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南开成功学习法(二) 第1章 学会解题

解答一道题,就像攻打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城堡,强攻不行,就用智取,一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但无论怎样,都要让我们所用的方法是最佳的。须知在一场战斗中,战术的成功运用远胜过千军万马,能把损失压在最低限度以内。

第一节

看清我们的敌人

一、题目的种类

解题,是解决问题的简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因而解题方法也必须跟着进行调整,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那么题目到底有多少种呢?

一般而言,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来区分,我们能够发现所有的题目要么是需要推下论证的,要么是不需要严格推理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题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严密逻辑题,另一类则是非严密逻辑题。

严密逻辑题是指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都清楚地表露出来,它们之间蕴涵着严谨的逻辑结构,我们要运用严格的推理进行论证才能解决这类问题。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这样题目存在得较多,命题作文也可以算是严密推理中较特殊的一种。

非严密逻辑题则是那些本身没有非常严谨的逻辑结构的或者即便有严格的逻辑结构也不一定要求解题者进行严密推理的问题。比如语文课中的阅读理解题、历史课上的材料分析题、政治课里的综合论述题等都属于这一类。

二、解题过程

解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利用己知条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解决未知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把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方面,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的过程。知识的运用应以知识的领会和巩固为前提,没有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就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因此,通过解题可以检验知识的实际领会水平与知识的巩固程度。

同时,解题也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对知识的多次运用,才能不断深化领会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并加强记忆。

整个解题过程包含着以下三点:

1.从记忆里提取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给定的已知条件—如文科类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理科类的数据、表格、公式等—从而完成知识的融汇。

2.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或推理来组织材料,有机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目标指向,从而顺利地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完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如文科的正确立论与知识论证、理科的解得答案与推理论证出最终答案等。

3.解题的流程。

必须对解题流程中的一般环节与关键因素有较为明确的了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用规律来指导具体问题的解答。

即:已知条件→知识的有机组织→障碍过程→各种方法的思维活动→任务目标。

这是解题整个流程中的环节及三个关键因素。当然,以上所指的也只是限于常规性解题的状态剖。而创造性解题就是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及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解决全新问题或全新地创造出一个内容。创造性解题的能力是在常规解题的逐步训练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在平常注意解题能力训练的量积累,从而达到知识掌握与运用的终极目的。

第二节

解严密逻辑题的方法

前面说过,严密逻辑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问题需要解题者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才可以解决。而要进行准确的推理,你就必须对题目提供的前提、条件等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很好地实现这一点。

一、你得做好以下几步:

“审”,就是审题,即熟悉问题。熟悉问题是和任何一个题目“交锋”的第一步,是必备的,而且是贯穿于整个解题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多同学往往一拿到题就匆匆地扫视一眼,觉得容易的便急于解答,较难的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你没有深入审题,即使把题目“做”出来了,最后往往容易误答、漏答或主次不当而严重影响得分的完整,甚至张冠李戴完全做错题。

每一个命题都在给出时已具备前提、已知因素、说明、未知项等几个信息。而市题就是要求我们读懂这些东西,找出问题的切入点。每个字、每个符号、每句话、前言后语的各种关系都尽量不要遗漏疏忽。具体该下多少功夫则由题目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占分数在全卷中的比例的情况而定。如果所占分数比例较大,则更应仔细慎重,任何信息的疏忽都有可能使最后的解题出现偏差。

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理解整个问题。对于信息量大的题目,学会先整理出问题的大框架,再顾及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没有文字的或者文字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就试着用文字把它填补完整,将其变为“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试着让所有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点浮现在脑海中,迅速使知识与命题挂上钩。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如带有对过程、现象、事件的描述性文字的题目,还应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图景,尤其是立体几何和理化类的题目。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可以在草稿上整理,画出草图或表格。在这么一个形象取代描述的过程中,一些模糊着的未知因素就开始浮现出来了,它们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框架出来后,再根据需要组合审读全题。让细节与细节相联系,细节再与整体搭上关系。当然,所有深入的联系性审视都是以求解问题为思维导向的。

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隐含着的已知条件。有些题目的未知条件没有或者表达不太明确,在审题时也要在头脑中使它清楚地显现出来。

二、解题攻略第二步—思

到了这一步,就要调动起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分析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细节,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突破口,从而找出解题的基本途径来。这样做是为了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搭起一座桥。

这一步骤的前提是提取出脑海中自己已有的相关的系统知识,尤其要注意脉络的清晰。现有的知识是解题基础与一切思路的出发点。“搜索”的知识范围视具体需要而定。要注意搜索出做过的类似题目中已经掌握的基本方法,因为已正确获解的典型题目及其典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一般都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借鉴性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尝试在新问题中找出自己熟悉的内容,努力从中找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完成以上的知识储备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方法来解题了。

在这个过程的深入操作中,你已一步步接近需要你去解答的未知,甚至已能一眼一步地解决问题。这时你应当加倍珍惜脑海中涌现出来的每一个有价值的念头或者说思路。因为它有可能使你一眼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它显得很次要、很模糊,它至少说明了你的背景知识终于同新问题搭上了钩。它可能不是完整的解题方案,但它或多或少都会告诉你接着该做些什么。

确定一些基本途径后,你就可以将它们纳入规律性的公式与定理中。有的题目在此时已能用较简单的推理方法求解,而对于复杂的题目还要经过多条路径,选用不同的定律,并找出它们联结点,进行综合求解。

有时候已有的解题模式即使与当前问题有关联,一般也不会直接相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引入辅助元素,搭一座新桥。例如几何问题中的辅助线或代数问题中的假设新未知数,这些都是最常用的辅助“工具”。

当直接解决问题仍很难时,你可从未知中设想出靠近已知一步的新问题,先把新问题解决掉,这样你就离已知条件近了一步。

在引入新问题时,还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这一个问题的解也是另一个问题的解,即两个问题之间属于等价关系。借“等价”之力常常也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勇于思考,多变换几次角度,尝试着进行发散性思维,说不定还能独僻蹊径呢。

当选择的解题途径不适于解决问题时,我们就要考虑回过头来,看看是不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1.审题时不够仔细,忽略了对关键字、词、符号的重视,或者是曲解了原题所阐述的现象与过程。

2.有可能是还没有完全找出隐含着的条件,或将未知条件错误地当成了已知条件。

3.定义、定理记错了,或者是在应用中用错了。

4.逻辑推理与综合分析的过程中不够严密,遗漏了某些环节,从而导出了错误结果。

三、解题攻略第三步—答

在阐述如何“答”之前,我们先来讲讲解题的要求,因为这和解题时得出最后的结果的正确与否是息息相关的。

解答的两大要求是细致、准确。为了做到这两点,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规范解题的习惯,最好在做题目之前先简单地拟一下解题计划,给自己的解题活动制定一个大体的解题步骤。尤其是在解一些问题复杂、步骤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的题目时更应该如此。我们可以借助“解题流程图”将步骤简单地表示出来,再在每一步骤上注明此处应运用的公式、定理的名称等,以便在书写解题过程时能够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从而不至于因为公式的误用或思绪的混乱而使解题“卡壳”。

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正确并且写清楚所运用到的公式、定理、定律和运用它们来分析题目时的具体情况;还要注意弄清作为替代品的字母与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把它们代人数值进行运算后所得出的结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带单位数值的单位要写清楚。俗话说:“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这种严谨、细致、填密的作风是能正确、完整地解答题目的保证。

如果所要解答的题目较为复杂,一定不要忘记在草稿纸上写出大致的解题步骤,帮助开拓思路,完善解题。如果说思索寻找解题的途径是发散性地放开,那么这一步骤就是回收性的具体核实。“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四、解题攻略第四步—查

任何一次的解题都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导致或者运算出了差错,或者论证的逻辑不够严密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最后的检查与核实。

在考场上进行的检查工作重点是检验答案。通常可以按照原来的解题途径从头到尾再解一遍,也可以从答案反推。如果所做的题目只是平时的训练,检验这一步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再局限于解决一道题目之中。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再回想一下解题过程中所用过的那些概念、定律、公式,以加深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还有就是应该考虑一下这道题的思路与方法对于同类题型是否具有借鉴意义,解其他问题时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思路与方法。要知道每一次从独立地成功地解题中得来的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不要把这次解答困于单一的活动中,而应尝试着将现在的解题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同类而不同题目之间的异同点,将它们的特征—进行归纳,从而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下次解答题目奠定基础。如果题目做错了,就要找出出错的地方,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引以为戒。

此外,如果答案经过验证已经确认是正确的,也要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问问自己:“除了当前的这个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我能够用不同方法得出相同的结论吗?”我们要自觉地开拓思路,努力锻炼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积极地训练和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与习惯,别把一次解题看成是一次行为,不要让惰性束缚了你、支配了你。最好的办法是将多个同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把多个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和使用方法集中起来,边理解边比较,这样你就能从一道题目的身上得到平时做好几道题才有的收获。学习的效率,就在这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解严密逻辑题就是要做到步骤清楚、目的明确,要坚持“四步走”,开始时可能会因为不太适应而影响了解题的速度,但坚持下去的结果是你不但养成了严格细致的解题习惯,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最后,请记住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题型,认真研究你的解题途径,如此举一反三地运用,那么你得到的将不止是一点,而是更多。学习自由之路从此将变得更加宽阔、平坦!

第三节

解非严密题的方法

前面说过,非严密逻辑题是指解题时不需要进行严密推理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细细追究下去,非严密逻辑题还可分为客观题和非客观题即主观题这两种形式。

客观性问题主要是指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之类的,答案与分数评判都相对客观、解答较为直接的题目。

此类题目的特点是:

1.回答较为直接,答案面较窄。

2.解答操作的过程相对简单。

3.得失分绝对性较强。

4.有相应的解题模式,技巧性较强。

不管是文史科目,还是理化科目,都存在着这种类型的题目。

主观题包括简答、论述、材料分析等这几种形式。它们都需要解题者在立足于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从主观上分析题目、判断结果并组织出具有一定模式的答案进行作答。

该类题目也有四个特点:

1.阅读量较大。

2.理解能力的需求较强。

3.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4.分数较为集中,而评改打分的灵活性也很高。

正是由于这几点特征,所以在试卷上,或者说我们在考试时的做题顺序中,主观题往往被安排在客观题之后,因为这样做能够较好地把握时间。如果在考试时先做主观题的话,由于它的数量多、难度大、要求高,花费的时间相应地就会较多,如果没有掌握好时间分配,等你把主观题都做完时,恐怕就没剩多少时间给客观题了。这样的话,你可能会忙着赶做客观题,而正由于匆忙,很多简单的题目就会由于判断失误或粗心而做错,得不偿失。这种题目之所以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中出现得较多,也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

一、解客观题

客观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答案是固定的,不为解题者的主观思想的异同而发生变化。

虽然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配对题等四种题型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但它们本身之间还是有些许差别的,因此我们应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1.填空题

填空题通常是对于某一个基本知识点的记忆或理解程度的考查,它一般镶嵌于一个具有强限定性的语言环境中,基本格式是“故意”不把知识点表述完整,而使其中较为重要的一处或多处形成空缺,解题者必须根据自己的识记情况将题目补充完整。

因为填空题考查的侧重点一般仅限于识记(理科的填空题有时还会涉及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故而显得较为简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填空题虽然占分不多—最多也不过20分—但由于出题者往往将其安排在试卷的开头部分,因此答这种题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心态,从而势必会对接下来的做题产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针对这种题目进行充分的训练,做好一定的准备是有必要的。

解填空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解答这种题目最重要的是要看清题目,审准整个题目所反映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紧扣题意,使自己的回答恰到好处地落在点子上,避免出现如“题目问根本原因,而你却以所有原因来作答”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答案要书写清楚、直接、简短。清楚自不必说。直接是指答案要切题,不拐弯抹角。相比之下,“简短”更为重要。因为一般来说,出题者划定空格的大小是与正确答案的长短相匹配的,这使得简明扼要地答题也成了考查的内容之一。反过来,我们在作答填空题时,答案—指自己认定的答案—实际字数的多少与回答得是否准确,可以同字词量与试卷所给定的空格是否相差无几相挂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还有,答案一定要明确,不要似是而非。为了做到这一点,请记住一定不能草率作答,仓促动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此类题目考查的目的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情况,相对会简单一些,但有很多至关重要的总分差距都源于十分简单题目的失分上,我们至少能够增强考试的勇气与信心,因此一定要认真对待。

2.选择题

其实选择题接近于填空题,它较经常采用的方式也是制造题干的不完整性,或者提出一个小问题,让解题者有选择地作答。

选择题一般提供4个或5个甚至5个以上的选项,具体来说有单项选择、双项选择或两个答案以上的多项选择以及最难把握的不定项选择这四种形式。另外从题目的不同要求这一角度来看,选择题存在着“选择与题干有关的”或者“选择与题干无关”的这两种情况。

如此纷繁的题目形式,要求我们做题前一定要看清标题,看看到底是哪一种选择题,不要做“无用功”。比如题目本来是要求“双项选择”的,但你由于没看清楚要求而只选了一个答案,这样一来即使所选的选项是正确的,也不能得分,因为你的回答不完整。同样的道理,对于一道有4个甚至5个答案的多项选择题你答成了双选同样也不能得分。至于原本要求“单项选择”的,你却选了两项,更是不能得分。所以做题前千万要看清了要求再动笔。

(1)解单项选择题的方法。

之所以先讲单项选择题,是因为这种题目最为常见,在所有选择题(包括双、多选)中占的比重最大。该类题目的最突出特点是每个选项都有也都只有25%的几率是正确的。除了正确的一个外其他三个都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因此,解单项选择题要的就是要拨云见月,把那1/4的几率提高到50%、75%,直至百分百正确。

如何做到呢?有5种途径可令你实现目标。

①排除法。

用排除法要剔除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排除不正确的答案了。但经过出题者精心设计的选项,如果是那么好排除的话,那还不如出成填空题算了。因此我们只能逐步排除错误最明显的或虽然不明显但可以通过比较使之“现出原形”的答案,这样就能使选项的数量减少,从而提高我们的命中率。

②相关法。

解答选择题时,要学会合理猜测。猜测当然不是凭空胡猜乱蒙。当你面对一个模糊的答案时,要相信自己能争取的几率绝非只是1/4,除非你一无所知。你只要联系相关的知识进行大胆的合理的猜测,就能正确表现出自己的解题水平。杜绝那种孤注一掷的概率猜测,比如抓阄、转笔等,你必然能够有超过1/4的机会。

③存异法。

在单选选择题中,有时候出题者会设计出两个说法虽不同但实质上相同的答案,一旦发现了就应该果断地排除它。为什么呢?你看,题目的要求本身是“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而如果这两个同质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话,那么另一个势必也是对的,因为它们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等价的,这就违反了标题意愿了,是不可能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也应该果断地将其剔除。

④整体法。

你可能会反反复复地看题干,再看答案,然后又看题干,这对于解题来说并非坏事,但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有意识地在题干和答案、答案和答案之间的联系中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否则无异于浪费时间。最忌讳的是孤立地看一个答案,因为某个选择答案虽然在说法上正确,但却不是题干所要求的,这是选择题设计中的一个最常见的陷阱。

⑤对立法。

通常情况下,出题者比较喜欢设计这样的答案:两个答案相反,其中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则是错误的,要你从中进行判断。其实这对于应答者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范围缩小在了二选一,50%的几率自然比25%高了。但有时刁钻的出题者也会由此设下陷阱,引诱你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从对立选项中进行选择之上,而实际上这两个选项都和题干丝毫没有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提高识别率,练就一双“火眼”,以看穿各种各样的“阴谋”。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怎样,对立的答案都会对你的解题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果你一旦确定这两个相对立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话,那么,不可否认的是,正确的答案就藏在剩下的选项中。范围仍然是小的,只不过转了个方向而已,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打方向盘”。

以上论说的几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你需要充分利用它们,特别是在解较为复杂的多项选项的题时,更应该考虑去尝试运用一下多种方法。

(2)解双项、多项、不定项选择题的方法。

这些类型的题目虽然看起来较为复杂,但它们仍然是建立在单项选择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技巧上都可以套用解单项选择题的方法。

排除法在这里是最适合的。根据题干要求,要么排除错的,选择与题干有关的,要么排除对的,选择与题干无关的。由于题目的答案可能较多,因此排除的量会稍微少一些,当然,失误率也就因此偏高一些。但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法”的运用加以消除,即立足于题干,凭借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测”。这就需要仔细、谨慎的解题态度和牢固的知识做为“后盾”。

解答选择题之所以比较困难,往往是由于自己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不高和容易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造成的,所以说要想做好选择题就要从平时抓起,从点滴抓起。

3.判断题

根据标题的要求,判断题可以分为主观判断题和客观判断题。客观判断题只需要作出“对”与“错”的判断就算符合解题要求了,而主观判断题还要对所作出的判断作说明或解释,因此主观判断题除了考查解题者的识记、判断能力外,附带着还考核了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起客观判断题来说难度有所加大。

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是正确的,但一旦将它“节选”出来或置放于另一个看似相同实则不一样的新语境中时,它就不再是正确的了。这一点是解判断题最大的障碍,也是出题者很经常利用的“伎俩”。这虽然稍有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除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直接判断外,还要运用一些小小的“策略”—既然出题者总喜欢在判断题中设置“绝对概念”的陷阱,如用“总是”“决不”等词来修饰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计就计”—凡是出现了“总是”“绝对”等字眼的题干,就判断它是错的。因为作为一个概念,它总是以一个总体的形象出现的,它内部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此,这种判断方法十之八九是有效的。

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也要小心行事。因为,也有正确的绝对概念,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考查中,如“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总是形成水分子”这句判断就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解题时要注意,在看到绝对概念之后不要全部绝对化地判定它是错的,这种办法只是一种帮助解题的手段而已。

相对应的,判断题中若出现“通常、正常、部分、几乎”等表示相对概念的副词时,这个命题一般是正确的。不过也并非绝对。这只是供在无法单纯依靠所掌握的知识与思考作出明确的判断时作借鉴用。

其实,在实际判断时,我们只要发现题干表述中有蛛丝马迹的丁点儿错误,我们就可以立即判断这个题干是错的。这种情况较经常出现在包含着多个概念的判断题中,这样的题目只要有一个概念是错的,那么整个题目就是不对的。

根据对广大同学做题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在这里提出一点要求:不要进行全概率判断。什么是全概率判断呢?由于判断题的答案是要么“√”,要么“×”,因此每一道题都有高达50%的正确率,有很多同学一旦遇到自己难以解答的判断题,便常暗自决断地说“即便随便判断一下,我仍有一半的机会能够正确”,简单地下了个结论。这种全概率判断是极不负责任的,是错误的。我们要努力思考,甚至调动一切思维细胞,汇集所有相关知识,从多方面进行判断和验证—这才是我们提倡的态度。

4.配对题

在配对题中,问题独立分一栏,答案又分一栏,要求解题者给两个栏目进行配对。

如何解答配对题呢?

配对题一般是一一配对的,解决一对,就减少一个项目。如果己解决的配对是正确的,那么剩下的配对的命中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分开的两项中从最有把握的入手。在“战术”上,要对全题两项的整体关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深入局部一一配对或以一对多地配对。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目: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比拟为一辆马车,请按照此比拟将下列左右两栏配对。

本我

超我

自我

你或许还记得这样的说法:“本我”是放荡不羁的,这同题中的“马”是相类似的。这样一来,你就解决了一个配对,而剩下的题目你只要再选对一个就可以了,正确机率一下子从1/3提高到了1/2。虽然题目尚未完成,但工作量少一些,头脑也会因此而清醒些,这对于继续作答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

不过,有的配对题并非都是如上面说的那样一一对应,也许是以一对多或以多对一。很多解题者往往绞尽脑汁,勉勉强强地将配对项一一连上线后才发现,原来题目是比较简单的,可以以一对多或以多配一。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杜绝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阅读标题说明就行了。但必须把这一方法养成习惯,否则依旧会有这样的错误产生。

第四节

做作业的高效策略

一、做作业的作用

对于为什么要做作业的问题,一些同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是老师的要求,这种任务观点是没有认识到做作业的真正意义。

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本领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但我们现在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虽然也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但这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为了真正掌握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来进行检验。为此,课本和老师就布置了许多作业题,这些作业题是实际生活问题的一种模拟,只要求我们能通过书面和口头的形式做出来就行。可以说,做作业是运用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为未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现在把作业做好了,将来工作后,就能较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说,作业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能检查学习的效果。

一般来说,如果能够比较准确地完成作业,就说明预习。上课、复习的效果是好的,知识真正理解了。相反,作业不顺利,无法独立完成,就说明前面各学习环节效果不好,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这时就要及时弥补。

第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我们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是一种间接经验,是比较抽象的知识。而作业题都是比较具体的问题,通过解决比较具体的问题,把具体化的问题同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既把不同的具体问题归人到一定的类别抽象知识中,又把抽象知识具体化,这样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同时,由于自己解决了问题,印象深刻,也会促进记忆巩固。可见,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是在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深化的,而不是一下子完成的。

第三,作业可以促进相应技能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作业、练习、应用,是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只有应用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技能。例如,数理化作业有利形成解题技能、操作技能;政史地作业有利形成写作技能、绘制地图技能、解题技能等。另外,做作业也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智力得到实际锻炼,久而久之,能力就逐渐得到提高了。

第四,可以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

做作业就是解决问题,但问题有的解决起来比较容易,有的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必须经过较长时间较多的思考和努力,才能解决。我们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攻克一道道难关,不仅能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使我们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二、作业过程要完整

在作作业的时候,一是要注意步骤,在高考中因为步骤而扣分的实例不少,因此作业过程要完整。

1.审题

审题就是仔细看一遍题目,搞清题目的意思,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审好题是迅速、正确解题的条件,审题出了错,后面的功夫就白费了。例如作文,如果把文体搞错了,或者漏掉了该写的东西,那么就得重新做。

审题时不要图快,要慢一点,以便审题仔细。审题要求仔细而不粗,全面而不漏,准确而不误。此外,要逐步摸清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题目审题的具体步骤和要求、方法。

2.做题

审好题后,就进入解题。在动笔或动手做之前,先要动脑筋构思。构思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构思的任务,就是想好解题的思路、步骤。方面。比如一道政治题或历史题,应当从几个方面去回答,先回答什么,再回答什么。比如数学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都要先想好。想好以后再下笔去写,动手去做,就能较快较顺利地完成。

做题时,要求按各学科的格式去做,书写工整,整洁干净,一次做对,并逐步提高解题速度,又快又准。

3.检查

做作业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我们的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错了,同不能解决问题一样,都是不可取的,都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必须使作业做得正确。审题、构思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但最后的结论、答案是否正确,还要注意检查、验证。这一点我们做作业时往往忽视了。检查是保障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检查的方法有许多。主要有:一是逐步检查法,即按照做题的顺序,一步一步进行检查,看有无错误。二是核对法,即把做出的答案同参考答案或书上内容进行对照,看有无错误。遗漏。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习题答案有时可以在课文中找到。除了和书对照外,也可以同其他同学的答案对照,看有无不同。三是代人法,即将结果代人公式中,看是否合理。不同的学科还有许多不同的检查方法,要注意摸索、归纳、总结。

三、巧做作业的技巧

学生在校期间,做作业是系统学习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它对于巩固和消化课堂成果,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但是,还有不少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做作业当成任务来完成。因此,就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想法与行为。这些表现有七种:

1.把做作业当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来完成,或者当作应付家长的检查来完成;

2.做作业前不复习,就急急忙忙下手,一边翻书查公式,一边往作业本上写。结果知识是从书本上搬到了作业本上,但是自己却理解的不深,掌握的不牢,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好;

3.做作业粗心马虎,不细心审题,错、忘、漏的地方较多;

4.做作业没有独立性,不爱动脑子,不愿多思考,遇到难题不思考就去问别人,有的干脆去抄袭别人的作业;

5.缺乏做作业的信心,碰上难题就打退堂鼓,不能知难而进,经常出现完不成作业的情况;

6.作业一旦完成,书本一合,就立即把作业交上去,就算完成了作业,从来不去认真检查作业;

7.老师把作业批改后发回来时,只拿在手里打开看一下分数,就往书包里一放再不管不问,为什么错?为什么对?从来不去反思。

以上七种表现都严重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必须立即认真地克服和纠正。为了辅助学生做好作业,下列总结归纳出十种做作业的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1.提高对做作业的认识

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消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及记忆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计算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不能正确的对待做作业,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先复习后作业

复习是做好作业的关键,只有复习得好,作业才能做得好。做作业前,先把老师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看一看,弄清基本原理和概念,想一想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原理。概念?提出了哪些定理、公式?这些定理、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有何意义和作用?互相间的关系是什么?特别是对例题要明白、清楚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解题时用了哪些方法?解题思路是什么?突破口在什么地方?等等。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后再去做作业,作业才能做的既快又正确无误。

3.先认真审题

做作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审题,连题都判断错了,作业内容就全错了。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如此,首要的一步是审题。认真审题就要多琢磨,细推敲、深思考。审题时首先是弄清楚题目的内容,所给的条件,有什么限制?什么要求?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等等;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方法、步骤,要善于把一道题分成几个部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分清其中的已知和未知,弄清各部分的联系,设计好整个解题步骤,一定要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4.细心的做题

细心的做题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学生认真的抄好题,书写格式必须正确、规范,严格按照各类题的解题要求,仔细演算解题的每一步,得出正确的结果。只要平时做题认真细致,步骤完整,思路正确,表述严密,准确无误,考试时才能照这种良好的习惯进行。

5.要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的目的,就是巩固、消化、加深和提高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独立做作业的习惯。所谓“独立”,就是亲自动手,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和自己完成。

6.认真检查作业

做完作业后认真检查,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作业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和问题,因此,作业做完之后,一定要作认真检查之后再交上去,这样就避免了作业中的差错和漏忘。作业检查一般分四步进行:一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二是审题是否正确?三是运算是否正确?四是方法、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平时做完题要认真检查,考试时做完题更要认真细致地检查,因为检查是排除和发现错误的重要方法。

7.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

作业完成之后,一定要耐心的再思考一遍,想一想做这一道作业题用了哪些概念、原理、公式?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关系,和哪些题有联系,有什么特点、规律可寻,稍加变化还能变成什么样的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题方法?等等。这样才能把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8.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

老师把作业批改发回来后,一定要尽快翻阅,认真分析。耐心反思。对做对的题目,想一想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做对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题能不能触类旁通;对做错的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做错题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由于慌张、马虎、粗心大意而搞错;二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弄错了概念。定律、公式等;三是思路不对,小题大做。属于第一种原因,就要警告自己以后做题多加小心;属第二种原因时,就要在预习、听课和复习上下功夫,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后再去做作业;属于最后一种原因者,就要认真钻研和分析例题,明确解题方法。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9.改掉作业拖沓地习惯

有的学生是因贪玩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对学习元兴趣而拖沓作业;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限制完成作业有困难而拖沓作业。无论是属于哪些情况,都不能养成拖沓作业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克服作业拖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天天督促和要求自己—当天办完当天的事。

10.习惯成自然

认真做作业是个习惯问题,只要慢慢形成了耐心、细致做作业的习惯,以后就不会打破这种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和形成良好习惯非常重要。习惯是一种力量。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建立一个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根除一个习惯要更大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报偿是成功,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四、作业要按要求做

有的同学在做作业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结果所答非所问,出力不讨好,因此做作业一定要按要求做。

1.作业前要认真复习

许多同学不是先复习后作业,而是直接做作业。由于没有复习,对知识理解不深,记得不牢,因而经常卡壳后再去找书看,这样欲速而不达,作业的效果大大降低。如果先复习,使知识理解得更深入,记忆得更牢固,这样再去做作业,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会很顺利,作业的效果就会好。

2.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作业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思考能力的发展。要达到作业的目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自己开动脑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许多同学不动脑筋,抄别人的作业,这就是一种单纯任务的观点和学习不认真的态度,是要不得的。当然,作业中碰到问题,通过自己思考仍然想不出来时,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但也不能直接抄袭别人的作业。

3.提高作业质量

提高作业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一题多想,一题多解。许多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如果能够找出几种不同的解法,那么我们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灵活多了,思考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了。第二,归类整理。在做了一定量的题目后,要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找出某一类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样就能举一反三。第三,纠正错误,归纳分析,吸取教训。对作业中的错误,有两种处理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较低水平,就是只纠正,但不深入分析。第二种水平是较高水平的处理,不仅纠正错误,而且进行分析,分析错误的性质和原因,比如哪些是理解性的错误,哪些是运算性的错误。只有分析以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训,避免重犯。第四,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作业,不要照抄课本,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理出自己的思路。

4.要有一定作业量

为了使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有一定的作业量做保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巩固、掌握、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