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出高徒。巴菲特自称他19岁时读了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后茅塞顿开,此前虽然他早已投入股市,但实际上对投资根本没有一点概念。
★向《聪明的投资者》学聪明
我涉猎的内容无所不包,我收集图表、阅读各种技术知识书籍、倾听各种内部消息,后来我读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才好像见到了光明……我认为迄今为止最优秀的投资著作是本·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他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开头写道:当投资最接近于企业经营时才是最明智的。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对他投资生涯的帮助最大,正是这本书让他第一次学到了怎样成为一位“聪明的投资者”。
他说,他在读高中时就开始股票投资了,不过当时他和其他投资者一样,整天热衷于打听小道消息,每天要花不少时间去研究股票走势图和各种技术指标。这一情形在他遇到老师格雷厄姆后才得到彻底改变,尤其是在他读了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后“好像见到了光明”。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在1950年之前的10年间虽然一直从事股票分析、频繁买进卖出,可是投资业绩平平。他从1951年开始接受格雷厄姆的投资观念,“几个小时的效果远远大于我个人过去10年来独自的摸索。”
确实,当时的巴菲特像追星族一样狂热地崇拜、追捧格雷厄姆。他1950年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业研究生院学习,这一举措就可以看作是这种狂热追星效应的一个环节。
他说:“1950~1951年间我在哥伦比亚商学院读研究生,并非是我想获得一个学位,而是为了能够有机会得到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听格雷厄姆讲课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很快就让我全神贯注于从我心目中的英雄那里学习我所能学到的一切东西。”
也许是性情相投,也许是天生有缘,巴菲特敬重格雷厄姆,格雷厄姆也对巴菲特青睐有加。在别人眼里格雷厄姆不苟言笑,甚至子女都对他敬而远之,可是他对巴菲特却抱有一种父爱般的温暖,充满疼爱之情。有个细节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格雷厄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给学生的评语中只有出现过一个a+,而这就是授予巴菲特的。
格雷厄姆不但经常找巴菲特谈话,并且还亲自教他用各种手段去探索投资市场中形形式式的可能。格雷厄姆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巴菲特,这使得巴菲特深得格雷厄姆真传。
用今天的眼光看,没有当时的格雷厄姆,也就没有现在的巴菲特,这一点也不为过。同时,同样难能可贵的是,巴菲特并没有盲目崇拜格雷厄姆,而是有批判地吸收,这才成就了现在的巴菲特。这也是为什么格雷厄姆有那么多学生、巴菲特却只有一个的原因所在。
接着上面的话题,按理说,如此这般的师生关系,巴菲特大学毕业后应该在格雷厄姆的公司里工作、共创美好明天才是。巴菲特的内心也这样想,为此他甚至开出了自己不领工资的条件。
巴菲特想,格雷厄姆最注重价值投资,如果自己提出无偿劳动,那么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老师就没有理由不答应他留下来工作了。可是他没想到,格雷厄姆依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不得不回到家乡奥玛哈,在他父亲的经纪公司里工作一段时间。难能可贵是,巴菲特在此期间并没有放弃和格雷厄姆的热线联系。
在巴菲特的一再恳求下,格雷厄姆于1954年终于同意巴菲特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的要求,这让巴菲特欣喜若狂,因为他终于可以在老师身旁实践他所理解的价值投资了。不过,一段时间过去后两人就经常为一些投资决策争吵,巴菲特最终不得不离开格雷厄姆。
争吵的起因主要是格雷厄姆身上的一些固有缺点引起的。格雷厄姆喜欢从数学标准以及他认为那些可以看得见的数字去进行推测;而巴菲特更主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这样就导致了矛盾的发生,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
有一次,有位证券经纪人告诉巴菲特说,有只名叫家庭保护的保险股很不错,当时的股价是15美元。由于这只股票没有知名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公开资料,所以很难对它进行价值评估。可是这事难不倒巴菲特,他马上去这家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州政府保险办公室收集数据,结果证明这只股票绝对值得投资。
当巴菲特兴致勃勃地把这些资料提供给格雷厄姆时,格雷厄姆很不以为然,并且在征求合伙人杰里·纽曼的意见后否决了巴菲特的提议。
胳膊扭不过大腿。巴菲特没办法,只好自己买了一些该股票聊以自慰。没过多久,该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到370美元。
另外有一次,巴菲特发现新贝德福德联合铁道股的价格为45美元,可是该公司的每股现金就高达120美元,这简直让他不敢相信。当他把这一发现报告给格雷厄姆时又遭到了拒绝。于是,巴菲特不得不故伎重演,自己买进一些,同时对老师充满了失望。
毫无疑问,巴菲特从《聪明的投资者》中学到了聪明的投资方法,但同时又完全摒弃了格雷厄姆那种过于保守、死搬教条的做法。这种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投资态度,是他比格雷厄姆高明的地方。
【启示录】
格雷厄姆的投资态度过于保守,喜欢用数学公式作推断。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巴菲特并没有放弃观点盲目服从,而是据理力争,表现出某种绝对自信,这正是巴菲特成为“聪明”投资者的素质。
★通过格雷厄姆认识市场先生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师本·格雷厄姆曾描述过对市场波动的心态,我认为这对于投资是否成功具有特别的意义。你必须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于一位特别乐于助人的称为市场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企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会出现,报出一个他既可以买入你的股份也可以卖出你的股份的价格。尽管你们俩所持有股票的合伙企业具有非常稳定的经济特性,但市场先生的报价具有各种可能。因为不幸的是,这个可怜的家伙有感情脆弱的老毛病。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每一位投资者对股市波动都会产生一种认知偏差。由于他从老师格雷厄姆身上认识了“市场先生”,这使得他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保持一份理性,在这方面具有一种特殊本领。
“市场先生”是格雷厄姆的一个著名比喻。格雷厄姆认为,股票市场就好像一位市场先生,他的性格特点是喜怒无常,而且每天都会出现。在他高兴的时候,他会报出一个很高的股票交易价格,因为他觉得他的股票值这个价钱,而全然不顾你是不是愿意以这样的价格买入;相反当他悲观的时候,他会报出一个很低的股票交易价格,因为他觉得这时候的股票只能卖到这个价钱,而全然不顾你是不是愿意以这么低的价格买入。市场先生的性格特点是,他从来不看别人的反应如何,也不管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多么稳定,每天都会报出一个忽高忽低的价格来。
巴菲特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诲,根本不受市场先生的挑逗和诱惑,所以能够稳得住气。无论市场先生报出的交易价格高低,他都能做到立场坚定不动摇,保持一份清醒头脑。
因为他牢牢记住了格雷厄姆的话:市场先生会服侍你,却不会也不应该指导你怎么做;投资者眼里看到的应该是市场先生的钱包而不是指挥棒。如果你不具备这样的定力,就不应该参加股票投资游戏。
巴菲特很小就迷上了股票,同时也迷上了股市技术分析,总喜欢打听、了解、探讨并解释股市随机波动的“规律”,而且还会主动绘制股票价格升降图表。自从他高中毕业考哈佛商学院被拒绝后,百无聊赖中发现了他最喜欢读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作者就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书时,毅然决定投奔格雷厄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亲耳聆听到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教悔。
巴菲特如愿以偿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后,总是带着崇拜和敬畏的心情听课。虽然他们两人在课堂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兴趣,可是在课堂上却最喜欢争执、讨论股市问题。而巴菲特发表的见解,其他同学几乎一无所知,根本插不上嘴来,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上课时听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他们两人唱“二人转”。
可以说,巴菲特听了格雷厄姆的课犹如醍醐灌顶。后来,他把股票价格升降图以及那些不根据公司基本面作出的分析一律称之为“小鸡走路的痕迹。”一有空,就阅读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一书。
容易看出,如果他没有遇到格雷厄姆,他就成不了现在的巴菲特,很可能会一辈子成为一名普通的证券投资分析师。了解到这一点,会帮助读者理解他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我有85%像格雷厄姆。”
巴菲特说,在长期的股票投资实践中,他和查理·芒格一直牢记格雷厄姆的教诲:“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目光紧紧盯着手中所持股票内在价值的高低,而不是股票交易价格波动,最终能从市场先生那里得到的是:当某一天市场先生表现得愚蠢之极时,你能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内在价值较高的股票;当股票交易价格大大高于其内在价值时你抛出,就能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正因为市场先生的这种不理智,投资者才可能以不可思议的价格买到绩优股。
举例来说,伯克希尔公司1973年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的价格是每股5.63美元,而该公司1987年的每股利润就达到10.3美元。同样的情况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伯克希尔公司在1976、1979、1980年的平均买入价格是每股6.67美元,而到1987年它的每股税后利润就高达9.01美元。从这点上看,市场先生是非常大方的好朋友。
1978年5月5日,巴菲特在给斯坦福商学院的研究生们上课时,给学生们分发了一些材料,其中包括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伯克希尔公司1.7亿美元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引用早期对德耳塔雄鹿俱乐部的投资为例,特别强调,这笔投资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是他准确发现了俱乐部土地权以及一部分资源的权属,这可以看作是市场先生对自己的一种赏赐。
他说:“我给你们带来的好消息是:只有无效的市场才是永恒的,才是完善的市场。”要知道,这种说法在当时几乎是“异教邪说”,即使现在也会有许多人对此抱怀疑态度。更何况,斯坦福商学院就有两位金融学教师因为“市场有效”理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要在这个地方“泰山头上动土”,可想而知要冒多大的声誉风险。
然而,巴菲特认准格雷厄姆的理论是正确的。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正是因为巴菲特追随格雷厄姆、菲尔·费雪、杰克·麦克唐纳德,才会对市场先生喜怒无常的性格有更多了解,从而得出这种“惊世骇俗”却又无比正确的结论来。
【启示录】
市场先生理论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股票市场,就必须利用股票市场喜怒无常的弱点,耐得住性子,而根本不是要去战胜所谓的主力机构。当然,这时候作为市场参照系的也只能是其内在价值,而不是股价。
★通过格雷厄姆学到安全边际
格雷厄姆说你应当把股票看作是公司的许多细小的组成部分。要把市场波动看作是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投资盈利有时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而非跟随市场波动。而且,在《聪明的投资者》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说出了关于投资的最为重要的词汇:“安全边际”。我认为,格雷厄姆的这些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之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认为,安全边际是股票投资中最重要的概念,而最早他就是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学到了这种投资理念。并且他相信,安全边际作为理性投资的基石将会永远存在。
巴菲特说,他从《聪明的投资者》中学到3个道理:一是不要看重股票现在的价值,而要看它将来能否给你带来一定利益;二是建立投资组合时一定要考虑安全边际;三是格雷厄姆关于市场先生的比喻,格雷厄姆认为市场先生很疯狂、很忧郁,而巴菲特在此基础上又给他增加了一个形容词,说他还是一个“醉汉”。
格雷厄姆认为,股票的价格最终必然会与其内在价值相适应。在这里,“最终”是一个很狡猾的词:什么时候才是“最终”呢,谁也说不准;是不是每一位投资者都能等到“最终”,也同样没人知道。这时候怎么办呢?留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留有余地”或“保险系数”以便在判断错误或等不到“最终”出现时也能获益,就很重要。
巴菲特认为,安全边际对股票投资不可或缺。这就像坐出租车时有些驾驶员自以为艺高人胆大在雨中一路狂奔,如果你问他突然碰上一个人怎么办?他会解释说,出门在外各种各样的意外总会有的,即使你在路旁散步也可能会被楼上掉下来的花盆给砸了。这种解释听上去有道理,实际上却很牵强附会,因为车速过快造成的意外事故往往意味着车毁人亡,又怎么能和花盆掉下来相比呢?
巴菲特强调,安全边际对任何股票都需要。他说,即使是最好的股票,也可能会因为买入价格过高、缺乏安全边际而导致亏损。买入价格过高,实际上就表明该股票未来几年的内在价值增长已经被你的高价透支掉了。更何况,影响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因素非常复杂,相对来说投资者的预测能力非常有限,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在预测失误的情况下,有没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就显得更关键。
巴菲特非常佩服许洛斯这个人。1956年,位于圣路易的一个家族希望巴菲特给他们介绍一位既诚实又能干的投资经理人,巴菲特毫不犹豫推荐了唯一人选许洛斯。
巴菲特说,许洛斯并没有读过大学商学院或相关专科学校,只是因为早年他和格雷厄姆共事时学会了安全边际这一招,就使得他成为一名杰出的投资人。没有读过大学,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件幸运的事。
许洛斯从1956年到2002年退休,其间一直掌管着一个十分成功的投资合伙人事业。他对自己规定,投资者在他那里一定要赚钱,否则他不收一分钱费用。1956年他的办公室里只有1个挡案柜,2002年时才增加到4个。他在工作中从来没有雇请过秘书、会计和其他职员,唯一的搭档是他的儿子爱德文,一位大学艺术硕士毕业生。
许洛斯的投资秘诀是从来不听信什么内幕消息,即使是公开消息也很少用,唯一的方法是跟格雷厄姆学到的一些特定统计方法,这就是爱德文在1989年接受《杰出投资人文摘》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我们只是努力买便宜的股票”。
在他们看来,什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技术分析、总体经济学派以及其他许多复杂的运算方法都是多余的,只要根据企业内在价值、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入股票、保持足够的安全边际,就一定会赚钱。
许洛斯投资的股票数量大约有1000家,大多数是冷门股。可是他在长达47年中创造出来的投资回报却大大超过标准·普尔500工业指数的表现,当然也大大超过其它基金公司的投资业绩。
1984年,巴菲特第一次针对许洛斯取得的投资业绩倡导公开讨论,可是并没有得到应有回应。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对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充满敬佩之情。
那么,巴菲特自己在股票投资中是如何确定安全边际的呢?他在平时谈话中非常喜欢玩些带有假设条件的游戏,以此来阐明他的观点。
有一次他问大学生,如果你想拥有一辆汽车,那么你想拥有哪种品牌的汽车呢?于是大家纷纷议论,选这个,选那个。无论如何,所选择的汽车总离不开那些新颖时尚、功能突出、看起来非常炫的特点,尤其是法拉利、劳斯莱斯等品牌更受欢迎。接下来巴菲特提醒大家说,请不要忘了我还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你一生中只能拥有这一辆汽车。这时候,轮到大家安静下来了。
接下来巴菲特提醒大家,如果终身拥有一辆汽车,就一定要调整选择思维,不要只考虑漂亮,更要考虑经久耐用、维修成本低。
巴菲特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投资股票一定要持谨慎态度,要通过调查研究选择那些值得长期投资、将来给你回报最多的股票,而且要业务简单、容易理解,否则你对它的未来就不容易把握。
说穿了,这还是安全边际问题。也就是说,投资者只有对自己所投资的股票有充分了解、确保没有投资风险,才能保证该股票无论将来股价如何变动、内在价值高低你总能获利,至少不会发生亏损。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理性投资的基石就是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用老百姓的话来理解就是,买股票时的价格要留有余地。如果买入价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将来即使不能获利也不至于会造成多大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