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做干部必须有本事 第五篇 广汇民智集聚合力的本事

89 只有扎根实践“接地气”,才能汲取营养“长才气”;只有深入基层“敦敦苗”,才能健康成长“高又壮”

根系向下,是为了扎进土壤、吸取营养;干部下沉,是为了和群众交心、帮群众办事。***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总书记年轻时在延安梁家河村插队7年,与基层群众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感情,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中获取智慧和养分,练就了过硬的为民服务本领。年轻干部要厚培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赓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入广阔的基层“试炼”“比武”,在实践中历练成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俗话说:“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年轻干部要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就要扎根基层一线,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激发知重负重的担当,厚植心系群众的感情。***总书记强调:“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还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炼,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吃劲岗位、重要岗位,往往体现于解决问题的磨炼、攻坚克难的考验。越是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越能让人经风雨、见世面;越是复杂局面和急难险重任务,越能给人以重担压身的锻炼。年轻干部多在这样的岗位历练,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激发知重负重的担当、厚植心系群众的感情,才能健康成长,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基层经历是坐在办公室里难以体会的;基层增长的才干,是泡在书本里难以学到的。***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就曾发出“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体会,他也曾巧妙地比喻:“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年轻干部要主动到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墩苗”,在复杂环境、艰苦岗位、关键时刻“墩苗”,在真刀真枪中练就真本事、硬功夫,在斗争考验中淬火成金。《荀子•儒效》中有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的“行”就是实践。年轻干部要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实践锻炼中摔打、磨砺,不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90 交基层朋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

***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法宝。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保持血肉联系、密切鱼水深情,自然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多交几个基层朋友,多与他们交心谈心、碰撞思想,才能拓宽基层视野、倾听基层声音,才能更好地察民情、听民意,谋发展、思长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力量,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我们的干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真正认识基层、熟悉基层,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干部长期扎根一线,对一线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周围群众所思所盼非常了解,与他们交朋友,能够察民情,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对基层多一些真正的了解,能让我们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被外在东西所遮掩;我们在谋划发展、制定政策、推进改革、改善民生的时候,能够针对问题及薄弱环节,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为基层解决难题,让群众多得实惠,进一步推动工作。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起爬过高山、走过险路,能够引发情感共鸣;去过偏远村寨、住过穷困人家,容易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不少党员干部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田间地头,常走乡村小路,常睡农家土炕,常吃农家饭菜,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捕捉民意,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跟老百姓成了知心朋友。事实证明,干部沉下去,拉近的是感情,转变的是作风,凝聚的是战斗力。年轻干部交基层朋友,必须摆正位置,拜人民为师,既要身入基层、身入群众,更要心入基层、情入群众,以群众心为心,用诚心换真心,把群众当家人,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真正交到以诚相待的基层朋友。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人民这个根,始终保持一颗念兹在兹的为民初心,常怀感恩之心,感谢基层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结合实际、着眼长远、突出重点、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用心用情用力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91 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欣赏就是以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看他人的优点、长处,善待就是以一颗释放爱的心灵友善对待他人。对领导干部而言,欣赏他人、善待他人不仅是一种领导方法,更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容易锱铢必较,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缺点,喜欢揪着不放、拿着说事,甚至“他人即地狱”,心理阴暗,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团结他人,也不利于修炼自己,更不利于工作推进和事业发展。要学会多看别人长处,能容别人短处,多记别人好处,多帮别人难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干部,用善待的办法来团结干部,凝聚力量、激发动力,汇聚干事创业的无限活力。

会欣赏别人,才会被别人欣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研究也证明,当一个人被欣赏和表扬时,心情总是愉快的,情绪总是高涨的。欣赏能出感情、出信任、出干劲、出效益、出人才。一个不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只能抱着自己的偏见与狭隘躲在黑暗之中声讨;而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却有容人之功、容人之才、容人之能、容人之胜,能收获内心的淡泊和他人的尊敬与欣赏。领导干部要多些肯定的目光,少些挑刺的眼神,善于用欣赏的方式激励人、团结人,为干事创业带来激情,为发展提升带来动力。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孟子•公孙丑上》有云:“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以和善之心对待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领导干部的重要修养。领导干部要想带好队伍,就需要有与人为善的美好愿望、上善若水的优秀品质和厚德载物的高尚情操,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对下属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给予鼓励,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尽己所能为其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做到与己为善、与亲为善、与友为善、与邻为善,切实增强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容短学长,互补为益。***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说过:“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这提醒领导干部要学会欣赏人、善待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善待他人,才能发现干部身上的亮点,包容干部身上的棱角,实现人尽其才,才配其位。要主动破除“不批评不进步,小批评小进步,大批评大进步”的传统思维,善于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他人,坚持看主流、看发展,不一概而论、不全盘否定,多采用鼓励教育,多理解、多信任、多激励,学会在平淡中欣赏并善待他人。

92 善待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善待别人,善待别人的最好方法是宽容别人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是人最高贵的品质。”只有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看到他人身上的长处,收获他人的支持,团结持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自己的人,真正影响人、感召人、激励人,把更多的人团结在自己身边。领导干部要涵养宽广的心胸,善于运用宽容的技巧,容人之过、容人之怨、容人之言,用善意和宽容搭起沟通的桥梁。

爱人者,人恒爱之。俗话说,量小失友,度大聚朋。善待他人不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风度。记住别人的好,可以培养自己谦虚的品质。人无完人,对人宽容就是对己宽容;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你若冷若冰霜,别人如何笑容可掬;你若锱铢必较,别人如何宽厚相待。领导干部要以宽容的心态待人待事,以仁善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多一点欣赏,少一些苛责,最终收获支持,成就事业。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准则,是一种教养修养,也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别人可以从你的尊重中来感知你的道德品行。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任何人做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的,但是懂得尊重他人,就会收获尊重、赢得人心。尊重领导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属是一种美德,尊重对手是一种大度。领导干部要学会以礼相待、平等对人,能从别人的优点中吸取精华,从别人的缺点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尊重亲人、尊重朋友、尊重路人,甚至尊重敌人,那必将无往而不胜。

换位思考才能理解感恩。古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所得出的,永远都不会是好的结论。只有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才能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酸甜冷暖,也才能以一颗宽容之心待人处事,容人之短、谅人之难。领导干部要懂得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懂得尊重别人的不易和努力,尽量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命令,多一分谦卑、少一些漠视,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和干部的心坎里。

93 格局大了,路就宽了

格局是一个人的人格、品格、胸襟、胆识等因素的内在综合。领导干部的格局大小,反映其所思所想、所行所止的站位高低、眼界宽窄。格局大者,胸怀天下、心系人民,做人为官忠诚坦荡,干事创业激情满怀;格局小者,心中只装着自己的“五斗米”,就会重私利、轻公义,甚至贪赃枉法、损公肥私。领导干部的大格局,就是心中常怀大局,自觉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就是正确把握大势,知形识势,顺势而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注重涵养大气,敢于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站得高,看得远。古语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胸怀大局,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必须始终做到大局在胸,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站在历史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正确处理好大局与小局、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整体,不能将个人私利凌驾于组织和人民之上,对抗组织、与民争利。否则,不仅会失去自己的人生格局,还可能让自己身败名裂。

想得深,悟得透。“谋全局者,方能谋一域;谋大势者,才能成大事。”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艰巨任务,领导干部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眼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实现新起点上新跨越。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不能也不允许鼠目寸光,更不能搞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的短期行为。

拿得起,放得下。涵养大气象,才能立大志、成大事,有大格局。领导干部要培养全局眼光、历史眼光,不囿于眼前纷争的困扰,看到本质,守住根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大气。要以大气度思考大问题,善于并超前研究前沿问题、敏感问题、重大问题,特别是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更要具有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的全局意识、全球意识,风险相伴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着眼未来的前瞻意识、超前意识,以大思路应对大格局,用大智慧实现大发展。

94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心量,通俗讲指人的心胸、胸怀的度量大小。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生舞台是否宽广,全赖于心胸的大小。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容得下一切喜怒哀乐,善于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领导者的心胸关乎事业兴衰、个人形象。“以度量容天下”,无疑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人才,成就事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古语云:“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君子和小人,就在于胸怀大小的区别,一个人不论职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容不得事,不仅给自己徒增烦恼,也搞不好领导班子内部团结,更搞不好与群众的团结。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心胸狭隘,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往往被眼前一点蝇头小利牵了鼻子,进而“一叶障目”,失掉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可以说,博大的胸怀、容人的气度,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修炼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是为官做人的一种可贵境界。

心宽一尺,德高一丈。古语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强调为官者要胸怀宽广远大。回首历史,不难发现,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大度能容的胸怀。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李世民重用政敌的重臣魏征,创造了唐朝的辉煌;身经百战的将军粟裕,“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常自谓“沧海一粟”,诚见其气量与品格,更令人亲近,受人敬仰。心量大小,不仅关乎个人品格,更关乎执政成效、人心向背。领导干部要涵养“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私胸怀,破除只讲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误区,树立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观念。

能容毁誉风中过,坐看烟云笔底穿。***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顺逆乃人生常态,以何种心态面对,至关重要。宠辱不惊不是消极回避,更不是看破红尘,而是一种人生的淡定,一种在遭受挫折时仍能笑对人生的从容。领导干部要涵养宠辱不惊的淡定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不过于计较一时得失、一事成败、一职高低,在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在困难面前不畏惧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消沉失志。真正容得了非难误解,咽得下酸甜苦辣,抵得住名利诱惑,始终以一颗平和、宽广的心态,接受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考验。

95 讲团结方可聚合力,能共事才能干成事

***总书记指出:“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团结共事,是一种能力,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人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一个团队,没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就会离心离德,成为一盘散沙,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攻坚克难,取得成功。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较强的团结共事能力,发挥团队最大效能。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同志说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一个团队能否所向披靡,靠的不是单个成员的优异,而是得靠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我们党从创立至今,一直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战斗力和高度的凝聚力,就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雨同舟,甘苦与共。领导干部应当牢固树立团结意识,时刻以大局为重,自觉服从上级安排,积极服务于中心工作和中央的决策部署。

善共事,才能干成事。大家在一起团结共事,是事业的需要,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望,同时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历程,一种人生的幸运。领导干部要把团结干部作为一种境界来追求、一种能力来培养、一种责任来强化,要善于和而不同,调动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团结各方面同志包括与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更要善于相互合作,使干部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从而形成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谋发展一股劲的良好局面。

能用众智,善用众力。古语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五指长度各不相同,但握指成拳能聚合力。在一个团队里面,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特长不同,性格不同,领导干部要实现团队的最大价值,就要人尽其才。将每个人的力量都整合起来,集大家之力量、智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勇往直前,发挥出“1+1>2”的力量。

96 榜样是最好的示范,表率是无声的命令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领导干部作为党员群众的“火车头”和“关键少数”,其带头示范作用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会对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各项事业和工作的成效。领导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在各方面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头雁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俗话说:要想火车快,全靠车头带。上行而下效,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亦如此。领导干部做得好,就树起一根标杆,带动一片,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做得不好就必然会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也得不到干部和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可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下级学习上级,领导干部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说话做事,一定要想在前面,干在前面,事事做示范、树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和影响身边的人,以有形的示范和无声的示范做到无声胜有声。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古语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是干部群众的风向标。但在现实中,“双标”干部却不同程度存在,要求自己宽之又宽,总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了解民情,不掌握民意,要求别人却严之又严,动辄问责、处分,让真正干活的人无所适从。没有表率作用就没有统率资格,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去做,真正做到“子帅以正”“向我看齐”。

“给我上”永远不如“跟我上”。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在长征过“大渡河”“腊子口”时、在上甘岭的枪林弹雨中、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在抗震抗洪抗疫一线,都有党员干部立身为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汇聚成上下同欲、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就是要做到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唤起群众同心干,和群众齐心协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除发展新难题,取得发展新突破,开创发展新局面。

97 要能谋善断,把好方向;要能干善治,抓好落实;要能征善战,做好表率;要能识善任,带好队伍

***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领导干部的为官从政之道。领导干部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主心骨,必须学会统筹兼顾,管好大局、定好方向、做好表率、育好队伍。

唯蓄理足,始有眼光;有眼光,始知弃取。把方向、谋大事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能谋善断关键在于要有主见,主见就是主导、主要、主事之见,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和能力,它来自科学理论的丰厚滋养。领导干部主管一方、分管一域,必须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增强识势之明、提高布局之能、掌握干事之道。要始终坚持用战略思维观大势、历史思维明规律、辩证思维抓根本、创新思维谋发展、法治思维求善治、底线思维争主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总书记强调,要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领导干部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要善于从根本的、关键的、主要的环节着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要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到原则高度来把握,把当前任务放在过程链条中来运筹,做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率先垂范是最好的命令,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榜样。领导、领导,引领指导;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艰巨,更需要干群一心齐力攻坚,领导干部要摒弃以往的“官架子”,不当“甩手掌柜”,俯下身子与干部职工一起,与百姓群众一起,谋在先、干在前,敢抓敢管、敢于负责。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今时代,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也面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领导干部要具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的长远大局,能识善任,使有才干的人在改革发展事业中大显身手。要牢固树立“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更大政绩”的理念,做到敢抓敢管、真抓真管、严抓严管,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干部。

98 偏见的思维比无知更可怕

偏见是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而普遍存在的认识现象。有哲人曾言:“发现自己的偏见是智慧的开端,摆脱自己的偏见是自由的源泉。”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成为事业发展的带头人,并不在于他们不存在偏见,而在于他们能够比常人更自觉、更有效地克服自己的偏见,保持开放状态,博采众人所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变化,如何克服以往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认知偏见,在变局中开拓新局,成为摆在领导干部前面的必答题。

偏见源于无知。塞•约翰逊曾说:“心存偏见的总是弱者。”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每个人的认知和判断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而领导干部肩负着开创事业、科学决策、引领改革等重要职责,其偏见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会成为治国理政的天敌,不仅会损害领导干部的政治威望,还会严重削弱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干群关系恶化,政治生态污浊,甚至削弱党和政府的群众根基。领导干部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产生偏见,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用理论指导实践,亲自作一番调查研究再得出结论,消除自己对工作、同事的偏见。

偏听则暗,偏信则误。梁启超曾说:“戴绿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口含黄连者,所食物一切皆苦;口含蜜饴者,所食物一切皆甜。”所谓“好恶乱其心,利害夺其外”,偏见不是天生的,而是由思维惰性导致的,有的从自身利益、得失去考虑问题、判断是非;有的为了显示自己的魄力、维护自己的面子,盲目地自信,在真理面前也绝不服输……凡此种种,都会被偏见蒙蔽双眼从而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只有接受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架起理解的桥梁,消除偏见的鸿沟。

加强思想修养,消除自己偏见。克服偏见,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常检查自己的思路想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主观是否符合客观。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培养在真理面前低头的心态和品德,坚决摒弃不自觉产生的成见和意气用事的偏见,始终使自己保持理性的状态和清醒的头脑,避免“盲人摸象”。要努力排除私心杂念、自私自利因素对思想的干扰,以公正之心获得正确认识。

99 成见不如理解,抱怨不如放下

成见是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成见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事物、对工作对象缺乏深入研究,唯书、唯上、唯权威,人云亦云;二是自己以前探究过某种方法并取得成功,于是便把这种经验视为真理,并用这种思维定式去框、去套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对领导干部而言,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爱屋及乌,就有可能有损公正,影响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只有加强理解,放下成见和抱怨,才能客观处事,掌握事物规律,取得事业成功。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人。三国时期的鲁肃因为嫌弃吕蒙才疏学浅,取笑他为“吴下阿蒙”,后来吕蒙饱读兵书,大有长进,于是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按照老眼光、旧思想去处理事情,有时会墨守成规,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不断更新理念,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辩证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才能全面掌握事物本质。领导干部不能被经验牵着鼻子走,要善于在已知中寻求未知、在总结中学会反思,不落入惯性思维的圈套。

抬头抱怨不如埋头行动。***曾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告诫领导干部要眼光长远,不要被当下的事情困住心智,否则害人又害己。党员干部如果凡事都持有抱怨情绪、抱怨思维,久而久之,就会松懈意志,消磨工作干劲和激情,还会蔓延、辐射给周边同事,影响整个部门或单位的作风与风气。孔子曾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领导干部要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服务和奉献。增强宗旨意识,做到甘于奉献,防止私欲膨胀,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尽心尽意、真真切切地去做好该做的事情。

成长就是理解,成熟就是释怀。成见是抱怨的根源,抱怨则是团结的敌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但如果固执己见,任由成见和抱怨等不良情绪蔓延,只会影响团结、阻碍工作,只有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对他人的理解,才能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领导干部要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事情、放下身段,倾听他人声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切实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真正使决策合民意、顺民愿、暖人心。

100 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五个基本条件

***总书记强调:“党内上下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氛围都要突出团结和谐、纯洁健康、弘扬正气。”领导干部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和“关键少数”,就要主动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努力构建和弘扬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尊者尊人,尊人者人尊。尊重是一种动力,相互尊重会带来互促共进。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下级一旦因受到信任和尊重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就会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起干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干部之间首先要和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各级党组织之间、上下级之间、党群干群之间的团结和谐。

信人者,人亦信之。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是同志关系,应该彼此爱护、相互信任,为着共同目标不懈奋斗。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得到他人信任时以诚相待,而且更要主动施信于人,诚心倾听促进信任互动,传递彼此信任的正能量,赢得信心、信任、信赖。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只有理解人,才能被人理解,对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推己及人,才能体察基层冷暖和干部心声,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干部要善于放下架子,多和下属接触,多发现下属身上的闪光点,多肯定下属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成绩,让下属充分体验到成就感,心理达到平衡,从而增强工作信心,激发工作热情。

两心不可得一人,关心可得百人。领导者对下属千关心、万关心,对其事业、前途、作为方面的关心,才是最大的关心。一方面,要善于为下属提供成长的机会,创造进步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及时对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就,予以正确认可和鼓励,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认识到自身工作成果的价值。这样,才能使下属增强集体意识,对组织和团体产生归属感。

成就他人,绽放自己。古人云,“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帮助别人是关爱他人、热爱社会的人道情怀,是敬畏生命、珍视自我的人生表达,是完美人格、完善人性的再造方式。领导干部要像雷锋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仅能收获友谊和快乐,还能为党添彩,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加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

101 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用深厚的学理滋养人,用生动的话语吸引人

***总书记强调:“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干部要用彻底的理论、深厚的学理、生动的话语去提高认识、增长智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以学习促进实际工作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要善于讲道理,注重说服群众、统一思想、凝聚意志,使党的决策意图得以迅速实现。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才能统一思想、凝聚意志,使人信服。干部要善于运用真理的力量征服人,聚焦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想听的事、关心的事、身边的事,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讲真理不讲歪理,讲实话不讲假话,讲心里话不讲客套话,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正所谓“理直才能气壮,理屈难免词穷”,要把道理说明白讲透彻,讲清理论渊源、特定背景、实践依据,揭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蕴含的客观规律性,阐明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文以润思,文以化人。***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领导干部要带头真信真学真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不断提高理论素养,锤炼以理滋人的硬功夫。要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理研究,把内在的理论逻辑搞清楚搞透彻,掌握理论的精髓要义,不断丰富完善理论学识体系,着力增强理论思想的彻底性、说服力,使理论滋养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动人之语,可扣心门。苏格兰诗人威廉•德拉蒙德说:“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干部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大众话来“化”大众,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使做事做人的道理真正入脑入心、见之于行。要把理讲实讲近,讲得有亲和力、讲得有吸引力,学会用讲故事、说事例、接地气等方式,紧跟时代抓住人心,多讲人民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多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把道理讲得实实在在,做到让人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102 高标准,不能高得离谱;严要求,不能严出格

俗话说:“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的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突破原有质的和量的限度。一旦超出度的界限,事物就可能发生质的改变。事实上,做任何事都是个分寸的把握,多一分嫌长,少一分则短,无论是标准还是要求,只有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恰如其分。现实中,有的领导为了追求“门面工程”而随意拔高标准;有的一味要求高速发展,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结果欲速则不达;有的对待工作过于严厉,不容易被人接受,引发工作矛盾;有的过于和风细雨,起不到批评教育应有的作用。凡此种种,看似标准高要求严,实则有损条令法规威严。

月圆则缺,器满则倾。《现代汉语词典》将“标准”解释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守标准,就要循其规范。好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解决疑难杂症,而差的标准却容易让我们误入歧途。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便是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如何确立标准,至关重要。俗话说:“量体裁衣,量力而行。”要使标准符合实际,就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既不降低门槛,又不拔高标准。干部要围绕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五个方面树立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坚决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要实事求是地认清自己,静下心来仔细衡量自身能力与目标的高度是否匹配,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问题、办事情。

高低有分寸,宽严要适中。干部管理宽严并济,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既是严格约束,又是更好保护。严而有方、严而有度,工作运转才能更加高效正规,更加充满活力。对他人、对自己只想放纵不提要求,就会难以驾驭;反之,若只是一味施以高压,忽视人文关怀,则会引起心理和行动上的对抗,挫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干部既要严于律己、严于律他,又要与人为善;既要坚持从严从实际需要出发,又要做到不搞层层加码变本加厉。要严格依据法规制度办事,切实做到基于爱、依于法、明于理,做到严管能管到关键处、管到关键事,只有这样,才既能使领导者服众,使部属心悦诚服。

103 取法于上仅得中,取法于中不免下

古人云:“谋其上,得其中;谋其中,得其下;谋其下,无所得。”意思就是以上等作为目标,只能取得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为目标,则只能取得下等的效果。提示人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都要放宽眼界、提高标准,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总书记强调:“要特别注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不要有失误。”如果党的干部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就会出现内生动力匮乏,没有高标准严要求就会滋生得过且过的过关心态,就会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党员干部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信念,摒弃“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要在更高层次上“睁眼看世界”。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明代戚继光有句名言叫“军中立草为标”,意思是军营里即使放一根稻草都要有标准、有规范。党员干部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谋事创业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思想底线,干事成事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作为境界担当,因此,要强化标准意识,通过思想教育、典型示范、岗位践行,从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对待标准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标准、眼里有准星,干工作不满足于“过得去”而求于“过得硬”,促使工作质量持续提升,身心投入富有成效。

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同志强调:“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使标准意识充盈,增强干事创业的发展后劲,要在高标准严要求上更好地抓好落实,严格对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方面要求,做到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对标抓落实作表率。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把尺子量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真正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

104 褒奖每一个人,也就等于没褒奖任何人

喜欢听美言是人之常情,党员干部也不例外。但是,很多时候,好话都经过修饰和夸张,未必是真心话,很多还是场面上的奉承话、怀有利己目的的讨好话。现实中,有的信奉“少说为佳,和气为上”,多栽花、少栽刺,对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不愿“咬耳提领扯袖”。俗语云“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时候,有的问题自己是意识不到的,需要旁观者及时给予信言提醒,敲敲警钟、咬咬耳朵、扯扯衣袖、红红脸、出出汗,便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如是,便能够防止小错铸成大错,在小问题上栽大跟头。

拒绝当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同志曾说:“一团和气、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团结,而是涣散,也是一种麻痹。”同志间搞一团和气,往往会掩盖问题、掩饰矛盾。比如,一旦***走过场,搞一团和气,就烧不旺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锻造不出“好钢”;一旦干部犯了错误没人愿意“咬耳扯袖”“猛击一掌”,犯错干部就不能及时悬崖勒马。实践证明,一团和气盛行,就会把党性原则、纪律规矩丢在一边,党员干部一旦失了原则、没了坚守,就容易突破底线,在各种诱惑、“围猎”面前难保不败下阵来。

以成就论英雄,按实绩兑奖惩。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褒奖干部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评价,注重体察群众的主观感受,把群众的“好差评”作为干部的“正衣镜”、奖惩的“度量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时刻把人民安危冷暖、安居乐业放在心上,努力以造福人民的政绩赢得群众的认可。要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表现和工作实绩,作为褒奖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干部的政治忠诚、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的重要标尺,督促激励干部从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政绩内涵,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要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得到褒奖和重用,使慢作为、乱作为的受到警醒和惩戒,真正发挥好考核传导压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的作用,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中间的目的,营造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105 听不到奉承的人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的人是一种危险

古人云:“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一句由衷的鼓励可以坚定信念、激发能量,但天花乱坠的阿谀吹捧可以让人忘乎所以,腐蚀其进步的根基。***总书记指出:“好人主义盛行,有问题不指出,有过错不批评,这种庸俗作风盛行之处,往往就是党组织和领导政治软弱、作风涣散的地方,就是党员、干部中出问题多的地方。”如果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广开言路,广大干部和群众就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讲话。因此,重视听取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是我们干成事业的关键。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敢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拥有听真话的胸襟,对待逆耳问题,要积极倾听,虚心接受,认真分析,从批评性的意见建议中吸取真知,明辨工作对错,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之对策,凝聚起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陈毅元帅说过,“一个人听不到批评,不能证明他是‘完人’,只能证明他‘完了’”。虚心纳谏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工作作风,要把干部和群众的批评,看作是对我们的爱护和信任,哪怕批评的话说得再重些,再刺耳些,甚至与事实有些出入,有些片面性,也应该对批评者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领导干部要带头从谏如流,把接受群众批评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能力、一种气度、一种胸襟,敞开大门“迎谏”,伏下身子“求谏”,鼓励群众“进谏”,积极营造敢讲逆耳真话、敢提不同意见的良好氛围。

虚荣会开花,但不会结果。干部之所以热衷于被吹捧,总结来说是虚荣心作祟,谋事创业缺少实干实绩,用吹捧的言语来粉饰内心空虚,不断蒙蔽自我。阿谀奉承的人投其所好、凌空蹈虚,领导干部就容易掉入围猎的“甜蜜陷阱”。成绩不是靠别人夸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将实的作风不折不扣地延续在干事创业的全过程。要以人民的认可为最大的奋斗目标,树牢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将人民关心的大事、小事、难事、急事办好办实,用行动赢得群众的口碑。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而不惮。在实际社会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志同道合的益友,也少不了利益驱使的说客,若非真心实意,怎有幸听得忠言逆耳。当沉醉于好话的动听时,也就意味着思想的松懈,自我思想意识也将出现破绽。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我们都应当练就逢夸必省的警惕意识,学会用自省自查把牢心关,叩问真实自我改良进步,才能葆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