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第一章 识人用人之术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朝历代,英才辈出。如何发现利用这些人才为己所用,成就霸业;如何驾驭约束这些人才,使其团结在自己身边,免于成为自己的对手,这是统治者施政面对的严峻挑战。我国古代明君的识人用人之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最高智慧,对今天的各级管理者也能提供借鉴。

€€魏文侯施仁政而独霸诸侯

魏文侯姓魏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创立者,于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403年在位,是一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重视人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魏文侯在位期间,魏国成为战国时代的首强,一度称雄于中原。

在战国时代,魏文侯是一位很有名的君主。他拜卜子夏、田子方为相,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家门口时,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有一次,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兴致正浓时,天下起了大雨,魏文侯下令备车前往郊外。左右侍臣问他:“现在饮酒正在兴头上,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候说:“三天前我曾与管理猎场的官员约定今天要前去围猎,虽然眼前是宴乐美酒,外面大雨滂沱,但我也不能因此而不守约定。”说罢,他亲自驾车前往,告诉那位管理猎场的官员,今天因为下雨就不准备围猎了。四方贤士听说后,前来归附的更多了。

有一次,韩国邀请魏国出兵,协助攻打赵国。魏文侯拒绝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实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十分佩服,都前来朝拜。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与它相争。

魏文侯还能闻过则喜。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一举攻克,然后把中山国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这个君主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直言说:“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见势不妙,起身快步离开。接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何以见得?”回答说:“我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转怒为喜,有所领悟,立刻派翟璜去请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去迎接,把他奉为上宾。又有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起饮酒,文侯侧耳说:“编钟的乐声好像有些不协调,左边偏高。”田子方闻言微微一笑,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田子方侃侃而谈:“臣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乐音,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点头说:“您说得太好了。”魏文侯的好学、礼贤、善纳良言是许多人尤其是国君很难做到的,这些美德使他成为当时有名的贤君。

魏文候对李克说:“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国相这个位置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你认为这两人怎么样呢?”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也不过问亲戚间的事。臣是朝外之人,不敢为君主参谋。”魏文候说:“先生遇到事情请不要推辞。”李克说:“君主没有好好观察啊!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品质能力,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权达时看他所举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为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看这五方面就可以决定了,怎么还要我来判断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国相的人选定了。”李克出来,看见了翟璜。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商议国相的人选,结果是选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愤怒的样子完全显露出来,说:“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为国内的邺县担忧,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要讨伐中山,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克后,找不到可以守卫的人,我推荐乐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什么地方会输给魏成呢?”李克说:“我之所以知道君主会任命魏成为国相的原因是,魏成的俸禄有千钟,十分之九用在了外面,只有十分之一是用在家里,所以在东方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都以他们为师;你所举荐的五个人,君主把他们作为自己的臣子。你不要再跟魏成比了。”翟璜羞愧地施礼说:“翟璜是个粗鄙的人,失礼了。我愿意从此做您的弟子。”

魏文侯是一个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于一身的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讲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自己治理国家的需要,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儒、法两家思想,择善而从。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闻过则喜,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君。

€€鸡鸣小技助孟尝

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他们挥金如土,养了上千门客。这些门客各有一技之长,尽其所能辅佐四大公子。齐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昭王扣留,孟尝君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尝君。孟尝君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尝君得以逃回齐国。

秦王听说孟尝君田文贤明,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邀请孟尝君来秦国。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带着一些门客,到了秦国都城咸阳。秦昭襄王亲自出宫迎接孟尝君,见孟尝君的门客前呼后拥,不由得更加仰慕。孟尝君向秦王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作为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用名贵的银狐皮做的,十分得意,在宫中美人面前夸耀了半天。然后,他把袍子脱下来交给太监,让他们收起来。秦昭襄王想选个吉日,拜孟尝君为丞相。大臣们担心秦王重用孟尝君,便私下商量怎样排挤他。他们纷纷对秦王说:“田文是齐国人,手下的人又多。现在,他当了丞相,一定会替齐国打算的。要是他利用丞相的权力暗中对我国不利,我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你们说得也是。看来,还是把他送回齐国去吧。”大臣们说:“他在我国已经住了不少日子,我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哪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听了,深觉有理,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泾阳君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在齐国时就跟孟尝君交上了朋友。如今,听说秦王把孟尝君软禁了,忙替他想办法。泾阳君带了两对玉璧,送给秦王最宠爱的燕姬,请她帮忙。燕姬说:“我跟大王说句话倒可以,只是别的谢礼我都不要,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子。”泾阳君把她的话告诉孟尝君,孟尝君为难地说:“我只有一件银狐皮袍,已经送给秦王了,哪还能要回来啊?”有个门客听了,对孟尝君说:“这事不难,我有办法。”这个门客立刻去跟宫中管衣库的人聊天,先摸准了门路。当天晚上,这个门客从狗洞爬进宫中,到衣库去偷那件皮袍。他正在开门的时候,看库的人惊醒了,那个门客忙装狗叫,“汪汪汪”地叫了几声,看衣库的人便又放心地睡着了。门客进了衣库,打开箱子,拿出那件银狐皮袍,又从狗洞钻了出来。孟尝君将这件皮袍送给燕姬,燕姬十分高兴,她甜言蜜语地劝秦王把孟尝君放回去。秦王为其所动,便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回齐国去。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带着门客急匆匆地往函谷关跑。他们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时分。按照秦国的规定,每天早晨鸡叫头遍时才许开关放人,他们只好在关里等着天亮。孟尝君十分着急,怕秦王派人追上来。正当孟尝君一筹莫展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着公鸡叫了起来。他这一叫,有好几只公鸡都应和打鸣。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守关的人听见公鸡叫了,便打开城门,验过孟尝君的过关文书,就让孟尝君一行出关了。

孟尝君以“得士”闻名,而王安石却将孟尝君“得士”的美誉予以断然否定。他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并说:“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所以不至也。”其实,鸡鸣小技,确显其长,也能取长补短,为人所用。

€€赵高李斯辅佐,少子胡亥篡位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公元前209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二十六子(最小的儿子)、太子扶苏的弟弟。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

公元前210年7月20日,始皇帝在沙丘宫平台去世。因为始皇帝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危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赵高写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丞相李斯惟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灵柩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帝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所到之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始皇帝倚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称为忠信大臣,即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敢与他们一争高低的。赵高一生下来就被阉割了,始皇帝听说他办事能力很强,且通晓刑法,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小儿子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始皇帝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始皇帝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官复原职的赵高对蒙氏怀恨在心,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帝遗诏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随即,赵高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这件事该怎么办呢?”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李斯认为赵高说得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到了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帝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不断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扶苏的图谋。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诏书,哭泣着想要自杀。蒙恬说:“陛下在外地,并未确立谁是太子。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仅仅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杀,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我们再奏请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使者见此,多次催促他们自行了断,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哪里还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杀。蒙恬不从,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李斯、赵高。胡亥这时已听说扶苏死了,便想释放蒙恬。恰逢蒙毅代替始皇帝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后返回,赵高即对胡亥说:“始皇帝很早就想立你为太子了,可是蒙毅一直规劝他,认为不可如此。现在不如就把蒙毅杀掉算了!”胡亥于是下令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到代郡。皇室车队从井陉抵达九原。当时正值酷暑,装载始皇帝遗体的凉车散发出恶臭,胡亥等便指示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鲍鱼,借鱼的臭味混淆腐尸的气味。从直道抵达咸阳后,赵高发布治丧的公告,太子胡亥继承了皇位。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关系之一。这种关系处理得妥善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兴亡。实际运作中的驭臣之术,或者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调节斡旋君臣之间的关系,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或者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靠着他的雄才大略和铁腕政治,完全可以驾驭赵高、李斯,使国家安然无恙,但是秦二世与秦始皇相比就大为逊色,难以驾驭权臣,终致身首异处。

€€用长弃短,陈平归汉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一统天下,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外,还得力于总在关键时刻屡出奇计的开国功臣陈平。陈平曾先后跟随过魏王和西楚霸王项羽,但因不受重用与信任而离开。后来陈平经魏无知引荐才投靠了刘邦,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谋臣。

阳武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乡里祭祀土地神,陈平担当主持分配祭肉的人,将祭肉分得非常均匀,乡邻们称赞不已。陈平道:“如果我能够主持天下,也会像分配这祭肉一样公平合理的!”

后来,诸侯国反叛秦朝,陈平在临济事奉魏王魏咎,任太仆。他曾向魏王献策,但是魏王不从。有的人就在魏王面前恶语中伤他,陈平于是逃离魏王。之后,陈平又投到项羽帐下,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司马卬反楚时,项羽即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殷王。陈平领兵返回,项羽授任他都尉之职,赏赐给他黄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为此怒不可遏,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吏。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逃亡,渡过黄河,投奔了汉王。

陈平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食,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陈平说:“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汉王即与他交谈,颇喜欢他的议论,便问道:“你在楚军中担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都尉。”刘邦当天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官,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因不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一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汉王听到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

周勃、灌婴等人对汉王说:“陈平虽然外表俊美,像装饰帽子的秀玉,但腹中却未必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他的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时因不能被纳而逃走去投奔楚国,在楚国仍然得不到重用,就又逃奔来降汉。现在大王却如此器重他,授给他这么高的官职,命他来监督各部将领。我们听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金钱送得多的人就能得到礼遇,金钱送得少的人就会遭到冷落。如此看来,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望大王明察!”汉王于是开始对陈平产生了怀疑,随即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事奉魏王意不相投,去事奉楚王而又匆忙离开,如今又来与我交往,守信义的人原本都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事奉项羽。项羽不能信任使用人才,他所任用宠爱的人不是项姓本家,就是他妻子的兄弟,即便是有奇谋的人他也不重用。我听说汉王善于用人,因此才来归附。但我赤条条空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法应付日常开销。倘若我的计策确有值得采纳的地方,便望大王您采用它;假如毫无价值,不能采用,那么金钱还都在这里,请让我封存好送到官府中,并请求辞去官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并重重地赏赐他,升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所有的将领,众将领们便再也不敢对陈平说三道四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刘邦用人的秘诀之一就是舍其短而用其长,这从刘邦任用陈平的例子中即可发现此言不谬。人无完人,任用人才的首要问题在于,要肯定被用的人确有真才实学,并且那些真才实学又确实是自己所需要的,然后再看他的毛病缺点对事业是否致命,是否积习难改,是否是不可救药的恶习。比如,有吃喝嫖赌恶习的人,是绝不能用作政府官员的;有偷摸劣迹的人,绝不可用来看守财物;极端自私的人,绝不可用来从事慈善活动。刘邦用陈平,是为了出谋划策、将兵打仗。他是否勾搭过嫂子,是否收受过将士的财物,大概无碍大业。况且事已过去,并非年深日久的恶习,况且这些也是传闻,并非铁证如山的事实。利用别人的才能为自己所用是最主要的准则,把握住这个准则,用它去衡量被用的人,就比较好掌握了。

€€梁王受宠思非分

梁孝王刘武是文帝次子,与景帝为同母兄弟,很受窦太后的宠爱。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起初尚未立太子,景帝甚至想传位于梁孝王。由于有着与景帝及太后的这层亲密关系,梁孝王日益骄横。随着权势的不断扩大,梁孝王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同时也为皇帝所忌惮,因此“僭越”的罪名也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梁孝王因为与景帝是一母所生,与景帝关系最为亲密,又有平定吴、楚叛乱的大功,被赐予天子使用的旌旗,有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及随从,出称“跸”,入称“警”,都要清道戒严。梁孝王宠信羊胜、公孙诡,任命公孙诡为中尉。羊胜和公孙诡有许多奇诡不正的计谋,想怂恿梁孝王争取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当栗太子被废的时候,窦太后也想让梁王为帝位继承人,并曾在宴饮的时候对景帝说:“你出入乘坐大驾和安车,要让梁王在你身旁。”景帝跪坐在席上,挺直了身回答说:“好。”喝完了酒,景帝就此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袁盎等人说:“不可。过去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因此产生了祸乱,祸乱持续了五代人。小处不忍心,会伤害大义,所以《春秋》赞成大义为主宰。”因此,太后的意见被阻止,她也就不再提让梁王继承帝位了。后来,梁王又上书给景帝:“希望赐给我能容得下车辆通过的地方,直达太后居住的长乐宫,我自己派梁国的士兵修筑一条甬道,以便朝见太后。”袁盎等大臣都建议不要批准梁王的请求。梁王因此怨恨袁盎和参与议论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商量,暗中派人刺杀了袁盎及其他参与议论的大臣十多人。景帝得知后,估计与梁王有关;追查刺客,果然是梁王派来的。景帝派人去调查梁王一案,捕拿公孙诡、羊胜,梁王知道事情败露,便令羊胜和公孙诡自杀,把尸体交出。景帝从此就对梁王有了怨恨之心。梁王惶恐,去求皇后的哥哥王信帮自己求情,王信答应了,找机会入宫向景帝进言,景帝的怒气稍稍化解了一点。

这时,太后担心梁王的事情,不进饮食,日夜哭泣不止,景帝也很忧虑。正好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返回长安,到达霸昌厩,田叔等将在梁国办案取得的证词全部烧毁,空着手来见景帝。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回答说:“犯死罪的事是有的。”景帝问:“他的罪证在哪里?”田叔说:“陛下不要过问梁王的罪证了。”景帝问:“为什么?”田叔说:“有了罪证,如果不杀梁王,就废弃了汉朝的法律;如果处死梁王,太后吃东西会没有滋味,觉也睡不好,这样就会给陛下带来忧愁。”景帝非常赞成他所说的话,让田叔等人谒见太后,并且说:“梁王不知情,主持这件事的只有梁王的宠臣羊胜、公孙诡之流,这些人都已经按国法处死,梁王没有受到伤害。”太后听到这些话,立即起来吃饭,情绪也稳定了。

公元前144年,梁王上书想留在京师,景帝没同意,梁王回国后郁郁不乐。次年4月,梁孝王亡。窦太后得知,哭得很伤心,不思饮食,说:“皇上果然杀了我儿。”景帝不知该怎么办,后与长公主商量,把梁分为五国,梁孝王的五个儿子全部封为王,五个女儿全都封给食邑,享有其封邑的赋税收入。此情奏报给太后,太后的情绪才有所好转。梁孝王死后,景帝还是很厚待这个亲弟弟的。

€€受骄宠刘长自取灭亡

淮南王刘长出身低贱,不受高祖宠爱,他因此心生怨恨。文帝时,高祖的儿子大都已不在人世,只剩下文帝和刘长。刘长自恃与文帝最亲,经常骄纵犯法。汉文帝念及兄弟之情,不忍将他处死,只是多次下诏斥责。可刘长对文帝的教诲不但置之不理,不思悔过,反而变本加厉。公元前174年,刘长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与朝廷对抗。事情败露后,大臣皆曰可杀,文帝不忍,只废了他的王位,迁到蜀国。刘长死于途中,文帝追谥他为厉王。

当初,赵王张敖向高祖献上一位美人,美人得宠幸而怀孕。后来,赵相贯高谋杀高祖的计划败露,美人也受株连被囚禁于河内。美人的弟弟赵兼请辟阳侯审食其向吕后求情,吕后嫉妒美人,不肯为她说话。美人这时已经生子,感到愤恨,便自杀身亡。官吏将其所生之子送给高祖,高祖也有后悔之意,遂为婴儿取名刘长,令吕后收养,并葬其生母于真定。后来,高祖封刘长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长自幼丧母,一直亲附吕后,所以在孝惠帝和吕后临朝时,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但他心中却常常怨恨辟阳侯审食其,认为审食其没有向吕后力争,才使他的生母含恨而死。及至文帝即位,淮南王刘长自认为与文帝最亲近,骄纵蛮横,屡违法纪;文帝经常从宽处置,不予追究。淮南王入朝,跟随文帝去苑囿打猎,与文帝同乘一车,经常称文帝为“大哥”。刘长有勇力,能举起大鼎。一次,他去见辟阳侯审食其时,用袖中所藏铁椎将他击倒,并令随从魏敬将他杀死。然后,刘长疾驰到皇宫门前,袒露上身,向文帝请罪。文帝感念他的为母亲复仇之心,所以没有治他的罪。当时,薄太后及太子和大臣们都惧怕淮南王。因此,淮南王归国以后,更加骄横恣肆,出入称警跸,自称皇帝,上比于天子。袁盎进谏说:“诸侯过于骄傲,必生祸患。”文帝不听。

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自设法令,推行于封国境内,驱逐了汉朝廷所任命的官员,请求允许他自己任命相和二千石官员。汉文帝再次同意了他的请求。刘长又擅自刑杀无罪的人,擅自给人封爵,最高到关内侯,多次给朝廷上书也都有不逊之语。文帝不忍亲自严厉地责备他,就让薄昭致书淮南王,委婉地规劝他,并征引周初管叔、蔡叔以及本朝代顷王刘仲、济北王刘兴居骄横不法,最终被废被杀之事,请淮南王引以为戒。淮南王刘长接到薄昭书信,很不高兴,指派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余人与棘蒲侯柴武的太子柴奇合谋,准备用四十辆辇车在谷口发动叛乱;刘长还派出使者,去与闽越、匈奴联络。但事情很快便败露了。文帝派使臣召淮南王进京。淮南王刘长来到长安,丞相张苍、代行御史大夫职责的典客冯敬,及宗正、廷尉等大臣启奏:“刘长应被处以死刑。”文帝命令说:“赦免刘长的死罪,废去王号,把他遣送安置在蜀郡严道县的邛邮。”与刘长通谋造反的人,都被处死。刘长被安置在密封的囚车中,文帝下令沿途所过各县依次传送。

袁盎进谏说:“皇上一直骄宠淮南王,不为他配设严厉的太傅和相,所以才发展到这般田地。淮南王秉性刚烈,我担心他突然遭受风露生病而死于途中,陛下将有杀害弟弟的恶名,可如何是好?”文帝说:“我的本意只不过是让刘长受点困苦罢了,现在就派人召他回来。”使者未到,淮南王刘长果然愤恨绝食而死。囚车依次传送到雍县,雍县的县令打开了封闭的囚车,向朝廷报告了刘长的死讯。文帝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没听你的话,终于害死了淮南王!现在该怎么办?”袁盎说:“只有斩杀那些不开启封门送食物的官员以向天下谢罪才行。”文帝立即命令丞相、御史大夫逮捕拷问传送淮南王的沿途各县不开启封门送食物的官员,把他们全都处死,用列侯的礼仪把淮南王安葬在雍县,配置了三十户百姓专职看护坟墓。

€€跋扈将军梁冀

梁冀是东汉时期的大将军,他的两个妹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又同其妹先后立了冲帝、质帝和桓帝,专断朝政近二十年。梁冀靠权术把持朝政,飞扬跋扈,可又怎么在其权力处于顶峰时突然重重摔下,以致于丢了性命,这颗外戚专政之星是怎么陨落的呢?

公元125年,东汉第七个皇帝汉顺帝即位,但朝廷大权被外戚梁家掌握。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兄弟梁冀先后做了大将军。梁冀平素异常骄横,他胡作非为,公开勒索,全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汉顺帝去世的时候,继位的冲帝是个两岁的娃娃,过了半年也死了。梁冀又在皇族中找了一个八岁的孩子继位,这就是汉质帝。质帝年幼,但聪明机智,曾在一次早朝时,眨眼看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听到以后,对质帝深恶痛绝。公元146年6月,梁冀让质帝身边的侍从把毒药放在汤饼里,给质帝进上。质帝进食不久,药性发作,非常难受,派人急速传召太尉李固。李固进宫,走到质帝榻前,询问质帝得病的来由。质帝还能讲话,说:“我吃过汤饼,现在觉得腹中堵闷,给我水喝,我还能活。”梁冀这时也站在旁边,阻止说:“恐怕呕吐,不能喝水。”话还没有说完,质帝已经驾崩。李固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号哭并弹劾侍候质帝的御医,梁冀担心会泄露下毒的真相,对李固非常痛恨。后来,梁冀寻机诬陷李固,将他囚禁。李固最后屈死狱中。

公元150年,梁太后下葬,汉桓帝给大将军梁冀增加一万封户,加上以前的合计三万户。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翼县的租税,每年收入五千万钱,又特别赐予赤绂,地位同于长公主。

梁冀接受孙寿的建议,免除许多梁氏宗族子弟的官职,表面上是向外界显示谦让,实际上是为了推崇孙氏族人。孙氏宗族中冒名任侍中、卿、校、郡守、长吏的有十多人,全都贪婪、凶狠、荒淫。梁冀、孙寿分别派私客调查记录各县富人,随意加个什么罪,下狱拷打审问,让他们出钱赎罪。家财不足的,因为出不起那么多钱,甚至被活活打死。

梁冀把持朝政将近二十年,权倾天下,桓帝只好拱手,什么事都不能亲自参与。对于梁冀专权,桓帝意欲铲除。公元159年,桓帝将单超、左悺叫进内室,对他们说:“梁将军兄弟在朝廷专权,胁迫内外,三公、九卿以下,都得按着他们的旨意行事,现在,我想要诛杀他们,你们二位的意思如何?”单超等回答说:“梁冀兄弟的确是国家的奸贼,早就应该诛杀;只是我们的力量太弱小,不知圣意如何罢了。”桓帝又说:“确实如你们所说,那么,请你们秘密谋划。”单超等回答说:“谋划并不困难,只怕陛下心中狐疑不决。”桓帝说:“奸臣威胁国家,应当定罪伏法,为什么狐疑不决呢!”于是,又把徐璜、具瑷叫来。桓帝和五个宦官共同定计,桓帝将单超的手臂咬破出血,作为盟誓。梁冀心中怀疑单超等人,8月派中黄门张恽到宫中住宿,防止单超等人有变。桓帝令人收捕张恽,罪名是“擅自入宫,欲图谋不轨”。桓帝来到前殿,召尚书们入殿,发动事变,派尚书令尹勋手持符节,率丞、郎以下官吏都手持武器守卫尚书官署,把全部符节送入宫中,派人把左右御厩的骑士、虎贲、羽林卫士、都候所属的剑戟士,共计一千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一同包围梁冀的府第。派光禄勋持节,向梁冀收缴了他的大将军印信,将他改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自知难逃此劫,遂和妻子孙寿双双自杀。梁氏、孙氏的全部宗族亲戚不论老少皆斩首示众。梁冀的故吏、宾客被罢官的有三百多人,一时朝中几乎空荡无人。梁氏倒台,老百姓欢欣雀跃。汉桓帝没收了梁冀家产,价值三十多亿,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租税的半数。被梁家占用作花园、兔苑的民田,仍旧给农民耕种。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五个宦官都封为侯,称做“五侯”。从那时候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孩。皇帝年幼,照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戚专权的局面。到了皇帝长大,渐渐懂事,就不甘心长期当傀儡。而要想摆脱外戚的控制,就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消灭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里。无论是外戚也好,宦官也罢,都是豪强地主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朝政,东汉的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董卓入京为乱

董卓早年为汉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后来又参加讨伐黄巾起义,数次兵败,却依然升为前将军,掌管重兵。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后逢京都大乱,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放弃洛阳,移都长安。董卓生性残虐,当权后横征暴敛,激起了民愤,最后被王允和吕布谋杀。

公元189年8月,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他的部下攻入皇宫,诛杀宦官,中常侍张让等人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数十人步行出宫。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入夜到达黄河岸边。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刘协,在夜里徒步向南走,想回到宫中。走了几里地,得到百姓家一辆板车,大家一齐上车,到达洛舍歇息。之后,陈留王刘协和闵贡合骑一匹,从洛舍向南走,这时才逐渐有公卿赶来。董卓率军到显阳苑,远远望见起火,知道发生变故,便统军急速前进。天还没亮,董卓来到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边,就与大臣们一齐到北芒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起来。大臣们对董卓说:“皇帝下诏,要军队后撤。”董卓说:“你们这些人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辅佐王室,致使皇帝在外流亡,为什么要军队后撤!”董卓上前参见少帝,少帝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于是,董卓又与陈留王刘协交谈问起事变经过,刘协一一回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董卓十分高兴,觉得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的,他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的念头。

董卓到洛阳,手下只有步、骑兵三千人,由于担心兵力单薄,不能使远近慑服,于是,每隔四五天,他就派军队夜里悄悄出发到军营附近处,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大张旗鼓地返回,让人以为西方凉州又派来了援军,而洛阳城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不久,何进与何苗的部下都投靠董卓,董卓又暗中指使丁原部下的司马、五原人吕布杀死丁原而吞并了他的部队,从此,董卓兵力大增。接着,他暗示朝廷,以雨久下不止为理由,让皇帝颁策罢免司空刘弘的职务,由自己接任。

董卓对袁绍说:“天下的君主,应由贤明的人来担任,每每想到灵帝,便令人愤恨!陈留王似乎更好,现在我打算拥立他。”袁绍说:“汉朝统治天下近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龄尚幼,没有什么过失,您想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赞同您的提议!”董卓手按剑柄,呵叱袁绍说:“你胆敢这样放肆!天下大事,难道不由我决定!我要想这样做,谁敢不服从?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袁绍也勃然大怒,说:“天下的英雄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个人!”袁绍把佩刀横过来,向众人作了一个揖,径直而出。董卓因新到洛阳,见袁绍是累代高官的大家,所以没敢害他。袁绍把司隶校尉的符节悬挂在东门,离开洛阳逃奔冀州。

9月,董卓召集文武百官,蛮横地说:“皇帝没有能力,不可以奉承宗庙,做统治天下的君主。如今,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改立陈留王为皇帝,你们觉得怎样?”公卿及以下官员都十分惶恐,没有人敢回答。董卓又高声说:“从前,霍光定下废立的大计后,田延年手握剑柄,准备诛杀反对的人。现在有谁胆敢反对这项计划,都以军法处置!”在座的人无不震骇,只有尚书卢植反对。董卓大怒,离座而去。他准备杀卢植,蔡邕等人为卢植求情,董卓这才作罢,只是免去卢植的官职。于是,卢植逃到上谷郡隐居起来。

董卓派人把废立皇帝的计划送给太傅袁隗看,袁隗回报同意。于是,董卓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胁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袁隗把少帝刘辩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向坐在北面的刘协称臣。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心中无不悲愤,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接着,董卓迁何太后到永安宫。这一天又下令大赦,改年号“昭宁”为“永汉”。不久,董卓又用酒毒死了何太后。

€€失街亭孔明斩马谡

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于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被军法处死,终年三十九岁。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欲伐魏,与群臣商议这次军事行动。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懋是魏帝的女婿,此人胆怯而没有智谋。现请给我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带着五千人口粮,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不日便可抵达长安。夏侯懋听到我突然来到,一定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了。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剩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可以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了。”诸葛亮认为这是危而不妥的计策,不如安全地从平坦的路上出去,可以稳稳当当地取得陇右地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取胜而不会有失,所以不用魏延之计。

诸葛亮扬言从斜谷取郿城,命令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充当疑兵,据守箕谷;明帝派遣曹真都督关右地区各军驻扎在郿城。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进攻祁山,军阵整齐,号令严明。起初,魏认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已经去世,几年来没有什么动静,因此放松了防备,此时突然听到诸葛亮出兵,朝廷和民众都很惧怕。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如雷轰顶,受到震动。明帝派遣步兵和骑兵五万大军,命右将军张郃监管军务,向西抵御诸葛亮。诸葛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是让马谡统领各军在前,同张郃在街亭交战。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蜀军溃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据点,就攻取西县一千多人家回到汉中,不久,即以军法处死马谡。在马谡的葬礼上,诸葛亮亲自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蒋琬对诸葛亮说:“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重臣,晋文公喜形于色。现在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晋悼公的弟弟杨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当初,马谡安营扎寨时,副将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不采纳;等到失败时,马谡部众四散而逃,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擂响战鼓,把守营地,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于是王平缓缓地收扰各部散余的士兵,率领人马返回。诸葛亮既杀了马谡和将军李盛,还收回了将军黄袭等的兵权,王平的名声地位就特别提高和显示出来,便提拔他为参军,最后升迁到讨寇将军,封为亭侯。诸葛亮上书请求自己贬降三级,汉后主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

孔明挥泪斩马谡,的确是历史上贯彻执行“赏罚分明”政策的典范。给奖容易罚人难。尤其以自己所爱的人、亲人或难得之人才为对象而“忍痛割爱”、断然论处,进而毅然执行,这更是难中之难事。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孔明做到了。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司马氏专权弑帝

魏国在三国中是最强大的,但到魏主曹芳当政时,司马氏实际上已经操纵了大权。司马师带剑入殿,一切政事都由他决断,根本不把曹芳放在眼里。司马师死了以后,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专横。那么,对于司马氏的专权,魏帝是怎么处理的呢?

公元254年9月,司马昭领兵入京进见魏帝曹芳,魏帝到平乐观检阅他的军队。左右亲信劝魏帝借司马昭觐见辞行的机会杀掉他,再带领军队击退大将军司马师。需要的诏书都已写好放在面前,魏帝却突然害怕了,不敢实施这一计划。后来司马昭领兵入城,大将军司马师就阴谋废掉魏帝。他假传皇太后的命令召集群臣商议,以魏帝荒淫无度宠幸亲近歌舞艺人为由,认为他不能再承担帝王的重任了。群臣都不敢反对。于是,司马师上奏章要没收魏帝的玉玺,将其贬为齐王。又让郭芝入宫告诉太后。太后正在与魏帝对坐闲谈,郭芝就对魏帝说:“大将军想要废掉陛下!”魏帝站起来就走了。太后很不高兴。郭芝说:“太后有儿子却不能教育,现在大将军主意已定,又领兵在外以防备非常事变,只能顺着他的旨意,还有什么可说的!”太后说:“我要见大将军,对他有话说。”郭芝说:“有什么可见的!现在只应该快点取来玉玺!”太后无奈,就让身边的侍从取来玉玺放在座位旁。数日之后,司马师召集群臣,决定到元城迎立高贵乡公曹髦。曹髦是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当时年仅十四岁。10月初五,曹髦进入洛阳,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

公元260年,魏帝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5月初七,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魏帝这时就从怀中拿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魏帝随即拔剑登辇,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在东止车门遇到魏帝,魏帝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兵士被吓得逃走了。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魏帝战于南面宫阙之下,魏帝亲自用剑拼杀。众人想要退却,骑督成之弟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于是,趁机抽出长戈上前刺杀魏帝,把他杀死于车下。司马昭闻讯大惊,自己跪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奔跑过去,痛哭道:“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尚书左仆射陈泰不应,但家人都逼着陈泰去,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陈泰悲恸欲绝,司马昭也对着他流泪,说:“玄伯,你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能说的只有这些,不知其他。”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后来太后下令,列举高贵乡公的罪状,把他废为庶人,以百姓的丧礼安葬。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司马氏身为人臣,权倾天下,威逼魏主,发生交战,结果以司马氏篡国,魏主身亡失国而结局。这段历史告诉世人,在矛盾双方力量差距悬殊时,较弱的一方一定不要轻举妄动,以卵击石,而应灵活应变,等待和创造时机,审势以后动。

€€王敦阴谋夺位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和拥护下,建立东晋政权。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来,由于晋元帝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王敦打算起兵反抗朝廷。东晋明帝刚刚继位三个多月,一直体虚多病的王敦也有日暮途穷之感,便加紧了篡位的准备步伐。

公元323年,王敦阴谋篡夺皇位,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晋明帝司马绍亲手写诏书征召他。4月,明帝加授王敦黄钺和班剑,允许他奏事可以不通报姓名,入朝可以不趋行,还可以佩剑着履上殿。王敦迁移驻镇姑孰,屯兵于湖。让司空王导任司徒,王敦自任扬州牧。王敦想叛逆篡位,王彬极力苦谏。王敦发怒变脸,用目光示意左右侍从,欲逮捕王彬。王彬正气凛然地说:“您过去杀害兄长,现在又要杀害兄弟吗?”王敦这才罢手,让王彬出任豫章太守。

王敦的侄子王允之正当童年,王敦因他聪明机警,异常宠爱,经常让他跟随自己。王敦有次在夜晚饮酒,王允之以醉酒为由告辞先睡,王敦便和钱凤一起商讨叛乱之事,被王允之原原本本听到。王允之随即在睡卧的地方大吐,衣物、脸上都沾上了污秽。钱凤走后,王敦果然持灯前来察看,见王允之睡卧在呕吐的污物中,便不再有疑心。不久,适逢王允之的父亲王舒升任廷尉,王允之请求归省父亲,随后便将王敦、钱凤密谋的内容全部告诉了王舒。王舒与王导一同禀报皇帝,私下为应付突变做准备。

王敦让钱凤和冠军将军邓岳、前将军周抚等人率领军队向京师进发。王敦之兄王含对王敦说:“这本是我们王家的事,我应当亲自前往。”王敦于是任命王含为元帅。钱凤等人问他说:“事成之日,天子该怎么处置?”王敦说:“还没有去南郊祭天,怎么能称天子?出动你们的全部兵力,保护东海王和裴妃就是了。”于是,王敦以诛杀奸臣温峤等人为理由,向司马绍上书。

7月初,王含等人率领水军、步兵共五万人,到达江宁秦淮河南岸,京城的人都惶恐不安。温峤把部队转移到屯河北岸驻扎,烧掉朱雀桥来挫伤敌方的锐气,使王含等人无法渡河。司马绍还想亲自率领军队出击,听说桥已经被烧断,勃然大怒。温峤说:“现在宿卫的士兵人少体弱,征召的援军还没到,如果让敌人冲进来,就会危及朝廷,连祖先的宗庙恐怕都保不住,何必吝惜一座桥呢?”

司马绍统领各军出城屯驻南皇堂。当夜,司马绍招募勇士,派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等率领甲士千人渡秦淮河,攻其不备。清晨,在越城与敌交战,大胜,斩杀其前锋将领何康。王敦听说王含战败,勃然大怒说:“我这个兄长只是个老奴婢,门户衰落,大事完了!”回头对参军吕宝说:“我要尽力起行。”随即用力起来,却因气力困乏,只好又躺下。于是,对自己的舅父、少府羊鉴和王应说:“我死后王应立即即帝位,先设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葬事。”王敦不久即死,王应隐瞒死讯,只用席子包裹尸身,外面涂蜡,埋在议事厅中,然后日夜纵酒淫乐。

王敦死后,叛军如同一盘散沙,很快就被打败了。王含、王应父子投奔荆州的王舒。王舒带着军队前来迎接,把他们二人沉入长江淹死。钱凤逃到阖庐洲,被先前投奔王敦的寻阳太守周光斩杀。

€€魏征直言劝谏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以善于纳谏著称的皇帝,他与魏征的纳谏与劝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唐高祖的时候,魏征担任太子洗马,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趁早除去秦王李世民。等到李建成事败被杀,李世民召见魏征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呢?”大家都为他担心,魏征却从容地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李世民一向器重魏征的才能,虽然魏征曾侍奉太子李建成,但李世民仍对他以礼相待,让他担任詹事主簿,后来又任命为谏议大夫。李世民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不久,太宗又任命魏征为右丞。

魏征貌不惊人,但很有胆识谋略,常常冒犯龙颜坚持劝谏。太宗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把它放在手臂上赏玩,远远地看见魏征过来,就把它藏在怀里。魏征向太宗奏事,说个没完,鹞鹰最后竟死在了太宗怀里。有一天,魏征入宫觐见,对太宗说:“我有幸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太宗问:“忠臣、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协力,共享尊贵荣耀,这是所谓良臣。关龙逢、比干,朝上当面诤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在太宗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到贞观四年,初唐便出现了“升平”景象。这之后,又连年丰收,所以天下太平,盗贼不作。早在公元623年,许多大臣就上书请求李世民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庆功大典,祭祀地点在泰山顶上。李世民也认为开国有功,事业有成,便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同意赴泰山封禅。此时,魏征却力排众议,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回答说:“够高了!”问:“德行不够厚吗?”答:“很厚了!”问:“大唐还没安定吗?”答:“安定了!”问:“四方的夷族还没归服吗?”答:“归服了!”问:“年成还不丰吗?”答:“够丰了!”问:“符瑞没有出现吗?”答:“出现了!”问:“那为什么不可以封禅?”答:“陛下虽然拥有这六个条件,但自从隋朝灭亡,天下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巡,随从如云,路上的供给耗费不是很容易承担的。而且陛下封禅,那么各国君主都要聚集,远方夷族首领,都要当作随从。现在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草莽,这是引戎狄进入我们的腹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虚弱。何况即便赏赐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人的欲望。封禅一次,就算免除几年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损害实际,陛下怎么能这样做呢?”太宗点头称是。又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县正发大水,封禅之事就被搁置下来。

公元643年正月,魏征卧病不起,太宗派遣使者去问候,赐给他药饵,后来又派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征家里,一有动静立刻报告。17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丧,赐给仪仗和鼓吹,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说:“魏征一向生活简朴,现在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不是死者的愿望。”遂全部推辞不接受,只用布罩在车上,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瞻望哭泣,十分悲哀,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亲自写到碑石上。

魏征去世后,太宗非常怀念他。他常对身边的大臣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唐太宗把魏征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征的公正评价。

€€密告酷刑苦臣民

自从徐敬业造反之后,武则天怀疑天下的人都想谋害她。为了清楚地了解臣下的情况,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风,她命令特制四个铜匦,放在朝堂的东、西、南、北四角。公开鼓励百官上书言事,反映下情以及告密。武则天还亲自召见告密之人,并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由此,一些奸诈小人便利用告密而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为了防止唐室旧臣继续反抗,武则天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来处理告密事宜,专办谋反案件。

武则天主宰朝政后,深知自己长期专权,在宫内行为不端,宗室大臣们心存怨恨,便想以大肆诛杀来威慑他们,于是大开告密的渠道。

公元686年3月,太后武则天命令铸造铜匦。铜匦分四格,东边的叫“延恩”,进献赋颂、请求做官的,可以把表疏投进去;南边的叫“招谏”,议论朝政得失的可以投进去;西边的叫“申冤”,有冤枉委屈的可以投进去;北边的叫“通玄”,议论天象灾变和军机秘计的可以投进去。每格上面各有一孔,表疏从孔里投进去,只能进,不能出。有告密的人,官吏不得询问,都给他们提供驿马,供应五品官标准的饮食,使他们能去武则天所在的地方。即使是农夫或者打柴的人,都能得到召见,并由客馆供给食宿。所说的如果符合旨意,就能被破格授予官职;与事实不符的,也不问罪。于是,四方告密的人蜂拥而起,人们小心翼翼,惟恐哪儿做得不对,被人抓住把柄。

有一个叫索元礼的胡人,通过告密,获武则天召见,被提升为游击将军,负责审查监狱里的案件。索元礼性情残忍,审讯一个人,一定会牵连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武则天多次召见,听信其一面之辞,多次予以赏赐。尚书都事周兴、来俊臣之流见此,纷纷效仿。周兴接连升官,做到秋官侍郎,来俊臣升迁到御史中丞。他们勾结在一起,私下蓄养无赖几百人,专门从事告密。想诬陷一个人,就让他们几处同时告发,内容都一样。武则天接到告密,就派索元礼等人审讯。他们争相发明刑讯用的残酷办法。有用椽子串连人的手脚,再朝一个方向旋转,叫做“凤凰晒翅”;有用东西固定人的腰部,将脖子上的枷向前拉,叫做“驴驹拔橛”;或让人跪在地上捧枷,在枷上垒瓦,叫做“仙人献果”;或让人立在高木台上,从后面拉住脖子的枷,叫“玉女登梯”;或将人倒吊,在脑袋挂石头;或用醋灌鼻孔;或用铁圈套住脑袋,在脑袋与铁圈之间钉楔子,直到脑袋裂开,脑浆迸流。每次有囚犯来,就先陈列刑具让他们看。囚犯们看了,都两腿发抖,冷汗直冒,即使是清白的人,也马上就认罪了。每次有赦令来,来俊臣总是命令狱卒先杀死重犯,然后宣布赦令。而武则天却认为他们忠心耿耿,更加宠信。上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对他们无不畏惧。

公元691年,当时武则天已经称帝,有人告发周兴谋反,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他。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多数不肯认罪,应当用什么办法呢?”周兴说:“这太容易了!拿一口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烤,逼囚犯进去,还有什么事情不肯承认?”于是,来俊臣要了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办法,在四周堆上火烤,然后站起来对周兴说:“有宫里的文书,要审问老兄,请君入瓮!”周兴惶恐万分,马上叩头认罪。公元697年6月,来俊臣诬告监察御史李昭德。而此时,来俊臣因为得罪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被关进监狱,判处死刑。于是,李昭德、来俊臣一起被斩首。当时的人都痛惜李昭德,而对处死来俊臣更是拍手称快。不论士人百姓在路上相见时,都互相庆贺,说:“从今以后,睡觉可以安心,背脊可以贴在席子上了。”

人们在评价武则天时,往往都要涉及酷吏的问题,有些学者甚至把酷吏问题作为武则天“残忍”的依据,从而得出武周社会“黑暗”的结论。其实,武则天并非始终器重酷吏,酷吏不过是武则天打击政敌,巩固统治的工具。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酷吏横行一时,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同时也致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

€€王叔文结党弄权

唐德宗时,王叔文是皇太子的老师,常常和皇太子李诵讨论国家大事,深得皇太子的赏识和信任。公元805年,德宗去世,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参与朝政的决策。

当初,翰林待诏王伾擅长书法,山阴人王叔文擅长下棋,都在东宫出入,侍奉太子,陪太子娱乐。王叔文狡猾诡谲,多计谋,说自己读过很多书,懂得治国之道,经常找机会跟太子述说百姓的疾苦,赢得太子的宠信。王叔文趁机对太子进言,对他说谁可以担任宰相,谁可以担任将领,希望太子将来任用他们。王叔文暗中结交翰林学士韦执谊等人,定为生死之交,每天都与他们交游相处,行踪十分诡秘。有些藩镇也暗中进献财礼,与他们相互勾结。

公元805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继位,是为顺宗。顺宗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王伾为左散骑常侍,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王伾相貌丑陋,操一口吴地方言,被顺宗亲近宠信。而王叔文颇以能办大事自许,略懂一些文章义理,喜欢谈论事务,顺宗因此对他稍显敬畏,也像王伾那样,能在内宫里自由出入。

王叔文进入翰林院,而王伾进入柿林院,每当遇到事情,首先下达翰林院,让王叔文决断,然后向中书省宣布,由韦执谊承行。他们谋划商议,相互应和,日夜不休。荣耀耻辱、升官贬职,往往轻易就决定下来,只要他们想做的,就不受任何规矩约束。士大夫们都很畏惧他们。平时与他们有交往的人,接连被提拔升官,甚至一天之中就封拜了好几个人。他们的党羽中有人说“某人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一两天,那个人就会得到所说的官职。因此,王叔文与其党羽的门前,昼夜车马往来,门庭若市。等候谒见王伾、王叔文的宾客,甚至想在他们所住街坊的饼铺酒店住宿,每个人要交一千钱,才能留下来过夜。王伾尤其贪婪,专门以收受贿赂为能事,他让人制作了一个大柜子,用来收藏金钱丝帛,夫妇二人就在大柜子上睡觉。

顺宗久病不愈,群臣希望及早册立太子。而王叔文一党想要独揽大权,因而对此事非常忌讳,但终究也无力阻止。4月初六,顺宗驾临宣政殿,册封太子。官员们看到太子的仪表,退朝以后,都互相庆贺,朝廷内外都十分高兴。只有王叔文神色忧虑,又不敢说什么,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听到的人都嘲笑他。后来,王叔文与韦执谊之间出现矛盾,结下了仇怨。6月,王叔文因为母亲去世而暂时离职,韦执谊更加不愿意采纳他的意见。王叔文非常生气,与他的同党日夜谋划,要重新掌权,且一定要先把韦执谊抓起来杀了,再除去不肯附和自己的人。听到的人都很害怕。22日,顺宗任命陈谏为河中少尹,王伾、王叔文的党羽开始从朝中被排斥出去。8月初四,顺宗颁布制书,称:“命令太子即帝位,朕称太上皇。”初六,贬王伾为开州司马,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不久,王伾病死。第二年,宪宗赐王叔文自杀。

€€刘季述政变废昭宗

刘季述是唐昭宗时宦官,公元900年11月,他联合左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他们将昭宗及皇后软禁,迎皇太子监国,拥立李裕继位,以昭宗为太上皇。公元901年正月,孙德昭发兵打败了刘季述,诛其党二十余人,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公元900年,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一起暗中谋划,想要废黜昭宗,另立太子李裕为帝。

11月初,昭宗在禁苑打猎,设宴饮酒,直到半夜,才酩酊大醉地回到宫里,又杀了几个宦官和侍女。第二天,快到中午时宫门还没有打开。刘季述到中书省告诉宰相崔胤说:“宫中一定有变故,我是内臣,能够根据情况自行处理,请求进宫察看。”于是,刘季述率领禁军一千人破门而入,经过讯问审查,了解了具体情况。刘季述出来,对崔胤说:“主上如此行为,怎么能管理国家?废黜昏君,拥立明主,自古就有这样的先例。这是为了国家大计,并不是叛逆。”崔胤害怕被杀,不敢违抗。初六,刘季述召集文武百官,在殿前陈列军队,草拟了崔胤等人请求太子代理朝政的联名状,拿给文武官员看,让他们签名。崔胤与文武百官不得已而从之。

昭宗在乞巧楼,刘季述、王仲先在门外埋伏了一千甲兵,与几位大臣进去请求奏事。刘季述、王仲先刚刚登上大殿,将士们就冲到殿内,遇到宫人就杀。昭宗看见有士兵进来,吓得掉到御床下,爬起来想要逃走。刘季述、王仲先架着他,让他坐下。宫人跑去禀报皇后,何皇后赶来对刘季述等人行礼,请求说:“军容使不要惊吓皇上,有事尽管请军容使商量。”刘季述等人就拿出文武百官的联名状,禀告昭宗,说:“陛下厌倦帝位,文武百官都希望太子代理国政,请陛下在东宫颐养天年。”昭宗说:“昨天与大家游乐饮酒,不觉喝多了点,何至于这样呢?”刘季述等人回答说:“联名状不是我们写的,是朝廷百官的心意,难以遏止!请陛下暂且移驾东宫,等到事情稍稍安定,再迎接陛下回归大内。”何皇后说:“皇上赶快答应军容使!”随即取出传国玺印交给刘季述。宦官扶着昭宗与何皇后同乘一辆车,与嫔妃侍从十几人前往少阳院。

刘季述亲手锁上少阳院的门,熔化铁水将锁封死,并派遣左军副使李师虔率领士兵包围少阳院,昭宗有什么动静都向刘季述报告。他们还在墙上凿出孔洞,递送饮食,兵器针刀等其他物品都不准递送进去。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嫔妃公主没有衣服余被,号哭的声音外面都能听到。刘季述等人假传昭宗的诏令,命令太子代理国事,迎接太子入宫。初七,刘季述等人又假传昭宗诏令,让太子继承皇位,改名为李缜。以昭宗为太上皇,何皇后为太上皇后。初十,太子即皇帝位,把少阳院改名为问安宫。

这次政变维持的时间很短,到次年正月初一,对政变不满的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受崔胤鼓动,在宫中发动事变,诛杀王仲先,救出昭宗,又与崔胤等一起诛杀了刘季述及其党羽。昭宗复位,将太子废黜为德王,并恢复本名李裕,任孙德昭为宰相。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朝宦官擅权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但这时还只是假借皇帝权势作威作福,并不掌握军权。宦官掌握军权是从肃宗时李辅国开始,到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宦官有了军权,地位愈加巩固,就统揽一切大权,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都由他们决定。唐朝后期,朝廷已成为宦官集团控制军政大权的工具,皇帝仅是宦官手中的傀儡。这样,唐后期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张氏兄弟恃宠乱内廷

张氏兄弟即张易之和张昌宗,都是中山安国即现在的河北安国人,祖上曾在贞观末年做过宰相,也是名门出身。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给武则天的,张昌宗又引荐其兄张易之,则天一见甚悦,于是二人同入宫中侍奉武氏。此二人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官,因武氏年事已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人权倾朝中,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

公元700年6月,朝廷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任张易之为奉宸令。武则天每次在内宫宴饮,经常召来武姓亲贵和张氏兄弟,一起饮酒作乐。武则天让张昌宗穿着羽毛做的衣服,吹着笙,在内宫庭院里乘坐木鹤,文士们都赋诗赞美他。

张易之、张昌宗以豪华奢侈相互攀比,他们的弟弟张昌仪任洛阳县令,贿赂他们办事情,没有不答应的。一次早上入朝,有一名姓薛的候补官员拦住张昌仪的马行贿,将五十两金子连同简历一起给他,张昌仪都收下了。到朝廷上,他把简历交给天官侍郎张锡。过了几天,张锡把简历弄丢了,就去问张昌仪,张昌仪骂他说:“没用的东西!我也记不得了,只要是姓薛的就授给他官职。”张锡找出姓薛的候选官员六十多人,全都留下授予官职。当初,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的职务,洛阳令张昌仪倚仗着几个兄长的权势,每次到州府办事,都径直走入长史厅。魏元忠到任以后,叱令他退下去。张易之的家奴在城中街市上横行滋事,魏元忠把他们用杖刑处死。在魏元忠入朝担任宰相以后,武则天召见张易之的弟弟峡州刺史张昌期,打算让他担任雍州长史。朝廷议事时,武则天向诸位宰相问道:“张昌期任雍州长史怎么样?”众宰相纷纷回答道:“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合适的人选了。”惟独魏元忠据理力争,认为张昌期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武则天默不作声,便不再谈及此事了。魏元忠还曾当面向武则天奏道:“从先帝在位之时直到现在,臣蒙受朝廷厚恩,现在朝廷缺乏人才,臣得以充数列宰相之位,不能竭忠效死,致使奸邪小人在您左右弄权,这是我的罪过呀!”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也因此而对魏元忠记恨在心。时值武则天染病,张昌宗担心武则天去世后魏元忠会对他下手,就在武则天面前诬陷魏元忠。公元703年,武则天把魏元忠贬为高要县尉。

公元704年7月,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也相当于宰相)。杨再思专以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当时有人称赞张昌宗“面如莲花”,只有杨再思说:“不对。”张昌宗问他为什么,杨再思回答:“应该说莲花长得像六郎才对。”张昌宗兄弟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群臣纷纷上奏,有人认为张昌宗依法应该免官,张昌宗上奏说:“我有功于国家,所犯的罪过,应该还不至于免官。”武则天向几个宰相询问,说:“张昌宗对国家有功吗?”杨再思说:“张昌宗调配神丹,陛下服下之后,确实有效,没有比这更大的功劳了。”武则天听了很高兴,就赦免张昌宗,恢复了他的官职。当时的左补阀专门写了《两脚狐赋》,来讽刺杨再思。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二人侍奉左右,主持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于公元705年正月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有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导演的。她一生的功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评说,褒贬参半。可能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