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滚雪球——巴菲特投资传奇 7 注重效益而不是规模

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亏损,第二条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能够做到每次不亏损就必然是赚钱的,为此不必追求买卖频率。

★教训从雪茄烟蒂式投资开始

几年前,你们的主席做出了购买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市沃姆伯柯纺织厂的决策,以便能达到扩展我们纺织业务量的目的。按照任何一项统计测试,购买价格都是非常便宜的。我们以远远低于商业营运资本的价钱买了下来,实际上,我们几乎一文没花就获得了大量的机械和房地产。但是,这个购买决策是错误的。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做,然而旧的问题一解决掉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股票投资对象要避开雪茄烟蒂式企业。这一观点最早是从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得到的。严格地说,最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纯粹的纺织企业,后来巴菲特认识到这一点后彻底把它改造为金融投资集团,就是吸取这一教训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伯克希尔公司坐落在美国波士顿以南50英里的地方。19世纪的当地人以捕鲸为生,到处是捕鲸者、造船商、索具操纵人员、修船匠、铁匠等。1888年,为了适合地方经济从低利润的捕鲸业向高利润的纺织业转型,霍雷肖·哈撒韦创建了哈撒韦纺织厂。

1790年,塞缪尔·斯莱特创建了美国第一家纺织厂,而塞缪尔·斯莱特手下的一位木匠奥利弗·蔡斯,则在1806年创建了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的最前身。后来,伯克希尔公司慢慢发展成美国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纺棉量一度达到美国棉花总量1/4。1929年,几家纺织企业和伯克希尔棉花生产公司联合起来,更名为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

当时的伯克希尔纺织有限公司虽然规模很大,可是并不赚钱,连优先股股息也发不出来。时来运转的是,正好该公司添置了全新设备准备大干一场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需要大量的火药袋、用于伪装的布料、雨布、蚊帐和其他军需物质。

军需品公司把全国纺织生产企业召集起来开会,要求大家开发、生产尼龙降落伞布料。由于这是一种新产品,大家心里没底,所以都是报个数字意思意思,只有伯克希尔公司坚定地申报了“300万码”,让大家刮目相看。紧接着,大家纷纷提高申报量,而伯克希尔公司又进一步把生产任务增加到500万码。从此以后,伯克希尔公司主要致力于降落伞布料的生产,成为人造纤维服装衬里的最大厂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伯克希尔棉花纺织有限公司和哈撒韦制造公司的10多家工厂员工总数达1万人,年利润高达1800万美元,进入了一个强盛发展期。直到1954年飓风毁灭了其中一家工厂、严重损害了公司的最大综合建筑物,才促使这两家企业于1955年合并,并且改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但事实上这时候的纺织生意已经非常难做了。在接下来的9年里,公司固定资产净值从合并时的5545万美元一直下跌到2124万美元,而即使这样,公司管理层还处于一种盲目乐观状态中。

例如,公司总裁在1961年的报告中眉飞色舞地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新英格兰最大的棉花和人造纤维纺织品生产厂家,每年有100万个锭子和大约12000台织机在运转,年产量2.25亿码。公司大约有5800名员工,所有车间实行三班倒工作方式,年销售超过6000万美元。并且还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特别是公司在银行里的存款,引起了沃伦·巴菲特这位来自内布拉斯加州投资奇才的注意,当时奥玛哈市的股票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云云。

而实际上呢,一方面,1964年时该公司只剩下2家工厂和2200万美元资产净值,股价已经跌到账面价值以下;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确实在1962年第一次买入该公司股票,每股价格7美元。

几年之后,当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裁对巴菲特说愿意把剩余股票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卖给巴菲特,可是仅仅3个星期过去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投标价格却只有11.125美元了,这让巴菲特十分气愤。同样感到气愤的还有该公司总裁的妹夫、时任公司董事长的马尔科姆·蔡斯,于是他主动把自己拥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卖给巴菲特,促使巴菲特于1965年5月10日完全控股该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原总裁及其儿子只好离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虽然这时候的生意依然低迷,但巴菲特对购买这家公司的价格还是感到非常满意。不过他马上就意识到“这个购买决策是错误的”,因为尽管他们竭尽全力,“然而旧的问题一解决掉新的问题马上就出现了。”而这正是雪茄烟蒂式企业的典型特征。

到了1980年,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公司的纺织业务已大大缩小,沃姆伯柯纺织厂终于彻底关闭。虽然这一举措有些迫不得已,却非常必要,用中国话来说就叫长痛不如短痛。他坦言道,这时候作出这一决策已经有些迟了,代价太高了。

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早期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业务是亏损的,虽然1983年有些回光返照,但终于在1985年年末彻底停产,所有设备被低价变卖掉,只有土地没有卖出去,而一直是对外出租的。

不难看出,巴菲特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不但没赚到钱,而且还亏了不少。幸亏巴菲特在其短暂的繁荣期通过降低运营资本积累起了大量现金,并把它们投入到收益更好的资本项目上去,才支撑着伯克希尔公司丰厚的业绩回报。1985年年末该公司停止纺织业务时,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已经从20年前的每股11美元上涨到2600美元。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纺织业务并不像当初他认为的那样值钱,他从中得到的更多是教训。不过,这些教训让巴菲特从此避开了雪茄烟蒂式投资,坏事却又变成好事,这也是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不亏损是最重要的投资原则

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亏损,第二条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的神话故事实在太多了。他的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他每一次赚了多少钱,而是每一次都不亏损。他深有体会地说: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亏损,第二条原则是牢牢记住第一条。

实际上,巴菲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的股票投资,他从来没有“割过肉”。不亏即赚。长期来看,股市总是不断向上发展的,巴菲特衡量投资业绩的参考标准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只要能超过它,就表明不但不亏损,而且还超过了股市平均回报率。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封面上披露了他从1965年掌控该公司以来每年的经营业绩对照。

根据会计法规的要求,1978年以前伯克希尔公司要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方式进行核算,所以要重新调整为以持有股权证券的市值为评价标准,这样就有了口径统一的可比性,如下表所示。

【启示录】

不亏即赚。单从每年的投资回报率看,巴菲特年平均20%多一点实在不高,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每年都有这样高的回报率。许多投资者单笔投资的回报率就远远超过20%,但一次亏损就足以导致前功尽弃。

★明确奖金考核以效益为基础

我们所做的是一般保险业者绝对无法复制的一种管理思维,请大家看年报的首页。大家肯定没有看过有公司可以忍受营收连续10多年(1986~1999年)持续下滑的经营模式。我必须强调,那种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不是没有生意可做,事实上只要我们愿意降点价,马上就会有几十亿保单上门,但国家产险公司宁可维持利润也不愿与同业随波逐流。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一贯注重实实在在的业绩,而不是徒有规模,这与巴菲特一贯侧重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正因如此,企业步伐才会扎扎实实,企业发展才会越来越壮大。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以伯克希尔公司1967年购并的国家产险公司为例,在它身上出现的奇迹就是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的。

巴菲特骄傲地说,这种做法是一般保险公司“绝对无法复制”的。可以说在任何一家企业都不会允许连续10多年营业收入持续下滑;更何况这种营业收入下滑并不是没业务可做,相反只要稍微降点价格,马上就会有几十亿美元的报单送上门来。然而,国家产险公司就能做到坐怀不乱,不与同行随波逐流、竞相加入到追求规模的游戏中去。

在业务不断下滑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人心不乱,公司一再强调不会因为业务萎缩裁员。因为归根到底,保险公司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容忍比较宽松的人力资源配置,却无法容忍削价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放松投保门槛。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公司管理层都不愿意看到营业收入在自己手中不断下滑、让人觉得自己无能。要知道,哪怕没有实质性效益,管理层也会想方设法提高营业额的。至于有没有利润,那是以后的事。尤其在保险公司,账面提留稍微调节一下“利润”就出来了。

但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虽然这种隐性损失可能要在好几年后才会被发现。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gei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此差一点倒闭。

具体来看,当年伯克希尔公司买下国家产险公司时,这家公司并不怎么样。它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商用车保险和一般责任险,没有多大特色;公司名气不够响,也没有任何信息优势,甚至没有精算师;公司运营成本也不是最低的;保险单是通过一般中介销售的,这更是当时公认的一种落后做法。

正是因为伯克希尔公司采取注重效益而不是规模的做法,才使得国家产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财产保险也从此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核心业务,为巴菲特不断购并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浮存金。如果当时没有购并该企业,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将会减少一半。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透露,他考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总裁东尼·奈斯利等主要领导人的主要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自愿加入保单的净增长数,也就是说剔除了州政府分配计划保单数以后、公司自我发展业务的部分,二是常态性保单(指留在公司超过1年的保单)承保的获利水平,两者各占50%。

究其原因在于,保险公司第一年的保单通常没什么利润,而从第二年开始的保单因为没有推广费用,利润率极高。为了不让员工因为拼命争取新业务而降低获利水平,巴菲特干脆把第一年的保单数量剔除在奖金考核指标之外。

与此同时,该公司员工的奖金计划也参照这样两个指标执行。所以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从上到下每个人都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要想多拿奖金主要应该抓什么。

巴菲特介绍说,实行这样的考核、奖励措施主要目的有3条:①适合特定公司的经营状况;②简单明了,容易考核;③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不致于让公司管理层由于分心而产生不正当行为。

所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9000名员工,每个季度都能看到根据盈余分配计划计算出来的结果,知道他们一共可以拿多少奖金。例如在1996年,该公司的员工奖金超出了当年预算最高额度,从而使得巴菲特不得不提高原来规划的最高上限。

数字表明,在过去的5年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员工的奖金都没有超过全年底薪的10%,而在该公司被伯克希尔公司100%控股后第一年的1996年,员工奖金总额就达到公司全年底薪的16.9%,近4000万美元,真正体现了上不封顶的原则。

1996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有效保单数量增长10%,巴菲特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是该公司2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可是没想到,1997年该公司这一指标大幅度飙升到16%,1999年全公司10500名员工的奖金占公司年度底薪的比例更是达到28.4%,总额1.133亿美元。

巴菲特说,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可能会不顾承保品质而让保单数量快速增长,可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不会。该公司1997年的承保获利达到保费收入的8.1%,大大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同时也超出原先预期。该公司原来设想获利水平能达到4%就很不错了,而现在则翻了一番,这就直接导致第二年调低保险费率。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利于顾客,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增强业务竞争力。

巴菲特特别指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员工奖金的高低与其股价变动毫无关系。归根到底,股价变动不是员工能够左右得了的。

【启示录】

效益是最实惠的,而企业规模与效益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个道理很简单,可绝大多数公司管理层却做不到。巴菲特之所以能这样做,关键是因为他就是企业“最高领导”,自己能够拍得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