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为西来学部同学续上“初学概论”——
一、自学与度众
如何度众?
身教、言教、信心、慈悲、常住、道念。
二、自我与常住
我怎么办?
我与学、我与道、我与见、我与财、我与人、我与事、我与物、我与身、我与心、我与国、我与功过、我与烦恼、我与冤家、我与前途、我与佛教、我与师长……
我不擅于写毛笔字,更遑论说练字,但在西来寺要我写字给他们的信众却很多,有的还自备宣纸或已裱好的纸板,恭敬的要我题字。在给人欢喜结缘的前提下,一天有时要写二三十张。我常说:“我又不是书法家,字又写得不好,实在拿不出去。”
信徒:“师父不是书法家,是佛法家,您的字有佛法。”
也好,我就借写字为练字吧!
晚,与第三批的徒众聚餐。谈到当家的条件,必具有:
一、有困难肯担当不推辞。
二、承上启下要恰到好处。
三、主动帮忙要广结善缘。
有些徒众办完一次活动,或写好一篇文稿、拟定一项计划,都兴冲冲的将其成果拿给我看,可是在我面前总是漏洞百出,顾此失彼。有时看到他们那种失望的表情,不是说我不关心徒众的辛苦,如果不能接受我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如何跟我的理念相应?跟我的思想接心?
每一个人都是由四种骨头组成的——
许愿骨:他们老是希望别人替他们完成工作。
颚骨:他们只管说话,不做其他事情。
指骨:专指摘别人所做的一切。
脊骨:承担责任,做大部分的工作。
人要有“骨气”但要看是那一种骨。
睡前,在书上看到一则“唠叨是福”——
“王先生的修养很好,不管王太太怎么唠叨,他从不生气,顶多回一句:‘老伴,有得完没有?该休息了吧!’可是王太太的声音却会愈来愈大。
有好一阵子,再也没有听到王太太的唠叨声,原来是她偷看了王先生写的一首诗:
相伴唠叨自有缘,唠叨半世意缠绵;
劝君休厌唠叨苦,宁愿唠叨到百年。”
等到唠叨声音小的时候,也就去日无多了。
奉劝天下夫妇,无声胜有声,有声更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