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发现童年——三十年儿童文学评论选 1996年大自然的呼唤——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散论

“文革”结束后,搁笔15年的刘先平在其恢复文学活动之初,就以一个作家的敏锐与教师的天职,结合他多年野外考察动物的体验,毅然放弃其已有成绩的诗歌、散文与文学评论,将审美的视野投注于大自然,十多年间写下了近140万字的大自然探险文学,为那个时期在恢复中建设发展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竖立了一道充满生机的绿色风景线。1996年,富有远见与胆识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为名,将这类作品集结再版,再次引起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关注。这个系列包括《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和《山野寻趣》五部作品。严格来说,《山野寻趣》是一部很优美的散文集,但它却是对其他四部长篇小说的必要补充,在主题、题材、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上都是融为一体的,也是人们研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尤其是该书的后记《热爱祖国的每一片绿叶》是人们解读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一把钥匙。

文学与大自然的关系,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诗经》,追溯到远古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不仅仅是文学之母,而且亦是文学自身。在将文学作为人学的“文学自觉时代”,人们又将“自然、爱与死”称为文学的“三大永恒主题”。而在儿童的审美视野里,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与“死”的距离感,则在淡化“死”这一主题的同时,凸显出“爱”与“自然”的永恒性。或者可以这样说,凡是以“母爱”与“自然”为母题的文学,只要不是过于艰深难读的,不论它是否为儿童读者而创作,都自然地被孩子们占为己有,成为成人与儿童共享的精神食粮。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史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诸如,18世纪初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9世纪法国大科学家法布尔用散文形式写成的科学巨著《昆虫记》,英国作家吉卜林以丛林动物为主角的《丛林之书》,包括当代西方最重要动物小说作家欧·汤·西顿的动物文学,这些并非为孩子们创作的成人文学作品,也都因为它的自然母题,最终都变成了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

我国的情形更是如此。冰心颂扬母爱、放歌自然、礼赞童心的《寄小读者》成为我国儿童文学自觉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承继着“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中国儿童文学变化出以求得民族生存与解放为主题的战争儿童文学(或革命儿童文学)这样的主要两翼,其中,大自然文学成为科学文艺最为重要和最有成绩的部门,涌现出了像高士其、郭风这样杰出的大自然文学作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野生植物与动物被现代文明所破坏,保护生物、自然的呼吁激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致使各种生物,尤其是那些珍奇动物,纷纷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角。而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则是这一时期屈指可数的几位关注自然的作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个,并且有着与其他作家,诸如鲁兵的环保诗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刘兴诗的科幻小说、乔传藻的环保散文、吴然的自然散文和饶远的环保童话等迥然不同的独创风格。

说到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蒋风主编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有这样一段评述:

刘先平以科学探险和森林探险题材小说著称。他曾随一些动物学家到崇山峻岭中考察过,对动物生态和深山野林的神奇事物有直接的感性体验。他先后出版了《云海探奇》《呦呦鹿鸣》等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将儿童情趣、动物生态、科学探险融于一体,以创作风格的独特而引人注目。

显然,这段简洁明了的文字,以今天的眼光看,还有补偿与完善的必要。我们认为,认识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有一些“细节”不容忽视。比如,就篇幅而言,它不像其他作家以短小优美的童诗、童话和散文形式,而是选择了包容量很大的长篇小说,并且是一个系列,一百多万字。就作品体裁的特征而言,它传达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又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读物或者科普文学,因为作为作者艺术审美的成果,它塑造了一批典型形象:鲜明的动物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刻画。但它又不像人们印象中的动物小说,动物小说往往借助动物界写人类社会,借物性写人性。而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动物界)本身。然而对自然界本身的展现,又不像一般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那样是真人真事,而是作者运用虚构与典型化方法创作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对大自然审美的对象化。上述的“四不像”,使得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始终保持有一种新鲜感,一种神秘感和超前意识,一种难以道尽的艺术魔力。其实这些现象之后,所掩盖的事实是作者成功地以科学探险为契合点,将纪实与审美融合,使得他的作品融知识性和科学性、探险性与儿童性、生存意识与爱国情愫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知识性与科学性。刘先平的创作是以纪实的手法,实录了他在野外科学考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传达了大量“在考察中所学到的知识”,不仅如此,为着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他“还读了不少生物方面的科学著作”。因而,他的作品使得儿童读者“有机会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山野中丰富多彩、喧嚣繁荣的动植物世界,认识到世界上新兴的自然保护事业的意义”。

探险性与儿童性。考察大自然本身是一种探险性很强的活动。人都有探险的天性,尤其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来说,“历险记”“奇遇记”之类的文学就是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自幼爱好冒险又熟谙儿童心理的刘先平,巧妙地引导着儿童的好奇心到大自然中去探险,让儿童“在战胜了危险和恐怖的战栗中,生出了一种自豪感,认识了自我价值,鼓起了欢乐的浪花”。

生存意识与爱国情愫。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者对动物求取生存的竞争精神是持肯定态度的。他在《云海探奇》的题词中写道:“动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往往是以激烈的搏斗、残酷的虐杀进行着,这时候发出的生命光华无比耀目、灿烂辉煌,犹如雷霆万钧的生命交响曲。”礼赞生命,更感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动物们本来就很残酷的生存现实带来了更多的危机,他由此在作品中大声疾呼:“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对大自然无动于衷的人,他不会热爱生活,更不会热爱生命!谁的心中没有故乡的山川,就不会爱自己的故乡,更不会热爱祖国!”因而,展读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会感到字里行间满含着一种“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爱国情愫。这使得他的大自然文学有着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底蕴,成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刘先平在为这次出版的五部系列作品所写的《序》中对自己的作品写有这样一段话,他说:

从文学史不难看出,探险文学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佳作层出,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童话或科幻。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描写科学探险的长篇,确有其较为复杂和艰难的方面。它对于生活的真实性、时代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探险生活的科学性等等都有着特殊的艺术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险、奇或知识性上,那往往只能是科普或其他读物。作为小说,需要将娓娓动听的人生故事,载入探险生活惊心动魄的情节中,用文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才能对心灵产生巨大的撞击力。

这段自白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大自然文学创作中的追求,不以“险、奇或知识性”为目的,而是努力“用文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撞击力”,但作为以大自然为题材的探险文学,“险、奇或知识性”又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本身并不是艺术性的东西,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的出版,给儿童文学界带来的“冲击”耐人寻味,其中之一就是关涉到对这个系列的“儿童文学性质”的认识。刘先平说过,起始,他这个系列主要是为中学生创作的。事实是,这些作品得到无数青少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喜爱,同时又拥有包括成人在内的各种层次的广大读者,而且从内容的丰富性与艺术的深度来看,似乎与成人的阅读能力更接近。那么这个系列还能被称为“儿童文学”吗?

笔者认为,这个系列是不是儿童文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儿童和成人都多受到感动,都爱不释手。为什么一部作品,能够让年龄跨度很大、阅读能力相距甚远的儿童和成人都接受呢?这让人想起一个半世纪以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段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告白:“我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小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老头子和中年人看的。小孩子们更多地从童话故事情节本身体味到乐趣,成年人则可以品尝其中的意蕴。”不言而喻,孩子和成人存在着两种感受水准、两种思维深度、两种审美视域、两种品赏方式。

在孩子那里,只要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好奇心,有他们喜欢的情节和人物,有他们可以学习的语言和可以体味的意味,这就足够了。具体到这个系列来说,孩子们首先感兴趣的是千姿百态的动植物世界,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他们的身心离大自然越近,如同初民那样与大自然保持着淳朴天然的心灵沟通,他们对“自然母题”的文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超乎寻常的亲近感,他们能从文字里嗅到大自然生命的气息,一草一木在他们心里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更不用说那些活泼可爱的动物世界、神秘的大森林、那群兽出没的山野气氛,以及活跃其间的孩子形象了。

在成人那里,显然仅仅感知到上述生动的文学世界的表象是不能满足的,他们往往更多地从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体验出发,不自觉地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文学世界的表象深入到背后去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课题,想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大意义,就会激发自己从改变自己做起去改变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从表象的“动植物世界”走向深层的“人类社会”,发出向自然学习、回到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心灵呼唤。这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需要经验和感悟参与的深度审美过程,而这个过程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同样也属于在不断变化生长着的孩子们,是与孩子们的“成人过程”相一致的。换句话说,这个大自然文学系列的审美价值,不仅对当下的儿童和成人读者有着独到的吸引力,而且对于不断成长变化中的读者,特别是儿童读者来说也同样魅力不凡,他需要有一个从童年期到成人期的“不断阅读”的进程,这就形成了儿童到成人都一样喜爱的生动而神奇的阅读景观。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成人也喜欢的。成人也都是从儿童时代过来的,他们不过是今天已经长成青年、中年、老年的儿童而已。所以赢得儿童的同时也赢得成人,也丝毫不悖于情理,反而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让8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一样爱不释手。事实上,我们谈论一件艺术品的“艺术魅力”“艺术生命力”时,从来不分儿童与成人,对儿童有魅力的作品,对成人也应当是有魅力的,决不能因为是儿童文学就降低它的艺术标准,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而且不仅仅只是“儿童的”文学。再进一步说,孩子们自己也不能决定一件作品的出版与传播,更不能决定哪部作品该载入儿童文学史册,创作、出版、评介、推广、记载等工作都不可避免地要由成人来做。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件儿童文学作品都终将由成人与儿童共同来鉴定。儿童阅读文学,成人也阅读儿童文学,成人把儿童阅读文学的现实变成历史,适合儿童的作品,也同样适合成人,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你可以称它为“儿童文学”,也可以不这样说,都无关紧要了。我们需要开放的儿童文学观,因为这样有利于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个性的发挥,有利于儿童文学艺术质量的提升。

章节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