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的人显现得较早,有的人显现得较迟;有的人潜藏得很深;有的人很快就表现出来;有些人的某些智能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发;有些人的智能可能受到压抑,甚至一生都没有开发出来。而通过开发潜在的智能因素,会在某一方面创造奇迹。
€€相信自己是一只高飞的鹰
在诗人和文豪中,很多人由于只顾埋头读书,致使学习成绩低下;在发明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不少人由于终日沉思,而学不好功课。
牛顿在学习时就总是思考数学问题,所以往往显出发呆的样子,连他的母亲都认为他的脑子有点迟钝,但他很会制造玩具式的机器。
许多成功学子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并真正找到了挖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才走向了成功。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你肯定能完善,那就是你自己。当你能够运用自己的潜能去争取地平线上可能出现的光彩夺目的东西时,你为什么要坐在自己的角落里?你要相信:自己是一只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捉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幼鹰渐渐长大了,羽翼也丰满了。
主人想把它训练成鹰,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混,它已经和鸡一样,不知道自己还能飞。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下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力量,展翅高飞翱翔天空,成为一只真正的鹰。
相信自己是一只鹰,你就能展翅高飞。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测试(包括权威的评价)能够衡量或预测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成功的机率。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禀赋各异的个体,即使出生就有身体障碍的人,也会有特殊的才能及天赋。甚至你会发现最使你感到挫折的事,其实就是你最大的优点和才能。
只要有机会和恰当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就看你以何种方式点燃自己智慧的亮点。就像外行人难以看出一堆貌不惊人的石头有何特别之处,但眼光独到的珠宝商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藏着价值百万的珠宝。我们要像珠宝商人认识他们的宝石一样了解我们自己。
前面提到的大文豪司各特在班级里是成绩最差的,可是他一旦离开教室就显示出自己卓越的活动能力。他的朋友都很崇拜他。他很爱读书,读的是各种小说和历史故事,他讲的故事很有趣,所以很多学生常常拿着零食,聚集到他的屋子里来听他讲故事。
达尔文虽然学习不好,但善于观察动植物,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研究一草一木,曾经研究过为什么树叶到秋天会变红。蚂蚁、蜂、虫之类都是我经常研究的对象。"有一次,由于他热衷于化学实验,曾遭到校长的训斥:"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课程,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呢!"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读书本来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是青少年学习知识、丰富经验的必经途径。但现实中,却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越来越不想读书,甚至把学习看成一种乏味的负担;有的同学也想好好学习,但对某些科目缺少兴趣,一到上这个科目的课时便觉得索然无味,无法集中精力,更别说提高学习成绩了。
其实有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了兴趣时,想学好它了,便会全力以赴、以最大的热情去做好它;而倘若对某件事没有一点儿兴趣,就会觉得没有动力,缺少一种必胜的信念,自然,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学习动机是直接激励人学习的内部动因。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产生于那些能成为推动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水平不同,学习动机的水平也不同。一个人若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那他就不会努力学习,就不会对学习成功有所追求。
因此,要学好功课,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课本的兴趣问题,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不愁成绩上不去。要想对本身厌倦的东西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只要你有信心,就一定行。
1.别强迫自己。
如果你在学习某种功课时,心情不好,自然就学不进去,学习的效率就不会高,久而久之,不对它厌烦才怪。
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变这种状况:
(1)疲劳困倦时不要去学习你讨厌的科目。
(2)心情不好时不要去学。
(3)饭后不要马上看书。
(4)剧烈活动后别去看你不喜欢的书。
2.有点进步就给自己一点奖励
对于最难的科目,你不能像对其他科目一样苛刻要求,当你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后,不妨及时给自己一点奖励,以增加自己的成就感。慢慢地,你就能够变没兴趣为有兴趣了。
3.学什么,让抽签决定吧
有时候,每门功课都需要学,但你却会偏向于主动学习你感兴趣的科目,而对于不喜欢的功课惟恐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抽签决定该学哪一科目。不管抽中哪本书,你都得遵守"诺言",认认真真地学下去。这样一来,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你也可以逐渐学好最不感兴趣的东西。
4.不要忘记劳逸结合
这是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原则,对不感兴趣的科目更是如此。如果为了弥补不足而心急如焚,加班加点,反而可能让你对它产生更刁的厌倦。尤其在你对它有了一点兴趣之后,你更应该劳逸结合,以使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成功感
成功原本是指从事某项行为时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引发兴趣的成功感,是不经意间得到的满足感。也许原本并不是带着刻意的目的去做事情,结果事情的结局或反响却能够使自己十分满意,从而产生愉悦感。兴趣,便由此产生了。
孩子是否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感,对各种各样好的事物是否都能产生一定的兴趣,家长的引导和配合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某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学习朗诵、舞蹈的孩子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并赢得赞赏;学习书法、绘画的孩子有作品展出或得奖;还比如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别人,或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而得到别人的喜爱,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个小姑娘一样,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契机。对于家长来说,若因势利导,趁热打铁,那么就能很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鼓励。
有的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人家××……",认为孩子总是别人的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做得还不够好,老是跟最好的去比。要知道大的成就来源于小的"成功"。孩子小有成绩的时候,你表扬他,他一高兴,在渴望继续获得表扬的心理作用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孩子做到三分,你就要表扬他三分多——当然也不能无中生有,表扬过度就会失去意义。而且这时还要严防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家长要做的,主要的不是现在就要孩子干出多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恒心。作为家长,要改掉上文所说的那句话,而经常对孩子说:"很好!你又进步了。如果再注意一下……下次就会做得更好"等之类的话。再比如,家长和客人在聊天时,孩子自觉地在一旁做作业,这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夸奖孩子几句,说一些"我这孩子完成作业很及时""学习很用功"之类的话。孩子得到家长在客人面前的夸奖,心情自然十分愉快,会更加专心致志地学习。
成功感,可能来自于一次好奇心的满足。
一个健康、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广泛的好奇心,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会看会听会想会问,而当他知道还可以通过书本,不麻烦别人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使求知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又何乐而不为?让好奇心得到满足是人的本能欲望的一种表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心理作用。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引导得法,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日益增强,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成功感最普遍的来源是战胜了某个困难。
一位西方哲人说:"克服最初的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是终生努力奋斗的诱因。"孩子终于把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解决了,他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困难",让孩子在解决难题时尝试到"成功"的感觉。当然,困难要适当,太大了克服不了,会丧失信心;很容易被克服的,又觉得没劲。正确的做法是将困难分成一定的等级来对待,让孩子一开始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尝更大的"甜头"。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就会使克服困难变成孩子的自主行为,不但锻炼了毅力,还能使孩子不再厌烦学习。
家长不要扼杀孩子的成功感
有的家长对孩子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严格得近乎苛刻。这种情况不但是存在着的,而且为数还不少。从目的来看,无非是想让孩子学得更好些、更棒些,最好是出类拔卒、独占鳌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似乎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就出在实施"父母心"的过程上。它往往只能造成那种使孩子的兴致遭受沉重的打击,从而产生动摇甚至是丧失学习兴趣的消极后果。
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孩子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从未有过的九十分。于是,放学后,他一改自己平时不喜欢数学的习惯,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自己的数学作业来,然后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这次考试成绩。不料父母却这样问他:"班里有几个人考了一百分?九十分是第几名?"结果,这孩子那原来极为舒畅的心情便在顷刻间被完全破坏了,他拿在手里的那张数学试卷,自然也不再对他有任何的吸引力了……
实际上,针对同样的情况,做父母的倘若能暂时放弃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改用称赞表扬的方法,热情地肯定孩子的进步,真切地评价孩子的成功,那么,这孩子就很可能会从此喜欢上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感是建立学习兴趣的相当重要的基础,而且,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成功,也能够使学习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成为继续学习并争取获得更大的学习成功的一种动力。如上述事例中的那个孩子,他一定也清楚九十分并不是班里的最高分,跟一百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但对他而言,九十分毕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毕竟是一种自豪的理由,毕竟是一个成功的标志,因此,那孩子以这一次的九十分为新的起点,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也是十分合乎心理规律的。而实际上做父母的却轻视这个九十分的意义,根本不把孩子的那种成功当回事儿,那便无异于是在一颗眼看着就要破土而出的学习兴趣的种子上面,压上了一块又重又厚的石板。
学习的大敌是被强迫和永远看不到希望。由此推及将来的事业及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如此。学习兴趣就是自觉学习的愿望,这愿望必须发自内心才真正有效。客观地估评自己,制定适当的目标,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让学习内化成心灵的渴望,学习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学习兴趣将不断地增大。随之而来的是信心及恒心的养成以及真正成功的希望。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成功"和"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起点往往在于兴趣,学习成绩的优异常常是兴趣的结晶。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家长的高招吧。
一位叫岑波的家长认为,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讲求方法,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嘛。他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我们将它们列出来,以供借鉴。
1.悬念法。
有时候孩子只对"玩"感兴趣,而一说到看书却提不起劲儿来。岑被自有妙计。
"希望孩子读的课外书,我自己先看一遍,再给孩子讲书里面的故事,待孩子听得入迷时就故意停了下来,告诉他,这故事在某本书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必定会继续读下去。到了这时再和他讨论书中的话题,引导他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慢慢地,只要我买来新书,孩子都会先睹为快。后来,他在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于是我的任务便只剩下辅导他选择图书了。"
2.引导法。
就像玩是孩子的天性一样,模仿能力强也是绝大多数孩子与生俱来的特点。他们会模仿电视里的偶像、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更是孩子模仿的首选对象。如果父母利用这个特点进行引导,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有个小同学能背不少诗词名句,其实他的家长并未刻意要求他去背诵,只是自己平时在煮饭、洗碗、拖地板时有意识地随口念诵,这个小同学耳熟能详,从学着、跟着念到有意识地从书柜里翻出书来自己朗诵,家长再加以辅导,该同学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一来二去,他学起语文来就得心应手了。
3.补充法。
既然称之为"补充法",就必然有一个被补充的主体,那就是学校教育。虽然孩子们在学校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信息量是成批次的,远远大于在其他时间段的信息接触。但是话说回来,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课本上的,在现实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课堂力所不能及的知识点,教导孩子学习这些知识就成了家庭教育的重大任务了。
家庭智力教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复,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像刚才所提到的那位叫岑彼的家长那样,每学期发了新课本,他都要先全部看一遍,了解孩子在学校要掌握的各科知识,然后配合教学进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充实和引导。比如让孩子观察大豆发芽的过程;上公园观察叶子的形态和区分草本木本与灌木乔木等植物;在闲谈时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故事;鼓励孩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为孩子接触外语创造机会,拿外文说明书给孩子看,常带他到老外"出没"的地方去让他大胆地和老外进行会话等。如此一来,孩子不但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兴趣盎然,而且还会主动寻找课外参考书来读,自己创造一些条件进行实践,家庭智力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扶持法。
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时尽量满足并加以引导。比如发现孩子对制作军事模型很感兴趣,就将某一战机或舰船的模型作为生日、节日礼物或学习进步时的奖品送给他,再帮他找来有关书刊,让他了解该战机或舰船参战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模型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那些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而不是已经成型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品格又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
英国著名数学家麦克斯韦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画家,可是孩子却不喜欢美术,他把写生画中的菊花都画成了圆形、三角形或梯形的了。做父亲的明白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买了许多数学方面的书,麦克斯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后来终于在数学方面获得了杰出成就。这说明,让孩子学习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就能够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和持久。
5.合作法。
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一些较轻体力的或者带有几个小困难的活儿时,你可以试着邀请你的孩子和你一起共同完成工作。比如在花盆里栽花、小修小补家用器具等。和孩子商量着干活,不但在品格上教育了孩子,如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思想,以及小主人翁意识等,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让孩子运用学过的知识做些小发明、小创造,或者开动脑筋克服一些困难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从而在劳动协作中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检验并提高孩子运用知识的实际水平。
通过这样的重点培养,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将不再是令其厌倦的事了。他将对新知识的获取产生一种向往和夭然的敏感,学习从此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善于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
复旦学子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们普通人对自己潜在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只有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才能将潜能召唤出来。
发现自己的潜能
美国一位颇具声望的教育委员会委员30岁之前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她去了一趟两个儿子上学的学校,她的一生出现了转折,校长的话让她的心都碎了。"你这两个儿子反应太迟钝了。"校长对她说。
她自己从小智力就很差,以至于不得不退学。如今两个孩子又被列为低能者,她难以忍受。她决定自己先上学,再教孩子们。
就这样,她上学了,还要兼顾家务。到第一学年末,她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于是,她更加努力地学习。
后来,她被授予文学硕士,再后来,她又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她的孩子们也在母亲的鼓励下,出色地完成了学业。
智慧和能力总是潜藏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一个人如果永远发现不了蕴藏在自己体内无穷无尽的财富,那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当你挖掘自我,利用自己巨大的潜能时,你的价值才能实现。
绝不放弃学习
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被退过742次稿件,可他却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终于成了大作家,一生共创作564本书,实现了理想。鲁迅、华君武等名家也都经历过退稿、失败,可他们都没有放弃梦想,一直努力直至成功。
一位高考状元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算得上聪明。小时候一个长辈给他出智力测试题: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下一只来,树上还剩下几只?他回答是九只,而且一再坚持是九只,被长辈说成是"傻乎乎的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成绩都是六七十分,在班级是后几名。他多次参加数学竞赛,都是银羽而归,无功而返。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才开始赶上来,使老师们看到了他的潜力。
看到自己智慧的亮点,编织一个童话,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没有努力地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以兴趣的重要作用也有精辟论述。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许,把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方法来谈,有点儿不恰当,但是,若是离开了这一点,谈任何的学习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复旦学子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同于那些缘于学习压力怀有逆反心理的同学。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一向很端正,觉得学习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说升学)的一种手段,甚至单纯说它是掌握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很恰当的,因为它肩负着帮助我们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了解世界的重任。同样,我们的课本也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权威经过反复斟酌而精心编写而成的,里面的内容自是茫茫学海中我们首先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是比我们课外读物更有价值的东西。明确了学习是一件意义重大而乐趣无穷的事,课本是一些非常好看的书,他们便很自觉地投人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背去做,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去应付,并不停地抱怨它枯燥无味。由于有积极的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也屡见成绩。这样就能不断地领略到学习上的愉快,有一种收获般的成就感,这就更促使我精神振奋,不知疲倦在去学习,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日久天长,学习已是一种生活需要了。
既然学习兴趣这么重要,那么,很多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怎样减弱的呢?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能跟着回答如何提高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假如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但教师每天都叫他做他根本不可能做得出的题目,天长日久,该学生还对数学感兴趣吗?再者,假如周围的人都能做老师布置的日常作业,惟独该学生一题都不会做,则此学生不感觉自己真是笨吗?再进一步,假如师生不仅不帮助他,还常常讽刺挖苦他,说他笨头笨脑,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则该学生是否对数学已兴趣扫地了呢?
因此,要减弱某人对某事物的兴趣,无疑可用三个最基本的办法:
1.让他产生畏难情绪,让他觉得学习之难,难于上青天。
2.让他与周围的同龄人有个对比度,在对照比较中发觉自己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笨蛋。
3.经常讽刺挖苦他,彻底摧毁他的自信心。
这三部曲一"唱"的话,任何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一落千丈。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成绩还能上去吗?
既然上面问题回答了,则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只要对上面的三部曲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第一,要使学习的内容是能够接受、能够理解的,这必然要求:
1.教材不能过难,尤其是习题不能过难,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
2.学生要有相应的基础,如果基础很差,就得花时间补好基础,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3.教师要讲得透,假如教师自己只能照本宣科,或虽能讲定理做习题,但讲得不深刻,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则学生也就理解不透,许多方面只能认识模糊了。
第二,尽量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假如周围同学能做的我都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能很好地保持下去;假如有的方面我能做,而其他同学不一定能做,则我的自信心就愈加强烈了。
第三,既要有明显的赞语,又要有暗示性的褒扬,这种赞语与褒扬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催化剂。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是自我价值存在的社会性、外在性的表现。
学的东西能够理解,自己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也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事吗?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每天批调而行,长此以往,还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吗?
中国许多学生学不好某门课程的原因主要是:①学的东西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②由于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他们的基础打得不扎实,后来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好好补一下。这里的补不是容易的事,其实是相当费力的。
学生怎样努力,才能在学习上实现从无兴趣到兴趣浓厚的飞跃呢?
在教材内容适度的情况下,对学生自身来说,存在着兴趣学问的"三部曲"道理。
1.欲望兴趣:
这是学习之前的欲望兴趣。这个欲望兴趣实质就是人的欲望,人没有这个欲望是不会花任何精力去学的,而这个欲望又是与理想、志向、志愿相联系的,是与"志向学"这门从来没有开设的课相联系的。
2.强迫兴趣:
这是学习初期碰到的问题。要学习的东西(包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等)对我们头脑来说必然是从无到有的,而这些基本的东西只是构成以后再深入学习的兴趣单元。这些兴趣单元的本身是由对科学有着极强敏感性的科学家们提出的,一般的人是提不出来的,一般的人只是勉强去学习它,而一般人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在各种兴趣单元的联系中才能产生出来的。
譬如学围棋,围棋规则是兴趣单元,它本身并无多大兴趣可言,对围棋的真正兴趣是在以后的较量中产生的。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平角、直角、平行线等等是基本的兴趣单元,而只有熟悉了这种兴趣单元,才能对几何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当然这类兴趣并非一下就穷尽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获取的。由于兴趣单元对普通人来说常常不构成兴趣,因此学习者就非得有一段"强迫兴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较痛苦的、被动的,因为强迫的东西总是不"悦人",因此,要获得强迫兴趣单元是要有一定毅力的。反过来,一点毅力没有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学好任何科目的。
3.惯性兴趣:
有了强迫兴趣后,学习中会自然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来。任何学科如果不能自身产生出一种惯性兴趣,则这种学科就必然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人去从事科学研究了,学科也就不能发展了。有人说,有的科学家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从来不知人间的乐趣,殊不知,科学家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是不懂科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既然学科本身有惯性兴趣,那么,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取得了从强迫兴趣到惯性兴趣的飞跃。而学生如果实现了这个飞跃,则学生也就变"他觉"为"自觉"了,所以,这个飞跃也是学生能学好某学科的最关键的阶段。
当然,如果没有阻力,依照惯性,此"学习运动"的惯性兴趣会不断进行下去,但一般说来,学习中总有持续不断的阻力,而这种阻力会使惯性兴趣成为"减速运动",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惯性运动"成为"加速运动",即要持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惯性兴趣。
€€绝不放弃学习
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包括其心理能力。心理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生的水平发挥。我感觉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心和毅力。
有人比喻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面对高考,首先要面对自己。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和拼搏的勇气。有一个复旦才子这样述说了自己的高考经历:记得,我曾经连续两次模考都考得很不理想,老师把我叫去,问我这样下去你能考上大学吗?我只说了个字:"能。"于是第三次模考我就考了全班第一。高考前,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我付出了的努力,就一定会收到回报。我现在正在为我的成功作最后的努力,我是不会让成功功亏一篑的,坚定的信念,会让你以加倍的努力去面对挫折和喜悦。
一个人只要选定了参加高考,就注定要放弃很多东西。我记得我高三那年,没有看过一次电影,没有在电脑上打过一次游戏,没有读过一本小说。学习累了便带上书去散散步。有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作学问就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要总是想给自己找个借口休息一下,娱乐一会,这样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你成功的机会才会比别人的更大。对于高考生来说,能抵抗得住外来的各种诱惑与压力,专心致志地去学习,这就是你的毅力。有了这种毅力,成功也就不远了。
高考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磨练,只有经得起磨练与考验的人才会成功。"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愿你的汗水能换来一个火红的七月。
一、提高你的自信心
从复旦才子的成功经验来看,自信心对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如何提高你的自信心呢,下面介绍几位复旦才子提高自信心方法。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下述的一种或几种坚持试用,必有成效。
1.在心底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
有自卑感的同学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我语文不行、我数学不行、我英语不行、我这不行那也不行。越认为自己不行就越没信心,越没信心就感觉越没劲,甚至破罐破摔。
有些同学,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快到期末考试时心里总想我期中考试就没考好,我不行,这次还是考不好。反正是考不好,反正又得受我爸爸妈妈的斥骂,就不想复习了。那自然还是考不好。
为了克服自卑心理,为了树立自信心要心中默念"我行,我能行。"默念时要果断,要反复念,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更要默念。只要你坚持默念特别是在早晨起床后反复默念九次,在晚上临睡前默念九次,就会通过自我的积极暗示的心理,使你逐渐树立了信心,逐渐有了心理力量。
"天生我才必有用",别的同学行我也行。大家都是人,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智力都差不多。只要努力,方法得当,自己成绩也能提高。其实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他一放松努力,他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我要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2.开心事是信心的产物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开心的事,开心的事就是你做得成功的事,那是你信心的产物,力量的产物。每个同学都有很多开心的事,你多想你最得意,最成功的事。例如你百米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情景,回想那时你心理的感受。
某初中一年级学生焦某某,进入初中一年级后,认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觉得小学六年级紧张了一年,该放松放松了。结果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期中考试数学竟不及格。这对她刺激很大,心灰意懒。
她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对她说,只要你振奋起精神,拿出你小学六年级时的学习劲头你就行。在与她妈妈的交谈中,她回想起小学六年级奋斗的成绩,在小学六年级期中考试总分全班第三名受到老师表扬时的情景。于是对她妈妈讲,我好象心里踏实些了,有了点儿力量了,我相信我经过努力,我还是能行的。
3.常常微笑
没有信心的人,经常是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眼神呆板。雄心勃勃的人,眼睛闪闪发亮,满面春风。人的面部表情与人的内心体验是一致的。笑是快乐的表现。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笑能使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笑能使人忘记忧愁,摆脱烦恼。
学会笑,学会微笑,学会在受挫折时笑得出来,就会增强信心。请同学们仔细地体验一下微笑的心理感受,请你对着镜子自然的微笑,体验一下你内心的感受。看起来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有效果。当你逐渐养成了经常微笑的习惯,你就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力量,充满了信心。
4.不要垂头丧气
人在遭到挫折、气馁的时候,常常垂头丧气。垂头是没有力量的表现,是失败的表现,是丧失信心的表现。成功的人,得意的人,获得胜利的人则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昂首挺胸是富有力量的表现,是自信的表现。
人的姿势与人的内心体验是相适应的,姿势的表现与内心的体验可以相互促进。一个人越有信心,越有力量便昂首挺胸。一个人越没有力量,越自卑就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学会自然的昂首挺胸就会逐步树立信心,增强信心。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胡某某,学业成绩不错。报考中学的第一志愿是某重点中学,没想到小学毕业考试失利,成绩是235分,他报考的重点中学录取的分数线是242分。他得知自己的考试分数回家后一进门就搭拉着脑袋,他妈妈一看他的姿态就知道他考得不好。他的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谁都有考好考坏的时候,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考不上重点学校精神上不能垮,不能气馁,儿子你要挺起胸抬起头,振奋精神。他妈妈说挺起胸,抬起头,这正是说这样的姿态是有力量的表现,是有信心的表现。在她儿子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她指导她儿子挺起胸抬起头,用外部姿势的改变来逐步消除她儿子气馁的心态,帮助她儿子从挫折中走出来。
5.主动与人交往
见面主动与人打召呼,主动问候别人。按照常规,别人也会用问候回敬你。你问别人好,别人也会问你好,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我们几乎很少见到你对别人微笑问候"你好",别人会横眉竖眼对你说"你不好",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你和人在微笑的问候中,双方都会感到人间的温暖,人间的真情,这种温暖与真情就会使人充满力量,就会使人增添信心。
6.欣赏振奋人心的音乐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当听到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往往因受到激励而热情奔放,斗志昂扬;当听到低沉、悲壮的哀乐时,往往使悲痛、怀念之情涌上心头。
健康的音乐能调解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情绪低沉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音乐来欣赏,能帮助人振奋精神。军乐往往就有这种功能,它能激发人的情绪,使人充满激情。《义勇军进行曲》曾经使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为保卫祖国流血牺牲在所不惜。
二、培养最优的情绪来学习
学习要有好的心态和情绪,情绪好时,学习起来的效率就会非常地高,对于高中同学们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对高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曾经出版过一部十分有名的心理学著作《心商》,其中有一部分便是谈学习情绪的培养的,王教授认为,下面七种方法十分有益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
1.自始陶冶法
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步,在风景秀丽而幽静的公园里游玩,往往心旷神怕,精神振奋,忘却烦恼,消除疲劳。
当同学们由于学习的原因和人际关系的原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中去。绿色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生命,象征着青春,象征着力量。你到自然中欣赏着美好风光是摆脱苦恼的一种心理学调节情绪的方法。令人心旷神恰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溶化在大自然的壮丽之中。
自然风光对人的心理有积极作用,早已被古人所认识。唐诗曰:"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身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大自然确能使人缓冲心理紧张,陶冶人的情操。
不同的自然风光,对人的情绪调节作用不同。当人们漫步在碧波荡漾的湖畔,使人心活静。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使人想到迎风击浪。登上耸人云霄的高峰,使人想到奋发向上。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皆有。同学们当你平时心情不好的时候可在晚饭后到你家附近的公园散散步,痛快地玩一玩,对改变你的不良的情绪肯定会有帮助。
每当升初中考试、中考、高考总有相当多的同学因考试成绩不满意而情绪低沉,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如何较快以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的情绪。与同学结伴做短期的旅游,经验证明这是一种调节不良的情绪的很好的方法。
2.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人的情绪体验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既可引起人的愉快情绪,也可引起人的消极情绪。通过语言既可抑制人的愉快情绪,也可抑制人的忧愁与苦闷。即使不出声的内部语言也能使人调节自己的情绪。
看过电影《林则徐》的人可能还会记得林则徐在墙上挂有"制怒"二字的条幅,这就是用语词来控制与调节情绪的例证。
下面我告诉同学们几个用语言来调节情绪的方法你可试一试,我想会收到效果的。
当你遇到愤怒的刺激时,赶紧把嘴张一张,心里默念着"息怒!息怒!"。当你要发脾气时,心里默念着"忍!忍!忍!"同时张开嘴舌头从左向右转五圈,再从右向左转五圈。
当你遇到难办的事情时,心里默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你遇到紧急情况时,心里默念着"镇静!镇静!镇静!"
当你遇到过喜的事情时,把嘴闭住,心里默念着"不要激动"。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为了使消极情绪尽快地消除,你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3.注意转移法
心理转移法可分为注意转移法、思维转移法与行动转移法,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的。
注意转移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一种情绪状态中转移到另一种能引起其他情绪状态的事物上。
小常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星期天到她表弟家去玩儿,与他的表弟发生口角,两人都感觉很委屈。小常的大姨妈把她叫到另外一个房间对她说,大姨妈给你买了几个发卡,你看哪个颜色好。她高兴的选择了一个红色的。当她去另一个房间的同时,小常的姨夫打开电视,正好播放《足球小子》的动画片,他的表弟两眼紧盯着电视。这实际是把两个孩子从委由低落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的注意转移法。
4.思维转移法
某校高三学生张某某,第一轮高考模拟考试得了430分,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心情很抑郁。回到家里经常两眼盯着天花板,沉默寡言,没心思复习功课。
他爸爸把在西城区念书的表妹的高考一模题拿给他做,对他说西城区模拟考试的难度也很高,你像正式考试一样看准闹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你如果答得不错,就表示你确有实力,不要因为你们海淀区的一次模拟考试不好而气馁。
这个孩子接过试卷之后,一面看闹钟一面开始聚精会神答题。他的思维的对象已不是模拟考试的烦恼,而是思考解决新的试卷的答题。当他把西城区的试卷做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精神焕发,高兴地对他爸爸说,我觉得我行。
把思维活动从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上转移到另外的情绪状态中去,从而摆脱消极的、不良的情绪的缠绕称为思维转移法。
5.行动转移法
行动转移法是将某些情绪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去年高中毕业的郭某某,没有考上大学,受到挫折后,曾一度情绪消沉。经他的爸爸开导,认识到只有吸取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才可能考上大学,他很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一年的奋斗终于结出了成功的硕果。1997年高考金榜题名考上了大学。
6.意识调节法
人的情绪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考试成绩不好,情绪低落,考试成绩满意则兴高采烈。而人的情绪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认识与情绪关系密切,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情绪的发生及其强度。
意识调节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理智来克制感情,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一般说来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水平较高,意志比较坚强的比道德思想修养较低、意志比较薄弱的能更有效地调节情绪。
1997年夏天,北京出现了四十年来未见的持续高温,某一宿舍楼的三层住着同是初二的两名同学。一个姓郑的同学整天穿着件小裤权不穿背心,而且不停叫喊,太热了,热死了,我烦死了。他暑假作业也不做,躺在电扇旁边吃着冰淇淋。而另一个学生王某某,每天有计划地温习功课、做作业。他妈妈劝他说,孩子这么热的天休息休息吧。小王说,越想热越热,越热越烦,我把精力用在功课复习上,我现在多出一份力,明年中考就多一份希望。我埋头做作业也不觉得热了。这两个孩子对天气闷热的不同认识,使他们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映。
7.心理释放法
小钱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在她姥姥家长大,姥姥对她百般关怀,她与姥姥感情甚好。今年春天姥姥因心脏病逝世,她非常悲伤,一连几天都很少吃饭。上课也心不在焉,心情异常沉重。她妈妈感到孩子这种情绪如持续下去必然对她的健康与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一天下午放学后吃完晚饭,她妈妈把她小时候与姥姥一起照的照片拿给她看,她顿时大哭了一场,哭后她的心清逐渐平静下来。
哭是释放人体悲伤心理能量的一种方式。哭使人流泪,泪水带走了人的悲伤。哭对人来说是痛苦的外在流露,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当人遭遇到极大的委屈和亲友亡故的消息以及对自己的错误悔恨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哭后心情就畅快些,比憋在心里好得多。
人在发怒也可根据情况合理地发泄出去,怒气将随之释放。如果怒气长期难消,将危害人的健康。学生们对老师、对家长如有很大的不满,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与老师、家长交换意见,释放不满情绪来恢复心理平衡,这是有益处的。
小周是高一的学生,她的爸爸是中学老师,对待学生非常体贴关心。为了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经常把这些同学请到家里来,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并且分文不收。而她爸爸对她的学习几乎不过问,她经常心里有气,特别是当她爸爸的学生来找她爸爸辅导时她就更生气。有一天晚上,她爸爸的学生走后,她主动谈出了对她爸爸的意见,她爸爸也检讨了对她学习关心不够。事后她对她的同学说,我对我爸爸的意见说出来后心理感觉豁亮多了,心情也舒畅多了,闷气也消了。
我建议同学们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有什么痛苦的事,及时找你的老师或者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家长倾诉出来,这是缓冲你心理紧张恢复心理平衡的好方法。
不要压抑不良情绪,而要通过合适的渠道予以释放,这是调节与克服人的不良情绪很有效的心理学方法。但是那种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顾影响、不顾后果的任意发泄,不但不能恢复心里平衡,而且会带来新的烦恼,从而引出更加严重的不良情绪。
€€超越自己
一个人最难战胜的人,就是他自己。而一个创新的人,首先就要超越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固有思想的束缚,才能为历史的突破注入新鲜的血液。
超越自我,突破自我首先表现出对现实自我的不满足而力求改变的内在动因。事物的变化周期,无论反映在日常中,还是个人发展上,都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序列,一种像四季一样变化着的系统。生活的车好像未曾有一日停止,但却有周期的演替,当旧的一轮周期寿终正寝时,新一轮周期也就负起了自己的使命。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一种周期既经完成,我们应做好准备,着手应付即将出现的新的无序和混乱,不能在"完成"之后止步不前,躺在成绩上睡大觉。过去已成陈迹,而未来尚不确定,唯有认真掌握现在。如果不能继续突破自我,继续推进事业发展,开始新一轮的工作,已经取得的一切,就将慢慢地被断送掉。"成功"、"完成"或许只是形式和原则上的过渡,更艰苦的工作又摆在眼前,我们要突破自满的藩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功需要创造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虽然不会在太大的风险,但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只有突破思维定势,不断超越,进行创新性的思考,你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创造力属于那些具有要求自己更进一步习惯的人,它会使你产生迅速作出决定的能力,也会产生使你立即改正错误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它会使你紧紧抓住成功的机遇。
从使命感向责任感发展,复旦人正走向成熟。作为复旦的学子,首先应该秉承复旦的创新精神。
要创新,就意味着要摆脱旧的东西,增加新的创意。正所谓去旧立新。
首先就要排除固有的旧的固定人的思维的观念
大象能用鼻子轻松地将一吨重的行李抬起来,但我们在看马戏表演时却发现,这么巨大的动物,却安静地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
因为它们自幼小无力时开始,就被沉重的铁链拴在无法动的木桩上,当时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气去拉,这木桩对幼象而言,是太沉重的东西,当然动也动不了。不久,幼象长大,气力增加,但只要身边有桩,它总是不敢妄动。这就固定的观念作用的结果。如果人也如此,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被"拴"在"木桩"之上,而却不能发觉,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是多么地可怕。
所以,我们应增加创意,不断地向更新的方向发展。
复旦的一位教授有一次参观北京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时,走进一间高三的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一个实心的小圆。他问学生:"这是什么?"90%以上的学生都说那是一个点,其他的学生则说是一个句号。
而在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教室里又重复一次这个实验时,结果出现了27种不同的答案,从"我爸爸的秃头"到"路灯的眼睛"都有。
小学三年级和高三学生的答案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答案就是,右脑充分发展所致。1981年罗杰·史派瑞因为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在左脑职司逻辑、线性及分析性思考;而右脑则控制想象力、创造力及冲动性思考。左右两半球虽然各司其职,但动作却相辅相成。例如:当我们想到某人时,右脑的动作使我们想到他人脸,左脑则使我们联想到他的名字。
遗憾的是,我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鼓励的是左脑的活动(例如记诵一些已发生的事实,然后来填写试卷),较少鼓励右脑的活动(创意思想等)。结果是,我们在左脑过度发展。而在复旦,你就不会有这种遗憾。"创新"精神,是复旦治学精神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这种"创新",决不是胡思乱想、哗众取宠的胡闹;而是发于勤奋、严谨、探索、求实,继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之基础上的功到自然成的智慧的迸发与闪耀!
现在的复旦,学术诘难、争鸣之风依然彼伏此起,相互竞争和敢为学派的创新之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重复导师所设计的现成的道路,宁愿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复旦出现了如此"混乱"的局面和如此多的"逆徒",可是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的欣喜,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复旦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希望。
在复旦大学,无论是祖师爷辈的老师,还是师爷、师父辈的老师,也无论是刚刚转为老师的师兄师组辈的老师,他(她)们都特别喜欢和鼓动学生"反对"自己的观点。他(她)们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同学们说:"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要善于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学会发出新的材料、新的问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新的观点或看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不必按老师的观点去答卷,完全可以写上自己的观点,老师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与老师的观点完全相反,也照样可以得高分!"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谈到他的评分标准时,说得更详实:"完全照笔记回答的给八十分以上,答自己想的给九十分以上,而完全照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回答问题的很少有九十分以上的。"历史学系的一位老师也曾说过:"你们按照我讲的内容和观点答卷,等于把我给你的知识又还给了我,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复旦的老师说这番话,决不是谦虚之词,更不是客套话;而是肺腑真言。复旦的学生在这方面也是从来就"不谦虚"、"不客气"的。"逆徒"是一代接一代。
有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有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见,是复旦考核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复旦精神锐气的关键所在!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邹衡先生说过:"世界经济和技术正面临着一个连续的时代。换言之,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都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问:'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而应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们所憧憬的明天。'"新世纪已经来临,21世纪的竞争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创造力将是未来人才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人才不具备世界级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将无以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找到立足之地;同样,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也不可能在未来世纪里找到其发展之地。"因此,***主席说:"创新是一个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复旦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体现了中国人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复旦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目标、信心
一、依据目前情况制定目标
制定成功的目标,不仅要考虑未来的情况,而且要考虑目前的情况。目前的情况,是制定目标的动因。如果目前的情况很好,何必还要画蛇添足地制定什么新的目标呢?虽然进取心人人有之,但也不可盲目进取,甚至舍弃好的,舍弃自己的优势,而舍近求远地去寻找得不偿失的事情。劳伦斯·彼得说,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这一点会使你成为一个能力有限,没有自我意识的"才华横溢"之士。
本来,有的人的处境已经十分不错,却在误用的"进取心"的支配下,或者在缺乏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结果,盲目地制定目标,盲目地实施目标,适得其反地实现目标。可以说,目标实现了,原来的优势却丧失了,实现目标后得到的是后悔和沮丧。
劳伦斯·彼得说,很多人就是这样,常常迷失自己。本来,他应该在下一个十字路口往西走。但到了十字路口,却因见东边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也跑过去凑热闹。其结果,他以持久不渝的快乐换取了暂时的满足。因此,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切忌人云亦云,切忌赶时髦、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正确认识现在。
二、现状满意测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现在,你可以做一做"现状满意检测"。这一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首先在纸张上写下标题:"目前生活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也就是打算改变的事物?")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列出一张清单,把目前不喜欢的事情一一列举,诸如:"收入太少,支出太多,入不敷出";"我觉得自己在目前的岗位上是大材小用,无法发挥个人的才干";"工作时间太长,和家里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住宿环境太嘈杂";等等。
第二个步骤是回答目前的生活中哪些是你所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对这一问题同样要作出具体明确的回答。比如可以在纸上写下:"朋友关系";"工作时间有弹性";"工作单位不错,领导可以信赖""住房还可以";"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等等。
第三步骤是回答"在目前工作中,有哪些是我不喜欢的(打算改变的事物)?"或者说"目前工作中哪些是我喜欢的(打算保留的事物)?"同样开出清单,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这样会使问题越来越明朗,使人想改变的事物越来越明朗。
坚定目标
一位已考入复旦的学子回忆了自己高三时的学习情景。
1996年9月,即将过18岁生日的我踏进高三(5)班的教室时,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班主任没有换,仍然是那个胖敦敦笑呵呵的徐老师;经过一个暑假,同学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教室里的气氛已与已往不同了,同学们的眼中都流露出焦急的神色,班主任也一改以往的漫不经心。这时我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以后的一年时间,对我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同学们都到齐以后,班主任简短地说了一下高考的严峻形势,并希望全体同学坚定信心,苦读一年,争取顺利通过高考。他最后送给我们一句话,至今我的耳边仍经常回响着,那就是:"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老师希望我们时刻记着这句话,体会它的含义,鞭策自己前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一时被突如其来的繁重课程弄得手忙脚乱,整天有着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习题,我感到自己不能适应高三的学习。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能挺过去,也许就要消沉、低落下去,从而耽误大好时光。幸好我的班主任老师及时发现"苗头"并找到我,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帮我解决思想问题,并为我指明了努力方向。记得当时老师问我还想不想考复旦了,我非常坚定的回答:"想"。因为复旦是全国最高学府,我在高一时就梦想能到复旦读书。然后老师便对我说,既然已经订下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地争取实现它,不要因为一点点小的困难就动摇自己的信念。我对老师讲了当时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时间不够用,好些知识学起来不得要领,主要就是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对我讲,遇到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高三的学习毕竟不同于以前,这时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硬挺下去,直到找到很好的方法为止。最后老师对我讲,我们学校96级的学生胡巍考了全市文科第15名,只要我能保持这个成绩,那肯定能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复旦。
经过这次谈话,我坚定了考上复旦大学的信念,使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我心里暗想:我一定争取超过胡巍,因为我并不比他差,他能考15名,我为什么不能考进北京市前10名呢?当然,这只是我心中的"小算盘",没有向人公开过。从此以后,我仿佛是一条不知疲倦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不久,我完全适应了高三的学习,学习成绩开始稳步提高。
正是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使我走出了阴影。我希望所有的高三同学都有坚定的努力方向,这会成为你动力的源泉。正如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最高力。坚定信念就是培养意志力。
让目标激励你前进
选择具体目标,并非一件易事,因为目标的选择,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对本人才能的自我认识。家庭及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原因。所以,不少年轻人和中年人也知道要学习,学一点有好处,也不乏献身的热情,但提到选择目标,却望而生畏,他们认为,专业已明确的,不用选择目标,专业不明确的,很难选择目标。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本职工作、爱好与选择目标的矛盾。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可以通过主观的调节,结合进行。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比较容易取得支持与环境的助力;结合本人爱好选择目标,则由于兴趣所在,往往能倾注全副心力于其间。据我国某报社记者对近100名看来取得一定成就的自学者调查分析,这些自学有成者,56%是结合本职工作,力求深造的。如荣宝齐《装校概说》的专著;化验工刘绍噗结合本职工作刻苦自学,在分析化学研究中作出了成绩,被破格晋升为化学工程师;旅店服务员王仁兴撰写《旅店知识》和《北京饮食指南》;民间医师金定国钻研中医学,成为医学院教师。还有44ffe则根据自己的志愿爱好,选择目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小酷爱音乐的青年王强,编纂了《音乐辞典》;中学生任海仓,经自学考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当研究生,等等。当然,最好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因为一般说来,业余学习时间究竟有限,而在当代知识爆炸,如何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浩繁知识的贮藏库,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并让它们迅速地转化为聪明才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业余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以工作需要为根据,确定学习的重点与方向。另外,把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也符合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人们的思维发展表现为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认识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决定了认识的联惯性、继续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人们的学习只有符合和发展认识的这种特性,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把业余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就是遵循了认识的继续性的特点,把业余学习时的思维活动与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就能发展并深化白日里工作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许多业余学习和本职工作结合得好的经验证明,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常常在业余学习中得到解答。不管是结合本职工作选择目标,还是根据爱好选择目标,都要有所弃,才能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像凸透镜一样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效率高者,时半功倍。反之,则时倍而功半。
在学习中,怎样提高效率?蔡元培讲到,"惟有专心致志,心力集中。"宋代著名学者朱竟也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能不到者乎?"朱衰的所谓"心到"和蔡元培讲的"心力集中",都是讲注意力问题。按照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解释,注意力这种心理现象,是由大脑皮质活动的重要规律之一——"神经过程的诱导律"所支配的。人在做某一件事时,大脑皮质的某一区域就会发生一种兴奋过程,其他相邻的区域则相应发生一种抑制过程。这样,一个兴奋,一个抑制,就构成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一个人在读书时,如果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书的内容居于他的意识中心,兴奋区域高度兴奋,它就会抑制各种外界干扰。反之,读书时注意力不集中,书的内容只居于他的意识边缘,那他的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苏联有个教育学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的一切都要经过它进来。"战国时候的孟子讲的两个小孩跟全国闻名的棋手学棋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连学下棋这样的小事情也非有高度的注意力不可。
历史上凡是事业真正有成效的人,工作和学习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很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为了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造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由于在认真看书,一点也没有发现头顶上的危险。突然,"木塔"轰然倒塌,引起周围的孩子们的轰笑。至于大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人了迷,把一张价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当书笺丢掉了等类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业上成功的宝贵经验。
怎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呢?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使刺激引起的兴奋强烈起来。爱迪生在实验室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可是一听音乐便会呼呼大睡;苍蝇是四害之魁,瘟神之首,可是在仿生学家眼里,苍蝇竟成了"彩页"。可见,注意力与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兴趣大的事情,对人的刺激就大,兴奋程度就高,注意力就容易集中。
排除外界干扰,也是提高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有两条办法可供选择,一种是闹中取静,像李政道那样。李政道小时候常到茶馆去读书,形成习惯之后,无论再吵的环境,他也能定心读书。一种是闭门谢客,像诗人普希金那样,把自己关进书房,闭门苦读。小说家契柯夫则既能在喧哗的环境里写作,更能在宁静的书屋挥笔。英国科学家培根指出,演算数学题可以使人专心,因为做数学题稍一分心,就会做错或者根本做不出。如果你对数学没有兴趣,那就抄书吧!几张纸抄下来,注意力也就慢慢集中了。法国伟大科学家居里则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一样高速旋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在这里,高尚的志趣,顽强的意志,完全可以对注意力的集中发生巨大的作用。
当前,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如果不采取窄化专业,纵向深入,就会把有限的精力白白耗费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武在《又答王气书》中写:"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马克思也认为,研究学问,必须在某处突破一点。歌德曾这样劝告他的学生:"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鲁迅也说:"若专门搞一门,写小说写十年,做诗做十年,学画画学十年,总有成功的。"无论苏轼讲的"作一意求之"也好,歌德讲的人不能骑两匹马也好,还是鲁迅讲的专搞一门也好,都和法布尔讲的"聚焦"是一个意思。
横观中外,纵览古今,凡大学者、科学家,无一不是"聚焦"成功的。就拿法布尔来说,他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天,他大清早就俯在一块石头旁。几个村妇早晨去摘葡萄时看见法布尔,到黄昏收工时,她们仍然看到他伏在那儿,她们实在不明白:"他花一天功夫,怎么就只看着一块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为了观察昆虫的习性,法布尔不知花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数学家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数学离不开"聚焦",作画也是这样。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作画五十余年,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专画兰竹,不画他物,终于成为增画兰竹的高手。还有徐悲鸿擅画马,齐白石植画虾,黄胄增画驴,而古人唐伯虎拿手的则是仕女画。画猫专家曹今奇,现年五十多岁,他从八岁起学画,专画猫,他画的猫曾在中国大陆首屈一指,连许多国外商人也向他高价订购"猫画"。如果他们想行行拿状元,恐怕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无数事实说明,精读窄化专业,纵向深入,这是最经济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合理运筹时间,求取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
把目标化作行动
制订目标是为了达到目标,目标制订好之后,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如果不化目标为行动,那么所制订的目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相对来说制订目标倒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付诸行动。制订目标可以坐下来用脑子去想,实现目标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化目标为现实。
许多人都制订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像一个谋略家。
但是,相当多的人制订了目标之后,便把目标束之高阁,没有投人到实际行动中去,结果到头来仍然是一事无成。
如同除了穿过黑夜不能到达早晨一样,只有行动才是达到目标的惟一途径。
目标已经制订好了,就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要坚决地投人行动。观望、徘徊或者畏缩都会使你延误时间,以至使计划化为泡影。
万事开头难!要干成一件事情,人们总是觉得迈第一步困难重重,总是下不了决心,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老虎吃月亮无处下爪!
于是便迟疑不决,犹豫不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样推来推去便延误了时间,也就推迟了成功之日的到来。
对于一个想干一点事情的人来说,这样迟迟不见行动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且消磨意志,使自己逐渐丧失进取心。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常常缺乏开始做的勇气。但是,如果你鼓足勇气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做一件事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更主要是缺乏行动的勇气,有了勇气下决心开了头,似乎再往下做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不断地做下去,你就会发现高目标越来越近,你的目标正在渐渐地化为现实。
朝着你确定的目标持之以恒、换而不舍地做下去,这便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推一的办法,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也许,当你开始行动的时候,你还不能看见你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你的目标还是一团模糊的影子,这时你往往会感到困惑,感到目标的遥远,感到跋涉的艰难。但是,只要你毫不停顿地做下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你就会发现你离目标越来越近,目标在你的眼里越来越清晰,最后终于以动人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
快节奏工作是成就事业的法宝。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当好友许寿堂问及鲁迅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爱因斯坦在瑞士联邦专利局工作时,他快节奏地用三、四个小时就做完了全天应做的事情,然后利用办公桌的抽屉进行学习和研究,终于在1905年,在几个领域内同时取得伟大成就,开创了科学史上的先例。
凡事拖不得。鲁迅的写作经验就是"马上"。鲁迅在一篇题叫做《马上日记》的《豫序》中写道:"……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干时接着一懒,便搁下了,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划到簿。"他还在逝世的前一个月,写过一篇叫《死》的文章,说由于生命产生了"为先前所没有的"对一切事情"要赶快做"的想法,"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记得了自己的年龄"。鲁迅经验的可贵,就贵在"马上"和"要赶快做"上。
翻阅历史,所有伟大人物的历史,都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历史。马克思说:"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列宁在一生中,也处处进射着和时间竞赛的光芒,他总是十分珍惜时间,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革命。
戒"拖"的妙方就是学会如何同跳动着脉搏一样的、和正在想溜走的"现在"打交道。在每个人的生命的长河里,都泛着分分秒秒光阴的波浪,它们稍纵即逝,却又"法力无边",能把你推向成功的彼岸,也会引你触礁覆没在险滩。时间中惟有"现在"最宝贵,抓住了"现在",亦即抓住了时间,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而"拖"却是影响你抓住"现在"的最大障碍,就像你成功航线上的礁石。有的人经常为一种不可名状的期待所烦扰,总觉得来日方长,"现在"无足轻重,只有"将来"才会有无限风光。对于这种"现在"只是"赊账","将来"决定一切的观念,朱光潜老先生说得好,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此身担当起,不推倭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1933年新年伊始,《东方杂志》举办题为"新年的梦想"征文,在应征回答"梦想的中国"的百多人中,梦想"大家有饭吃"者有之,梦想"大同世界"者有之,等等,鲁迅读过后十分感慨,他认为梦是好的,但更应面对现实,并且深情地说:"然而要实现这(梦)境的人们是有的,他们不是说,而是做,梦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将来的现在。"奉劝那些"梦"将来成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们,再不要拖拖拉拉,延误光阴,而要致力于达到这一种将来的现在,从今天就立即行动起来,今天行动,不是比明天要早20多小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