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这边风景 踏遍青山

踏遍青山的人不是我。我是一个喜欢散步而很少爬山的人,我还曾经写过一篇《坐在山脚下看风景》的没出息的文章。踏遍青山的人,是散文集《吴山点点幽》的作者杜国玲。

作者喜欢爬山,我是早就知道的,她还在南京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告诉过我一件事情,有一个傍晚,她独自去登钟山,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从山顶往下看,山下已是万家灯火,山上的她眼前一片漆黑,迷了路,后来竟然走到了一处荒野的塔陵地带。在她给我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心里是有点吓丝丝的,但我并没有从她的叙述中感受到一丝一毫的后怕。后来,她来苏州工作以后,就开始了她的吴山之行。几年来,她在吴中大大小小的、知名或不知名的山上行走、攀登,来来往往,从未停驻,但我不知道她有没有遭遇过在南京钟山上那样的情形。现在我读了《吴山点点幽》,才知道,果然有,作者在书中多次记录和描述了她在吴山和夜色相遇相融、和大山捉迷藏的经历,“正是冬日夕阳西坠之时,日头收了光线,山顶便阴沉下来,”“欲归却失来时路,又陷入杂草重围,”“我看着天地一寸寸变色,渐渐融进无边苍茫之中……很快迷失在深水般没顶的草莽之中”,而每每在这样的时刻,作者不是害怕,不是慌张,不是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是沉浸在那种远离世俗的宁静中,尽情地感受着呼吸着,心灵自由翱翔,正如她在文中写道:“一路上幽静的花山鸟道,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山和夜色,是一种迷境,这个迷境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的气场和力量,是大自然对人的拥抱和赏赐。

作者刚来苏州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相约了一起跑了一些地方,但很快就发现,每次出去,她都是要往有山的地方去,去爬山,开始一两次,我还硬着头皮一起爬,但上不了多高,早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要昏过去的样子了,有时候也有同去的其他朋友,也都和我差不多,于是后来作者不再寄希望于我们了,她劝我们留在山脚下,自己则找一个村干部或村民做向导,也有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不要向导,朝我们挥挥手,就看着她轻健的身影被大山接纳而去了。我们一等人呢,坐在山脚下喝茶聊天打牌,时光真快,一晃一个小时,一晃两个小时,她回来的时候,总是天擦黑了,甚至黑透了。数小时不停不息的攀登以后,我们从没见过她又累又喘的狼狈样子,总是面色红润,心情舒畅。

这山与人,原本就是有缘分的,《吴山点点幽》的作者,对于山的感情,对于山的寄托,已经到了“一念既起,即刻前往,全不顾季节与气候,把山当作了情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样一种境界了。

说来惭愧,我很长时间生活在吴中,却没有去过很多山,但跟着这本书,我去了那些地方,感受着作者的感受,体会着作者的体会。作者在座座吴山中率性穿梭,流连忘返,“上山如读书”,她和许多从书本上结识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相遇,许多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得到印证。因为实在太爱它们了,所以许多时候,山上根本就没有路,却一样能够登到山顶,更有许多地方,连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没有上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大家劝她别冒然行动,但没有一次劝得住,既然来了,哪怕再“野”的山也是一定要上去的,常常令村民山民都惊讶咋舌。当她从没有路的路上回来的时候,说,“何曾有路?但我已经过。”我想,我能理解,因为在作者眼里,吴山“无一处不妩媚,无一时不安详,无一物不亲切”。见到了山,立刻就有一种扑过去亲近的欲望,就有一种融为一体的心愿,在作者心里,没有野山,没有荒岭,山就是她的温馨的家。

也正是因为对吴山的爱之深切,便有了一份担心,有了一份责任。我在《吴山点点幽》中读出了和别的一些作者写山写景的不同之处。也许,一开始的时候,上山纯粹是一种爱好一种享受,因为爱,渐渐地就有了思考,有了担心,担心自己深爱的青山会越来越少。看到山被劈开取石或为了什么什么让路,就像自己的心被劈了般的疼痛,看到人们在山下山间或山上筑起许多新的建筑,过度开发甚至引以为骄傲,她心里总是格外的难过,“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只是木鸡般地站在山坞里,满眼忧伤。一个幽静美丽的山谷会这样开始消失吗?”

作者最担忧的就是下次来的时候,这个山头不见了,那个山坞没有了,“怕眼睁睁看着又一处寂静自然之地默默消失”。于是,她开始写,写山,写登山的所思所想,她要通过文字,记下一点,留下一点,也好让后来的人,在许许多多年以后,还能知道,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这个阶段,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多少美丽的青山。

行文至此,我忽然觉得应该在题目上再加三个字:踏遍青山山更青。踏遍青山,是作者的行为,而作者的心愿更是了然,那就是踏遍青山山更青。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