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海栗海栗,兰庭帝忍不住问皇后道:“这海栗是谁?我怎么不知宫中有这样的人?”
皇后想了想,道:“嘉儿说的莫不是余嫔的那个侄子?”
“那个黑脸小子!”六皇子经常在后宫出没,一下就知道是谁,立马说道,“那小子好像是叫海栗还是海鱼的,长得太黑太丑,我也没有记住他的名字。那小子今年十二,听说以前就在海上出生的。第一次来宫中好像是三年前父亲的万寿宴,去年来了京城,前些日子我好想好在余嫔娘娘那里看到他了。”
六皇子这样一说,大家都想起了那个肤色黝黑的海家小子。
“恩,就是海栗哥哥。”兰嘉愉快的点头。
这一点头,在场的六个男人脸都黑了,尤其是六皇子。他家金枝玉叶的女儿/妹妹竟然叫一个野小子做哥哥,真是……女儿/妹妹没错,那就是那个黑小子的错。六个男人心中一动,准备要好好收拾黑小子一番。
离开金兰宫时,兰庭帝带走了东顺,并将皇后留在金兰宫陪兰嘉,宫外则让御林军团团围住,不许任何人出入。
“海家在京城主事,又懂海事的是谁?”兰庭帝问。
“回父皇,”身后的大掌事太监回答,“王太傅的侄子的未婚妻据说姓海,和余嫔娘娘有亲,估计是这家。亲事下个月举行,送亲的人肯定已经进京。”
“如此,召海家人进宫,嗯,用余嫔的名义。”兰庭帝道,“此事不宜张扬,你亲自去办。”
“老奴明白。”
很快,海家二爷进宫,同行还有海家长房成人的嫡孙,以及海家小姐。他们以为是余嫔有事,海小姐倒是进宫见了余嫔,海家两个男丁却被带去了皇子府的东宫,等着他们的是六位皇家人。
具体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不过第二日,四皇子和五皇子就带着兰庭帝的秘旨南下,同行的还有海家嫡长孙。两位皇子下江南,很快在江南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都被砍了脑袋,与贪官污吏勾结祸害百姓的奸商也没有逃脱法网。在百姓们拍手称快的同时,一些金澜王朝的特产走水路,由海家护送去香檀国等处换置粮食。
有两位皇子坐镇,南方官场一片清明,官员们都恨不得十二个时辰在衙门,为金澜王朝尽忠。江南的大商人们也乖觉,最大的商人沈家,不仅在皇子们来江南之前就帮助赈灾,还给周围城镇送上了粮食。四皇子提出西北旱情之时,沈家也是慷慨解囊,让四皇子和五皇子都非常满意。
四皇子当然不会吝啬奖励,直接给了沈家五个秀才的名额,用来表彰沈家为赈灾做的贡献。毕竟沈家照顾的都是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没有沈家的帮助,说不定这里早就乱了。同样其他对赈灾做贡献的商人也得到了实质的好处,有秀才名额,朝廷“义商”的牌匾,还有直面皇帝陛下的机会。
进京见驾的有七位大商,兰庭帝恳谈后留下两人,沈家的人进了户部,另一个陶家的人成了皇家产业的大掌柜。其他人也得了一些好处,还得了兰庭帝要放开经商的许诺,商人都视兰庭帝为千古明君,恨不得为兰庭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同时,太子和六皇子却低调的去了西北,旱情最严重额地方。他们带着东顺,也带着兰嘉田庄的老农民,最重要的还是这三年田庄的三种作物所有的存货。兰嘉的田庄是东顺打理,为了实验,所有地方都被利用种上了实验的作物,玉米、土豆、红薯本就产量高,又经过东顺不断选种,产出当然惊人。
从东顺身上,太子明白,人都是聪明的,男子也好,女子也好,太监也好,只要让他们多学东西,给他们施展的空间,他们就能给你奇迹。就如东顺这个太监,谁能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监竟然是农学大师,能够培育好的种子,就千万人的姓名。有了这个先例,太子再想到兰嘉和皇后以及后妃的才华,一个想法慢慢在心中萌芽。
永安十九年的灭国之祸就在金澜王朝臣民共同努力下消失,此后金澜王朝的土地多了三种新的高产作物,南边更南的地方开始尝试稻子两熟,北边更冷的地方开始种植旱稻。兰庭帝下旨减赋三年,百姓高呼万岁。
北边重开互市,商税为一成,一部分给边军做做粮饷,一部分收入国库。开海禁,建海军,商人可以找海军护送出海贸易,只用给两成的服务费,税费规矩和边军一样。一时间,军队和商人都很高兴,军人更愿意保护商人们的安全,在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商人要不去互市,要不去海市,金澜王朝内堆积各国的商品,经济繁荣三倍。
国库有钱,朝廷什么事情都好说。粮饷充足,官员的奉禄也涨了两成,各部要用什么钱财,只要合理并说服沈大人,户部尚书都不会故意反对。一时间,户部的名声在六部上升了三倍,户部尚书很满意兰庭帝塞进来的沈大人,如果没有意外,这位商人出身的沈大人,将会破格成为户部尚书的接班人。
七年间,金澜王朝的农税降低了三成,商税也降了两成,可是国库却越来越充盈。军队厉害,打的匈奴分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朝廷,北匈奴逃往更北,根本不敢再来找金澜王朝的麻烦。海军也越来越厉害,周围海域绝对称霸,甚至其他国家的商人都要高价雇佣金澜王朝的海军为他们护航。
工部和东顺合作,研究出了新的农具。东顺已经成了正四品的农官,一个阉人凭借自己的才华被工部的大人尊称,这样的荣誉,就是兰庭帝身边的大掌事太监都羡慕。同时,三皇子还在兰嘉某此自言自语中得到了启发,弄出了简易水泥,不论是筑城、造桥、铺路都非常有用。金澜王朝的官道全部铺好,所有人都觉得工部做了好事,工部突然就从无人问津的清水衙门变成所有人削尖脑袋都想进的金窝窝,把工部尚书吓得都称病三天。
朝中除了六部,还多了一个文部。文部下设书局、医局、民局,由太子和金兰公主统管。开始六部并不把文部放在眼中,还觉得不过是一个给太子练手的过家家,迟早要被其他几部吞并。而且皇帝也太乱来,有太子就算了,还把公主弄进去,公主才九岁,这又不是凑人数,只要人多就能将一个部门管好。
朝臣们不看好文部,也不敢动他。兰庭帝在朝堂积威甚重,朝臣并不敢没理就和他对着干。可稍微不留神,这文部就在朝廷上站稳了脚跟,而且管事更多的还是金兰公主,太子更多的时候却是担个名声,或者背锅。
文部在东都建了一个使民殿的地方,最外面的是书铺和药铺,第二进是学堂和巨大的藏书楼。书铺买书也卖书,藏书楼却是任何人只要给两个铜板就能进去看一天。要借书也行,非典藏也是两个铜板一天,五两银子的押金。典藏不能借走,但可以摘抄。
如果实在没钱,可以去旁边的学堂或者济世堂帮忙。学堂教字不教文,免费教,想学的人都可以来。济世堂最开始是东都的贵夫人们办的,用来收留那些孤儿还有刚来东都什么都没有的外乡人的。不是官营,总不是那么一回事,文部设置后,兰庭帝征询了几位老夫人的意见就把这济世堂划到了文部下面。去那边教孤儿,文部也给工资。
后来,文部折腾出了报纸,折腾出了活字印刷术,折腾出了《新医典》,折腾到大的城池都有济世堂和使民殿,让更多的人识字,来民生教化,做到了圣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而坐下这些的人竟然是还没有及笈的金兰公主。现在,全天下都相信护国寺大师的话,金兰公主天上来。
今年是兰庭帝的生辰,也是兰嘉及笈。生辰日子在前,金澜王朝强盛,周围的国家都要来祝寿。及笈日子在后,兰庭帝却早就让理番院通知各国使臣,让他们要给兰嘉的生辰送礼,嘚瑟地要让所有人知道他的公主。
(理番院:要求别人送礼,陛下,这样真的好嘛?
兰庭帝脸色一沉:不好吗?
理番院秒怂:陛下,你说好,那就绝对是好,不好也要好!)
各国的使臣已经陆续进了东都城,兰庭帝点了最闲的六郡王负责各国使臣的事情。加冠后,各位皇子就已经封王,除了六王爷还住在皇子府,其他的皇子都已经娶亲并出宫建府。和兰嘉玩的最多的就是六王爷,现在他忙了起来,兰嘉就闲的无聊。幸好还有太子妃。
太子妃出自罗家,才华出众,成亲三年育有皇长孙,和太子的关系也是夫妻情深,太子东宫就只有一个侍床宫女。兰庭帝和太子都关爱金兰公主,金兰公主还有治世之才,太子妃喜爱之余,更多的还有生为女子的自豪,平日最爱将一岁的皇长孙带着找金兰公主,就希望自家儿子能够学到一点半点,变得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