能想出并把它实现。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在长廊旁的纪念品店买了一挂有圣像的素珠,作为对人类文化做过重大贡献的大师们的一点怀念。

这晚上我们在一个古老小巷中一家餐馆用饭,餐馆不大,在露天摆了一溜餐桌。吃饭时有位歌手弹着吉他走到各桌前唱歌。饭后拉贝达领我们进到屋内去参观这餐馆的一口井,那井在一间地下室内,还保留着古代用过的提水工具。并且看到它在古代画家作品中留下的形象。原来这餐馆从17世纪就开业了,这口井据说是罗马最古老的井之一,意大利曾为它发行过一套邮票,这也算罗马的古迹之一。

站在那井旁我想到了我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真正古迹的命运和近几年起哄制造的各种假古迹,就到酒柜前又喝了一大杯店主人好心奉送的葡萄酒,酒有点酸,可叫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