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离不开广告。巴菲特每年都要在财务年报中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伯克希尔公司的收购标准,这样做广告因为不多见,所以其效果也非常不错。
★每年念叨的6项收购标准
今年我再复述一次我们购并的标准——我们对具以下条件的公司有兴趣:(1)巨额交易(每年税后盈余至少有500万美元);(2)持续稳定获利(我们对有远景或具转机的公司没兴趣);(3)高股东报酬率(并甚少举债);(4)具备管理阶层(我们无法提供);(5)简单的企业(若牵涉到太多高科技,我们弄不懂);(6)合理的价格(在价格不确定前,我们不希望浪费自己与对方太多时间)。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购并企业,这种方式与普通股民从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还是有诸多不同的。为此,他特别注重做小广告。他在伯克希尔公司每年的年报中,都要不厌其烦地做一段小广告来表明收购标准及态度。
自从巴菲特1970年担任伯克希尔公司董事长以来,他每年都要给股东写一封信,公开讲述他的投资策略,逐一讨论当年公司发生的所有重大投资事项,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和必修课。
读者只要认真阅读巴菲特每年致股东的这封信,就会发现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策略其实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朴素真理中蕴含着巴菲特的投资精髓,这些信因而也被包括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看作是真正的“投资圣经”,许多人甚至把它当作是布道的经文把其中的格言背下来。在这其中,巴菲特每年都要为购并企业做一段小广告。
例如,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新闻从业经验告诉他,重复刊登广告会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去年他已经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做了一段购并企业的小广告,这里继续重复一下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企业的6大标准,这就是:
①巨额交易。购并对象的每年税后盈余至少要有500万美元(这项标准在1985年被巴菲特提高到1000万美元)。
②持续稳定的获利。如果公司发展远景中可能出现转机,这种企业伯克希尔公司是不感兴趣的。
③股东报酬率要高,而负债很少。
④本身具备管理阶层。因为伯克希尔公司不想另外委派公司管理层去接管,也没有那个能力另外提供经营管理层。
⑤业务简单。如果业务非常复杂尤其是涉及到太多的高科技,巴菲特会感到“弄不懂”的。
⑥购并价格合理。在没有达成确定的购并价格之前,伯克希尔公司不希望浪费双方的宝贵时间。
除此以外,如果是外国企业,那么该企业所在国家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也是巴菲特一定会考虑的。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喜欢腐败、盗窃成风的国家和企业,我们需要的是法制。”
可以说,在后来每年的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巴菲特都要重复这一收购标准,虽然用词有些许不同,但含义非常明确,简单明了。
与此同时,巴菲特通常还会特别强调以下五点:
一是伯克希尔公司不会进行恶意购并,伯克希尔公司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是承诺完全保密。万一购并失败,也能保全双方的面子。
三是倾向于用现金交易,一手钱一手货。只有在觉得所得到的内在价值与付出的一样多,才会考虑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进行购并。
四是尽快答复。通常不超过5分钟就能明确告诉对方是否对此项目感兴趣,这样双方都干脆,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时间。
五是欢迎被收购对象四处打听那些已经被伯克希尔公司购并或与伯克希尔公司合作过的企业。巴菲特的目的是,希望这些未来的被购并对象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怎样的一个归属,让他们放心。
每年刊登收购广告后,巴菲特都会接到许多来电来信,其中相当一部分最终购并成功了,也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条件的。
他举例说,有些企业是新业务;有些企业的业务将来可能会发生转机,不稳定;还有些企业喜欢搞拍卖,希望能够在几家企业中看一看谁的出价高就卖给谁;最常见的是中介机构介绍业务,他们希望巴菲特能够联系一下看看是否感兴趣……巴菲特重申,上述情形都不符合他的这个广告要求,他是不会理睬的。
他开玩笑说,这就像你登广告要购买牧羊犬,却有一大堆人打电话过来要卖给你长耳猎犬一样,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那么,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是不是一定就整家买下来呢?他解释说,其实也不一定。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希望能整体收购企业,而且最好是巨额交易(年利润至少500万美元以上),越大越好,但也会考虑买进一部分没有控股权的企业。他形容说,如果不能拥有一颗天然钻石,那么拥有天然钻石的一部分也好,这总比拥有一颗人造钻石好得多。
巴菲特举例说,在他的心目中,最理想的购并对象是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这样的类型。该公司明星经理人罗丝·布拉姆金夫人能够像过去一样继续留在公司里经营,而对方又希望能马上得到一大笔现金,无论对方把这笔现金给自己、家族还是其他股东都没关系,伯克希尔公司恰好是喜欢支付现金的(无论数额多大,关键是你要值这个价格,而且从伯克希尔公司角度看,交易额越大越好),所有这些条件都是符合巴菲特初衷的。
【启示录】
从巴菲特每年通过伯克希尔公司年报反复刊登收购企业的小广告中容易看出,他实在是做生意的绝妙好手。可以说,在其它任何地方做这广告都不会如此贴切、如此高效,而且不用支付任何广告费。
★偏爱大象级收购对象
然而,为运用伯克希尔越来越多流入的现金,我们持续需要“大象级”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因此,芒格与我必须放弃追求小老鼠,将心力投注于更大的收购案上面。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偏爱规模较大的,这从伯克希尔公司最早发布的6条收购标准中的第一条就可以看出来。随着伯克希尔公司资金规模越来越庞大,这种倾向性也越来越突出。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随着伯克希尔公司流入的现金越来越多,伯克希尔公司持续需要有“大象级”企业作为收购目标。因此,他和查理·芒格都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规模更大的收购案上去,为此必须放弃追求“小老鼠”级的购并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巴菲特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老头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与一位年轻小伙子相撞了,老头非常歉意地对小伙子说,自己的老伴丢失了、自己在一心一意地找她,所以没有注意,撞到了你。而巧合的是,这位小伙子也说他与妻子走散了,有些心不在焉,才发生了这样的相撞。于是两人建议一同寻找,这样可能会更有效率。
老头一边走一边问小伙子说,你的妻子长相如何?小伙子描绘她是如何如何的美丽,不但是金发美女,而且身材特别好、胸脯特别高,就连主教看见她都会冲破教堂的彩绘玻璃!更不用说,她今天穿的是一条白色紧身裤(不用说,今天的她就更加娇美、妖冶了)。接下来小伙子问老头说,你的太太长相如何呢?老头立刻回答说,我们别管她了,我们一起找你的太太就好。
巴菲特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当出现不同类型的收购对象时,他就像这位老头一样偏爱“更酷的”。他幽默地说,如果各位有符合伯克希尔公司提出的收购标准的对象,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打电话给他,你们就看着他表演“撞碎彩绘玻璃”的那一幕吧!
巴菲特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规模较大的被收购对象可能会具有更多竞争优势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如,2000年11月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英国最大的保险商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的一个附属机构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收购价格不高于1400万美元,伯克希尔公司几乎不需要动用任何现金就达成了这笔交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船只险业务,除此以外还有办公大楼、职业运动员保险等。几百年来,它们的主要业务是为远洋贸易商人提供保险,而这几年来由于暴风雨和其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方面所造成的索赔已经导致它的财务状况在急转直下。
由于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顾客的索赔要求超过了该公司的储备金水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责任是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索赔,所以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实在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便想把这部分业务出售给伯克希尔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万宝路保险代理公司后,并没有积极开拓新的业务,而是不断提高索赔款在支付前的利用率,而这正是巴菲特的强项。
要知道,伯克希尔公司仅仅支付1400万美元代价后,就得到了该公司24亿美元的浮存金,其中包括17亿美元的原始储备金以及6.51亿美元的附加储备金,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然,在这24亿美元浮存金背后,巴菲特需要承担32亿美元的索赔责任。而巴菲特最多也只肯承担这32亿美元索赔限额,超出部分则自动转交给国家再保险诺维奇联邦公司,与巴菲特无关。
这里容易看出,巴菲特看中的投资机会别人不一定会看得中。这不但因为他的眼光与众不同,还在于他所擅长的利用浮存金获取高额投资利润的本领,是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回顾历史,巴菲特最早收购保险公司也是在这样的标准下实行的。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67年3月9日,伯克希尔公司从林华特(jack ringwalt)手中以860万美元的代价买下国家产险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及其关系企业全国火险及海运险公司(national fire & marine),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他说,林华特是他的老朋友,也是一位杰出的脾气有些古怪的生意人。每年他大概有10分钟时间会有出售该公司的冲动,主要发生在与主管部门意见不一或者法院的判决不如人意之时,但这种想法稍纵即逝。所以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一位投资银行家朋友说,如果下次遇到林华特发火的时候赶快告诉他。而这位投资银行家既是巴菲特的老朋友也是林华特的老朋友,完全具备这个传话条件。
果然有一次这位银行家给巴菲特打电话了,于是巴菲特火速安排与林华特会面。为了防止事后变卦,巴菲特跳过审计、审查等所有环节直奔主题,在见面后的几分钟内就达成了交易协议。
就这样,巴菲特从林华特手中购买了两家保险公司,投入资金860万美元,而从中每年得到的浮存金却有1700万美元。在此后的40多年间,伯克希尔公司的保险业务源源不断地提供浮存金,2006年末的数据已达509亿美元。而很显然,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浮存金数额也越高,这是巴菲特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
【启示录】
随着伯克希尔公司拥有的现金数额越来越大,再加上规模越大的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浮存金数额也更大,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企业尤其是购并保险公司时偏向于大象级企业是很容易理解的。
★广告效应还确实很不错
12/3我收到拉尔森公司老板克雷格的一通电话。该公司是美国订制相框的领导厂商,克雷格是在1981年买下这家公司的,自此公司的营业额从300万美元成长到3亿美元。虽然在克雷格打电话给我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这家公司的存在,不过几分钟的谈话令我感到我们很有可能达成交易。他对于企业现况坦率直言,同时也在乎买方的来历背景,至于所提价格也相当合理。两天之后,克雷格跟公司总裁史蒂夫·麦肯齐来到奥玛哈,前后只花了90分钟双方就达成共识,并于10天后正式签订合约。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每年都要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就针对收购企业的标准问题做一段小广告,那么,广告效果如何呢?简单一句话:非常好。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1年12月3日他收到拉尔森公司(larson juhl)老板克雷格(craig ponzio)的一个电话。这是美国订制相框的领导厂商,在美国拥有18000家照相馆,并且在加拿大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也同样是领导品牌。
巴菲特虽然在此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该公司名字,可是电话中短短的几分钟交谈就感到有戏,完全有可能达成交易。
回顾历史,该公司是克雷格1981年买下的,当时该公司也是他读大学时打工的第一家公司。从那时候直到2001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在20年间从300万美元增长到3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发现,克雷格为人很诚实,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所存在的问题非常坦诚,并且很在乎购并方背景,交易价格也很合理,所有这些都表明该公司正是巴菲特所喜欢并特别看好的。
就这样,仅仅两天时间后,克雷格就和他的公司总裁史蒂夫·麦肯齐(steve mckenzie)一齐来到奥玛哈会见巴菲特,双方只进行了90分钟交谈就达成共识,并且在10天后签订收购合约。
巴菲特介绍说,类似于这种看见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刊登的收购标准后直接上门联系的购并对象其实有不少,完全可以说他们是慕名而来的。当然,除了直接洽谈购并条件外,还有许多是前来请巴菲特给他们参谋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0年6月,全世界最大的地毯制造商肖氏地毯公司(bob shaw-shaw)总裁带着一位合作伙伴以及另一位正在和肖氏地毯公司洽谈合并的公司总裁,一起拜访巴菲特。
原来,后者正在因为石棉案件面临着潜在的诉讼赔偿,而且这笔赔偿数额非常大。如果这些或有负债能够通过保险公司解决掉,那么两家公司合并就有希望;否则,合并就很难成功。因为这种或有负债数额不确定,很可能会导致购并方负债累累甚至破产倒闭。
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他们来拜访巴菲特的目的就是希望伯克希尔公司能够为这种或有负债提供保险,这样他们对损失大小就心中有数了。
巴菲特对他们说,虽然伯克希尔公司可以提供金额比其他同行都要大的保险单,但却不能提供金额不确定的保险单。这实际上是巴菲特已经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一听这话就表示,既然伯克希尔公司都不敢提供保险了,看来这种潜在风险确实太大了。果然,双方的合并交易没有成功。
可是,巴菲特通过这次见面对肖氏地毯公司却有了较多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购并兴趣。
几个月后,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就和肖氏地毯公司总裁见面,敲定了购并该企业的所有细节,其中有一条相当重要的条款是该公司总裁及其合伙人可以继续拥有肖氏地毯公司至少5%的股票。巴菲特此举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这两位全世界最优秀的经理人。
非常聪明的巴菲特深深知道,没有这两位明星经理人的努力,肖氏地毯公司就不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地毯制造商。而至此,肖氏地毯公司也成为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以外的最大投资项目。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9年11月23日他收到一份署名布鲁斯·科特(bruce cort)的传真,后面附有刊登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另外一家公司收购失败的文章。布鲁斯·科特是有一位飞机中介商,曾经在1986年卖了一架飞机给伯克希尔公司,巴菲特已经有10多年没有和他接触了。
巴菲特收到传真后,马上就对布鲁斯·科特提到的那家公司进行了解。经过研究该公司向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提供的文件,巴菲特大喜过望,当时就打电话给布鲁斯·科特表示对该公司非常感兴趣,并且请他立即帮助安排与该公司总裁保罗·阿诺德(paul arnold)见面。
11月29日,巴菲特在和保罗·阿诺德见面后感到这是一家朴实无华的好企业,同时收购价格也非常合理(或许受此前收购失败的影响,这时候他们开出的收购价格更低了)。
就这样,伯克希尔公司马上通过旗下子公司韦斯科金融公司,投资3.86亿美元现金买下了这家美国办公室家具出租领导品牌。该公司在美国拥有117个销售点,后来的业绩表现大大超过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预期。巴菲特用他特有的巴氏语言说:“我们算是押对宝了”。
【启示录】
伯克希尔公司通过年报中的收购广告获得信息,然后巴菲特根据这些信息加以研究、甄别,挖掘到一大批非常值得的购并对象,可谓事半功倍。这里提到的3个成功案例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