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真正的修行界之佛道相争
岳栋和曹操等人正想从空中落下,几道强大的灵识突然扫过了他们的身体。
“看来来的人不少啊。”曹操笑着说道。
几人落到了山林中。这一片山林比较稀疏,位于山的背阴面,阳光被挡在山的那一边,时间刚过正午,虽然有点阴暗,但视线还是很清楚的。几人的落地点的前方二十多米处就是一面山壁,这面山壁很陡,几乎和地面成九十度,高五、六十米的样子,从上面往下看的话就像一个小悬崖一样。
岳栋等人跟着曹操他们向那面悬崖一样的山走去。刚从山林走出,来到山下,就看到一旁的山林中也走出来一伙人,为首的是乍看上去一幅老年像的三个老僧,胡子和眉毛都白了,就像电视里的白眉鹰王那样,但是细看就会发现面部肌肤很年轻,就像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一样,如果不是没有头发,就可以用鹤发童颜来形容了。这一行佛门的人有二十一人,为首的三个老僧一身锦斓袈裟,手持禅杖,后面的十八人一幅武僧的打扮,手持熟铜棍,隐约的形成一个阵法。
为首的三个老僧,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就像曹操一样,身上感受不到任何的气息波动,好像普通人一般,不过他的脑后隐隐有佛光冒出,应该是少林禅宗内门的修佛者。跟在他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个老僧身上的气息和许褚和典韦的一样,是五品巅峰的气息,脑后也有佛光隐现,也是修佛者。三位老僧身后的十八名武僧则一看就是武修炼体一脉的,身上的肌肉将僧衣撑的紧紧的,没有猜错的话,他们应该是少林十八铜人阵的修炼者,身上的气息都在四品中期到四品后期的样子,不过一旦十八铜人阵发动,他们足以敌住一位六品境界的大能。
“阿弥陀佛,还以为是那方高人到了,原来是邙山鬼王曹公的大驾。”为首的老僧宣了个佛号,行礼道,他竟然是认识曹操的。
“呵呵,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少林的玄善、玄音和玄礼三位大师,”曹操露出一丝冷笑,“几位大师都近五百岁的年纪了,不在少室山闭关参佛,以求早登西方极乐,来到这荒郊野外的有何贵干啊。”
“当着明人不说暗话,”玄善面不改色的道,“曹公不也从邙山福地中出来了吗,此等关乎修行界乃至人间界的大事,我佛门当然是责无旁贷的,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佛慈悲,少林自当承担起这个大任。”
“还没有到呢,就听见老秃驴在放屁了。”听了玄善的话,曹操还没有来得及回应,半空中就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下一刻,十道身影从空中落下,正好和佛门以及曹操一伙形成一个三角形。
这十道身影统一穿着道袍,为首的三人看上去四、五十岁的样子,一头乌黑的头发都可以去做洗发水的广告了,在头顶挽成一个道髻,嘴边三捋长髯,手中都拿着一个拂尘,一幅得道高人的气派。和对面的三个高僧一样,为首的道长身上没有透漏出一丝修行者的气势,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位身上是五品巅峰境界道修的气息。三位道人的身后是七名身着道袍,背背长剑的修士,身上散发出四品境界练气武修的气息。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十位道士应该是全真龙门派的。全真龙门派是全真教分裂以后继承最多道统的门派,也是北方道门的第一大派,武道双修。那七位武修的道士应该就是全真教最出名的天罡北斗阵的修行者,这个阵法足以和少林的十八铜人阵一战。
“还少林责无旁贷,这次的事情确实事关修行界和人间界,但毕竟是我们华夏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一个番邦异族的教派管了。”为首的那个道士冷笑道,刚才就是他出口讽刺的玄善大师。
“千尘道长这句话说的过了,”玄善被讽刺之后仍是面不改色,“佛曰:众生平等,何来我族和异族之分,而且少林寺千年以来早已融合进了华夏之中,我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炎黄血脉,何来多管闲事之说。”
“众生平等,”千尘道长脸上露出了浓浓的鄙视,“既然众生平等,少林为何不将自己的修行之法拿出来与众人分享呢。大家都知道导致末法时代的原因除了天地灵气的流失之外,最主要的还有修行之法的失传。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寺可是保存了最多的修行之法的门派,尤其是门槛较低的武修之法,即使众生平等,就应该拿出来分享才对,佛门不是要普度众生的吗。”
“千尘道长的话又说的过了,祖师之法岂可轻传。”玄善道。
“哦,原来祖师之法不可轻传啊,”千尘道长左后方的那位道长一甩拂尘,“虽然我们都已经闭关多年,不问世事,但是近几年少林寺广开山门,成立武校,甚至都上市了的事情可是轰动一时啊。”
曹操等人都还没有和佛门的人说上两句话,后来的道门就已经和佛门吵的不可开交了,岳栋等人站在一边,正好看着两派的人撕逼。
作为华夏传承时间最久,流传度最广的两大教派,佛门和道门的矛盾由来已久。
佛教传入中土,道门卫道者一则以佛教来自阿三国,乃夷狄之教,夷狄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二则以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三则以华夷之间,种族不同,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四则以佛教之流入中土,每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佛道之争历汉、魏、晋、南北朝越过隋唐明清而经久不衰。
佛道之争,不仅是教派、教义和信仰之争,也往往和人间帝王之爱恶亲仇交织在一起,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费长房等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评神仙说;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说明佛本源于道,为后世论争的重要材料;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性质。
南朝宋之陆修静、梁之陶弘景对教学整备及道教经典整理予以体系化,对社会之影响亦相对增加,而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其论争焦点系以‘夷夏论’为中心,争论舍华夏固有宗教而信奉夷狄之教(佛教)之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道士顾欢著《夷夏论》,引致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又有张融著《门律》,主张道佛一致,而以道教为本,佛教为迹,提倡本迹说,然就二者优劣而言,主张道教居优位。
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宫中亦有佛道二教之论争,即清道观之道士姜斌与融觉寺之沙门昙无最,以老子与佛陀二人之出世先后为对论主题,论争结果,姜斌被论破,流放至马邑。其前,甄鸾之《笑道论》与道安之《二教论》二书为当时有关佛道优劣论争之重要论著,此二书皆以强烈之论点大力论难道教之低劣。然而北朝,佛道之抗争不仅为双方之论争而已,更加上朝廷政策的压迫,即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中,北魏太武帝与北周武帝对佛教的打击。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唐朝一贯方针,道教乃得蓬勃发展。武德四年(621),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之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之先后问题。武德八年,朝廷定道、儒、佛之顺位。高宗显庆三年(658)三次召集僧道于内殿论议;五年,僧静泰与道士李荣又就《老子化胡经》引发论争;至龙朔二、三年(662~663),论争犹未止。此等佛道论争之结果,道教方面摄取佛教经典之教理,制作种种经典以对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跃,王重阳创全真教;元时,其第五代教主邱处机之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坏佛像,并将《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经》及‘老子八十一化图’,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伪妄,宪宗五年(1255)朝廷令二人对论,志常败论,帝遂勒令烧毁《道德经》以外的《老子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一切伪经;以后二教明争暗斗直至今日仍然不绝。
ps:本来说上午发的,但是睡的太晚了,睡的时候天都快亮,结果无月就从天快亮一觉睡到了天快黑,起来后又做了些别的事情,刚想起来更新的事儿,抱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