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滚雪球——巴菲特投资传奇 12 靠朋友推荐促成购并

巴菲特有一大帮好朋友,伯克希尔公司也有一大批忠实信徒。在他们的热心牵线和举荐下,伯克希尔公司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一桩桩企业购并案。

★有一帮热心举荐的好朋友

去年春天,frank跟john loomis一起到佛罗里达打高尔夫球。john是我多年的好友,同时也是伯克希尔股东,他总是随时注意有没有适合我们投资的对象。在听到布朗鞋业即将出售的消息之后,john告诉frank说,这家公司应该要投到伯克希尔的麾下,而frank也从善如流马上打了通电话给我,我当下觉得我们应该可以谈得成。果然在不久之后,整个交易便确定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在伯克希尔公司的众多购并案中,有不少是巴菲特的热心朋友推荐的。这些热心朋友的优势在于,平时非常了解双方至少是某一方的经营理念,所以由朋友从中牵线搭桥的生意更实在、更顺利。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买下布朗鞋业公司是伯克希尔公司当年进行的一件大型购并案。这笔购并案的促成,主要就是依靠一位朋友的举荐。

巴菲特说,1927年时有一位年轻的商人雷·赫弗南(ray heffernan)用1万美元买下了该公司,然后把它搬到马萨诸塞州,从此开始了长达62年的经营管理。到他1990年宣布退休时,布朗鞋业公司已经在美国拥有3家、在加拿大拥有1家工厂,每年的税前利润有2500万美元。

雷·赫弗南有个女儿名叫弗朗西斯(frances),弗朗西斯的丈夫是弗兰克·鲁尼(frank rooney)。女儿结婚后不久,雷·赫弗南就对女婿说,你最好不要有参与布朗鞋业公司经营的念头。就这样,女婿只好投奔他人,在另一家鞋业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弗兰克·鲁尼1964年至1986年担任另一家鞋业公司首席执行官期间,该公司每年的股东权益报酬率高达20%,股价更是从每股16美元上涨到960美元(股票分拆后)。从这一点上看,当初雷·赫弗南拒绝弗兰克·鲁尼加入布朗鞋业实在是他一生中所犯的少数错误之一。

在弗兰克·鲁尼退休多年后,雷·赫弗南因为身体原因才不得不叫女婿过来帮忙。

1990年雷·赫弗南去世,全家决定把公司卖掉。虽然这时候巴菲特已经认识弗兰克·鲁尼多年了,可是关系并没有好到让弗兰克·鲁尼认为伯克希尔公司就是布朗鞋业最佳买主的地步。所以,弗兰克·鲁尼理所当然委托一家投资银行来处理这件事,而这家投资银行也绝对不会想到伯克希尔公司就是该公司最佳买主,机会就这样交臂而过了。

话说巴菲特有一位多年好友名叫约翰·卢米斯(john loomis),也是伯克希尔公司股东。他是个热心人,随时随地都会注意有没有适合伯克希尔公司的收购对象。

1991年春天,约翰·卢米斯和弗兰克·鲁尼一起去佛罗里达州打高尔夫球,当他听弗兰克·鲁尼说布朗鞋业公司即将出售的消息后,马上对对方说,应该卖给伯克希尔公司。而弗兰克·鲁尼听了约翰·卢米斯的建议后,也打电话给原来就已熟识的巴菲特。巴菲特当即表示,各方面条件合适,基本上没问题。不久,双方就达成了购并协议。

布朗鞋业公司是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经常提到的名字。巴菲特介绍说,他当初之所以一口答应要买下布朗鞋业公司,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弗兰克·鲁尼愿意继续留下来担任首席执行官。

弗兰克·鲁尼和伯克希尔公司的许多明星经理人一样,从经济角度来看他完全不需要继续工作了,但是他热爱这项工作,并且会做到最好,这样的人才并不是谁都能请得到的。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鞋业公司竞争非常激烈。例如在北美地区,与布朗鞋业公司完全没有关系的另一家布朗鞋品牌就已经成为工作鞋、工作靴的领导品牌了,同时又有非常高的销售毛利率和资产报酬率,是布朗鞋业公司的有力竞争对手。

从美国整个鞋业市场看,在一年10亿双鞋的采购量中大约有85%是从国外进口的。即使在美国的鞋业企业大多数厂家的业绩也都不怎么样,款式陈旧、型号繁多、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回收慢是普遍问题。所以巴菲特说,如果不是有雷·赫弗南打下的基础、有弗兰克·鲁尼这样的明星经理人,他绝对不会去买下鞋业公司。

除此以外,布朗鞋业公司的奖励制度与巴菲特以前看到的虽然完全不同,却又深得巴菲特欣赏。

例如该公司规定,公司主要经理人的每年底薪只有7800美元,而奖金则要根据每年盈利的一定百分比扣除运营成本来计算。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清楚地表明,这些经理人的利益与公司股东完全一样。该公司敢于制定这样的奖励制度,本身就说明公司经理人具有相当能力,否则谁都不敢这样“下赌”,弄得不好是拿不到钱的。

当然,这是巴菲特在他过去从来没有涉足过鞋业公司时的态度。在他购并布朗鞋业公司后不久,他又继续购并了另外两家鞋业公司,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巴菲特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有4个主要购并案是通过著名投资银行介绍的,其中3个购并案是因为投资银行与买主谈判破裂后由巴菲特及其朋友促成的交易,只有1家是投资银行主动联系伯克希尔公司的。

巴菲特幽默而真诚地说,他衷心希望有人为伯克希尔公司推荐优秀的购并对象,这样他们也可以从中赚取佣金收入,可谓对双方都有利。

【启示录】

通过朋友介绍企业购并案、提供线索不仅知根知底,而且交易成本低。要知道,处在巴菲特这样一个层次上,他的朋友不仅多是企业界的,而且面广量大。如果离开了这些信息,有时候未免是盲人摸象。

★伯克希尔股东的热心牵线

碰巧的是,richard同时也是国际飞安公司长期投资的股东,刚好在去年他认为这两家公司应该有机会可以做一个结合。他相当了解伯克希尔购并公司的标准,同时也知道国际飞安79岁的总裁al ueltschi想要为自己的公司找一个理想归宿,为自己的股权找到一层保障。所以就在7月份,richard写信给所罗门公司总裁bob denham请他研究这项合并交易的可能性。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热心牵线,是巴菲特购并企业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这样的例子除了当初举荐收购布朗鞋业公司的约翰·卢米斯外,还有许多许多。这也充分反映了这些股东是真正把伯克希尔公司当作“自己的”企业看待的,否则,他们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购并的全球最大的飞行员训练公司国际飞安公司,交易总额15亿美元,主要就是理查德(richard sercer)和他妻子阿尔马·墨菲(alma murphy)热心推荐的结果。

理查德是伯克希尔公司的长期股东,也是国际飞安公司的长期股东,所以对这两家公司都非常了解。阿尔马·墨菲则是哈佛医学院眼科学系毕业的,她好不容易在1990年说服理查德购买了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并且每年都要去奥玛哈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对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企业的标准非常了解。

巧合的是,理查德还是美国塔克森市飞行顾问,对业内动态了如指掌。当他知道国际飞安公司79岁的总裁吕(al ueltschi)想要为自己的公司找一个理想归宿时,立刻就想到了巴菲特。

1996年7月,理查德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所罗门公司总裁鲍勃(bob denham),请他研究一下这两家企业合并交易的可能性。于是,所罗门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这项购并案。

吕一生热爱飞行,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轰轰烈烈的飞行事业后担任泛美航空公司的机长,后来在1951年创立了国际飞安公司,并把它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飞行仿真器制造、飞行员训练公司,飞机类型包括单引擎机、直升飞机、民航客机、水上飞机等,营业网点多达41个。在他拥有的175个飞行仿真器中,从波音747客机到其它类型应有尽有。要知道,每一个飞行仿真器的价格都不低,有的甚至一个就要高达1900万美元,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从营业收入看,该公司大约有一半来自飞行员训练收入,其余的则来自航空公司和军事单位的合作。

1996年9月18日,巴菲特和国际飞安公司总裁吕在纽约见面了。由于巴菲特本来就对该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了解,所以一见面就知道这是伯克希尔公司非常理想的收购对象。他形容说,这一决定是他在见面后“60秒钟”内确定的,而吕也正是他最欣赏的那种明星经理人类型。

一个月后,双方敲定了购并协议。老规矩,为了尽量避免新发行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伯克希尔公司给对方提出了两种选择:或者是用国际飞安公司的股票换取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或者是直接领取现金。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实际上明摆着是鼓励这些股东们直接领取现金,还有什么比直接领到现金更好的呢?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国际飞安公司的原股东有51%直接领取了现金,41%换取了伯克希尔公司a股,8%换取了伯克希尔公司b股。这样,巴菲特既达到了没有稀释股权的目的,又顺利完成了购并任务。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9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伯克希尔公司购并企业的主要信息来源依然是客户介绍。企业销售中客户介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尤其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企业主管飞行公司更明显。例如,在企业主管飞行公司的客户中有65%的新客户是老客户介绍的。

他说,如果是其他企业,购并行为通常比较程式化,那就是企业高层主管与投资银行家一起寻找各种购并机会,并且要彻底进行账务核查。可是非常好笑的是,这些资料都会显示未来几年内的利润会增长多少,并且非常明确,可是如果你问问编造这些报表的投资银行他们自己企业下个月的利润估计有多少时,他马上就会提醒你市场是如何的不确定。

可是在伯克希尔公司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只要在家里静静地等待电话铃响就行了,这种方法有时候很管用。最典型的是,伯克希尔公司1983年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后,就通过罗丝·布拉姆金夫人的推荐于1995年购并了威利家具公司、1997年购并了星辰家具公司。

俗话说,“一举两得”,而伯克希尔公司在这里却是“一举三得”。巴菲特在得到这三家杰出零售企业的同时,更有机会认识许多好朋友。

所以巴菲特有这样一条经验:每当他购并一家企业后总要问一问对方,在这个行业中还有哪些企业是和你一样优秀的?这一问,就会清楚一大批潜在购并对象。

例如,巴菲特在前后历时10多年购并上述3家家具企业时,对方的回答都是异口同声,告诉巴菲特,还有一家住在新英格兰州的德迈(tatelman)兄弟以及他们优秀的事业乔丹家具。这样,乔丹家具公司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巴菲特的视野。终于,伯克希尔公司于1999年把该公司收入囊中,并把企业锻造成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以及马萨诸塞州最大的家具零售店,创下了美国单位营业面积的最高销售额。

【启示录】

伯克希尔公司每当购并一家企业,总要了解一下对方的竞争对手是谁,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把一些最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纳入了视野。公司股东的热情举荐,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企业购并信息。

★既有一见钟情也有死缠烂打

多年以来,irv一直向我提及这家公司所拥有的竞争力,而他也不断地告诉r.c.willey总裁bill child,blumkin家族与伯克希尔的合作关系是多么地令人愉快。终于到了1995年,bill向irv提及基于资产税负与分散风险考量,他自己本身与r.c.willey其它股东有意出售该公司股份。从那一刻开始,事情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是这样炼成的】

向伯克希尔公司推荐购并对象,也是一桩“生意”,其间充斥着所有生意项目要素。所以朋友们向巴菲特推荐购并对象时,既有一见钟情的也有死缠烂打的,其中的一则则故事非常有趣。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国际乳品皇后公司自从20世纪70年代由约翰(john mooty)和鲁迪·路德(rudy luther)接手后,一举改变了过去的混乱局面,开始走上正轨。发展到后来,在全球23个国家拥有5792个业务网点。

1997年夏天鲁迪·路德去世,该公司股份准备出售。在这种情况下经威廉·布莱尔(william blair)公司总裁迪克(dick kiphart)介绍,巴菲特对该公司一见钟情,很快就达成了购并协议。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当年圣诞节伯克希尔公司进行的一笔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金购并案,早在50多年前他们就看好一个人,无论说是一见钟情还是暗恋都不为过。

他介绍说,那是1954年,刚刚在格雷厄姆手下参加工作才3个月的他,被老板派去参加罗克伍德(rockwood)巧克力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后,巴菲特参加了他平生第一次股票套利操作,通过立即停止生产可可亚奶油业务,把1300万英镑的可可亚豆子库存立即发还给股东。由于根据新的税法规定这样做不需要纳税,所以获利颇丰,也使得该公司股票价格屡创新高,从每股15美元一直上涨到每股100美元。巴菲特特别注意到,策划这一幕的是一个名叫杰伊·普里茨克(jay pritzker)的小伙子。

在1954年的这次股东大会上,杰伊·普里茨克友好地教给巴菲特许多有用经验,所以巴菲特对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此后就一直关心着他又有哪些新花样出台了。

杰伊·普里茨克1999年去世,在他的许多企业中有一家marmon集团公司是他的兄弟鲍勃(bob)负责的。鲍勃2002年初退休,这时候他们的家属决定逐步卖掉家族企业或者进行资产重组,其中就包括marmon集团公司。

而marmon集团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企业,它有9个业务部门、125项生意,仅仅其中最大的一家联合槽罐公司就在美国、加拿大拥有94000辆铁路槽罐车,年销售额7亿美元,员工2万人。

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投资4.5亿美元收购了marmon集团公司60%的股权,并且可以在以后的6年里获得该公司的全部收益。

美国高盛集团公司投资银行家拜伦·特罗特(byron trott)向巴菲特推荐这个信息后,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基于对拜伦·特罗特和杰伊·普里茨克的百分之百信任,一见钟情,很快就达成协议。

巴菲特特别强调说,伯克希尔公司仅仅根据marmon集团公司的财务报表,既没有查账,也没有聘请顾问,就达成了这个价格。因为他相信死去的杰伊·普里茨克及其家族的良好信誉;并且对方也相信,无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如何混乱,伯克希尔公司都会说到做到的。

关于死缠烂打的故事也有许多。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当年收购了美国犹他州最大的家具店威利家具公司(r.c.willey)。多年以来,巴菲特的好友通器(irv blumkin)一直在向巴菲特提到这家公司,说它的竞争力如何如何强大;与此同时,通器也不断告诉这家公司总裁比尔·儿同(bill child),说他的家族与伯克希尔公司的合作是多么令人愉快云云。初看起来,活像是一位撮合人家婚姻的媒婆。

1954年,比尔·儿同从他的岳父手中接下该家具公司时年销售额只有25万美元,可是正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比尔·儿同相信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运用。所以他在兄弟的协助下把公司业务发展得蒸蒸日上,1995年的销售额高达2.57亿美元,在美国犹他州拥有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更为巴菲特欣赏的是,威利家具公司与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一样,除了经营家具以外同时还经营小家电、电子信息、地毯等商品,而且这两家公司的营业额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威利家具公司有五六家分店,而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营业收入则全部来自奥玛哈的一家总店,如此而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时间很快到了1995年,比尔·儿同对通器说,他自己和公司其他股东从资产税负、分散风险方面考虑的确有意向出售该公司股份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尔·儿同给巴菲特提供了一些经营数据,而巴菲特则回信表态他对该公司有多少内在价值的看法,两人很快就达成价格协议,到1995年中整个购并案顺利完成。

【启示录】

靠朋友介绍促成购并项目和姻缘一样需要缘份。有的是一见钟情,双方一拍即合;有的是好事多磨,“死缠烂打”也能成功。两者没有高低之分,结果显然是一样的:购并成为现实,梦想最终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