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第一章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现今安徽亳州涡阳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短短五千文,却似一迷宫,玄达数千年,被视为稀世珍宝。研习《道德经》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野村夫,古今中外,不计其数。

@@老子生平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卒、平生事迹等,俱难详考。以下仅以司马迁的《史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的深入考证为基础,对其生平略作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

晋人葛洪按史书医典之记载描述:老子皮肤细嫩,黄里透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只是牙齿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额头上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当时的老子是一个标准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年长约20岁。他精于天文、熟于兵法、通于武功,悉于史典,悟于养生之道,读书之多在春秋之世,当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数次问道于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东周王朝为官,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公元前534年,周王朝发生政变,老子避祸于鲁国巷党,时年17岁的孔子巧遇老子,借机向老子学习周礼。《礼记·曾子问》便记载有孔子追随老子在巷党办理葬礼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后来,老子又被周朝召回复职。周成王执政时,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此时,好学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再次不远千里,亲自到周都问礼于老子。回国后,他对弟子称赞老子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归居”(《庄子·天道》)。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过老子的推荐,将自己编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专程前往拜访老子。让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义学说遭到了老子的批评。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会了老子。老子教导孔子说,其周游列国推行的六经不过是先王陈旧的足迹,不足恃。只有道,才是永恒的。四处碰壁的孔子此时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问道,夕死可矣”之叹。

出使秦国的短暂经历给老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比之晋、齐、楚诸大国,社会安定、长期无战争,爱人治国、劝励农耕;往来民众,豪爽热情,甚易相处。而且,秦地古风犹存,圣迹颇多。故久居东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渐衰弱颓败后,便决定西出于秦。

老子西行途中,经函谷关时,久慕其大名的守关令尹喜问学于老子,并请老子传书于他。老子遂将所作上下篇五千言传予关令尹喜,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子》(也称《道德经》)这部书。尹喜敬仰老子的学识,便“去吏而从之”,成了老子学说的第一代传人。

老子入秦后,“隐居以求其志”,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隐士生活,其足迹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山麓高岗上有老子“说经台”,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肃天水市的《秦州新志》也有老子过羲皇故里的记载。据史载及民间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溯渭水西行,经秦陇交界的散关,翻越陇山,进入“夷狄”地区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寻访首阳山古隐士伯夷、叔齐墓,渭水之源的鸟鼠同穴山,越关山,沿滥水,以至于临洮,再到达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泽一带,然后返回临洮。

老子在临洮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料老子在临洮生活的时间较长。他在临洮应朋友之请讲经论道,教人炼气养生、采药治病,给青少年传授造“五木”、“走方”、“下码”、“围茅坑”等智力游戏。他到马家窑寻访彩陶文化、海甸峡游寻禹迹,去洮河观赏流珠的奇特风情,至今还流传在老子坪赠杖等民间传说故事。临洮成了老子第二故里。

据《庄子》、《临洮府志》、《狄道州志》和明代杨继盛《自述年谱》记载和互证,老子逝于临洮东山风台。现在,临洮东(又称岳麓山)老子逝地凤台的崖壁上,“凤台”两个楷书大字古朴遒劲,遗迹尚存。

至今,临洮民间仍流传着老子逝世前挥笔点太极,逝世时凤台来凤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凤台“羽化飞升”等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世称《李聃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等。《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被公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道德经》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道德经》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完全体现在他惟一留下的著作《道德经》中。要了解老子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究竟何为“道”,何为“德”?

“道”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恍惚状态,是先天地而生,天下万物的生母;是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滋养天地万物;它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支配天地万物,却从来都顺其自然而不加以干涉。

“德”是大道在天地万物中的自然表现和流露;是人人可以修而得的幸福人生的真正保障。

由此可见,“道”是自然和宇宙的规律,“德”是人生和社会的规律。

“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人类只有合乎自然规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人类只有合乎社会规律地生活着,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净化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以下便是笔者从老子《道德经》中归纳、总结出的老子的智慧,希望对你的世界观树立、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有所帮助。

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所讲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其实,对于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我们人类并不陌生,它是人类成长的发源地,从猴子——猿人——直立行走——高智慧的人,人类在这些规律中前行了几百万年,如果说,人类正是借助各种宇宙和自然的规律而最终使自身获得脱离低等动物的伟大成就,应该不是夸张之辞。

规律要顺从而不是违背,可是纵观我们人类的昨天和今天,在人类对于万物的认识中,对规律的作用和性质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许多人只知孜孜追求名利,去实现各种欲望,对宇宙和自然的规律简直是不屑一顾,做了许多违背规律的事情。

违背规律自然会受到惩罚,在我们身边大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气候恶化……小到一个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恶习流行……这些终是人类的自取灭亡。认识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也正是老子所讲的“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以德立身

“德”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道”。

要理解这个“德”,需要从“道”的角度出发,“道”,生长万物却不占有,滋养万物却不自恃,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道”是无为不言、无形无状的,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它。

认识了“道”,我们便努力遵循着“道”,这一认识后遵循“道”的行为,即“道”在我们身上的表现就是“德”。

也就是说,“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显现。顺从“道”就是“有德”;违背“道”就是“无德”。

由此可知,我们要遵循“道”,就必须做有“德”之人。

“德”对我们人类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德行,品格和德行是一个功成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后必将导致失败。古人有云:“欲明德于天下者,行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里所说的正是自身“德”之修养的重要性。可在当今物欲流行的年代,有许多人却认为“德财不可兼备”。要讲“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要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资格谈“德”。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念,他们忽视了以德立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有欲望和追求,无视做人与经商、做事的关系,也无视了那许许多多以德立身而获取成功的人。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全部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道德对于人的要求会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每个人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对于我们而言,“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老子还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坚守柔弱

“守柔”是老子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何况人呢?

接着,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即,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了以后身体变得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枝干柔弱,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

从以上现象中,老子得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老子主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即,要明了察见细微才叫做“明”,持守柔弱才叫做“强”的道理。

老子赞扬“道”,而“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所以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爱“水”,他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事实上,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意思是说,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

总之,老子强调“守柔”,皆因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老子强调“守柔”,是要求人清虚自守,勿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抛弃贪婪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只有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永恒、长久。

对统治者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崇尚、器重贤能的能力,会使人民没有争当贤能的欲望;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会使人民不产生偷盗和抢劫的欲望;不用能够引起冲动的事引诱人民,人民的心就不会乱。

这是老子提出的安民政策,接着又给统治者提出了具体的办法:“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人民清心寡欲,满足民众的温饱。永远使人民的意识保持在无知识、无欲望的状态,即使有少数有才智的人明白如何去争名夺利、满足私欲,他们也不敢真的去做了。

许多人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目的是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实际是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胜数,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更能让自己充实满足呢?选择淡泊,抛弃贪婪吧。

多言数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说话多了人就会智穷辞穷。

当他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就是在说“无言数丰”。老子还说:“不如守中。”不如守住心中想法不说。

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时让人觉得充满暗示。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不是什么也不说,而是“我正在说”。

“无言”时,人全身都在说话,眼神、嘴唇,甚至拿杯子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全都在作明确的言说。

粗心的人一见别人不说话就问,细心的人会从对方的无言中解读对方的语言、态度、观点与暗示、指示。

《西游记》中菩提祖师手持戒尺在孙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孙悟空就明白了是让他三更时分进去传道。

现在我们像孙悟空一样玲珑剔透还很难,但我们至少应该懂得别人不说话是什么意思。“多言数穷”,就是要我们把握言语的分寸,不喋喋不休,不故意刁难,不以言伤人,不自吹自擂。

总之,老子一个“穷”字道出了话多之人的窘迫。话越多越窘迫,所以,大部分时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心底无私

老子非常欣赏无私的精神。

老子说:“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说,天地永恒而长久。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长久,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

老子认为,人应该效仿天地的无私精神。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拥有老子所说的无私精神呢?

老子提到了以圣人为榜样,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亦即得“道”的人,圣人把自己置于人后外忘已身而不顾自己,正是这样的无私从而成就了自己的大私,让自己位居人前,能够身存于天下。

由此可知,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关注自己。一个只关注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最终会被别人所不齿;反之,你忘却自己而去关注别人,你就能因此而成功、生命长存。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这种气度的人不多,因为人总是有些私心的。这种私心严重了的时候,就是一种缺点,叫作“自私”。

虽然我们不能说人性是自私的,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自己谋划,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自己奔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性是自利的。

人性中这种自利的特征,在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极容易演化为自私。这是世界上种种利益争执不断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世界上存在着世态炎凉的根本原因。

当你觉得自己很软弱,需要别人帮助,而别人没有帮助你的时候;当你栽了跟头,需要别人安慰,而别人没有安慰你的时候;当你感觉世态炎凉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放弃自私是一种品德呢?是否想过,这个社会更需要爱心呢?

具备水一样的德行

老子认为,最上等的德行莫过于水的德行。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的德行是接近于“道”的了。因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垢浊之地。

接着,老子更详细地指出了人应效法水怎样的德行:

“居善地”,应效法水甘居卑下的地位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水流善下而不居于高处,我们人类的立身处世也应如此,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心善渊”,应效法水沉静没有物欲

老子是建议人类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欲的束缚。老子并不是主张你没有一点物欲,是说要限制自己的物欲,不贪图,不强求。这其中还包括一种不问收获只知耕耘的精神,这是我们需要效仿和牢记的。

“与善仁”,应效法水以仁爱普施于人

水润泽万物,而不奢求得到回报,水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做人也是一样,你真心地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但不奢求别人的任何回报,你真心付出了别人会知道,他自会真心对你。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言善信”,应效法水值得信任

水自高而下拥有规律,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小信成则大信也”,无论是治国持家还是做生意,讲信用在其中必不可少。

“正善治”,应效法水平正而善于约束自己

水性平正而善于约束甚至委屈自己,这是水不同于其它物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我们的观察能力而言,水实在是善于约束和委屈自己的最佳物质,当它们散落于四方的时候,被地球上所有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而当它们汇聚起来之后,虽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势,却仍然沿着固定的道路而行走,对任何生命都不构成威胁,除非这些生命是一些喜欢在水里找乐子的弄潮儿。联系到具体人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效法水的品质,以正当或正常的方式约束和调整自己来适应所有的生活,而不迫使生活来适应自己。

“事善能”,应效法水具有柔弱的形体,能方能圆,无所不及

这里是借水的本性,来告诫我们,凡事要竭尽全力,讲究做事的方法。只有“方”,少权变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有致”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动善时”,应效法水行动之时善于把握时机

河上公注:“夏散冬凝,应期而动,不失天时。”可见水是非常典型随自然而变的物种。我们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考虑时机,顺其自然。条件不成熟时不勉强去做,条件成熟顺其自然去做,多分析,正确把握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将更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保持虚无的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了“有”和“无”的关系。

“有”和“无”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老子共举了三个例子。

车轮中间空无,可用来放车轴,从而发挥了车子的功效;

陶器中间空无,可用来盛装东西,从而发挥了陶器的作用;

房子中间空无,可用来住人放物,从而发挥了房子的功用。

其实,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子在这里无非是要我们悟出“有”和“无”的道理——那有形的地方只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正是它空无的地方。老子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必须处理好各种“有”和“无”的关系。

老子的五千言,文约义丰,涵盖极广。就拿这个“有”和“无”来说,文学讲究含蓄而有余味,“无字处皆有其意”(王夫之);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书法追求“潜虚半腹”(智果),“计白当黑”,“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建筑提倡“透风漏目”,从房屋的门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景,感宇宙之情韵。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明先生十分赞赏老子:“我时常谈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它事物。”

由上可见这“有”和“无”的内涵之广,暗示性之大。而在指导我们立身处世上也是如此,是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虚无的态度。

保持虚无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各种“有”和“无”的关系,比如有才和无才,有功和无功,有私和无私,有欲和无欲等等,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关键就是要努力祛除“有”的束缚,发挥“无”的妙用。

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

在老子《道德经》中,老子一直提倡,摒弃欲望,简朴生活。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光十色会使人眼花目盲,五音混杂会使人重听耳聋,五味佳肴会使人口涩失味,纵情狩猎会使人放荡不羁,稀有财货会使人产生贪求之欲。

这里,老子提到了五大人类的困扰: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及难得之货。

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知道,老子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去享受,合理的享受是应该的,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放弃过多的欲望,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

欲望不能让我们真正的得到享受,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纵情欲望之中,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涩、田猎使人放荡不羁,难得之货使人贪婪。

过多的欲望害人不浅,甚至还会危害生命。

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只求饱腹不求声色悦目。

做人做事的七条行为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道纪”的概念。“道纪”就是大道的纲纪和规律。

我们要认识“道”,并不是只要认识它的形状、声音、物体,而是主要认识它的规律。它的规律对我们立身处世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认识了“道”的规律,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出现障碍和祸患,就能真正达到明哲保身的境界。

于是,老子又讲了真正认识“道”之规律的人的情形,这几种情形可以说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重要行为准则。

“豫兮,若冬涉川。”像冬天涉过大河一样小心谨慎

冬天河面结冰,从冰上行走过河,稍有不慎就会有失足落水的危险,所以必须小心。这里讲的是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联系到我们做事,也应具有这种“事成于慎而败于纵”的态度,正如古人所说:“世上的事情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谨慎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会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

“犹兮,若畏四邻。”像畏惧四周的邻居一样

之所以畏惧邻居,是因为得“道”之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常规,制止自己的行为使之不过分嚣张放肆。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而言,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会使自己不断完善,才会使自己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少有敌人而多有朋友。

“俨兮,其若客。”像在别人家做客一样严于律已

去别人家里做客,势必牢记自己客人的身份,谨慎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态度。老子是告诉我们,要以客人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生活,客人在主人家里必以谦卑的态度对待自己。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看高自己而贬低别人,这就犯了错误,是以主人的态度对待自己,难免有自大甚至是嚣张之嫌,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涣兮,若冰将释。”像冰雪融化一样温和自如

“敦兮,其若朴。”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淳朴

“旷兮,其若谷。”像山谷一样豁达

以上三者的意思很好明白,是说要效法“道”,成为得“道”之人,就应具有温和、淳朴、豁达的品格。毫无疑问,这也应该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混兮,其若浊。”像污水浊流一样浑浊

老子提倡“无为”、“不言”的处世态度,像污水一样浑浊正是这种处世态度的体现。外貌上表现得浑浑噩噩的样子,内心却如明镜。郑板桥有云:“水巧若拙,大勇若怯,天下之智皆在一个‘藏’字。与人交往,藏得巧妙,则能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比之锋芒毕露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从表面上看这种处世态度似乎保守,可细想起来却很是可取。凡事为自己留条退路,不炫耀显露自己如浊水一般,这样的人才不会犯大错,才易有所成就。

做人要安守本份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出现了种种反常的现象,即违背“道”的现象,所以,老子认为大道已被废弃,人们离大道是越来越远了。

所以,老子就此提出“智慧”、“孝慈”、“忠臣”,都是世道混乱之后的消极产物。我们从老子的思想来追究一下缘故,是由于我们人类做了许多违“道”的事情,通俗一点来说,是由于我们人类灵魂与形体分离了,越来越不守本份了。如此不守本份、背“道”而驰是极其危险的,是有灾祸的。

因此说我们必须安守本份才无大碍。

那如何才能做到安守本份呢?

我们就此从老子的话语中去寻找答案。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认为智慧是大伪出现的原因,这里老子并不是要否定智慧本身,他是反对,伴着智慧出现的虚伪、狡诈、欺骗,这是不安守本份最明显的表现。

看我们人类的今天,许多人由于汹涌澎湃的欲望,而放弃诚实、守信,甚至干起了诸多违法的勾当,导致了有“无商不奸”、“世态炎凉”的言论,正因为此,国家制度了法律以约束人的行为,使“大伪”之人受到惩罚。如果避开法律不谈,这种“大伪”也是危险的,“大伪”之人会被众人看不起,被众人抛弃,他们会因此而失去更多。因此人要做到安守本份,首先必须约束自己,从“大伪”中走出来,去除一切虚伪、狡诈和欺骗。

“六亲不和,有孝慈”

这也是不安守本份的表现。六亲一旦不和睦,做儿女的不孝顺长辈,做长辈的不慈爱自己的儿女,诸如此类,家庭中就会争吵不断,纷争不断,家人生活痛苦,事业无心经营。从这几点可见人在家中不安守本份导致家庭不和睦的危害,所以老子说由此而产生了“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上所述,家庭都不和睦了,那么由家庭构成的国家,自然就会不安、混乱了。国家混乱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力挽狂澜的人,就叫做“忠臣”。有“忠臣”的概念,自然便有了“乱臣贼子”的概念。因此老子说有了“忠臣”的概念,国家就会产生混乱,而国家混乱也正是由于人的不守本份,“六亲不和”,有私心、贪欲导致乱臣当道。

“智慧”、“孝慈”、“忠臣”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是人的不守本份,老子借此告诫我们——做人要安守本份才无大碍,如此社会才会安定,家庭才会和睦,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永远和平、快乐地生活着。

戒除虚荣之心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行。”意思是说,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用跨步前行,是行不远的。只看见自己的人眼光不会明亮,自以为是的人就会是非不明;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得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就不会长久。从大道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都是残羹赘形,是渣滓、是毒瘤。

老子是劝我们戒除虚荣之心。

老子首先提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正是由于人有了虚荣之心,于是便太过于关注自己的态度,如用脚尖站立,如用跨步行走,都显得急切、急功近利了。如此便是与“道”相背离,所以不会有好的结果,站不牢靠,行不长久。

接着,老子具体地指出了我们人类中被虚荣之心占据的四种人:“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即那自以为高明、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这样的人只能是走向自己的反面,结果是想得到却什么也得不到。在这里老子用残羹赘形、渣滓、毒瘤来形容这样的行为。

老子对这种违背“道”的虚荣之心是深恶痛绝的,其思想得到了今人的肯定。巴尔扎克说:“许多虚伪的人用粗暴掩饰他们的平庸;你碰撞他们一下吧,他们就像用别针刺着气球一样,瘪了。”培根说:“自夸自赏为明智者所避免,为愚者所追求。”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不少喜欢卖弄自我、自以为是者。可以这样说追慕虚荣是一种腐蚀人类心灵的通病,没有人在一生中能完全不受它的影响。它使人变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有些人私底下常常十分无奈,但还是拼命想出风头,结果什么也得不到。一旦真相大白,他们便无地自容,失去信心,到头来,虚荣带给他们的只有失败。

切忌轻浮、狂躁

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意思是说,稳重则是轻浮的控制者,清静则是躁动的制服者。因此圣人整天行事,却不轻举妄动,处处稳重。

老子崇尚稳重、沉静而排斥轻浮、狂躁,认为前者才是自然之道,后者违背了自然之道,应给予摒弃。

其实,老子的思想并不难懂。就自然界的现象看,无边无际的天宇因其高远而达成稳重,辽阔苍茫的大地因其厚重而达成稳定,一座高山因其庞大而达成稳定,一块巨石因其沉重而亦能达成稳定;而天上的游云尽管可以一时地遮天蔽日,却因其轻飘而转瞬即逝;至于风雨来势汹汹,却因其轻飘而终不能长久。

所以,老子说得“道”的圣人行事,虽有美丽和华彩的楼亭,但他们却丝毫没有因此而轻浮狂躁、自以为是,始终安静地生活。圣人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谨慎地待之,从不敢轻率行事。反之,轻浮就会失掉根基,躁动就会丧失君位。

老子在此给了我们一个极其深刻的提醒,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忙中出错。

几种高明的生存理念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说,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聪明。能够克制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最强大。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向。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死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最长寿。

老子的以上理念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子在此以四组排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启发人们郑重地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但这还不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就是知已,老子说这样的人才最聪明。知人难,知已更难。一个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不知道自己的缺点,难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要么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要么自视甚低,缺乏自信。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如此方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而做任何事情也少了许多自己人为的阻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他有力量,并不能证明他自己真正的强大。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能够自己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私心欲望,战胜自己的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战胜自己的短视狭隘、斤斤计较,战胜自己的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战胜自己的懒惰和不求上进等劣根的人,当然是最有力量的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的人才能富有。不知足,就会产生贪欲,欲望达不到,就要争斗,就会牢骚满腹,就会恨苍天之不公,叹自己命运之太苦,就会活的空虚、十分痛苦。知足的人,没有多少欲望,得多、得少一样高兴,顺境、逆境一样快乐,所以永远富有、永远快乐。

知足者富有,但只有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这似乎不好理解,但只需我们理解何谓强迫行事,也就会豁然开朗了。

所谓强迫行事,就是说在自己私心显现、欲望很强时战胜自己。强迫自己不为之所动,在自己怒火中烧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自己心灰意冷时,能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在自己洋洋得意时,冷静下来正确对待自己……总之,是在遇到邪“道”干扰时,要强迫自己不按它的做,这就是强迫行事。

“知足”和“强行”,是相反的态度,却并不矛盾。知足才会富有,而只有强迫自己按“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志,这“知足而止”和“强迫而行”的态度都是值得提倡的,而后者应更为我们所注意。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树离不开根本,人类的行为也都不能够离开根基。如果以人的身体来说,古人不提倡迁徙遂行,认为这是不安定的表现,是所谓的“流离失所”,所以主张找到一个栖身、安定的场所。如果从人的精神和心灵来说,就需要人们找到一个可以寄放、停泊之处,不因层层叠叠的大千世界而目眩神迷。人只有有了栖身、停泊之处,保持住了根本,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存而没有灾难。

接着老子又从反方面提出一种更高明的生存理念,“失其所而长久”即“死而不亡者寿。”老子是告诉我们真正长寿不死的,便是那些被人们所牢记不忘的东西。一个人的寿命有限,一个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你为了人类作了贡献,你被人们永远记住,你就是长寿,就是永垂不朽。否则,你什么贡献也没有,死去也就死去了,也许开始家人、亲戚会伤心,但不久便会被遗忘了。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反本归根是“道”的运动,柔和谦弱是“道”的作用。天下万物从有中来,有从无中生出。

在此,老子指出了大道与大德的关系。

“道”无形象,无言语,无作为,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的一种德性而已,所以“德”就是“道”的属性。

“道”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它循环往复地运动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自然中看出来,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万物草木春生而夏长,秋收而冬藏,如此循环不已。

“道”生长万物却不占有,滋养万物却不自恃。“道”无形象,不占有不自恃,所以说它是天下最柔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战胜它。

由此可知,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而人只有顺从自然之道,把握住循环往复、柔弱顺应的德性,才能无灾无害,一切顺利。

如此,便是要求我们为人处世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也就是说,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知收敛,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人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已!如此说来,还不如没有。

如果有此器而视为无此器,必不会成为圆月,成为全开之花,自然就没有缺、谢的危险了,这就是把握住了循环往复德性的结果。而有能力却不与人争,隐藏智慧,这就是把握住了柔弱顺应德性的表现。

和气致祥

老子云:“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是一个无极(“道”产生时,各种元素处于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叫“无极”),一个无极生两仪(“两仪”就是太极阴阳鱼,分出阴、阳),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而产生万物。这是宇宙的规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万物都在大道之中。

既然万物都在“道”中,那么万物自然背负地阴而怀抱天阳,从而将阴阳二气糅合在一起而成为和气,也就是说万物的生成,正是因为阴阳相合所生成的和气所致。

而人也在万物之中,所以人气便是和气,和气取得的是阴阳二气的中和。所以只有和气为人,才是人真正的德性,才是合乎大道规律的。

俗话说:“和气致祥。”即认为和气相处可以带来吉祥。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单位和一个社会更是如此。如何保持和气呢?古人指出“长傲”、“多言”是破坏和气的两大因素,更是历代战争和残杀的原因,而要做成熟的人就应该谦虚而少语。

确实,和气是团结的基础,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团和气。而那些不知和气的人,就违背了“道”的规律,与真正的德性相违,就叫做“强梁”,老子说,强梁者是没有得到好死的,是和气的反面,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反面教材,是千万不可以的。

生死应顺其自然

老子指出,人有生就会有死,所谓“出生入死”。但这其中还有一个区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即,生活中属于长命的人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也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而那些本该长命的,但却要走向死亡的人,同样是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为什么呢?

老子回答说:“以其生生之厚。”是因为他们求生的心太切而产生了众多杂欲纷争的缘故。

前两类人顺其自然,死得其所,无所遗憾。而后一类人本该长寿,却因为“生生之厚”,贪生而怕死,求生心太切而有了太多的杂欲、纷争,违背了自然大道而早亡。

老子的思想正如萧伯纳所说:“我没有让怕死的心理支配了我的生命,我的报酬是:我没有白活。”

而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对此更是理解的透彻。在他的近一百多首诗中几乎三分之一讲到死,每次提到死时态度是那么平静,语气几乎为安详。他说那些一听说死就面如土灰的人其实是不明自然之理。生死对地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从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从白发老翁到黄毛孺子,每个人都要从出生走向坟墓,陶渊明说: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诗中提到彭祖是传说中的高寿翁,据说他一生经历夏、殷、周三个朝代,共活了八百岁。这样的大寿也免不了一死。三皇、彭祖今天在哪里呢?接着他在诗中说: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顺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死亡过度恐惧反而有损身体,明智的态度是任其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于生于死既不害怕也不欣喜,当生命该完结时就让它完结,用不着想得太多。

有生就会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味地贪生,整日酒肉滋味、饱暖温厚、服食药饵,希望能够长生,这并不是珍惜生命,而是生活在死的危胁之中,到头来不但没有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丽,反而是带着遗憾离去,试问,这一生又有什么意义?

事成于慎而败于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意思是说,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没有征兆时容易策划;事物脆弱时容易除破,事物微小时容易消散。

由此,老子得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结论,就是说一切作为都应该在事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去做,一切治理应该在还没有发生散乱的情况下进行。如果等到事情来了再去对付,那就太迟了。

那又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即,双手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开始于一堆泥土;千里的旅程,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注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谨慎的态度,就不会失败了。

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在做事时,开始比较谨慎,过不了多久,就松懈下来了;有的人对大事、难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我们身边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在困难的事情面前一筹莫展,还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而导致的吗?因此,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三样持身处世的宝贝

在《道德经》中,老子谈到了他自己,老子提出,自己的道理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自己拥有三样法宝,即:“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

即仁慈和慈爱,就是对天下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种慈悲为怀的心态,能够帮助则尽力帮助。老子视“慈”为持身处世的第一要义,你只要仁慈宽厚,上天一定会扶持你得到幸福。

卡耐基则说:“如果你慈悲一点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你因此而得到幸福。”

“慈”对我们持身处世的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剂,是人与人的友爱,是用多少金钱买不到的。

“俭”

即在生活中抱有一种勤俭节省的态度,决不贪婪且放纵自己。

清代的张英曾经说:“人生福享,都有定数。珍惜福的人,福常有余,暴殄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俭为宝。不只是钱财应该俭,一切事都要常常思考节俭的意义,才能有余地。俭对于吃喝来说,可以养脾胃;俭对于嗜欲来说,可以集中精神;俭对于说话来说,可以培养气息;俭对于交朋结友来说,可以择友少过失;俭对于应酬来说,可以养身息劳。”这虽然是持身的方法,也不失涉世处事之道。

“不敢为天下先”

决不敢胆大地去做天下人的表率和领袖。

这一句的意思很好明白,也就是叫你持身处世应学会谦卑一点,切忌不可锋芒毕露、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这样只会让别人看不起你,而你也是自己为自己设置了许多人生绊脚石和成功的阻碍,聪明的人是绝不会那样做的。

总之,以“慈”持身,人就会友爱于人,不自私自利;以“俭”持身,人就会富足长久,决不贪婪;以“谦”持身,人就会自谦益人,不自炫耀。“慈”、“俭”、“谦”这就叫做戒除极端,戒除奢侈,戒除过度,这的确是立身处世的奇方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