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滚雪球——巴菲特投资传奇 13 靠个人魅力赢得购并

巴菲特在全球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许多人慕名而来把企业交给他,甚至降低价格也要卖给他,这是对他个人和伯克希尔公司经营理念的最高认可。

★慕名而来的费切海默公司

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是我们旗下的另一个家族企业。就像布拉姆金是个非常杰出的家族,海德曼家族三代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地建立了这家制服制造与销售公司。而在伯克希尔取得所有权的1986年,该公司的获利更创新高,此后海德曼家族并未停下脚步,去年(1987年)盈余又大幅度增加,而展望今年前景更是看好。在制服行业大概没有什么出奇的事,唯一的惊奇就是海德曼家族,bob、george、gary、roger跟fred对于这行业熟得不能再熟,同时也乐在其中。我们何其有幸能与他们一起合作共事。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介绍说,当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宣布收购企业的6大条件后,总会有一些企业慕名而来要求被收购。在这些对象中,不乏最终收购成功并且令巴菲特喜出望外的乐事。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收购费切海默兄弟公司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87年有了进一步提高,预计1988年还会创下新高。一般人总以为制服行业不会发生什么令人惊奇的事,可是真正要说惊奇的是经营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海德曼家族。能够和他们共事,巴菲特感到“何其有幸”。

而实际上,费切海默兄弟公司被伯克希尔公司收购,正是该公司慕名而来、毛遂自荐的结果。

伯克希尔公司有一位资深股东名叫鲍勃·海德曼,长期以来一直阅读伯克希尔公司年报,对巴菲特的语言风格和收购策略了如指掌,对巴菲特般的个人魅力也备加赞赏。

鲍勃·海德曼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经营着一家制服生产企业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担任该公司董事长。他觉得该公司非常符合巴菲特提出的收购条件,于是在1986年1月初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由于担心巴菲特误认为他自吹自擂,他在信中还详细介绍了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简要历史。

他介绍说,这是一家集制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由海德曼家族成员鲍勃和兄弟乔治以及另一位亲戚共同拥有和经营。

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成立于1842年,1941年传到鲍勃·海德曼的父亲手上。该公司在美国好几个州设有制服工厂,除了面向警察局、消防队、邮电局、学校、服务性行业生产制服,还生产袜子、皮带、茄克衫等,通过自己的专用销售网络和独立经销商销售产品,营销范围覆盖美国200多个大城市。公司所属专卖店根据经营内容确定不同名称,例如长官制服店、皮玛制服店、凯伊制服店等。

1981年,费切海默兄弟公司被一家专门从事融资购并(lbo)的投资集团买下,但公司管理层仍然保留了部分股权。

一般来说,这种类型的公司被购并后开始时的负债率都很高,可喜的是该公司的运营非常稳健,等所有负债还清之后,公司的价值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也正因如此,lbo这时候要把自己手上的股权卖掉。这样鲍勃·海德曼就必须寻找新的买家,这时候他自然就想到了巴菲特。

鲍勃·海德曼后来回忆说,他一共和巴菲特通过几封信。当巴菲特确信费切海默兄弟公司完全符合他的收购条件,并确认当年该公司年报出台后,巴菲特约他在奥玛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

在这次交谈中,除了他们两人外,还有查理·芒格和律师在座。查理·芒格问他,你过去感到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鲍勃·海德曼老老实实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想不起来,我想应该是在送货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些差错吧。

交谈结束后,巴菲特对鲍勃·海德曼非常满意。他说,我看得出来,鲍勃·海德曼对每一位囚犯的服装尺寸大小一清二楚,并且这家公司极其具有竞争力;遗憾的是公司规模太小了,收购该公司所投入的资金还不到伯克希尔公司资产净值的2%,有点不过瘾。不过还好,该公司当时在全国拥有50多家销售网点,能够确保为伯克希尔公司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而且现金流还能逐步增加。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事实上,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正是我们想要买的公司类型:它有悠久的历史,有才能的管理人员,品格高尚,乐于工作,并且愿意与我们一起分享公司经营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我们很快就决定以4600多万美元买下该公司84%的股权,这与我们当初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情况很类似。”

巴菲特对费切海默兄弟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公司管理层非常满意。1986年,他把该公司和水牛城日报、科比真空吸尘器公司、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斯科特·费策公司、喜诗糖果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并称为伯克希尔公司的“7个圣徒”。他说,如果大家从历史投资成本角度看会发现,它们的投资报酬率实在非常惊人——它们没有负债,可是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却高达67%。

具体到费切海默兄弟公司来说,该公司1988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购并案。出于信任,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看也没看方案就同意了这项交易。巴菲特自豪地说,很少有公司管理层能够得到他如此这般的信任,即使全球500强企业的公司管理层也未必能做到。

【启示录】

巴菲特认为,收购企业最重要的是考察该公司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和水平如何,至于信息来源方式并不重要。如果有企业敢于毛遂自荐,至少说明它底气足,洽谈起来也更省力。

★走在马路上也会碰到购并案

1994年五月,在年度股东会过后不久,正当我在纽约第5大道与58街交叉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突然有位妇人叫我的名字。我停下驻足,她提到自己很喜欢参加伯克希尔的股东会,过了一会儿,旁边一位先生听到这位妇人的谈话也如法炮制地把我给拦下来,没想到他竟是barnett helzberg二世。他持有伯克希尔4股股份,同时也曾参加过我们的股东会。在我们短暂的交谈中,barnett表示他拥有一家我们可能会有兴趣的公司。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巴菲特非常善于利用每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布道,阐述投资理念,回答股东提问。虽然让天下人尽知有一个巴菲特并非他的本意,却给他凭借个人魅力赢得购并机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不是开玩笑,他连走在马路上都有人上门“兜售生意”。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4年5月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后不久,有一次他在纽约马路上准备过马路时突然有位妇女叫他的名字,这位妇女表示自己很喜欢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旁边的一位先生听到他们的谈话后,也拦住巴菲特说他也参加过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并且持有4股伯克希尔公司股份。

巴菲特在和这位先生短暂的交流中得知,他居然就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barnett helzberg)二世。他表示,他所拥有的这家钻石公司可能是伯克希尔公司感兴趣的。

由于是在马路上偶然遇到的,所以巴菲特对此并不当真,只是淡淡地说,如果方便的话可以送份资料来看看。果然,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很快就给巴菲特送来一份财务年报,巴菲特一看大喜过望。

巴菲特了解到,赫尔兹伯格钻石公司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祖父于1915年创立的,当时不过是一家小店,可是发展到现在已经在美国23个州拥有134家分店,1974年销售额为1000万美元,1984年增长到5300万美元,1994年更是跃升到2.82亿美元。当时60岁的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虽然非常热爱这项事业,可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总有些力不从心,所以希望通过出售企业来分散家族持股风险。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认为,如果伯克希尔公司对此有意,可以开个价。

巴菲特认为,赫尔兹伯格钻石公司就是伯克希尔公司所想要的那种类型,它虽然和波仙珠宝公司一样经营的都是金银珠宝钻石,可是两者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不会产生冲突,依然可以各自独立运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平论(jeff comment)是他非常喜欢的那种明星经理人类型。

所以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伯克希尔公司于1995年购并了该企业。照例,采取的是免税的股权交换方式,这也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唯一愿意接受的方式。

更令巴菲特钦佩的是,巴内特·赫尔兹伯格二世将该公司出售后的所得与全体员工共同分享。这在巴菲特看来,一个对过去的员工如此慷慨的人,也一定会公平、合理地对待新买主伯克希尔公司的。

你说,这是不是巴菲特在过马路时“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类似于这种“从天上掉下来”的好事还有许多。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前几天他突然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不知道做什么用的金属材料,还有一封署名为迈铁公司(mitek)总裁吉恩·图姆斯(gene toombs)的来信。

据吉恩·图姆斯介绍,这种金属材料是屋梁的连接板,该公司是全球在该领域内的领导厂家,现在该公司的英国母公司有意出售企业,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是最合适的买家。

巴菲特收到来信后马上打电话给对方,简短的几分钟交谈后就发现双方非常投缘,吉恩·图姆斯正是巴菲特欣赏的那种明星经理人类型,而该公司也正是伯克希尔公司想要的类型。于是巴菲特报了一个价格给它的英国母公司,不久以后双方就正式成交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8月31日完成的一桩森林之河(forest river)公司的购并案,其中也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当年的7月21日,森林之河公司老板兼总经理彼特·利格尔(pete liegl)给巴菲特发了一份传真,逐一介绍了该公司是如何符合伯克希尔公司在年报上披露的收购标准。而在此之前,虽然这家周末旅游汽车制造商的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拥有60家工厂和5400名员工,可是巴菲特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而现在看了这份只有2页纸的传真后他却非常动心,于是马上要求对方进一步提供更多数据。

第二天早上巴菲特拿到了这些补充数据,然后在上午就向彼特·利格尔提出收购要约。一个星期后的28日,双方握手成交。彼特·利格尔2005年11月12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感慨说:“向巴菲特出售我的公司比更新我的驾照还容易。”

文章发表后,巴菲特收到一封署名凯蒂·塔玛兹(cathy baron tamraz)的来信,说她看了这篇文章后要向巴菲特推荐自己的商业新闻公司(business wire),尤其是其中的“我们严格控制成本,并且限制一切不必要的支出。我们公司没有秘书,也没有管理分层。但我们却会大量投资以取得技术领先和推动业务发展”这一段话让巴菲特非常动心,不用说,双方很快就达成了购并协议。

【启示录】

名声在外的巴菲特富有个人魅力,更由于他每年都要在公司年报中明确购并标准,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在这种背景下,志同道合、符合收购标准的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举重若轻,还有点随心所欲

谈到质化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几乎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只需要10分钟、15分钟的分析。我今年买了两个企业。general re是一个180亿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可以说,动辄几亿美元的企业购并案,如果换了别的企业可能要考察来考察去、论证来论证去,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下文,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可是在巴菲特面前,往往几分钟内就拍板敲定了,这不但因为他是大股东能够做得了主,更反映出他的处事风格。看起来一个个举重若轻,有时候甚至好像还有点随心所欲的样子。

巴菲特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有人问他在购并企业中是否有些数据告诉他某个企业不能购并?或者说,哪些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哪些指标是不可以量化的?巴菲特回答说,如果单纯从数据角度看,几乎所有数据都告诉你这个企业不能买。如果你真的感到购买该企业是非常便宜的,同样可能会陷入雪茄烟蒂式的廉价思维模式。

他举例说,伯克希尔公司曾经购买过一家风力发电公司,购买价格绝对便宜,只相当于该公司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伯克希尔公司确实从中赚到了钱,可是这种模式别人无法复制,看起来它更像一次性买卖。

如果要谈到不能量化、只能质化的东西,他往往在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伯克希尔公司买入的几乎所有企业,巴菲特基本上只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的判断和分析就可以拿定主意。他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就购买了两家企业,其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 re)是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之一,交易额高达180亿美元,可巴菲特连该公司的总部都没有去过就拍板了。

也许有人会问,巴菲特并不是什么生意都懂,对于自己感到生疏的业务又是怎么来处理的呢?他解释说,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花上一两个月时间进行研究情况也不见得会有多大改观,关键是你要能准确确定你的能力范围究竟有多大。上市公司有成千上万家,如果你的能力范围只有30家公司,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这30家公司的业务,根本没必要去了解和学习其他的东西。

他说,在他刚刚出道时就做了大量的功课来熟悉生意上的事,到处“抹黄油”。例如,走出去与企业用户、企业以前的员工、企业的供应商一个个了解情况,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认为我该买哪一家?为什么?”尤其要关心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是谁。

这样的拜访多了,各种信息串起来就能给你一个企业、行业全貌。因为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很相似的,很快就会发现哪家企业在该行业中是最好的。要知道,了解这些东西对你一辈子都会受用。例如,40年前你了解的口香糖生意现在就依然适用,不会有什么变化。

经巴菲特这么一说,好像企业购并确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至少不应该是一件很难的事。

他举例说,美国近年来非常流行拥有私人飞机,可是私人拥有飞机毕竟开销很大,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这样购买飞机的一部分所有权、拥有该飞机的一部分飞行计划和路线就变得很实际了。4年前巴菲特也给他的家庭在企业主管飞行公司(executive jet)购买了一架飞机的四分之一所有权,这样巴菲特就有机会亲身体验该公司的服务,亲眼看到这些年来该公司的迅速发展。4年过去后,伯克希尔公司在购并该企业时,巴菲特不需要去该公司总部考察,仅仅通过一些经营数据就能敲定购并计划。

巴菲特说,有家制鞋公司的创始人去世了,他的女婿委托高盛公司出售该公司。有一次,巴菲特和他在高盛公司的一个朋友一起打高尔夫球,朋友提起了这件事,巴菲特就叫这位朋友给对方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巴菲特用5分钟时间就谈成了这桩生意,因为他基本了解制鞋业务,并且觉得可以买。质的方面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谈价格。巴菲特的风格是谈判的时候不绕什么圈子,一口价,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只要价格合适他就会买下来,即使交易不成功他也一样快乐,因为他并没有在其中投入多少精力,没什么可后悔的,后面的机会有的是。

抱着这样的心态,巴菲特做事当然就轻松多了。可是这在其他人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归根到底,购买企业实际上就是购买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这家企业在未来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显而易见,这家企业的未来寿命是很难确定的,即使确定了几年寿命,它能产生多少现金流量、采用怎样的折现率等等也很难计算出来。

巴菲特认为,这种内在价值只能是一种估计值,既然这样那就没有必要精确计算出来,关键是能确定它在怎样的一个区间内,同时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就行了。要做到这一点,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而巴菲特的投资经验非常丰富,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这从伯克希尔公司上百次购并活动中就可以看出来。

巴菲特的主要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他说,巴菲特常常提到现金流量,可是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做过什么计算。

凭什么?就凭巴菲特丰富的经验和睿智的头脑,以及安全边际。有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即使判断失误,损失也会减小到最低程度的。

【启示录】

巴菲特购并某家企业的决策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这看起来有点像玩儿似的,而实际上这是他的举重若轻。短短几分钟他就能从质和量两方面做出大致判断,这是一般人不能做也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