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教授的建议,表达了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日趋减少的。具体到石油资源而言,地下蕴藏的石油开采一滴就少一滴,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现代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矢量经济学,它有多个目标,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里的经济,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利益概念不同,指的是区域社会的发展应该保持一种持续性。
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就我国现状而言,绿色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绿色经济,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人类倡导并实施绿色经济,并不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挑战,是唯一选择。
什么是绿色经济
所谓绿色经济(green economic),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许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且通过有益于环境或者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经济则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再强调一遍:绿色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强调可持续发展,它是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
绿色经济是怎么来的
绿色经济的哲学源头,在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思想,与西方国家的“天人对抗”截然相反。
不过,最早提出绿色经济概念的,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
意思是说,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能因为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能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决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涉及到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这个概念一提出来,立刻引起全球轰动,不仅成为一种理论,而且成为一种实践。
例如在我国,《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仅仅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就涵盖了从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到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各环节。《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从中央推向地方,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各样、内容丰富的地方21世纪议程行动即绿色经济行动——从而在我国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的经济革命和生态革命。
绿色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可是它却“病”得不轻,生态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在目前全球公认的3大致命性威胁中,生态安全威胁首当其冲。
早在1864年,美国学者乔治·马奇就在其著作中指责人类活动已经使生态环境恶化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并且警告人类,对自然“犯罪”将会造成地球的“毁灭”与物种的消亡。
可是此后的100多年来,人们总是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以至于联合国在其环境方案中苦笑着说:“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1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问题在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规模更大。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件”,造成几百万人口的哈尔滨市被迫停止供水,就是一个最好证明。
这里我们关心的是,这类事件对经济增长的拖累程度究竟有多大?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发生事故和灾难的损失达8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 2!
更不用说,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用地损失最严重、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57~1987年的3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约1000万亩。1992年的遥感普查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每年流失的土壤量为50亿吨,约占全世界每年流失量的1/5。沙漠及沙漠化面积已到153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在以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人均森林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森林覆盖率只有13.9%,约有200种高等植物遭到灭绝之灾 3。
这些,就是严峻事实。正因如此,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委托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完成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绿色发展,必选之路》首次提出:中国应当选择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4。
绿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上面已经提到,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绿色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道理很简单,如果理念上不想“绿色”,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迈开脚步。
那么,目前我国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对绿色经济概念的不同理解
总体上看,社会各界目前对绿色经济的认识还不尽相同,主要有这样3种解释:
第一种意见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理想。这种解释和1987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中蕴含的哲学理念相一致。言外之意是,既然是一种“理想”,就表明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还为时尚早,否则就过于“理想化”了。所以,绿色经济不能急,要慢慢来。
第二种意见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标准。也就是说,它有特定的指标内容,并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为“绿色”。关于这一点,下文有重点阐述。
第三种意见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产业。这种产业首先要立足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是那些虽然消耗不可更新资源,可是却已经达到环保标准,或者满足清洁生产标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绿色经济概念,主要指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无论每个人对绿色经济的理解是怎样的,但其共同点是,绿色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至少,至今还没有人公开反对绿色经济。
形成共识以后,推行绿色经济需要强大投入。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计划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每年投入340亿美元资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个宏大计划超过了国家公布的国防开支数额 5!
这种投入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虽然数额巨大,可是又不得不投入,因为今天的环境恶化程度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因如此,绿色经济才会成为共识,这就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辩证观点。
例如在亚洲,2006年4月28日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发表的5年一次的《亚洲环境报告》指出,亚太地区目前的成长率是不可持续的,呼吁该区域各国立即采取行动构建绿色经济 6。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从1985年开始,每5年公布一批环境问题报告。这次发表的《2005亚太环境报告》,一方面强调亚太地区经济必须继续发展,以便减少贫困;但另一方面也指出,该区域有限的环境承载力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无法可持续地支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局面依靠环保措施已经不够,要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传统环境保护以外的新路,即绿色增长。
报告认为,亚太地区快速增长的经济,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需要绿色增长。报告警告说,对照千年发展目标第7大目标衡量,亚太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这个目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整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在继续减少。
应该说,这种呼吁极有利于形成绿色经济共识。
重视程度还不够,更需要的是行动
毫无疑问,仅仅重视绿色经济还不够,更需要的是行动。
例如在我国,2006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可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承诺建设的700座水处理厂尚未兑现。更不用说,在省一级,贯彻执行环境和安全政策的阻力还很大。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环境污染的代价还是清理污染的成本,都不太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如果考核政绩的gdp指挥棒不变,各级官员对绿色经济就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7。
绿色标准,人与自然彼此和谐
在绿色经济的各种表述中,有人简单地把绿色标准看作是绿色经济。那么,什么是绿色标准呢?
绿色标准起源于社会现实
从和谐社会的本质看,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征,但毫无疑问,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永远是地球和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无法超越自然界客观规律。如果人类无法和自然界“搞好关系”,也就谈不上和自然界和谐共处,这必将受到自然界惩罚,从而影响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已经出现过两次大的不和谐情形 8:
第一次大的不和谐,发生在大约1万~3万年以前,那时候人类的繁衍速度已经大大超出地球天然动植物资源可以承载的能力。依靠采集和猎狩方式,人类已经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幸亏这时候的人类发明了种植业,才解决了这个巨大矛盾。
第二次大的不和谐,发生在18世纪到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工业革命的成功,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对地球的“健康”造成极大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频繁、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枯竭,全球出现了生物效应、热岛效应、温室效应,以至于1992年全世界1757名科学家共同发表《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指出,人类和自然正在走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持续膨胀,导致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地球已经进入负荷最重的历史时期,全球人口在争夺资源方面的竞争、矛盾乃至战争,日益加剧。
令人可怕的是,怎样解决这第二次大的不和谐,至今并没有找到有效途径和答案。这正是绿色经济所要回答的问题。
绿色标准的基本标志
根据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绿色标准的基本标志 9是:
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其承载力之内;
②可更新资源的使用强度,应该限制在其最大持续收获量之内;
③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竭速度,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
④必须维护世代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权利;
⑤必须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之间,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成本与收益的公平负担和分配。
容易看出,标准①~③确定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准则;标准④~⑤确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如果只能满足前者,还只是一种低标准的绿色经济标准;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所有条件,才是高标准的绿色经济标准。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类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中,除了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供给外,还必须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获得支撑。这种双重关系,构成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过程。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就无法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社会和谐了。
绿色标准认证
绿色标准的基本标志需要通过认证来加以确定。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绿色标准是支撑绿色经济的骨架。如果没有绿色标准认证,而是各说各的,这样的绿色经济无疑就成了一种游戏。
中国绿色经济联盟工程总策划程韩临认为,绿色标准包括由权威机构制定、颁布、实施的,一切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绿色管理认证标准、产品质量认证标准、环保认证标准等。
按照对绿色标准实施主体的约束力来划分,绿色标准可以分为以下3类 10:
第一类绿色标准,是指由各国政府及权威部门、国际相关专业组织机构等制定的硬性技术性法规性标准。如由农业部门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环保部门制定的“环境标志使用标准”、欧洲标准组织制定的“欧ⅲ汽车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标准”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刚性。
除此以外还有:绿色产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有机农产品标准、绿色电器标准、绿色建材标准、绿色住宅标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标准、绿色家具标准、绿色中药标准、药用植物绿色出口生产基地行业标准、饲料兽药绿色标准等。
第二类绿色标准,主要是指区别于刚性标准,具有弹性的一些软性标准。如绿色形象大使推选标准、生态标志认证标准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中经常会出现孕育刚性标准的母体。
除此以外还有:绿色资本评估标准、绿色财富评估标准、人力资本评估标准、绿色手机标准、绿色驾驶标准等。
第三类绿色标准,是指刚性和弹性标准相融汇的复合性标准。如为创建绿色城市、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等制定的相关标准。
除此以外还有:政绩考核的五大绿色标准、绿色企业标准、绿色医院标准、绿色饭店标准、绿色商场标准、绿色市场标准、绿色家庭标准、绿色文化场所标准、绿色社会标准等。
绿色产业,循环经济是其核心
绿色经济作为一门新学科,它和其他学科如循环经济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绿色产业的“绿色”,是比照现在国际上通常以“黄色产业”指代传统农业、以“黑色产业”指代现代工业,而得到的形象表述。
绿色产业的本质,是指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和谐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只要这种产业对人无害或危害不大,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无论它的作用对象是否绿色,都可以称之为绿色产业。
从狭义上看,绿色经济主要是指绿色产业,而绿色产业的核心一是循环经济,二是可持续发展,其中主要又是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广义的绿色产业则涵盖国民经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
究其原因在于,21世纪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产业结构演变的全方位变化,归根到底,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和绿化。换句话说,产业结构知识化、生态化,以及相互协调和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产业革命、产业调整浪潮的实质和方向。
所谓产业结构绿化,本质上是指产业经济的生态化,与生态的产业经济一体化。这表明,发展绿色经济,核心就是要走绿色经济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而循环经济是它的主要表现方式。
可以说,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微观绿色经济。
正因为循环经济在绿色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本丛书单独将《循环经济》作为其中的一册加以重点阐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阅。
1 《生态安全与绿色经济》,2006年6月5日中国环境生态网。
2 lex:《中国离“绿色经济”有多远》,2005年1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
3 《生态安全与绿色经济》,2006年6月5日中国环境生态网。
4 蒙会仙、杨晓华:《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诚信》,2005年11月23日攀枝花市公众信息网。
5 lex:《中国离“绿色经济”有多远》,2005年1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
6 黄勇:《亚太国家须着力构建绿色经济》,2006年5月10日中国环境报。
7 lex:《中国离“绿色经济”有多远》,2005年11月29日英国金融时报。
8 罗来武:《以“和谐”统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5月13日江西师范大学网。
9 许文兴:《南平:建设绿色经济强市》,2002年1月22日福建日报。
10 张利、王洪波:《绿色标准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2004年6月8日中国创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