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佛光与教团 §佛光人第五讲

我每次和本山职事、学生、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只能期望我的学生和徒众能遵照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规范、弘法的观念;希望佛光人都能切实奉行。

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苟延生活,胡混时光,如果我们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所以在第五讲中,我提出了四点希望。

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我们学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佛光人应拥有宗教情操。

什么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就是宗教的性格,意即与生俱来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此人就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劳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只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如果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现在一些出家剃度受戒之人,究其志愿与精神,有几人具有牺牲奉献的发心?有几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更遑论其他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的性格,有时甚至连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俱全,又怎能对佛教和众生作出最大的贡献?并且证悟自性了生脱死呢?

我们发心学佛,把自己奉献给三宝,须先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现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团里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养宗教情操。

怎样培养宗教情操?应先具有四心:

(1)离欲心。(2)惭愧心。(3)平等心。(4)慈悲心。

然后再具有四德:

(1)威仪德。(2)行持德。(3)忍耐德。(4)普济德。

总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应该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众比个人重要,道德比金钱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困难了。

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观念

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什么会如此?主要的原因就是,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缺少因果观念。

佛法昭示我们:“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为现代欲海洪流的芸芸众生,普遍不明因果,不怕因果。目前社会上,到处是能骗则骗,能贪则贪,能抢则抢,能占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算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其实不然,即使没有法律制裁,因果也不会不制裁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即使逃得了法律的审判,也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诚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过去佛教长老大德,考验后学,也是先观察他是否忠诚,然后明了他是否有因果观念?因为学道之人,若不忠诚,若无因果观念,则此人一定会营私舞弊,弄法玩权,非但无益于大众,甚至还会伤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现在佛教僧团亦如社会,因果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没有为教的热忱,没有为众的公德。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以“惑业苦”的定律,讥讽应赴者为“和尚怕斋主,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画到了极顶。

我们佛光人,应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树立,应先有因果观念!宁可无钱、无衣、无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宁可无名、无位、无用,也不能违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是违背因果的定律;浪费常住所有,是违背因果的行为。只凭一己之私,不顾佛教荣誉,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叹“袈裟下失却人身,而作披毛戴角还”的警语,即此之谓也。

三、佛光人要有惭耻美德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在佛教里想要激励自己的菩提心、荣誉感,以及进德修业、敦品向学,没有比惭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谓惭愧,惭者怕对不起自己,愧者怕对不起他人。一个人能够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太重视惭耻的美德了。例如有些明明是僧宝,他不知僧宝的尊严,居然出卖僧格,亲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顶,曰传法,白衣上座,僧装下跪,这不是佛说的末法现象吗?有少数经忏之流,上着袈裟,下穿革履;口诵经文,心计单银,这不是无惭无愧的写照吗?还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门挨户敲打者,说得好听是化缘,其实是如丐者乞讨,这不是丧心病狂、忘失惭耻的美德吗?还有一些坐享信施供养,不知福利大众,一意攀缘世俗,不知安分修持,这岂非不重己灵、不知羞惭为何事吗?

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省庵大师继续说:“每一念此,不觉泪下。”这就是惭耻之心,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庵大师,常念众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业障,发心弘法利生,做一个保持惭耻心的真正佛子!

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容许异己的雅量。

人,是非常复杂的众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别的差异,有年龄的悬殊,有职业的类别,还有信仰、思想、兴趣、利害种种的不同,没有容许异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认识互相依存的真理。

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虽开示我们“远离我执法执”的宝训,然自古以来,我执、法执一直是古今佛子的通病。

参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净人,念佛的也批评禅者的不是;学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炼,修行的人指斥学教的不重修持;住茅棚的头陀说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说住茅棚的头陀是自了汉的焦芽败种。总之一句,在佛教里,到处都是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该,批评诽谤,到以后同归于尽,佛教灭亡就天下太平了。

过去有某秘书长告诉我:某领导人要他研究如何打倒东方佛教学院。他说:“天主教的神学院,基督教的圣经书院都不必打倒,为什么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学院呢?”所幸有这位好心的秘书长,不然,我们的佛教学院不被打倒,也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了。

希望作为佛光人的大众,不要强人同己,要明白“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不必人人顺我,眼耳鼻舌各司其用,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谚云:“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许他人存在?若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相残杀,只凭私怨、嫉妒,那会成为佛教的罪人啊!

佛光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则进德修业、增福增慧,不为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