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发现童年——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 2000年姗姗来迟的小兔彼得

在专业的儿童图书出版业兴起以前,孩子们获得读物的途径只能是从成人的书架上去猎取、占有。那么,在专业的儿童出版业发展起来以后,孩子们是否就是被动地接受成人为他们提供的“儿童读物”呢?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因为从事儿童读物写作、出版、发行、评价的都是成人,大人而能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有多少?或者说,能真正理解不断成长变化中的孩子心灵世界的成人又有多少?成人总是自以为是,习惯按照自己对孩子的理解(不论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来供给孩子读物,可孩子们却往往不领情。20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碧雅翠丝·波特出版她编绘的图画书《小兔彼得系列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小兔彼得系列故事》诞生于20世纪初叶,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图画故事书,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深受各国儿童喜爱。然而,它在出版过程中遭遇到的许多令人烦恼而又反复多变的事情,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儿童读物的生命力在于孩子们的选择。

一套写给病孩子的图画故事

碧雅翠丝·波特,1866年生于英国伦敦,1943年逝世,享年77岁。她幼时没有上学,她的启蒙教育由一位名叫安妮·穆尔的家庭女教师负责。15岁时,她开始用个人密码来写日记,记下发生在她身边的生活故事。写日记培养了她小说家的眼光和观察力。她的父亲还鼓励她画画,并给她请过一位女教师来家中辅导。这样,十几岁的她就有了一定的艺术评判力。

童年的碧雅翠丝·波特最喜爱的儿童读物是英国著名童话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充满美妙幻想的童话故事极大丰富了她的想象力,尤其是那只引诱爱丽丝跌入黑洞从而使其开始奇境历险的、穿衣服的小白兔,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她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收集小兔、老鼠等一些小动物的标本,后来这些小动物都成为她《小兔彼得系列故事》里的主人公。1890年,波特出版了一本名为《幸福的一对》的小人书,其中的主角就是穿着优雅服饰的兔子。

1892年,碧雅翠丝·波特幼年时的那位女家庭教师安妮·穆尔的儿子诺埃尔·穆尔得了重病,长期卧床不起,情绪低落而备感孤独。为了安慰他,碧雅翠丝·波特开始在明信片上绘画,并把画好的明信片寄给他。1893年9月4日,碧雅翠丝·波特给才五岁的诺埃尔·穆尔寄去一封装有“小兔彼得的故事”的信,这是“小兔彼得系列故事”的第一个文本,彼得即波特于一年前买的一只小兔的名字。1901年,碧雅翠丝·波特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向穆尔借回了她八年前寄给他的“图画信”,将其整理编成一本图画故事书。书中有42幅黑白图画和一幅卷首插图,碧雅翠丝·波特给这本图画书取名为《h.b.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与马格里克先生的公园》。当时,那只真实的兔子彼得已经死了,碧雅翠丝·波特只好用另一只兔子作为她画画的模特儿。

孩子们选择了小兔彼得

当碧雅翠丝·波特准备出版《小兔彼得的故事》时,却先后遭到六家出版商的拒绝,主要原因,一是出版商担心,像这样只是讲述一些没有名气的小动物的图画故事,孩子们肯定不会喜欢,他们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二是出版商对这种小开本、低价位的幼儿图书没有兴趣,因为小开本不是当时的流行开本,出版商担心孩子们不能接受,而低价位又使其不可能有丰厚的利润回报。但碧雅翠丝·波特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在给诺埃尔·穆尔的姐姐的信中写道:“我宁可出版两三本每本花一便士的小书,也不愿出版每本花六便士的大书。”

显然,碧雅翠丝·波特与出版商在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图书(内容与形式)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都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在了解到病孩子穆尔的阅读感受后,碧雅翠丝·波特坚持己见,决定自费出版。然而,也就在这时,碧雅翠丝·波特对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前景——孩子们是否真的喜欢,也变得没有把握起来,初版只印了250册。开本仍然是那种五又四分之一英寸乘以四英寸、86页的袖珍本(封面用线条画了4只兔子),这本书由斯特兰奇韦的伦敦公司在圣诞节的前夕出版(1901),书名就叫《小兔彼得的故事》。销售自然是靠赠送。她将这本小册子作为圣诞节的礼物,分送给自己的朋友们,将剩下的很少一部分,以每本0.5便士的低价,半买半送地处理掉了。然而,奇迹出现了,不仅索要者越来越多,就连当初曾拒绝过碧雅翠丝·波特的维恩出版公司,也主动来商谈图书的出版发行事宜。维恩出版公司决定要出版彩图本的《小兔彼得系列故事》,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层次性,公司还决定出版两种不同的版本:一是用铜版纸印刷的、每册一先令的平装本;另一是用铜版纸印刷的、每册一先令六便士的精装本。初版6000册在数日内就销售一空,不得不马上重印。数月后,维恩公司又将书中的四幅插图更换为彩色插页。与此同时,伦敦商店还出现了以小兔彼得为形象的玩具。1904年,盗印本《小兔彼得的故事》开始在欧美诸国大量出现。小兔彼得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形象。碧雅翠丝·波特也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到1914年,她又将小兔彼得的故事写成20多册的系列读物,《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图画书经典之作。

《小兔彼得系列故事》的命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在于这种小开本、低价位的新型儿童读物形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同;但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儿童自己的选择。因为小兔彼得故事的最终读者是孩子,如果孩子们不认同它,不选择它,它的一版再版又从何而来呢?反过来看,出版商对《小兔彼得系列故事》前后决然不同的态度(由“抛弃”到“索要”),说明成人的选择往往是靠不住的,所以,儿童读物的生命力在于孩子们的选择。

小兔彼得的魅力

在20世纪末的今天,《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是否仍然适合今天的孩子们呢?回答是肯定的。笔者以为,《小兔彼得系列故事》具有优秀儿童读物的良好品质,这些品质决定了它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图画故事的形式最适合儿童形象、直观的艺术感受力,以及他们爱听故事的天性。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儿童的文学欣赏已经进入了以“图画文学”为主体的“读图时代”,所以,像《小兔彼得系列故事》这样的图画读物,能在文字与绘画的美妙结合中,产生出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喜剧效果,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第二,这套图画书中的形象是孩子们熟悉与喜爱的一群小动物,如小兔、小鸭、小猫、小老鼠等。碧雅翠丝·波特对自己笔下的小动物的形态与习性都了如指掌,绘画时又以身边的小动物为模特儿,透过纤细的画笔,复活了它们的“形”与“神”,让这些小动物快乐地生活在孩子们熟悉或向往的森林、湖泊、田园里。整套图画故事有着浓厚的泥土味与大自然气息,简直让孩子们陶醉而流连忘返。

第三,碧雅翠丝·波特对笔下的小动物充满了真情与爱意。她不仅别出心裁地给它们穿上带有银色纽扣的蓝色上衣,挂上沾有糨糊的围裙兜兜,而且,还让一个个小动物拥有孩子般无瑕的童心——天真、活泼、淘气、顽皮、爱冒险、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丝毫的戒备心理。儿童视觉、平等的叙述态度、诉之情感的审美判断、象征与暗示的传达方式,都体现了人类对一切幼者的无私之爱。

第四,吸引孩子们爱读的魅力还来自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所谓趣味性,主要是将意外、惊奇与巧妙诸情节因素加以艺术化,并合理串组一起。比如,意外因素,小青蛙千辛万苦才钓到的一条鲤鱼,却意外地被大鳟鱼吞了下去;更意外的是,鳟鱼又把鲤鱼吐了出来,因为鲤鱼味道不好,让鳟鱼胃里难受。又比如,惊奇因素,碗橱里传出砰砰的脚步声,厨师诧异地掀开碗盖,惊奇地发现一只小老鼠正在向他点头敬礼。再比如,巧妙因素,小松鼠用树枝制作了一艘小船,自己巧妙地翘起尾巴当作风帆。这样意外、惊奇、巧妙的情节与场景,在《小兔彼得系列故事》中比比皆是,紧紧抓住了儿童那颗好奇心。

第五,与以往的儿童读物不同,碧雅翠丝·波特在《小兔彼得系列故事》中,还以十分平常的心态,描写了大量的死亡情景,大胆地将“死亡意识”引进儿童读物。死亡意识,或者说“生与死”的主题,本来就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但一般认为,儿童作为生命的幼芽,不宜过早地接触“死亡”这一沉重的主题。然而,在儿童的生活中,死亡同样是一种常见的生命现象。波特勇敢地正视这一生命现象,真实地再现了生活中生命的脆弱与伟大,生命的可爱与珍贵。在小兔彼得生活的环境里,死亡总在附近徘徊,至于肉体伤害的威胁,更是无处不在。这给儿童带来的阅读效应是紧张、紧张之后的轻松,以及接踵而至的紧张,其间福与祸的转换、生与死的较量,都能给儿童带来关于生命、人生的启迪,让他们更加珍视生命、爱惜生命,从而自觉提高生命的质量。尤其是作者在描述这些死亡故事时的平常心态、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以及对人生所持的乐观进取的态度,都会对儿童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波特女士的灵魂对话

毫无疑问,《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所具有的优秀儿童读物的品质,仍然是今天的孩子们所需要的,所以,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从1998年起,就开始引进出版全套24册的《小兔彼得系列故事》,全部采用小开本与原版彩色插图,原汁原味,期望为中国孩子提供一份美味可口的精神食粮。然而,事与愿违,在首批推出包括《小兔彼得的故事》在内的1、2两辑(共10册)后,其余列入出版计划的3辑14册,却至今未能出版,原因竟然是卖不出去,也就是说,孩子们不喜欢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美国学者joan i. glazer和gumey williams ⅲ曾经合著过一部《儿童文学导论》,其中就讨论到重印《小兔彼得系列故事》的命运,很有意味。书中说道,儿童文学作家鲁曼·戈登曾经设想,今天如果有一位编辑,能够与碧雅翠丝·波特的灵魂对话,再版她的《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情况会怎样呢?戈登在一篇有关出版的经典性文论中,公开了德·本斯出版公司的编辑维·安达尔先生和碧雅翠丝·波特臆想中的通信。在这封公开信中,安达尔先生立意要把碧雅翠丝·波特的《小兔彼得的故事》纳入总题为“献给儿童的精品丛书”中。在德·本斯的策划下,准备放弃碧雅翠丝·波特那精美的水彩画,将之改为简笔画,以减少一大笔制作费;而且原文也要在“专家”的指导下重新编写,以更能迎合今天小读者的口味。开本也比碧雅翠丝·波特原版的小开本要大得多,这样会更有销路。

在与戈登的通信中,碧雅翠丝·波特的灵魂反对安达尔编辑用简单的语言来改写故事,即使是“当代语言专家”的建议,她也不能接受,因为她分辩说,她已经是用很简单的语言了,并用《旧约全书》作为好文体的范例。安达尔写信反驳说:“我真的必须提醒你注意这个事实,那就是《旧约》作为一种读物,它已经大大过时了。这不仅是对儿童而言,对成人也一样,因为它已经被大规模的电影所代替。因为你隐居在你的家乡,所以你看不到这个现实。这些电影是很有市场的,它争走了许多读者。现在出版业是一个开支很大的行业,我们需要专家的建议与指导。精美的装帧和必要的广告,都会给少儿出版带来利润……”碧雅翠丝·波特在回信中拒绝了安达尔的要求。

安达尔的考虑并非没有道理。今天,即使是对文学性要求很高的编辑,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考虑图书作为商品的事实。在这方面,编辑必须预测图书的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他必须考虑插图的成本,研究如何减少制作费用,琢磨销售广告与销售渠道,甚至还得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安达尔仍不甘心。他写信给碧雅翠丝·波特,详细谈了他改编这本古典名作的计划,并明确表示:“除去修改原文中某些字句、一些细节,新的插图、新的名字,以及变大了的开本外,其余几乎都保持原貌。”为什么一些细节要改动呢?安达尔解释说:“德·本斯出版公司认为故事中的某些细节有一定的局限性,为着让家长们放心地将孩子们的阅读权托付给我们,就必须对原作有所修改,以更适应今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戈登虚拟的安达尔与碧雅翠丝·波特灵魂的通信中,碧雅翠丝·波特在收阅了安达尔关于为现代读者改写她的作品的周密计划后,马上拍电报给安达尔:“速还《小兔彼得的故事》。”安达尔寄还了书,但他再次辩解说:“亲爱的碧雅翠丝·波特女士:您所持的观点,时下已经非常不现实了,也不为公众所接受。我们只能告诉您,我们的观点——由专家研究得出——如果您的书原样出版,没有哪一位父母、老师或孩子愿意买;没有人会理解,也没有人会喜欢‘兔子彼得’。”

没有想到的是,安达尔对原样出版《小兔彼得系列故事》的悲剧性预言,竟然变成了现实,是纯属巧合,还是一种必然?这里的奥妙很值得人们思考。从理论上说,《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表明它应该有更好的命运。然而,时代已经不同了,今天的孩子不是昨天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也不是英国的孩子,他们对读物的爱好又怎么可能完全一样呢?原来正确的碧雅翠丝·波特在这里也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仍然以她过去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对儿童读物的认识来要求今天的出版商。虽然《小兔彼得系列故事》所讲的内容及蕴含其中的真意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但一本读物的命运并不是仅仅以内容来决定的,在内容因素确定之后,出版形式——开本、印张、装帧、定价,以及发行渠道等因素,就变得特别重要。所以,安达尔主张,以什么样的形式来重印《小兔彼得系列故事》这套世界经典读物,要“由专家研究得出”。专家“研究”什么?研究今天儿童的阅读兴趣,以期得出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读物。从戈登改编“小兔彼得”的设想到《小兔彼得系列故事》在中国原样出版的厄运,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了解孩子、研究孩子是出版儿童读物的前提,因为儿童读物的生命力在于孩子们的选择,所谓的儿童图书市场,其实也就是以儿童阅读兴趣为中心而形成的买卖行为;要想占有市场,就要研究孩子,研究如何从孩子现在的阅读需求出发来为他们选择读物。所以,儿童图书编辑要“心中有儿童”,儿童读物出版要坚持“为儿童服务”,这既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儿童图书出版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