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所以称作佛光人,当然在思想、精神、风格等各方面,佛光人与一般大众是不一样的。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第二讲中,我也提出四点意见和佛光人共同勉励。
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作俗谛,把出世间法称作真谛。有些人以为佛教只尊重出世间法,鄙视世间法。但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不容否认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分地忽略了世间人生的问题,急于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极、厌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虽然要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做入世的事业。
没有入世的事业,和人间实际的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不爱国家,不孝父母,不亲族友,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
基督教虽有天国的思想,但他们对人间的事业非常热心,创办学校、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说他们好。佛教提到世间,就认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间形容得像牢狱一般可怕,但谁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间讨生活呢?
由于这种思想的偏差,可怜的佛教自隋唐以后,出现了数百年日渐衰微的现象。近三十年来,因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业越来越多,佛教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所以,我们佛光人要肯定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依归。
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社会对佛教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时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往生的时候,才知道要诵经超度,致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于以经忏为职业,误尽了天下苍生,损失了无限的人才。
我们佛光人并不反对功德佛事,但我们认为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们必须先度生后度死。不用说,在佛教里度生的活动难做,度死的功德好为,因此谚云:“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一个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必须具备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还有宗教体验、庄严行仪等,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就成为度生事业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当然也可作为度生的因缘。例如,一场庄严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生者也会因此有了得度的因缘。不过,佛光人还是应该先充实六度四摄的修养,并且培养多种技艺的能力,以作为度众的方便。比如,佛光比丘要以做医师、教师、教诲师、布教师、工程师、领导师为职志;佛光比丘尼要以从事护士、教师、文教撰写编辑、音乐师、美术师、家政师、语文师等为目标;佛光优婆塞、优婆夷,要护持真正的佛法——所谓真正的佛法,就是先度生后度死的人间佛教。
我们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推动到大学;从个人家庭推动到整个社会;从寺庙出家众推动到大众生活里。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会;我们佛光人要到处设立佛教慈济事业,我们要把佛光幸福、欢喜,布满人间。
我们佛光人先度生后度死,至少也要做到生死一起度,千万不可只度死而不度生,因为我们佛光人感到生者比死者更需要佛教!
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经常听到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佛?回答总是了生脱死;你为什么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当然是我们学佛出家的最高目标,但是如果把这件神圣大事,当成一句应付的口号,岂不是太不重法尊教。不少人学佛太过躐等,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把话说得很大,却一点也没有实践。
佛光人所以要这么想,并不是不重视了生脱死。只是,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如何能解脱呢?比方你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办理生死大事?
我们常遇到一些初学的佛教人士,一开口都说:“我喜欢过清净的生活”,一闭口也说:“我喜欢入山修行”。这都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话,仔细研究起来,就会发现问题。因为你喜欢过清净的生活,我就应该忙碌给你饭吃?你喜欢入山修行,我就应该苦命工作,帮助你的生活所需?你不觉得你的学佛太过于自私吗?你去修行了生脱死,我们为你谋取生活所需,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我们怎么办呢?
古来的大德宗师们,他们学佛修行,都立志先发心为人服务。有的发愿生生世世做一条老牯牛,为众生拉车负重;有的人发愿陆沉头陀苦行,一工作就是数十寒暑。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资粮不具备,生死又何能了脱?
《阿弥陀经》说:若人欲生极乐国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意思就是要我们办好生活上的福德资粮。佛陀住世时,每在说法中强调穿衣吃饭,经行劳动;我国百丈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吁。所以佛光人应上体佛陀和祖师们的慈悲,在此高度工业化的时代,人人都能先照顾自己的生活,进而断除忧悲苦恼,超越三界,永离生死轮回。
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在社会人群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满壶全不响,半壶响叮当”,意谓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并不急于求表现;一些不成熟的人,却反而喜欢耀武扬威,争取表现。
佛教中的学道者,有不少人不知养深积厚,不明大器晚成,总汲汲于攀缘,希望一蹴而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里的情况,自己未受僧众教育,却喜欢作僧伽师资;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经招收徒众;出家后不安于学,喜欢云游浪荡;佛门规矩不懂,已在专职贩卖如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怎能出现法门龙象?佛寺丛林又怎能成就圣贤?
所以,我们佛光人,不可流于时习。我们学道,要甘于十载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贫乐道的生活;宁可无钱无位,不能无道无格。我们要先缩小自己,不要急于求售,等到因缘成熟,再自然扩大。
最后,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千年老松,能经得起岁月寒暑的迁流;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严冬腊梅,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验;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空谷幽兰,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们佛光人要像秋天的黄菊,能熬得过寒霜雨露的摧残。因为唯有能忍耐的人才能成功立业,唯有能缩小的人才能扩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