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秀才娘子当家记 正文 第十六章 一首悯农

县令宋云山在三元楼设宴,宴请本县举人。

其中自然有许滨,而许滨的妻子程夏与许滨更是一段佳话。

宋云山的妻子挽清也想见一见许滨的妻子,县令宠溺的看着挽清微微一笑,在请帖上加了程夏的名字。

宋云山派了杂役去跑腿,杂役拿着两份请帖,来到了许家老宅。

此时,许滨正在读书,程夏则在一旁为许滨磨墨,直至将手都累得有些发酸。

许滨满眼都是笑意注视着程夏:“手可是酸了?”言毕轻轻的握住程夏的手,慢慢的揉起来。

感受着许滨的关心,程夏心里满满都是幸福感,她将许滨的手放到了自己的手心中,揉了揉笑着看着许滨:“还是夫君的手更酸一些。”

许滨执手轻轻的吻在了程夏的手上:“刚刚我说错了,娘子的手,其实是甜的。”

言毕,许滨自己倒先脸红了起来,觉得自己不该如此孟浪,生怕程夏反感,却见程夏并没有反感的意思

“我看啊,是夫君你的嘴比较甜。”

“娘子……”

二人打情骂俏,作为夫君的许滨倒先脸红了起来。

此时,篱笆院落外的杂役轻轻的叩了叩柴扉。

程夏从屋内走了过去,看到是杂役打开柴扉。

“你是……”

“这里可是许滨家?”

程夏点点头打量着杂役,虽然杂役穿着是仆人装束,但是用料却是极为好的,可见此人的主人非富即贵:“是的,可有什么事吗?”

杂役将两封大红请帖拿了出来:“这里是县令老爷宋云山的邀请函。还望嘉客准时。”

程夏将接过了请帖,便从袖中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赏钱递给了杂役,杂役帮老爷跑腿哪里敢要赏钱,连忙推拒后离开了。

程夏拿着两封请帖回到了书房不禁笑了,想不到居然还会有一份请帖是邀请自己的。

许滨拿过请帖微笑着,半喜半忧。喜的是高中解元得县令青眼,想必会对自己有所助益,忧的却是如去赴宴,却不知道应该送什么礼物,才不算失礼。

这一切程夏都看在眼里,要知道送得贵重了,又有贿赂之嫌,送得寒酸了,又惹得人嘲笑。

不过这件事很简单,许滨的字一向自有风骨,不如送一副字,既不显得寒酸,若是题字的诗词好的话,更显得大气磅礴。至于题字的诗词,如果许滨一时想不出来,自己可是有好多“前人之诗词”可以暂时拿来借用一二。

许滨听到程夏的建议,只觉茅塞顿开,程夏开口念诗,许滨提笔行楷五言绝句跃然于纸上。但是介于许滨实在不愿意将程夏的诗词冠上自己的名字,而程夏也说,这首诗并非是自己所作,乃是自己无意中听来的,于是此首诗并没有落款。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程夏点点头轻轻的吹了吹宣纸上的墨迹:“我这就送去装裱。”

装裱字画的店中,老板看到了这样一副字,又看到了这样一首诗,不禁长叹:“当真是粒粒皆辛苦。”当即决定免了装裱费用。

“不知是否可以将此诗放入诗集中,若此诗若能推广开来,对于天下农民也是一件好事。”

“这首诗,可以放入诗集中。”程夏也乐得见此诗被推广开来。毕竟这首诗在现世能广为流传的原因也是这首诗说出了广大的农民辛苦劳作,劝人珍惜粮食,珍惜农夫的劳动成果。

若在此间流传开来,不失为一件好事。

“只是不知,这诗的作者是?”老板看了看这张写着悯农诗的宣纸上面并没有作者落款。

程夏抿着嘴唇笑了笑:“大概是隐士所做吧,我只是偶然听闻,铭记于心。我想那位隐士也希望此诗能够流传下去。劝诫世人珍惜盘中餐。”

老板为程夏赞叹:“这位夫人真是,深明大义之人。”

言毕,老板提笔将此诗誊抄下来,又精心的将这首悯农诗,装裱起来。

程夏拿着悯农这副字的卷轴,回到了家中,见许滨早已经换好了外出的衣衫,现在的许滨早已经不见初见时的狼狈模样,整个人充满了精气神,于是她也换了一件新衣,因县令宋云山知道许滨的家中情况,知道他家没有马车还特意叫人派了一辆马车来接许滨与其娘子。

如此殷勤让程夏觉得这个县令宋云山有些不怀好意。

当然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程夏侧面旁敲侧击,询问来的小厮才得知原来县令宋云山请的两位举人都被派了马车,程夏才打消了疑虑。

过了半响,马车拉着程夏与许滨二人来到了三元楼。

县令宋云山与其夫人挽清在三元楼外屈尊等候着,程夏与许滨见到宋云山与其夫人,连忙弯腰施礼,宋云山与其夫人还礼,宋云山打量着许滨与程夏,好暗自赞叹道,好一对碧人道:“还有一位举人未至,可否与本官一起等待片刻?”

宋云山作为县令都在此等待,许滨又怎么会不同意等待?

许滨手中拿着卷轴作势递给宋云山:“来此做客,不胜打扰,区区诗词聊表心意。”

宋云山平日最喜字画诗词,当即拿过字画卷轴:“我可以打开看看吗?”

“当然可以。”许滨想不到自己送这份礼物居然送对了。

宋云山打开了卷轴,只见笔风流畅大气的行楷写着《悯农》的完整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先不说字好不好,光是这诗就让宋云山大为赞叹,更不用说,许滨的字已有风骨,是难得的好字。“好,好,好。”宋云山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也无法表达他看见这副字的喜欢之情。

就在这时候,宋云山租来的马车到了,马车内的人还未出来,声音却先到:“叔父。小侄这里有礼了。”

马车内走出了一个少年,年岁约十七岁。白衣紫杉,手中拿着一柄折扇刚从马车跳下来,就行了一个大礼。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