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带着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从洛阳出发,一路向南。因此,隋朝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放眼望去,御河之上满满的全是大大小小的船只,其中以龙舟最为显眼。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侍处之。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除尺寸略小一点外,其装饰和龙舟无异。在龙凤舟前后,另有三重高的花、鸟、虫、鱼彩船九艘,作为流动的“浮景”以供帝妃、王储、公主们游乐。
这些龙凤舟和“浮景”船队,组成水上宫殿群体。尾随其后的是各类随行官员的船只数千艘,其后还有补给船只,承载各种供奉之物,以备随时之用。
由于龙舟过于庞大,无法下水,杨广命几百人在岸上拉龙舟。李渊看到岸上赤裸着上身,艰难前行的纤夫,听到船舱内传来的靡靡之音,叹息摇首。要是隋文帝还在世,看见自己的儿子这样骄奢淫逸,不知作何感想。
隋炀帝年少时也是勤学上进之人,据说他七岁就能吟诗作赋,深受隋文帝喜爱。或许是杨广在江都任总管十年,让他见识了江南的浮靡绮丽,莺歌燕舞。他最终没有继承父辈艰苦朴素的风格,反而越来越喜欢享乐,让大好河山一步步走向灭亡。
不过在杨广执政前期,他还是做过几件好事的。
大业三年,四月,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隋炀帝此举,再次在朝廷上引发轩然大波。
魏晋以来,选官任人注重门第,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在隋文帝时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在此之上,杨广再度改进,渐渐完善科举制度。
杨广力压群议,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官员。考生试策过后,杨广翻阅着考生的答卷,时而愤怒,时而欣喜。若看到垃圾文章,他一边大骂,一边将卷子仍在一旁。若遇见好文,则会拍案叫绝。
杨广读到兴头时,突然看见李渊就在殿内。所谓殿内少监,乃是殿内省的次官,从四品上。分掌皇帝膳食、医药、冕服、宫廷祭祀张设、汤沐、灯烛、洒扫以及马匹、舆辇等事务。杨广对自己的起居用度格外挑剔,李渊觉得自己当这个殿内少监,比一郡太守还辛苦。
而杨广还不放过他,时不时就爱问表哥时政之事。比如现在,杨广拿着几份策论,询问李渊,“卿看看这几人写的,哪个好?”
李渊只得老老实实接过卷子,快速浏览一边后,斟酌的回答道:“第一份文采斐然,见识卓越。第二份,分析透彻,鞭辟入里。第三份……此人文辞过激,似乎……”
杨广知道李渊危难之处,他直言道:“是啊,此人在批判朕修建运河之事。卿觉得这两件事,真的是朕做错了?”
“非也。”李渊吓得直流冷汗,“陛下英明,开通运河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运河开通后,可以连通南北,有利国家一统。”
“卿当真这样认为?”杨广笑道,“当年还想让卿去修建运河,可是卿却推辞了。”
“是臣身体不好,当不起如此重任,有负陛下所托。”
杨广又问:“卿对此次试策取士,又如何评价呢?”
果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渊打起精神,继续应答道:“陛下英明之举,让平民士子也有机会一展所学,步入朝廷,效忠于陛下。此乃天下之福,陛下之福。”
对于科举,李渊还是认同的,以往九品中正制所带来的危害甚大,门阀掌控朝廷,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想要当官,比登天还难。
杨广对李渊的回答还是很满意的,他本就自负,听见有人吹捧,更为高兴。不过杨广想起李渊曾忤逆过自己,心情还是不爽。杨广看李渊去地方上任太守,风吹日晒的,李渊脸上都有了皱纹。杨广嘲笑道:“卿去地方上当了几年太守,这就变成阿婆面了,哈哈哈。”
李渊的脸色微微一变,又隐忍了下来,他毫不在意地说道:“能为陛下效命,再偏远的地方,臣也万死不辞。”
“真的万死不辞吗?”杨广想起大运河之事,想了想道,“卿治理一郡还是很厉害的,如今让你在朕身边呆着,太过大材小用了。不如去扶风郡任太守吧。”
李渊立刻跪下,叩首道:“臣遵旨。”他知道杨广不喜欢自己,这次让他做殿内少监,只不过让他跟着龙舟,看看他没能修建的大运河。然而李渊只看到了运河两岸的纤夫,以及杨广的铺张浪费。此时的大运河,还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好处,却已经变成了杨广享乐的工具了。
李渊回家后,独坐室内,对着镜子细细端详着自己的脸,难道真如杨广所言,从以前的英俊少年变成了“阿婆面”吗?窦清薇见丈夫如此反常,奇怪的问道:“铜镜上有花吗,你盯这么长时间?”
李渊转头看向妻子,只见清薇还是像年少时那样美丽,只不过比起当年的清纯,多了几分韵味。李渊问道:“夫人还是如此年轻,我却已经老了。”
“夫君哪里老了?”清薇笑道,在她的眼中,李渊还是当年那个,一箭双雕射中雀屏的翩翩美男子。
“你看,我额头都有皱纹了。”李渊感叹道,“四十不惑,已经老了。”
清薇笑道:“今日是怎么了,突然多愁善感起来。”
“陛下今日看到我的额头,当着那么多的下人,笑称是阿婆面。”李渊心中郁愤,“阿婆面,难道真显那么老。”
清薇一听,不悲反喜,笑着对李渊说道:“恭喜恭喜,此乃吉兆啊。”
“何吉之有?”李渊不解。
清薇开解道:“夫君继承的是唐国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看来夫君将来前途无量。”
“未来之事,谁也不好说。不过陛下让我去扶风郡任太守,我们又要启程了。”李渊心疼的看着妻子,这些年妻子光和自己吃苦了,都没怎么享过福。
“离开也好。”窦清薇小声的抱怨道,“毕竟伴君如伴虎,夫君日日在陛下身边,我日日提心吊胆,睡不好觉。”
“辛苦你了。”李渊安抚道,“等这次去了扶风郡安顿下来,我来帮你照看几个孩子,夫人可以好好休息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