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

马桥词典(修订版)(精装)
《马桥词典(修订版)》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马桥词典(修订版)》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供读者阅读赏析。 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以我当年浓厚的理科兴趣和自学成果,当一个工程师或医生大概是顺理成章的人生前景。如果不是“文革”造成的命运抛掷,我是不大可能滑入写作这条路的。我自以为缺乏为文的禀赋,也不大相信文学的神力,拿起笔来不过是别无选择,应运而为,不过是心存某种积郁和隐痛,难舍某种长念和深愿,便口无遮拦地不平则鸣。
2.23 万人气 | 46.45%读者留存

赶马的老三
本书是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由“找个四类分子来”“几代鸡由几代人赔”“一个人十分钟轮着咒”“阎王的加油站在哪里”“上门服务的合理收费”“好容易有了次出名的机会”六个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村官——老三,他文化水平低,见识少,说话直来直去,工作方法非常独特,但常常能够歪打正着地解决工作上的事情,他不理会政策和法规法律,常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法解决村子里的矛盾。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15 万人气 | 41.26%读者留存

暗示(修订版)(精装)
暗示是意义的渗透,也是对感官和心智的一种考验。人们之所以无视生活的种种暗示,并不是他们所辩称的忙碌和辛劳,更多的是一种逃避和躲藏。一个心灵萎缩的人是经不起纯净目光和朴素实物的直视的。习惯于陌生化生存的现代人竭力回避那些过去曾经熟悉的事物,虽然他们也时常作出怀旧的姿态,但是,他们不愿去追问,不肯去挖掘灵魂的积垢。在《暗示》中,韩少功对那些熟悉事物的分析和价值重估,是令人心惊的。从文革时代的忠字舞、《红太阳》、铁姑娘到当下的电视剧、卡拉OK广告、行为艺术,作家都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完成无声的解构。韩少功发现,文革中全民皆舞的疯狂,并非完全是政治热情的表达,他以一语道破真谛的神情告诉人们:“忠字舞就是那个时代的迪斯科和恰恰舞。”在一个政治奴化和心理强制的时代,人们在集体狂欢中寻求发泄。
2.14 万人气 | 51.75%读者留存

爸爸爸(精装)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爸爸”,二是“×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吗吗”也是可以的。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饱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大笑,他也很开心。要是你生气,冲他瞪一眼,他也深谙其意,朝你头顶上的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吗吗”,掉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分准备,运上一口长气,才能翻上一个白眼。掉头也是很费力的,软软的颈脖上,脑袋像个胡椒碾锤摇来晃去,须甩出一个很大的弧度,才能稳稳地旋到位。他跑起路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整个上身尽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靠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他一步步跨度很大,像赛跑冲线的动作在屏幕上慢速放映。
2.10 万人气 | 55.74%读者留存

一滴水有多深(精装)
著名作家刘醒龙历时三年的艰苦写作,成就了这一部以“乡土乡村”为主题的长篇散文。在记忆与现实的时光交错中,作者如歌如泣地抒发着满腔的乡土情结。乡村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令读者不断地反思并领悟:何处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何处是人的灵魂的栖息地。 作品以富有哲思的文字深层次地思考与追问城市与乡村的关联,热切地呼吁对乡土乡村的人文关怀,在当今尤显难能可贵。
2.05 万人气 | 53.35%读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