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哲们,大多把修身养性放在自己走向成功之路的首位。修身是要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养性是要祛除人性中的各种劣根性。修身养性的过程,就是要求人们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各种欲望——坚持正义、仁爱、诚信、谦让、宽恕,克制私欲、褊狭、骄矜、浮躁……
1.“悬鱼太守”羊续
培养自己的廉洁作风,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反对奢靡,这样为官才能为民作主,为士才会有高贵的品行。惟廉才能戒贪,惟廉才能志存高远。
东汉时,有一个叫羊续的人在南阳郡做太守。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老家,这个地方北靠河南省的熊耳山,南临湖北省的汉水,土地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和工商经济比较发达。由于生活安定富裕,这里的社会风气比较奢侈和浮华。郡、县等各级政府机构中请客送礼、托关系办事、讲排场、比吃喝之风颇盛。羊续到任后,对这种不良的风气十分不满。但是,他知道要纠正一郡之风,先得从郡衙开始,要从郡衙开始,必须从做郡守的开始。于是,他下决心从自己做起,扭转南阳请客送礼等不良风气。
一天,郡里的郡丞提着一条又大又鲜的鲤鱼来看望羊续。他向羊续解释说,这条鱼并不是花钱买来的,也不是向别人要来的,而是自己在休息的时候从白河里打捞上来的。接着他又向羊续介绍南阳的风土人情,极力夸赞白河鲤鱼的鲜美可口。他又表白说,这条鱼绝非送礼,而是出于同僚之情,让新到南阳的人尝尝鲜,增加对南阳的感情。羊续再三表示情意很深,自己心领了,但是鱼还是不能收。郡丞无论如何不肯再把鱼拿回去。他说,要是太守一定不肯收,就是不愿意同他共事了。羊续感到盛情难却,只好把鱼收下。郡丞放下鱼,欢天喜地告辞走了。郡丞走了以后,羊续提起那条鱼想了一会儿,就让家里人用一条麻绳把鱼拴好,挂在自己的房檐下。
过了几天,郡丞又来家里拜望羊续,手里提着一条比上次更大更鲜的鲤鱼。羊续一看很不高兴。他对郡丞说:“你在南阳郡是除了太守以外地位最高的长官了,你怎么好带头送礼给我呢?”郡丞听了,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刚想再说几句什么,羊续已经让人从房檐取下上次那条鱼,并对郡丞说:“你看,上次的鱼还在这里,要不你就一块拿回去吧?”郡丞一看,上次那条鱼已经风干得很硬了,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很不好意思地离开了太守的家。从此,南阳府上下再也没有人敢给羊太守送礼了。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南阳的百姓非常高兴,纷纷赞扬新来的太守。有人还给羊续起了一个“悬鱼太守”的雅号。
2.孔明诚信,兵胜祁山
诸葛亮为取信于士兵,宁可自己一时为难,也要对士兵、百姓讲诚信。一次欺诈行为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危机,但是这背后所隐伏的灾患比危机本身更危险,对此,诸葛亮是深深了解的。三国时,蜀汉建兴九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伐魏。魏明帝曹睿亲自到长安指挥战斗,命令司马懿统帅费曜、戴陵、郭淮诸将领,司马懿命令费曜、戴陵二将屯扎,自己率大军直奔祁山。面对着兵多将广、来势凶猛的魏军,诸葛亮不敢轻敌,于是命令部队占据山险要塞,严阵以待。魏蜀两军,旌旗相望,鼓角相闻,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紧要时刻,蜀军中有8万人服役期满,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装待返故乡。魏军有30余万,兵力众多,连营数里。蜀军在这8万老兵离开之后将更显单薄,众将领都为此感到忧虑,而那些整装待归的战士也在忧虑,生怕盼望已久的回乡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估计要到这场战争结束方能回去了。
于是不少蜀军将领进言希望留下这8万兵,延期一个月,等打完这一仗再走。诸葛亮断然拒绝道:“统帅三军必须以绝对守信为本,我岂能以一时之需,而失信于军民。”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况远出的兵士早已归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儿终日倚门而望,盼望着他们早日归家团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所有准备还乡之士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感到欣喜异常,感激得涕泪交流,纷纷说:“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均要求留下参加战斗。那些现役士兵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痛歼魏军。
诸葛亮在紧要关头不改原令,使还乡的命令变成了战斗的动员令。他运筹帷幄,巧设奇计,在木门设下伏兵。魏军先锋张郃是一员勇将,被诱入木门埋伏圈中,死于乱箭之下。蜀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魏军大败,司马懿被迫引军撤退。犒劳三军之时,诸葛亮尤其褒奖了那些放弃回乡、主动参战的士兵。蜀营中一片欢腾。
3.程婴舍儿救赵孤
《孟子·告子上》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程婴和公孙杵臼正是奉行了这样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臣屠岸贾,本是晋灵公的宠臣。灵公被赵家的人刺杀后,景公即位,升屠岸贾为大司寇,屠岸贾要为灵公报仇,阴谋发动一次政变,夺赵氏之权,灭其族。
赵盾部将韩厥赶紧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后在韩厥的保护下,赵朔怀有身孕的妻子即景公的姐姐,躲入宫中,幸免于难。不久生下男孩。屠岸贾得知这一消息,到处搜缉小男孩,妄图斩草除根。
赵盾生前一位忠诚的门客,名叫公孙杵臼,在当日赵府被围的时候,便约门客程婴一起殉难,程婴说道:“赵夫人怀了孕,若生下男孩,我还得把他好好地抚养大;如果是女孩子,到时候再死也不迟。”公孙杵臼非常赞同程婴的见解。后来听说公主生的是女孩时,公孙杵臼大哭起来:“天啊!你真的要灭绝赵家吗?”程婴却劝他说:“未必可信,我先去打听一下!”于是,千方百计与公主取得联系,按当初约定,男孩为武,女孩为文。公主给他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一个“武”字。这时,两人方知公主所生是个男孩,两人无限欢喜。等到屠岸贾搜宫一无所获时,二人又商议起来。
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他们虽未搜出,以后必定还会再搜!那要怎么办呢?必须想想办法,把孩子偷出宫来,藏在远方才保安全。”
公孙杵臼想了许久,问程婴:“保全孤儿一死报恩,哪一件事更困难呢?”
程婴说:“当然是一死报恩容易,保全孤儿更难了。”
“那好极了,兄为其难,弟为其易,赵氏上代对你很好,那你就该勉为其难,担当起保全孤儿的责任吧!”
“此话何意?有何计策?”
“只要能找到一个最近出世的婴儿,冒充是赵氏的孤儿,由我抱往首阳山躲起来,你就去告密,屠贼搜到了假的,就不会再受威胁了。”
“那就再巧不过了,”程婴说:“我的妻子也刚生下了一个男孩,和孤儿的生日相近,可以代替。但是,你犯了藏孤之罪,必定处斩,那……”说到这里,眼泪禁不住簌簌地落了下来。
公孙杵臼生气了,说:“哭什么?这是件大事,也是好事。你立即去抱儿子过来,然后去找韩厥将军,把孤儿设法安置好!”
程婴收泪回家,在半夜里,悄悄地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公孙杵臼带往首阳山去,随即前往面见韩厥,给他看看掌上的“武”字,再把公孙杵臼的计划告诉了他。韩厥大喜,便对程婴说:“恰巧赵夫人有病,叫我去请一个信实的医生,你只要能把屠贼骗到首阳山去,我就会设法把孤儿弄出来的。”
计策安排妥当,程婴就往屠岸贾处去告发:“只因自己和公孙杵臼是赵家门客,受赵夫人委托,秘密带走赵氏孤儿,逃匿深山,恐日后事露,全家遭斩,因而,先行前来报告,可保全家性命,且可得到千金赏赐。”
“孤儿现在什么地方?”屠岸贾问。程婴视左右退出,然后悄悄地告诉他:“现藏匿在首阳山深处,务必要迅速行动,否则将逃往秦国去了,还要大夫亲往,别人多与赵氏有交情,信赖不得!”
听罢所言,屠岸贾大喜,亲自率领3000甲兵,程婴带路,直奔首阳山去,山路崎岖,阴暗幽僻,好一会儿才见有一茅屋。程婴说:“在这里。”说罢敲门,公孙杵臼出迎,一见情形,回身便走。程婴高声喝道:“不要跑,屠大人已经知道了,特地亲自来取,快把孤儿献出来吧!”
士兵已把公孙杵臼抓了起来,去见屠岸贾。屠问:“孤儿安在?”
公孙杵臼气愤地说:“没有!”屠岸贾不理会,下令:“搜!”搜到壁室里,见锁着,就冲进去,里边很暗,只听见有小孩子的哭声,抱起来,见用锦绣裹着。
公孙杵臼一见,想要扑过去抢,却被士兵们揪住。他就指着程婴大骂:“程婴,你真是混蛋,我和你同受赵氏之托,藏匿孤儿,想不到,你是个小人,居然出卖我,贪图千金之赏,忍心断绝了赵氏的血脉,你真是良心丧尽……”把程婴骂得狗血淋头,满面羞愧。
“你死到临头还不知悔?”屠岸贾说,“把他杀了!”
“嚓”地一声,公孙杵臼已倒在了地下,身首异处。
屠岸贾接过孤儿,往地上一摔,大笑道:“没曾想到,你赵家也有今日!”
孤儿摔死之后,屠岸贾得意忘形地收兵回京。
当屠岸贾往首阳山搜孤的时候,城里的检查也就松懈了。韩厥乘机托心腹之人扮成医生,入宫给赵夫人治病,在药箱上贴一个“武”字,赵夫人会意,诊脉完毕,乃将孩子暗放在药箱内,带出宫去。韩厥即藏孩子于密室,雇心腹乳母喂养。
15年过后,赵武长大了。景公要恢复赵氏的声誉,韩厥趁机把冤情经过说出来,景公大怒,特许赵武雪冤,于是屠岸贾全家又被赵武杀尽。
4.庞涓与孙膑的故事
孙膑最终在战场上惩处了不仁不义的同窗庞涓,这都是庞涓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从庞涓的下场,我们理应吸取教训,正如古人所云:“多行不义必自毖。”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庞涓与孙膑同在鬼谷先生门下学兵法。庞涓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又听到魏国正在厚币招贤,访求将相。于是匆匆辞别鬼谷,投奔魏相国王错,王错将他推荐给魏惠王。魏王见他兵法精熟,便任他为元帅,兼军师。
孙膑为人忠厚,鬼谷先生便将自己注解的《孙武兵法》传授给了他。孙膑三日内尽行记下,鬼谷便索还原书。
魏惠王从墨翟口中知道鬼谷门下还有一孙膑,很是了得,于是便派使臣迎至魏国。魏惠王问庞涓,孙膑才能如何,庞说在己之上,要魏惠王任他为客卿。客卿地位虽高,但不掌军权。孙膑在惠王面前演习兵阵,庞涓预先请教孙膑,然后在惠王面前一一指出阵名,惠王便以为庞涓胜孙膑。
庞涓既害怕孙膑分宠,又想得到《孙武兵法》真传。他开始设计陷害孙膑。孙膑是齐国人,庞涓叫人假造了一封家信,由手下人扮作齐使者,将信交给孙膑,说是齐国他哥哥来的信,请他回去祭扫祖坟。孙膑回信谢绝,庞涓得信后,加进了孙膑想效忠齐王的内容。连夜送给魏惠王看。又假装探望孙膑,唆使孙膑第二天上书请假。惠王便真的以为孙膑不忠,想出卖自己,于是把他交给庞涓处理。庞涓当着孙膑的面,说是要去见惠王,救孙膑。实则在惠王跟前请求对孙膑用刖刑(即锯去膝盖骨)。回来后,说自己只救得不死,假表歉意后,便叫手下人将孙膑弄残了。
孙膑从庞涓的下人那里打听庞涓想在兵法到手后便弄死他,情急生计,便装癫佯狂。墨翟得知此事后,便到齐国把详情告知大将田忌,田忌言之于齐威王。于是齐国借口其他事派使臣至魏,趁庞涓不注意,将孙膑偷运至齐国。
孙膑到齐后,只愿做田忌的军师。后庞涓率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田忌用孙膑“围魏救赵”计,就近进攻魏国的襄陵。庞涓果然回兵,结果在桂陵中了孙膑预设的埋伏,大败。
庞涓知齐威王得孙膑后,一直寝食难安,又行反间计,使田忌、孙膑免官。庞涓得意忘形,以为天下无敌了,便率大兵攻韩。韩国向齐求救。当时齐威王已死,宣王继位,并重新启用了田忌、孙膑。齐国待魏兵与韩兵交战了很久之后,才出兵。这次又采用“围点打授”计,直逼魏都大梁。庞涓火速回兵,孙膑又用减灶之法迷惑敌人,使庞涓误以为齐兵大多逃亡,不堪一击,于是全力追赶。追至马陵道时,又中了孙膑的埋伏,全军覆没。不仁不义的庞涓被万箭穿心。
5.和珅一生中最窝囊的事
过于贪心的人,让人厌恶;过于贪心的官,让人痛恨。和珅,这个古代官场上最贪婪的败类,碰到了他一生中最窝囊的一件事。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任御史。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专门纠举和弹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品级不高,但职权很重。
当时山东巡抚国泰骄奢淫逸,贪污受贿,勒索摊派,无恶不作,山东的老百姓个个对他恨之入骨,钱南园准备弹劾他。写好奏章之后,他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姓邵的翰林,向他借十千钱。邵翰林问他借钱干什么,他说:“山东巡抚国泰的所作所为,令人气愤,我准备弹劾他,但他是和珅的亲信,而和珅又是皇上宠爱的大臣,当朝宰相。我的奏章上去,凶多吉少,很可能被革职充军。如果充军到新疆、黑龙江这些边远地区,我路费都不够,所以预先作点准备。”邵翰林一听大惊,对他说:“十千钱是小事,你要弹劾和珅的亲信国泰,这不是捋老虎的胡子吗!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你的父母想一想吗?”钱南园长叹一声回答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已经决定了。”第二天。钱南园将奏章送呈皇帝。乾隆一看,国泰的罪状是以纳贡为名勒索摊派,从中渔利;擅自提用山东各府的国库存银,供自己挥霍享受,致使国库亏空。乾隆大怒,马上问钱南园:“你所弹劾的都是事实吗?”钱南园回答说:“请皇上派大臣前去查办,如果不实,微臣甘愿伏罪。”乾隆说:“那好,就派和珅去。”钱南园听说派和珅去,心里很不乐意,迟迟不愿谢恩退出。乾隆察觉了他的心思,又说:“你也去,还派刘墉去,你们三人共同查办。”钱南园听了才高兴地磕头谢恩而出。他心里想,如果和珅一人前去,肯定会为国泰掩饰包庇,现在刘墉也去,刘墉也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而且为人正直,和珅就会有所顾忌了。
奉到圣旨以后,钱南园不愿与和珅同行,他以替和珅、刘墉两位大学士清道为借口,一个人带着一小队士兵首先启程,出了北京城,头一天在良乡的驿站住下。晚饭后,有一个人骑一匹健马来到驿站。这个人穿着豪华,派头十足,要茶要水,稍不如意,就挥斥怒骂。钱南园向驿站打听,站长说:“这是和珅的信使。”钱南园知道这一定是和珅派专人向国泰通风报信的,于是马上决定留下4个士兵,并要他们记住这个信使的相貌,等他返回时立刻将他拿下。
钱南园、和珅、刘墉到了山东省城济南,马上提审国泰。国泰自恃有和珅作靠山,言词傲慢,态度骄横,一见钱南园就骂:“你是个什么东西,你有什么资格来问我?”刘墉大怒,正色说道:“你是一个有罪的二品犯官,他是一个奉圣旨前来审问你的四品京官,你怎么敢这样藐视京官?”喝令左右掌嘴。两个侍役走上来就是几个嘴巴,一下就打落了国泰的气焰。
和珅、刘墉和钱南园首先审查了进贡捐款的数目,根本查不出什么破绽,原来国泰得到消息以后,早就做好一切准备了。三人又来到济库的府库,打开库门一看,银架上整齐地排放着一封封的库银,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空隙。和珅对刘墉说:“不用查了,国库没有亏空。”刘墉说:“我们奉旨来查,不查怎么回报。”和珅说:“那就抽查几封算了,每一封银子都打开,费工费时,还有七府城呢!”于是和珅要司库任意抽取十几封,钱南园把每封银子都打开,封封过称,结果每封200两,一丝不少,而且成色、样式都符合库银的规格。和珅大笑:“我早就说了,不要封封都查,看来国泰没有什么问题。”又回头对钱南园说:“你所劾不实,怎么向皇上交代呢?”钱南园说:“相爷放心,下官以命相抵。”当晚钱南园来到刘墉的行馆,刘墉一见面就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一点漏洞都没有。”钱南园说:“相爷放心,国泰挪用几十万两银子的巨款,不可能几天之内全部补齐,一定是司库捣鬼,他抽给我们看的是真正的库银,而其他未开封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刘墉说:“那你明天再去复查,全部开封。”钱南园说:“相爷高见,下官正是这个意思。”第二天钱南园率领一队兵丁又来到济南府库,命令将所有库银全部开封,结果绝大部分是市面流通的圆丝杂色银子,只有二三十封是真正的库银。钱南园马上提审司库。司库供出是山东藩台于易简向济南省城的商人们借来的,要他按库银的样式包好,暂时充数。于是钱南园马上派人通知各个借银的商人,要他们将借条带来,把银子领回去,过期不领,银两充公。不到两天时间,商人们把银子都领走了,府库空空如也。钱南园把情况报告和珅,和珅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夸奖钱南园办得好。随后和珅、刘墉又偕同钱南园检查了其他七个府的府库,情况都是一样。国泰的罪行暴露了,他与藩台于易简被当作钦犯,用槛车押赴北京刑部大牢,等候处理。
回程经过良乡,钱南园在驿站内留下的4个士兵,早就把返回的信使拿下了,并在他身上搜出了一封国泰给和珅的回信,内容是感谢和珅对他的关心,同时告诉和珅,他已经在想办法,作准备。钱南园把这封信和各地商人的借条、司库的供词以及国泰挪用国库的具体数字,都上报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下旨将国泰和于易简两人处死,但是对和珅,却被他的巧言骗过,仅仅训斥了几句了事。从此以后,和珅对钱南园恨入骨髓,但是因为乾隆皇帝对钱南园印象极好,和珅也就找不到借口,无法报复了。
6.父子两代因言招祸
言辞不忍有百害而无一利。言多必失,话一出口,不假思索,匆忙之中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即使用几百句、几千句话也是弥补不了、修正不了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的大将军,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惟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后,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7.石苞坦然面对不公
受到委屈、被人误解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事实说话,让时间说话。相信经过时间的检验,误解会被事实澄清。
石苞是西晋时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南担任监军的名叫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起。”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就是指石苞。
于是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等到王琛的密报送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
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来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说石苞固守自卫的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将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却没有及时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老百姓,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去征讨,又调来了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王琛的诬告,武帝的怀疑,石苞一点也不知道,到了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名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部下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等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了晋武帝的优待。
8.苏东坡栽跟头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恃才夸己,轻视他人,最终会被人看轻,落得个羞愧满面的下场。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官拜翰林学士,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从事,王安石很器重他的才能。然而苏轼自恃聪明,常多讥讽的言辞。一次王安石与他作解字游戏,论及坡字,坡字“土”从“皮”,于是王安石认为坡乃土之皮。苏东坡笑道:“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王安石心中不悦。又一次,王安石与苏东坡谈及鲵字,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便是鱼的儿子的意思。苏东坡又调侃说,“鸠可作九鸟解,诗上说,‘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就是说鸠有七个孩子,加上父母两个,不就是九只鸟吗?”王安石听了不再发话,但心中对苏东坡的轻薄非常反感,不久把他贬为湖州刺史。苏东坡因言词巧诈而被贬,实为遗憾。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来。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僮便将苏轼迎入书房等候。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此老笔数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后真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得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这几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的错。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现在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由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竟睡着了,及至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到了京城先到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愧,倒头便跪下谢罪。王安石原谅苏轼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童儿取水煮了阳羡茶。王安石问水从何来,苏东坡道:“中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此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别。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惟中峡缓急相伴,如果用其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苏东坡敬服。王安石又把书橱尽数打开,对苏东坡言道:“你只管从这二十四古厨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9.刘禹锡“好为人师”
刘禹锡一片好心,却由于过于不客气,而对方又是极自负之人,弄得贻害无穷。对于那些好为人师者而言,出主意、指点别人当然是好心,但也要注意方法。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富五车,诗名很大,为人爽直,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
当时有个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之为“行卷”。
襄阳有位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很有名望的刘禹锡。刘禹锡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他的文章,“飞笔涂窜其文”。
刘禹锡本是牛僧孺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他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从此便记恨于心了。
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很不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禹锡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人便一起投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显然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刘禹锡见诗大惊,方悟前事,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牛僧孺才解前怨。
刘禹锡惊魂未定,后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
10.狄仁杰与对手巧周旋
刚直并不是有勇无谋、不知变通,有时候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刚而不柔,只会让自己吃大亏,最终在人生的旅途上碰得头破血流。
唐朝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她以严刑峻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的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就多得无法统计了。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西门设置“匦”(即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反坐。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无辜被诛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的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审讯的日期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宣读完武后诱供的诏书后,就见狄仁杰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了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可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了。”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里子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说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召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某人假造一篇你平时信赖的一个忠厚清廉的朝臣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就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11.蹇叔哭师
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人应该有种权变的意识和手段,应该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这样才会耳聪目明。那些固执己见,自我封闭,一意孤行,只管按自己的思路去行事的人,最终只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甚至走上绝路。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国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在危急关头,郑国大夫烛之武充分利用秦*之间的矛盾,用绳子捆了自己,在晚上偷偷去见秦穆公。烛之武慷慨陈词,分析形势,引用史事,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和郑国订立盟约,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自己便撤兵回国了。
过了两年多,晋文公一死,秦穆公野心勃勃,想来郑攻晋,称霸中原。恰好这时候,杞子从郑国派人报告秦穆公说:“郑人叫我掌管北门的钥匙。假如秘密派军队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
秦穆公喜不自禁,拿这件事去征询蹇叔的意见。不料蹇叔却说:“使军队受到很大消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行军疲劳,力量消耗,远方的国家已有防备,这恐怕不可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的。秦军劳苦了而毫无所得,士兵就会产生叛逆作乱的心思。再说行军千里,哪个不知道呢?”
秦穆公利令智昏,根本听不进蹇叔的意见,于是召见孟明、西乞、白乙叫他们从东门出兵。
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见军队出去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打发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只活到中寿就死掉,现在你墓上的树木也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完全不把蹇叔当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看待。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边哭边送他,说:“晋人必定在肴殳地拦击秦军,那儿有两座大山,那南边的大山是夏代君王皋的坟墓;那北边的大山曾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去收你的尸体吧!”
秦穆公一意孤行,秦国的军队坚持向东进发。秦军长途跋涉,郑国早有觉察,秦军偷袭郑国不成,便灭了滑国回师。秦军行至肴殳地,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遭到晋国的拦击,秦军被打得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