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支持微信或下载APP继续阅读

微信扫一扫继续阅读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书城首页 我的书架 书籍详情 移动阅读 下载APP
加入书架 目录

如何看透会计报表 §藏富于表,另一种假报表

绝大多数会计报表都喜欢玩弄虚盈实亏,但是也有少数企业是相反。因为他们有的是利润,不但不需要通过造假手段来“增加”利润,相反还希望通过利润科目适当“减肥”。

藏富于表,这是他们所感到困扰的追求。

东北有一家上市企业近年来就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通过提取巨额的“应付工资”,用来达到人为调控净利润的目的。

翻阅该公司2001年的中报显示,该公司期末应付工资高达7.03亿元,和期初5.49亿元相比,又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付工资属于流动负债中的一项。所谓流动负债,是指未来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将要偿还的债务。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应付工资,是报告日企业应付但是还没有支付的职工工资。

如果用常规思维来进行衡量,该公司提取的应付工资的数额,显然是解释不通的。

因为该公司2000年的净利润才2.28亿元,难道在未来的一年内,将要支付的、目前还属于应付而未付的职工工资,要相当于2000年净利润的3倍之多吗?

根据现金流量表显示,该公司2000年“支付职工工资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是4.298亿元,2001年中期是1.326亿元。该公司2000年年末共有职工18016人,人均年收入约2.38万元。很显然,巨额的“应付工资”很可能另有隐情。否则,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解,该公司应付但是还未付的人均工资,岂不是要高达3.9万元?

除了“应付工资”以外,从其它方面也可以看出如出一辙的操作手法。

例如,到2001年中期,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总额是24亿元,但公司提取的应收账款减值准备2.11亿元、其它应收账款减值准备460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7700万元,合计3.34亿元。加上预提费用460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100万元,合计4.41亿元。如果再加上2001年上半年新增加的预提工资9700万元,公司上半年由此造成的减利因素是5.38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按照正规账务处理办法的话,公司的每股收益至少可以达到每股1.30元。如果把预提工资的一部分转化为利润,公司中期的每股收益,甚至可以达到2.50元左右,股价最少也能达到30元,比目前的价格要翻一番。

如果翻开历史档案就会发现,该公司采用预提工资的手法来调节利润,已经不是新生事物了。

1997年年末,公司报表首次出现了“应付工资”栏目,金额是1.12亿元。1998年年末增加到了1.25亿元,1999年中期增加到了1.58亿元,到1999年年末则增加到了3.3亿元,2000年中期达到5.41亿元,2000年年末5.49亿元,2001年中期7.03亿元。

该公司的做法与银广夏相反,但是两者的结果,都使读者看到的是不真实的盈利结果,实际上同样是一种操纵报表利润的行为。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银广夏等公司虚报利润天理难容的话,那么这位做“假账”的高手虚减利润,却是符合现行会计规则的,你纵使有意见也无话可说。

如果有的读者要依此为理由进行质问:本来该公司的中期每股收益,可以达到1.30元以上,结果实际上报出来的却只有0.32元;本来,公司的股价可以在20元以上,现在股东却只能在13元左右抛出自己的股票,这是为什么?更可恼的是,由于公司报表业绩“一般”,大量中小股东无法了解公司的真实业绩,从而放弃了以12.50元参加配股,使得承销团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到了6000多万股的配股,这是为什么?然而,由于公司的财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读者只能是吃了哑巴亏也不能有脾气。

事实上,当有人提出该公司隐藏利润的事实以后,该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并没有加以否认,而是“振振有词”地解释道,这样做并没有违背政策,别人有什么看法公司管不着。因为其一,提取“应付工资”符合当地财政局和劳动局有关文件精神;二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完全属于正常的企业行为。

果真如此吗?并不见得。

因为其一,这种做法已经违背了信息披露真实性的原则,在投资者中制造信息不对称。不管这种做法是不是属于造假行为,但是只要是操纵报表利润,就会同样扭曲会计信息。对于这种隐藏行为,控股股东是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其他中小股东来说却不公平。

其二,为配股融资打下伏笔。明明企业不缺资金,可是在假报表的掩盖下,该公司2001年7月又得以每10股配售3股再融资99889万余元。2001年中报也表明,该公司并不缺钱,货币资金就有5.38亿元。一边隐藏巨额利润一边再融资,“圈线”心态暴露无遗。

其三,投资者利润分配受到影响。以应付工资的名目大量“预提”,肯定会影响到股东分红,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四,会计制度受到挑战。该公司称其做法符合地方政府的规定,但是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吗?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工资”,任何企业都无权任意改作“预提工资”,变相成为即将发生的费用。

遗憾的是,该公司采用“应付工资”隐藏利润的做法,虽然从1999年起就很明显了,但是注册会计师却仍然对年报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称,公司会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对于这样一家企业,很多股民是爱恨交加。虽然同样也是造假,但它却是“好心”。一家业绩真正优良的公司,出了一张不好的报表,你能够说什么呢?是买入它的股票与庄共舞,还是一卖了之惩罚公司?是举报证监会查处,还是直接起诉保护自己的权益?显然是左右为难。

为什么要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

会计报表造假是会计造假的最大手法之一,应当说,这是会计舞弊行为中的一个重灾区。会计报表造假行为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中农信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琼民源事件,到中创集团、海南发展银行被接管、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一直到最近震惊中外的银广夏事件,都充分暴露了会计报表造假形势的严重性。

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对会计报表造假呢?深刻剖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

为了给业绩考核脸上贴金

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般总是要求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例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这些都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要涉及到会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以外,外部考核例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加以确定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厂长经理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影响到他的提升、奖金福利等等方面。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

可见,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会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

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从事企业经营过的人都知道,目前的企业外部环境,仍然是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而企业需要的则恰恰相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雪中送炭则大大欢迎。这样,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做假表贷不到巨款”。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原因,一般也不会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这样两者结合的结果,就只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者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即使是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也要对其会计报表进行修饰打扮,力图“花枝招展”。

为了发行股票早日上市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ipo)和后续发行(配股)两种情况。根据《公司法》等法律规定,如果企业要发行股票争取上市,就必须连续3年盈利,而且要经营业绩比较突出,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除此以外,股票发行的价格高低也与盈利能力有关。

这样,准备上市的企业为了能够多募集资金,就必须“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设计股份制改革方案的时候,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

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上市企业希望能够后续发行,这首先需要符合配股条件,那就是企业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10%以上。这样,10%的配股就成了上市企业的“生命线”。

特别是在有些企业里,3年时间中只有一二年达到要求,“功亏一篑”,他们迫切需要伪造报表,以求顺利过关。

统计资料表明,1997年我国共有755家上市企业,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11%的高达211家,约占28%。一般来说,为了配股而选择伪造会计报表的比例,并不亚于首次发行股票的企业。

为了偷逃税款或者操纵股价

所得税的上交,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来进行计算的。具体方法是,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率。企业为了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者推迟纳税的目的,就往往会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当然,也有的企业愿意虚增利润“多交税”。这些企业是不是“学雷锋”呢?当然不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表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不错,同时也为了操纵股价。这真是一种“吹牛皮纳税”行为。

为了某种政治企图

有些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对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负责的。换句话说,是给上级部门看的。对于这种企业而言,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某种政治企图。

例如,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是否完成扭亏目标等等。会计报表上“好看”,厂长经理就会“前途光明”,甚至连升三级,否则很可能连职位也难保。

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出现大幅度的大起大落。

企业搞好了,厂长经理就提拔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市长、局长;继任厂长经理来了,才发现原来这家企业是虚盈实亏,碍于老厂长是现任局长、市长的面子,谁也不提“虚盈实亏”这件事,只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着数不清的春来冬去”。一般需要花两三年时间,来消化这笔历史包袱。

两三年时间过去了,企业的效益又有可能上去了,这时候的厂长经理又会得到提拔重用。企业又重复着前面的故事。这就是在会计报表上“绣花”的结果。

为推卸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主要情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在调动高级管理人员的时候,一般要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时候,会计报表会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暴露或者不暴露业已存在的许多问题。等到新任领导上台以后,为了明确责任或者推卸责任,往往要大刀阔斧头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这时候同样也会在会计报表上造假;

这几年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变化比较频繁,而每当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就会根据新制度的要求,重新编制和调整会计报表。这时候也是会计报表造假的好机会。因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当企业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具体地说是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着卷入经济案件的时候,企业很可能利用这种机会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以便推卸责任。

章节列表